浅议犯罪心理的形成过程

来源 :职工法律天地·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nji6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犯罪心理是犯罪行为的内在动因和支配力量,犯罪行为是犯罪心理的外部表现。本文将从认知、情绪、意志、行为对原始刺激的不同反应过程出发,探讨犯罪心理形成的过程。笔者认为一个人由正常人演变为犯罪人,是由于主体人格在社会化的诸环节中发生问题,导致不完全社会化或错误社会化,形成犯罪人格,最终发展到违法犯罪。
  关键词:犯罪心理;形成过程
  犯罪心理的产生,遵循着心理学一般理论所描述的认知、情绪情感、意志的过程,并体现着相应的特征,表现为相应的状态。在心理学中,心理过程通常分为认识过程、感情过程和意志过程等三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功能系统。
  一、犯罪心理形成过程的主要模式
  犯罪心理是个体在主观因素的基础上,接受了不良刺激的影响,并通过不良行为实践的尝试而逐渐形成的。一般来说,可以归纳为两种模式,即渐变模式和突变模式。
  犯罪心理形成的渐变模式是指犯罪心理的形成有一个渐进的、由好变坏的逐渐变化的过程。具体分析,渐变模式又包括原发型和继发型。原发型犯罪心理,是指个体从少年时起就形成了不健全的人格,逐渐演变以致发展成为犯罪心理。这类人社会化不完全或经历了错误的社会化,始犯年龄早,犯罪恶习深,矫治难度大。继发性犯罪心理通常是指,个体早年并无劣迹,已经能正常地参与社会生活,有的甚至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在生活的某个阶段开始,经不住不良刺激的诱惑,逐渐腐化堕落而走上犯罪道路。这类犯罪者由于始犯年龄晚,恶习相对较浅,矫治的成功率可能要高一些。
  犯罪心理形成的突变模式是指个体犯罪心理因一些特定的刺激、环境而突发性的产生、形成,缺乏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它的特点主要包括:突发性,即犯罪心理的形成常常基于一些刺激环境突然产生;无预谋性,即犯罪心理的产生缺乏事前的预谋;情境性,即犯罪心理的产生往往基于一定的情境;情绪性,即犯罪心理的产生的当时,犯罪人情绪化较为明显。
  二、犯罪心理形成过程的主要阶段
  普通心理学理论的现行通说认为,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它将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两部分,其中心理过程主要是指认识、情绪情感和意志的过程。整个犯罪心理过程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1.认知活动对原始刺激进行“初始反应”
  认知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也即信息加工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语言等。对人们而言,感觉和知觉是认知的开始。未进入知觉范围的感觉往往在刺激物停止作用之后消失,而经知觉认识到的知识经验,会保留在人脑当中,通过记忆过程及时地再现。但人类的心理过程并不仅仅是刺激到反应的机械再现,而是通过运用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间接认识事物,形成对事物的概念,并进行推理和判断,解决面临的种种问题。例如在犯罪心理过程中,犯罪人就是将日常习得的违法行为经验纳入个体的负面认知范围当中,并经过多次反复而逐渐形成一定的模式。
  2.情绪情感对原始刺激进行“伴随反应”
  情绪或情感是人们的主观体验,是在对原始刺激进行反应时所产生的态度。通常有满意、不满意、喜爱、厌恶、憎恨等。情感通常是人们利用已有的经验对情感诱因进行判断和加工后的产物.只有对待体验的情感因素有了深刻认识,才能有效唤起情感。比如经过周密准备盗窃成功,犯罪人会体验到“满意”,而其他人并无深刻感受。
  3.意志是对原始刺激进行能动的“后续反应”
  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行动,克服困难,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即人的思维过程见之于行动的心理过程。意志是人们对自身认知经验和情感经验的认识的深化,是人主动调节和控制自己行为的心理机能,而人的意志的强度和性质又对人的认识和情感产生巨大的影响。这体现了人脑对原始刺激的能动后续反应,而不是单纯的机械反应。
  4.犯罪行为的选择是对原始刺激的“结果反应”
  对于原始刺激,行为人经过具体的认知活动和主观情绪体验,形成一定强度和性质的犯罪动机甚至是犯罪意志,在其支配下犯罪人选择实施犯罪行为。从一定程度上而言,原始刺激是犯罪心理过程的起点,负面认知活动是犯罪心理的构建过程,负面主观情绪体验是犯罪心理体验补充,动机意志则是犯罪心理的决策中心。
  三、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
  犯罪心理变化的一种形式是犯罪心理的强化(恶性发展),另一种形式是犯罪心理的消退(良性转化)。
  所谓犯罪心理良性转化,是指犯罪心理形成后,在主体内外各种积极因素的影响下,逐渐减弱或消除,或者处于暂时性抑制状态。要实现犯罪心理的良性转化,是十分艰难而漫长的过程,各种因素需要形成一种合力。主体外因素主要包括:良好的宏观社会环境;适宜的教育、开导、规劝;榜样与参照;有利的人际环境;主体因素则主要包括:道德观念尚未丧失;对前途尚有一定的重视;怜悯心尚未泯灭。
  所谓犯罪心理的恶性发展,是指在主体内外因素相互作用下,在犯罪活动中,犯罪心理得到巩固和加强的变化过程。犯罪心理恶性发展整体分为三个阶段:①定型化阶段。在此阶段,经过反复的犯罪实践,犯罪心理不断得到强化,犯罪活动已不再是偶尔进行的情境性活动,而是相对稳定、自觉的行为,成为其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②个性化阶段。在这个阶段,不仅犯罪心理各要素继续得到强化,而且各种消极心理因素支配犯罪行为更为协调,犯罪心理逐渐成为其个性心理的主导方面。③职业化阶段。这一阶段的犯罪行为已经职业化,犯罪人已经将犯罪收入作为生活的主要来源,犯罪成为其生活的基本内容和生活意义。
其他文献
摘 要:为了切实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防范未成年人犯罪,在处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中,应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处理原则。新刑诉法在未成年人检察制度上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立法、司法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就新刑诉法背景下未成年人检察制度的构建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新刑诉法;未成年人;检察制度  2012年3月14日,新刑事诉讼法出台,并专节规定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极大地完善和
本文从安全保障义务的概念出发,指出从事相关经营活动的人对相关公众的人身、财产安全负有安全保障义务,而且该种义务是一种法定义务,并界定了该义务的适用场所。最后详细阐述了
<正> 读者一看这文章标题,立刻便会想到这是常发柴油机厂对外宣传的一则广告用语。不难看出这则广告用语,是从人们购物时常说的“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中转引过来的。将
针对当前军用目标机动过程中易被卫星侦察的问题,对处于不同位置的机动目标进行侦察卫星覆盖特性分析,仿真其覆盖侦察过程。利用卫星工具软件包STK(Satellite Tool Kit)中先进
电脑硬件故障的排查方法多种多样,其中,借助电脑BIOS中的自检程序来检测电脑硬件故障,不失为一个最有效的方法。本文详细地介绍了电脑的启动过程和BIOS报警声的含义,以帮助电脑维
摘 要:在我国,高校学生法律援助在法律面临着突出的供需矛盾背景下应运而生。大学生参与法律援助工作。许多高校建立了法律援助机构,社会对高校学生法律援助也日趋关注。本文以江苏大学文法学院法律援助中心为视角,分析高校法援现实中遇到的困境,并提出一些针对高校学生法律援助工作的改革对策。  关键词:法律援助;高校学生;现实困境;改革对策  法律援助作为国家的一项公益法律救济制度,是法治国家的重要标志,也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