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学习”课堂教学模式中的引入法研究

来源 :中学文科·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aiwx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引入法即导课行为,就是教师的一种“教学行为”方法。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导入是一节课成功的必要条件。历史与社会学科课堂教学导入的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到位程度,也取决于教师对本学科特点的把握能力和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综合性学习”课堂教学模式中的引入法研究就是针对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综合性强的特点,为探讨和解决新课程课堂教学引入环节的有效性而开展的研究。
  【关键词】引入法 《历史与社会》学科 课堂教学 初中学生
  
  “万事开头难。”对一节课而言,要设计一个精彩的导入环节确实不容易。因为不容易,很多教师往往把导入环节安排成“开门见山”。比如,以“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三单元第二课”这样的一句作为开头,在日常教学中并不少见,但这样的开头只能算课堂的“起句”,而不能算“导入”。新课程改革后,教师们在开课时对课堂气氛的调动更用心了,导入往往也很热闹,但热闹过后我们发现,导入的热闹并没有带来课堂教学的预期成功,有时反而有喧宾夺主之嫌。到底应该如何去“导”,才能使导入环节出现亮点,并与其他教学环节巧妙衔接呢?
  首先要正确认识导入环节的作用,它是开局之棋,是伏笔,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导入”要遵循一定的教学理念和原则,依据课标,结合学情,采用读、说、想、练、看、感受、演示等方法,将学生的思维自然地引入到新课内容的学习中来,让学生实现原有知识与新知识的很好对接,与教师的教学节奏产生共鸣,为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打下基础,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新课程强调“以生为本”的理念,了解学生,才能做到“一切从学生出发”。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的对象是12~15周岁的青少年,在课堂上他们好动、感性,所以导入设计要遵循直观性、可接受性等教学原则,导入内容要能吸引他们的眼球,激发他们听讲的兴趣,捕捉到他们的心思。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又往往求多不求精,抓点不抓面,学而不肯专,理性思维能力相对欠缺,所以导入要遵循着启发性、循序渐进性、科学性等教学原则,要理论联系实际。导入内容要“浅”一些,不要一开头就“难倒”学生,要了解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的程度,从学生掌握的旧知水平和生活经验去“导”,然后逐层推进,达到新的知识高度。
  “导”的时间虽不多,但目的性要强,即要为切入主题服务,“导了”不要等于“白导”。“导”要讲究艺术性,创造能使学生感触的情境,能吸引学生参与的氛围。导的风格不限,手段不定,可以是设问,是观“景”,也可以是讲故事、诗歌朗诵、小品表演等等。评价导入是否精彩,应该看它能否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关键看能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
  下面笔者结合《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教学实践来具体谈谈“综合性学习”课堂教学模式中引入环节的设计和具体操作过程。
  
  一、活动引入法
  
  七年级上册第一课的标题是“我的家在哪里”。在教科书的开始,编者安排的是对两幅“明阳小区平面图”的观察,意图是通过观察,体会两幅平面图都因缺少了地图的“语言”(三要素)而难以让读图的人看出它们描绘的是同一小区,从而引出“地图的‘语言’”的教学。但是这样的安排对不是生活在明阳小区的学生,尤其是农村学校的学生,显然会比较陌生,因此最好另行搭建学习“地图语言”这一知识点的桥梁。本课时面对的又是刚进初中校门的新生,课前又不能布置相应的预习任务,因而采用活动引入法来调动学生的听课积极性会比较有效。在充分考虑了活动的科学性、可参与性及亲和度之后,导入时,笔者设计的是画家—学校路线图这一新活动。导入过程如下。
  师:同学们,欢迎大家进入中学学习,希望初中三年老师能和同学们成为好朋友。为了更多、更快地了解同学们,过几天,老师想到同学们家里走走,同学们欢迎吗?
  生:欢迎!
  师:可老师不知道同学们“家住哪里”呀!
  生:老师你什么时候要来我家?我来接你好啦!
  师:那多不方便啊。要不这样,你们给老师画一幅“家—学校”的路线图,老师看着你画的路线图不就能顺利找到你家了吗?而且还可以给你一个惊喜嘛。
  这样的导入不但能让学生积极参与,花时不多,而且可以轻轻松松地引出“地图‘语言’”的教学,扣住教学目标。之后让学生一起来简单修改黑板上的“路线图”,阅读和比较教科书上两幅不正确的“明阳小区平面图”和一幅修改正确的“明阳小区平面图”,体会到“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是地图的三大要素,并借助学到的“地图三要素”识读老师指定的其他地图,以巩固对“地图语言”的掌握与运用。
  
  二、设问引入法
  
  《辽阔的国土》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的课题。考虑到初一学生对中国领土面积等知识不会很陌生,如果按照教科书编排顺序进行教学,以“中国的陆上领土面积是960万平方公里”为开头一步一步学下来,可能很容易出现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忽略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二是会让书上比较显而易见的知识陈述成为学生“懒惰记忆”的拐杖,三是丢失了一次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训练。所以这节课我是这样开头的: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的学校大吗?
  生:大。
  师:那请大家把这么大的学校在《中国政区图》上找出来,好吗?
  生(脱口而出):学校太小了,在《中国政区图》上根本找不到。
  师:学校太小了?刚才你们不是异口同声说自己的学校大吗?
  生(着急地辩解道):学校面积是大的,但比起中国辽阔的疆域,实在是太小了。(课题“辽阔的疆域”自然引出)
  师:是啊,我们都知道中国的疆域十分辽阔。那你们能用多少词语来描绘祖国疆域的辽阔呢?四人小组竞赛一下,看哪一小组找的答案又多又快又准确?
  生:好!
  到这里为止,可以说导入成功,学生们都着急地想找出中国疆域辽阔的表现。这一导入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思维,调动了学生脑海中已有的知识储备,小组讨论也显得很有必要,并为整堂课学生的积极参与和良好的课堂氛围的形成打下了基础。让老师感到意外的是,有一个小组汇报说明“祖国疆域辽阔”的理由是“中国国土上生活着13亿人口”,作为老师的我直到那时才受到启发,这两者之间确实有一点点联系。
  
  三、多媒体资料引入法
  
  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如画的梯田》一目的课堂教学,有个教师就是以欣赏“梯田的美”开始导入新课的。借助多媒体课件,一组从不同角度、不同时节拍摄的“梯田照片”被缓缓地、以连放的形式展现出采。学生看着看着,都情不自禁地发出“哇、哇”的赞叹声,课题“如画的梯田”自然引出。
  除照片外,多媒体课件中的音乐、影视片断、FLASH动画等,如果运用恰当,所起的导入效果确实是传统教学无法与之媲美的。
  
  四、故事引入法
  
  七年级下册“爸爸成功创业的学问”一目,我采用了这样的导入:
  师:同学们,知道自己家里有存款的请举手。
  生纷纷举手。
  师:想让存款增加吗?
  生(异口同声地):想。
  师:现在老师就教大家一招,这一招写在一个故事里。有这样一个“生钱有道”的故事,它的题目叫《种金子》。古时候有一个人,每天都想着怎样发财,怎样让自己有限的金子多起来,他的邻居知道后,给他出了一个主意,就是“种金子”。他表面上装作不在乎邻居的点子,到了晚上,趁着天黑没人,悄悄地在后院挖了一个坑,把金子埋了下去,并浇了第一次水。第二天、第三天,……以后他天天都去给金子浇水,或在后院转来转去,等待奇迹的出现。若干天后,他虔诚地挖开了坑,结果金子已经不翼而飞了。同学们,你们会用这个“种”的方法来增加存款吗?
  生:不会。
  师:那你不想“让钱生钱”吗?
  生:我会去投资,把钱存银行,买股票……
  这样的引入,学生兴致相当高,课堂气氛能一下子被调动起来,最关键的是可以自然引出新课的第一个教学内容,“投资:用钱生钱”。
  
  五、复习引入法
  
  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课题是“礼乐文明的确立”。根据课前调查,初二学生读“礼乐文明”一词有点像雾里看花——似懂非懂,了解程度显然是有限的。所以在新课开始,我不是依照教科书顺序直接提出“礼乐文明”这个名词,也不是依照以往经验,将标题直接作为一个统领全部教学内容的问题来提出,而是从“礼乐文明发展和成熟的过程”这一线索出发,联系已学过的“王朝更替”的旧知识,提出了几个循序渐进的小问题(因为教科书上提到“从周代开始,中国确立了成熟的礼乐文明”,说明“礼乐文明”的形成不是从西周才开始的,夏、商时期“礼乐文明”已经开始形成,到了西周,“礼乐文明”发展成熟,正式确立,这就对应了教科书上的标题)。导入环节具体如下:
  师:我们已经学过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叫什么?建立者是谁?
  生:夏朝,禹。
  师:后来谁灭了夏?灭夏后建立了哪个新王朝?
  生:汤,商朝。(教师板书“夏?邛商”)。
  师:商朝的最后一个国王叫纣,他荒淫无度,宠爱妲己,滥用民力,又十分残忍,结果众叛亲离,被周武王姬发带领的军队所灭,商朝结束,周朝建立,史称西周。(教师板书“?邛西周”)
  师:西周的统治者是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来管理国家的呢?请快速阅读教科书第70~72页,找找这些措施。
  当这个问题提出后,导入环节结束,学生阅读时会很自然地借鉴语文学科中阅读语段的方法,答案比较容易集中到“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上。教师的用意就是让学生先了解“礼乐文明’的内涵,再来引出“礼乐文明”这一概念,“由分到总”,更易于初中学生对一个新的专业名词的理解和感悟。“由分到总”,往往能降低新知识点接受的难度,有效避免课堂上的“冷场”现象和教师自问自答的尴尬。
  课堂教学也是一种舞台表演,因课而异、因师而异、因生而异,课堂教学会呈现百花齐放的绚丽局面;但课堂教学与舞台表演毕竟不同,哪怕是它的“彩排”再精彩,也不能被照搬照抄,因为课堂上要求的是四十五分钟的师生互动,包括知识互动、语言互动、情感互动,从而实现教学相长。所以,只要导入环节是实现教学相长的必要一环,不管形式如何,它都是精彩的导入。
其他文献
2016年,我国颁布了国家标准GB/T 32546-2016《钢渣应用技术要求》,对钢渣用作胶凝材料和骨料(集料)都提出了比较详细的技术规定。该标准规定钢渣用作胶凝材料时,安定性要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