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院校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来源 :读书文摘(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pc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自我定位模糊,就业期望值偏高;综合素质不高,专业竞争力偏低;实践环节不够,人才培养模式陈旧;师资力量薄弱,就业指导专业化程度低等是导致地方高师院校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难,要改善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必须引导学生审时夺势,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创新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搭建艺术实践平台提高专业素养;加强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切实提高就业工作水平和能力。
  关键词:地方高师院校;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对策
  1地方高师院校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
  1.1自我定位模糊,就业期望值偏高
  一是很多毕业生生对自己缺乏了解,不清楚今后的就业方向,自我定位模糊,片面地将考教师编制作为就业的最佳选择和长期目标,若没有考上就来年再战,从而错失其他就业机会。二是部分音乐专业学生好高骛远,有的学生宁可待业也不愿意去工资较低、工作不稳定的单位或偏远地区就业。而且大部分音乐专业学生家庭环境好,从小学音乐在买乐器、请教师、参加各类等级考试等方面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对就业抱有很高的期望,只选择专业对口的单位就业,不愿意改行,因而,“有业不就”的现象就凸显了。
  1.2综合素质不高,专业竞争力偏低
  就笔者所在学校音乐专业来看,毕业生当中不乏佼佼者,但是整体水平参差不齐。一方面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音乐表演和音乐学两个专业本身决定了学生比较专于钢琴或声乐的学习,不太重视学习器乐、舞蹈、音乐制作等课程的;一些专业课程采用大班授课,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就业竞争力大大削弱。另一方面,一些学生本身专业基础差、功底薄弱,仅仅为了高考而在高二或高三时选择学习音乐,进入大学后缺乏自覺性和勤奋刻苦的精神,平常不加强训练,参加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实践机会少,专业素质难以提高。
  1.3实践环节不够,人才培养模式陈旧
  许多地方院校不太重视毕业生的实习,忽视实践教学环节。一些学校让学生自主实习,有的学生只是上交一纸证明却并没有实习。有些音乐专业的实习缺乏专业老师的指导,实习效果甚微。随着高校的扩招,各地方高师院校音乐专业如雨后春笋般兴起。扩招后,原有的琴房、舞蹈房数量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平时练习的需要,教师的引进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也亟需加强。然而,很多地方院校的音乐学院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没有跟上,这些滞后导致了所培养出来的音乐专业毕业生专业水平大不如以前。
  1.4师资力量薄弱,就业指导专业化程度低
  虽然各地方院校纷纷响应国家号召开设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但是就业指导课的师资力量比较薄弱且不稳定。如笔者调查的几所高师院校,就业指导课教学任务通常由辅导员承担,毕业班辅导员基本上是一年一任,不稳定、业务不专,学校缺乏专业人才和系统的培训,教学质量无法保证。而且,就业指导工作基本安排在大四的第二个学期,又往往只限于毕业生离校程序等日常事务的办理,内容单一,指导缺乏针对性,没有达到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提高毕业生求职技巧的目的。
  2解决地方高师院校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对策
  2.1引导学生审时夺势,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就业期望值较高是毕业生错失就业机会导致就业难的原因之一。因此,高校应努力加强就业教育,转变毕业生就业观念,让毕业生清晰地认识到当今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就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就业蓝皮书:201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音乐表演专业是2015年中国大学毕业生的本科就业红牌专业之一,使毕业生产生就业危机意识,让就业观接地气。作为学生,应端正就业态度,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观,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职业的选择,不可“好高骛远”;放下架子,改变“有业不就”的观望心态,从自身实际出发,确立切合实际的就业期望。
  2.2创新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搭建艺术实践平台提高专业素养
  针对人才培养模式陈旧的问题,应加快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建立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强化教学内容改革和小班授课制,增加实践教学课时,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切实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综合素养和就业能力,以适应社会市场需要。另一方面,搭建艺术实践平台。通过建立艺术实践基地、举办各类艺术活动、组织专业实习、参加各种演出等活动,主动拉近学生与社会、与用人单位的距离,让学生在服务社会的艺术实践活动过程中锻炼提高专业技能、综合运用知识和人际交往、社会适应等素质,为成功就业做好知识、能力准备。如衡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建立了长期的艺术实践和就业基地——衡阳市中音音乐学校,既为学生的艺术实践和专业实习提供了平台,又为学生就业开拓了市场。
  2.3加强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切实提高就业工作水平和能力
  鉴于当前地方高师院校音乐专业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构建一批政治强、业务精、质量高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至关重要。首先,音乐专业因其专业性强,就业指导老师不仅要熟悉整个毕业生的就业工作程序,还应了解一些音乐专业知识,深谙音乐专业学生个性特点。这就要求学校通过系统的专业培训来提高就业指导人员的工作水平和业务能力。其次,为保证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和专业化,可以采取由专门的就业专干承担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避免就业工作的脱节和不专。最后,就业指导课程的开设和教学计划的安排,应根据不同年级、不同阶段来实施,有针对性地分年级使用不同教材。同时,采取理论讲授和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法,丰富教学形式。
  参考文献:
  [1]洪严.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8,(18):161.
  [2]谢征.地方高师音乐舞蹈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0,(11):65.
  [3]帅海波.高师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其对策[J].成才之路,2008,(02):87.
  [4]裴春燕.高校艺术类毕业生就业力问题研究[D].燕山大学,2013:19.
其他文献
环境标准体系在促进资源节约、产业转型升级和环境友好发展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环境标准体系虽经历了近30年的建立和发展,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但不可否认其仍存
生物质暗发酵产氢不仅可以处理有机废物,同时可以获得清洁能源,实现了废物资源化利用。然而产氢种泥中大量耗氢菌的存在会导致暗发酵氢气产量低等问题,因此种泥预处理是暗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