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唱响 传统文化的主旋律

来源 :江西教育B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j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
  鲁兆周,中小学高级教师,安徽省马鞍山市骨干教师、师德先进个人、优秀教师、优秀乡村骨干教师、新课改优秀教师和理论学习先进个人,《教师博览》杂志社“签约作者”,长期从事教育教学研究,先后在《中国教育报》《教师博览》等报刊上发表文章二百余篇。
  《丁香结》是一篇语言精美、意蕴丰富的散文。丁香结,含蓄、典雅;人生结,愁肠百结、愁怨忧伤。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该怎样教《丁香结》呢?我一边细读课文,一边观察文中插图。丁香花一共有四个花瓣,“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盘花扣被称为史上最美的纽扣,是中华民族服饰的代表性部件之一。丁香结恰似人的愁心,古代文人常用来比喻愁绪之郁结难解。因此,丁香结与梅兰竹菊等植物一样,逐渐成为比较固定的文学意象。还有,文本中节选的古人描写丁香的诗句……我心中的丁香结解开了,我应该激活文本中传统文化因素,创设深度学习的情境,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人生感悟,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讲民间故事,把握课文内容,接受传统文化熏陶
  小学生都喜欢听民间故事。民间故事的主人公有生命、有情感、有灵魂,他们的心灵就是人类内心的映照。民间故事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和不可或缺的教育资源,承担着审美鉴赏和文化传承的重要作用,所蕴含的丰厚的人文思想,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食粮。
  教學《丁香结》,我以讲民间故事的形式导入课文,让学生对丁香结所蕴含的文学意象有初步的认识,彰显文本中的传统文化色彩。
  【教学片段一】
  师:古时候,有个书生进京赶考,投宿在一家客店。店家父女对书生照顾得非常周到。店家女儿见书生知书达理、温文尔雅,便心生爱慕;书生见店家女儿容貌秀丽、聪明能干,也悄悄地爱上了她。一天,店家女儿提出要和书生对对子。书生满心欢喜,看着桌上的酒杯,不假思索地说出上联:“氷冷酒,一点,两点,三点。”店家女儿才思敏捷,很快想到下联。就在这时,店主破门而入,大骂女儿伤风败俗,有辱门风,把书生赶出店。书生大病一场,失魂落魄地回到家里。冬去春来,书生再次来到这里,见客店大门紧闭,已是人去楼空。邻居告诉书生,店家女儿见书生被赶出店门,悲痛欲绝,不久就罹患重病,不治身亡。书生来到后山坡店家女儿的坟前,只见漫山遍野的丁香花,白的潇洒,紫的朦胧,芳香四溢。这时,一位白发老翁拄着拐杖走过来,对书生说:“孩子,你出的对子,姑娘早就对出来了。”老翁捋着胡须,指着盛开的丁香花:“丁香花,百头,千头,万(萬)头。”书生的上联“氷冷酒”三字的偏旁依次是一点水、两点水、三点水,而“丁香花”三字的字首依次是百字头、千字头、万(萬)字头。对仗工整,浑然天成。老翁深情地说:“姑娘的心愿已化作千万棵丁香花,她多么希望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啊!”说完,飘然而去。书生在丁香花盛开的地方结庐而居,每天挑水浇花,从不间断。丁香花开得更茂盛了,灿若云霞……从此,人们把丁香花视为爱情之花。这副“婚姻对”又叫“生死对”。
  生:听了老师讲的故事,再读文中引用的古人描写丁香的诗句,我明白了,丁香结自古以来就是愁怨难解的代名词。
  师:《丁香结》这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生:作者目睹丁香花开得格外繁茂,想起自己斗室外年年绽放的三棵白丁香,又由丁香花联想到象征着愁怨的丁香结,最后发出“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么”的感叹。
  生:课文前半部分描写丁香花,后半部分描写丁香结,是按“赏花—悟花”的思路展开的。
  生:我来帮他补充。课文前半部分写了丁香花的颜色、香味、形状以及丁香花陪伴“我”写作,是实写;后半部分写了由丁香结引发的人生哲理,是虚写。
  师:很好。请同学们多读几遍课文,圈出不理解的句段;厘清文章层次,找出描写丁香形状、颜色的句子,想象画面;借助课文“阅读链接”中的诗句,体会古人寄托于“丁香结”上的意义,体会作者的人生感悟。
  民间故事是古代劳动人民创作并传播的口头文学作品,是前人留给我们的艺术瑰宝。了解和学习民间故事,是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我以民间故事来做“课前导入”,旨在顺势激发学生对丁香的好奇,让学生带着好奇心,带着探究的欲望来学习课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彰显语文课堂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以文学审美的形式将真善美传达给学生,陶冶学生情操,丰富学生情感。
  二、聚焦“丁香花”,品读句子,传承经典文化
  《丁香结》有6个自然段,前3个自然段着力描写丁香花,分别描写了城里丁香花的色彩和姿态、城外丁香花的美丽芬芳和斗室外3棵白丁香的莹白娇艳,是课文的第1部分。课文的第2部分为第4至第6自然段,着力感悟“丁香结”。教学课文的第一部分,我让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描写丁香花的语句,批注自己认为的“最美的画面”。
  【教学片段二】
  师:请同学们读课文第1至第3自然段,画出你喜欢的描写丁香花的语句,想象画面,写批注,小组讨论后展示。
  生:“城里街旁,忽然呈出两片雪白,顿使人眼前一亮,再仔细看,才知是两行丁香花。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这里描写的是城里的白丁香。尘土飞扬的街市,忽然见到洁白如雪的丁香花,怎不令人感到惊喜?这里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小花比作星星,写出了丁香花的繁密、小巧、色泽明亮。“探”“窥”等动词赋予丁香花人的情态,像孩童般活泼灵动,惹人喜爱。
  师:我很喜欢“探出半树银妆”,让人想到一句优美的古诗。
  生:“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生:我读懂了课文的第2自然段。“白的潇洒,紫的朦胧”是对丁香花色彩的描写,非常有诗意;香味“非桂非兰”,既不像桂花那样香气浓郁,又不像兰花那样香气淡雅,是“淡淡的幽雅的甜香”。   生:我认为这里的“潇洒”和“朦胧”用词非常巧妙、传神。“潇洒”是拟人的写法,写出了白丁香的高洁气质;“朦胧”写出了月光下的丁香花的妩媚多姿。
  师:杜甫有诗赞丁香:“丁香体柔弱,乱结枝犹垫。细叶带浮毛,疏花披素艳。”(课件展示诗句和丁香花图片)意思是丁香花纤小柔软,参差错落,枝条垂挂下来,惹人喜爱;叶片纤小,带着细细的绒毛,花朵扶疏,色泽素雅,圣洁美丽。请同学们再朗读第3自然段,思考:这里的“积雪”指的是什么?
  生:“积雪”指白色的丁香花。这3棵白丁香盛开时恰好掩映在“我”的窗前,那一簇簇白丁香层层叠叠,如团团白雪。“檐前积雪”充满了诗情画意。
  师:“诗情画意”这个词用得好。在古代诗歌中,花与雪就像孪生姐妹,联系密切。
  生:“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把白梅比作雪。
  生:还有把梅花比作雪的,如“砌下落梅如雪乱”。
  生:也有把雪比作花的,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在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不能简单地把语文课上成思品课,要做到与语文教学相融合,注重实效,一味说教,显然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必须根据语文课程的个性特点来设计,方能水乳交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灿若星河,古诗词就是其中最亮的一颗星,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瑰宝。教学《丁香结》,我让学生通过学习古诗词,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让学生主动亲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解读“盘花扣”,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弘扬传统文化
  教學《丁香结》前,我批阅学生的预习卡,发现许多学生提出“什么是盘花扣”的问题。盘花扣一般用在传统服装中做纽扣,用来固定衣襟。在课堂上,如果教师这样解释“盘花扣”,也未尝不可,可是,却不能充分利用文本中的传统文化资源,不能帮助学生加深对丁香结的理解。“芊芊盘丝情,皎皎绣女心。”盘花扣作为极具中华传统文化元素的民间艺术之一,因其手工盘制的技艺而得名,是语文课堂上弥足珍贵的教学资源。解读“盘花扣”,品读文中的古诗句,会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片段三】
  师:同学们,我们去采石公园的太白楼参观,瞻仰李白的塑像,看到他的衣服上没有一颗纽扣,只是用长长的衣带来束缚宽松的衣服。从宋代起,中国人渐渐用盘花扣来连接衣襟。用布条盘织成各种花样,称为盘花扣。
  (课件出示盘花扣精美的图片,学生惊叹不已)
  生:我也查阅了资料。盘花扣的题材都是选取具有浓郁民族情趣和吉祥意义的图案,如有模仿动植物的菊花扣、梅花扣和金鱼扣,也有盘结成文字形状的吉字扣、寿字扣和喜字扣等。
  师:是的,盘花扣是中华优秀传统服饰文化中的精灵,表达了炎黄子孙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样想来,作者把丁香结比作盘花扣似乎有些不妥。
  生:丁香结和盘花扣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百花园里娇艳之花。
  师:一个寓意“吉祥幸福”,一个寓意“愁怨难解”,把丁香结比作盘花扣,让人费解。
  生:“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么?”作者赋予丁香结全新的内涵:以豁达乐观的胸怀对待人生的“结”。
  生:无论是“芭蕉不展丁香结”,还是“丁香空结雨中愁”,写的都是离愁别绪。文中引用描写丁香的诗句,一方面告诉我们古诗词中“丁香结”的形象的确与“愁怨”分不开,另一方面也为下文翻转古人寄托在丁香结上的情感,以开阔的胸襟,开拓了“丁香结”的新境界做铺垫,表达了作者寄托于丁香结上的人生态度。
  生:“殷勤解却丁香结,纵放繁枝散诞春。”在唐代诗人陆龟蒙看来,与其整天愁眉不展,不如自己解开丁香结,让丁香花恣意开放,纵情释放自己的情怀和才干。
  师:所以作者发出了“只是赏过这么多年的丁香,却一直不解,何以古人发明了丁香结的说法”的感叹。请同学们朗读课文第4自然段,作者为什么说“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生:蒙蒙的细雨轻柔地下着,丁香在细雨的掩映下形态模糊,圆圆的花苞,盛开的花朵,紫色与莹白交融在一起,色彩朦胧。细雨的滋润衬托出丁香的朦胧之美,细雨的多愁与丁香花象征的愁怨交相辉映,所以作者才发出这样的感叹。
  生:还有,作者把雨中的紫丁香比作印象派画,写出了花的梦幻、迷离之美。“渗”字写出了紫丁香在微雨中如烟如雾的色彩,好像在渗透,在浸染,在流动。
  师:果然是“丁香空结雨中愁”。我还是不明白,作者花了大量笔墨写“愁”,不会冲淡课文所要表达的积极乐观的主题吗?
  生:这是“先抑后扬”的写法,更能表达作者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生:既然人生难免遇到困难,不如用乐观豁达的心态积极面对,积极解决问题,并把它看作一种人生的乐趣。
  师:说得真好。一花一木皆有情,大千世界,一草一木,只要你仔细观察,用心体悟,总会从中得到启示,汲取成长的力量。同样,面对不同的景物,在不同的心态驱使下,都会产生不同的情感。在许多古代诗人眼里,丁香结是愁怨难解的象征。“晚堕兰麝中,休怀粉身念。”杜甫这句诗却高度赞扬了丁香花的清丽幽香、圣洁高雅,对自己的凋零没有丝毫的哀怨,反而把兰麝般的香气洒向人间。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梅花象征着高洁,牡丹代表着富贵。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植物的象征意义?
  生:竹,虚心有节,象征着谦虚礼让,气节高尚。
  生:菊花傲霜而立,象征着不向困难低头的顽强意志。
  生:荷花出淤泥而不染,象征着廉洁自律。
  生:松柏四季常青,苍劲耐寒,象征着坚贞不渝。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类的精神家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语文课堂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创新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语文不仅承担着语言及认知教学任务,还担负着文化传承的职责。如何唱响传统文化的主旋律,特别是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根据语文课程的性质和语文教学规律,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自豪感,自有其学科教学的特殊性。语文教师,首先就是一名文化人,应该要有责任和担当意识,要从语文课程教学的规律出发,增强自身传统文化教育意识,努力从教材中发掘传统文化资源,努力拓展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有机地、自然地、适切地发挥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陶冶情操、健全人格等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语文教师要立足于语文课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文化自信落到实处。
  (作者单位:安徽省当涂县团结街小学)
  投稿邮箱:729628267@qq.com
其他文献
校园内花团锦簇,绿树成荫,一群一年级的孩子正围着一片灌木丛在唧唧喳喳。老师走过去一看,原来是小树正值花期,引来了成百上千的白蝴蝶飞舞其间,那情景犹如飞雪临空,煞是好看。见老师来了,学生们七嘴八舌地问:“老师,蝴蝶有家吗?”“老师,天黑了蝴蝶睡哪儿呢?”“老师,蝴蝶的家是什么样儿呀?”  老师笑着说:“孩子们,这小树丛就是蝴蝶的家呀!晚上,它们就睡在树林里,树枝就是它们的床,树叶就是它们的被子啊。”
期刊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一直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痛点,笔者通过多年的作文教学听评课和常规检查发现,即便在当下统编版教材作文单元编排基于体系化建构的情况下,作文教学依然问题重重,有作文教学,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专题教学,教师往往将作文专题作为写作知识给学生过一遍,缺少或者根本没有基于单元主题的写作专题训练,更无法提供专题指导。教师的批改语极其贫乏,往往大而空,不涉及具体内容,批和不批意义不大,批完后,学生仍旧
期刊
你的人生,存在于课的每一个当下;课的每一个当下,成就了你的人生。  ——王崧舟  王崧舟,一直是所有语文老师心目中的宗师。王崧舟“诗意语文”的影响力,我们可以从近年来浙江高考诗意倾向的作文题窥见一斑。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读着《语文的生命意蕴——王崧舟诗意语文教学》,走近王崧舟,走进他的诗意语文教学,感受他的诗意人生,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我的整体感受,那就是:甚合我心。  一、品味“崧式文字”的古典
期刊
《小蜗牛》是一篇童趣盎然的科普童话。课文通过小蜗牛与蜗牛妈妈的三次对话,向我们介绍了小树林里一年四季的变化,同时巧妙地告诉我们小蜗牛爬行速度很慢的特点。课文语言通俗易懂,很适合一年级小学生阅读。故事以连环画的形式呈现,目的是让学生借助图画或其他手段自主识字、自主阅读。所以,本节课教学设计,笔者主要是运用指导学生观察图画、分角色朗读及小组互助等方法,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和阅读,在反复地观察、朗读、识记、
期刊
《“诺曼底号”遇难记》是法国著名作家维克多·雨果的一篇小小说。作者以轮船遇难为题材,层层铺叙,着力对哈尔威船长在沉船前组织救援的场面进行了细致刻画,一位临危不惧、舍己救人的英雄形象跃然纸上。小说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鲜明,被编入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笔者以本课为例,从“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的角度,谈谈如何做到“基于单元目标,精准取舍”。  一、仔细阅读文本,领略“三千弱水”  首先,笔
期刊
摘 要:发展以高阶思维为核心的关键能力是数学教学的根本任务。当前数学教学注重培养学生问题解决、决策、批判性思考、创造力等高阶思维能力。作为运算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算律的教学蕴含了高阶思维的培养,应体现深刻性、综合性、灵活性。  关键词:高阶思维;探索规律;乘法分配律  学生的高阶思维是思维意识、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的综合,是一种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的思维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深度研读教材,
期刊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先秦诸子选读》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与认同,也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发展。但教学中教师常会遇到学生觉得文本枯燥难懂、与现实距离遥远、难以产生学习兴趣等问题。萍乡市湘东中学朱小蓉老师讲授的《民为贵》一课,在江西省防疫期间线上教学优质课评选(高中组)中,荣获省特等奖,很值得学习。  一、立足文本,解析角度探新意  师:请同学们看看这两个甲骨文字,能猜出是两个什么字吗?
期刊
“20以内的进位加法”是人教版数学教材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认识了11~20各数,掌握了10以内的加减法及10加几口算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是20以内退位减法和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掌握情况,将对他们今后计算的正确性和速度产生直接影响。王永春教授在《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教学论》中认为,运算的算理、过程和方法,以及结果的表达一般都离不开
期刊
《鲁滨逊漂流记》(节选)是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首篇课文,教学这类课文应发挥节选的“引子”作用,以篇带本,以本顾篇,让整本书阅读既见“树木”又见“森林”。  一、链读目录:了解单元的编排“门道”  师(出示单元目录):请读一读第二单元的目录,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第二单元的课文都和国外的经典名著有关。  生:我还发现三篇课文的课题都有“节选”两个字。  生:这个单元的口语交际和
期刊
作为一种常见课型,练习课不仅要巩固知识、习得方法,更承载着提升思维、生成智慧的目标。特级教师华应龙在“化错教育2019年度峰会”上执教的“买比萨的故事——圆面积的练习”一课,从比萨的面积大小问题切入,着眼“为什么”“还有什么”等指向高阶思维的原生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辨错、研错、纠错活动,不断拓展思维,使思维从“浅表”走向“深层”。  【片段一】趣味情境引出原生问题  (教师播放动画《买比萨的故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