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园新《纲要》中指出: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因此,幼儿教师的责任之一便是教幼儿从小学会听普通话、学会讲普通话。
如今许多大中型城市,许多孩子一出生便接受了普通话的熏陶,很自然便学会了普通话。但是在农村,人们普通话的意识较淡。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学会的自然是方言。因此,农村幼儿园教师的首要任务便是帮助幼儿克服方言的影响,学习普通话。
一、在实践中培养幼儿养成讲普通话的良好习惯
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幼儿园工作规程》把“发展幼儿正确运用语言交往的基本能力”作为幼儿园保育和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无疑是十分正确的。一般来说,幼儿学习语言是以口语开始,通过有声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愿望的。只有语音清楚、准确,语言才能被别人感知、理解,才能进行彼此间的正常交往,进而提高幼儿自身的各种能力。
1.从口语交往入手,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
为了让幼儿说普通话,必须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规范化的语言环境,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多听、多说、多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愿望。比如师生之间、小朋友之间都用普通话问好;老师和小朋友对话时都用普通话;充分发挥语言环境的熏陶、感染幼儿的作用。给幼儿提供感受和运用语言的机会,提高幼儿的语言交往能力。
2.从教育活动入手,提高幼儿的语言质量
在集体教育活动中,为使每个幼儿都能掌握普通话的规范语音,可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幼儿学习一些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绕口令。实践证明,绕口令是一种提高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有趣方法。其本身是一种语言游戏,它既有趣,又活泼,容易被孩子接受,念课往往乐此不疲,听课往往忍俊不禁。学说绕口令可重点练习发不准的音,还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比如绕口令《山上一只虎》,可分辨练习韵母是“u”的字音。除集体教育活动之外,有针对性地组织幼儿玩一些语言游戏,将语音培养寓于游戏之中,并在游戏过程中进行个别指导,纠正幼儿不正确的发音。
3.家园携手,共同创造语言的学习氛围
家园联系是幼儿园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一渠道,教师可从家长那里更多地了解幼儿在家情况,家长也可从教师这里了解幼儿的在园情况,双方互通信息,共同探讨好的教育方法,这对于孩子的发展是有利的。家庭成员的讲话水平及语言表达能力直接影响幼儿语言的发展。因此,家长要做好榜样,培养幼儿学习语言的兴趣,并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让幼儿接受语言信息。孩子的模仿能力和接受能力强,这充分表现出孩子想学习语言的渴望。由此看来,孩子语言能力的培养,渗透于孩子生活的每时每刻,教师要主动地与家长沟通,如果家长也鼓励、督促孩子讲完整的话,家园紧密合作,那么对养成孩子讲“好听”的话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二、根据幼儿时期语言发展的特点,培养农村幼儿讲完整的话
幼儿时期是语言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爱说话、爱提出疑问,喜欢听人们讲某个方面的知识经验,也喜欢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要求等等。如在这个时期得到正确的教育,幼儿的语言将会得到迅速发展,不仅掌握的词汇量会日益增多,并且还能逐渐学会用完整的话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所见所闻。反之,如果在这一时期忽略了对他们进行语言教育,幼儿语言的发展就会变得相对缓慢,导致以后补偿教育的实施变得很困难,印度“狼孩”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而幼儿的语言教育主要是发展口头语言,培养幼儿清楚、正确的发音能力,学习用普通话把话讲完整。新《纲要》的语言领域中明确指出幼儿应具有能用简单的语言完整地回答别人的问题,表答自己的愿望和需要的能力。
随着幼儿的生活经历日渐丰富,想说的话也就越来越多,但往往词不达意或语法不合逻辑,所以就造成语言不完整、不丰富、甚至不准确。这时老师就要帮助幼儿丰富词汇,加长句子,引导其完整地、丰富地、准确地运用语言进行表达。如小班幼儿说:“喝水。”老师应答应:“圆圆要喝水了。”并让孩幼儿按老师说的重复一遍;通过长时间的示范和启发,幼儿便能学会讲完整的话。
而在这一板块上,农村幼儿教育就显得更加困难。相对城里幼儿来讲,农村幼儿口语表达能力远不如城里的幼儿。因为农村幼儿从小耳濡目染听的说的都是家乡话,很少听到标准的普通话;在这样的环境中教师应如何培养幼儿养成用简单的普通话讲完整自己想说的话,这是农村幼儿园值得关注的问题。
今年笔者带小班,记得他们刚进园时都是在哭哭闹闹中度过的。等幼儿情绪基本稳定时是在第三周。在一日活动中,笔者发现小班幼儿大部分都不能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见解。每次回答问题只说几个词,如:你今年几岁了?他们的回答是:5岁,而不会完整地表达说:我今年五岁了。3~5岁是幼儿语言发展的黄金时期,根据这一特性,笔者将着重培养农村幼儿用完整的话进行表达。
班上29个孩子,来自于不同的家庭。为了能尽快了解每一个孩子的语言发展水平,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摸底调查。
(1)入园前的家访。在小班孩子入园前,我们便到孩子们家庭中去了解孩子的语言发展情况。从调查反馈的信息了解到入园的幼儿中80%是讲方言,一句普通话也听不懂更不会说;而只有20%的孩子在生活中基本讲普通话。入园后孩子的语言情况也验证了这一点:只有个别孩子能流利的说一句话,例如程杰见到老师会主动说“老师你好”,在交谈过程中也能说几句话。这些说明小班幼儿还不能用语言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意愿。
(2)解决问题。首先,课堂上的培养。提问和讲述不仅能让幼儿增长知识,还能使幼儿口语的表达得到锻炼,从而使他们真正做到能用普通话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语言课要让幼儿用完整的话讲一讲图片上有什么、他们在干吗。音乐课要让幼儿通过念歌词,既加深对歌词的记忆也得到口语方面的锻炼。
其次,区域角中的培养。一是语言角。把上课用过的头饰摆放在语言角,让幼儿在区角活动时自由练习,然后到时候指定幼儿来表演,让幼儿通过模仿讲完整的话。二是主题墙。主题墙上没有特殊情况一般都会贴上幼儿的美工作品。但是贴作品也有要求,幼儿必须用好听的话讲出自己所画的内容,才能将作品贴在主题墙上。通过这一具有比赛性质的活动,利用幼儿争强好胜的心理,培养幼儿讲一句或几句完整的话。以上这一切,都体现新《纲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体现了幼儿是学习主体这一教学目标。
再次,游戏中的培养。语言是在一定的环境和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周围环境和心理因素的制约。同伴间的交往更是语言发展的好机会,孩子年龄相仿,认知水平相近,交往起来特别投入。因此,我们鼓励孩子与孩子之间交往,还为孩子创设同伴间的语言交往环境。例如怎样向别人提出请求,怎样请求别人帮助,怎样向别人表示感谢、表示歉意,等等。孩子们不但语言得到了发展,还学会了礼貌用语,培养了良好的交际能力。
农村幼儿有着天真可爱的一面,他们没有城里幼儿成熟、大胆,有的只有最真实的一面,教师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来发挥农村幼儿的特长。对于幼儿普通话的学习只做了初步尝试,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幼儿教育将会被更多人重视,所以教师应加强自身素质,认真学习新《纲要》的内容,从而体现新《纲要》与教学的密切联系,在幼儿学习普通话这张白纸上画好第一笔。
如今许多大中型城市,许多孩子一出生便接受了普通话的熏陶,很自然便学会了普通话。但是在农村,人们普通话的意识较淡。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学会的自然是方言。因此,农村幼儿园教师的首要任务便是帮助幼儿克服方言的影响,学习普通话。
一、在实践中培养幼儿养成讲普通话的良好习惯
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幼儿园工作规程》把“发展幼儿正确运用语言交往的基本能力”作为幼儿园保育和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无疑是十分正确的。一般来说,幼儿学习语言是以口语开始,通过有声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愿望的。只有语音清楚、准确,语言才能被别人感知、理解,才能进行彼此间的正常交往,进而提高幼儿自身的各种能力。
1.从口语交往入手,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
为了让幼儿说普通话,必须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规范化的语言环境,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多听、多说、多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愿望。比如师生之间、小朋友之间都用普通话问好;老师和小朋友对话时都用普通话;充分发挥语言环境的熏陶、感染幼儿的作用。给幼儿提供感受和运用语言的机会,提高幼儿的语言交往能力。
2.从教育活动入手,提高幼儿的语言质量
在集体教育活动中,为使每个幼儿都能掌握普通话的规范语音,可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幼儿学习一些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绕口令。实践证明,绕口令是一种提高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有趣方法。其本身是一种语言游戏,它既有趣,又活泼,容易被孩子接受,念课往往乐此不疲,听课往往忍俊不禁。学说绕口令可重点练习发不准的音,还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比如绕口令《山上一只虎》,可分辨练习韵母是“u”的字音。除集体教育活动之外,有针对性地组织幼儿玩一些语言游戏,将语音培养寓于游戏之中,并在游戏过程中进行个别指导,纠正幼儿不正确的发音。
3.家园携手,共同创造语言的学习氛围
家园联系是幼儿园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一渠道,教师可从家长那里更多地了解幼儿在家情况,家长也可从教师这里了解幼儿的在园情况,双方互通信息,共同探讨好的教育方法,这对于孩子的发展是有利的。家庭成员的讲话水平及语言表达能力直接影响幼儿语言的发展。因此,家长要做好榜样,培养幼儿学习语言的兴趣,并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让幼儿接受语言信息。孩子的模仿能力和接受能力强,这充分表现出孩子想学习语言的渴望。由此看来,孩子语言能力的培养,渗透于孩子生活的每时每刻,教师要主动地与家长沟通,如果家长也鼓励、督促孩子讲完整的话,家园紧密合作,那么对养成孩子讲“好听”的话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二、根据幼儿时期语言发展的特点,培养农村幼儿讲完整的话
幼儿时期是语言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爱说话、爱提出疑问,喜欢听人们讲某个方面的知识经验,也喜欢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要求等等。如在这个时期得到正确的教育,幼儿的语言将会得到迅速发展,不仅掌握的词汇量会日益增多,并且还能逐渐学会用完整的话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所见所闻。反之,如果在这一时期忽略了对他们进行语言教育,幼儿语言的发展就会变得相对缓慢,导致以后补偿教育的实施变得很困难,印度“狼孩”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而幼儿的语言教育主要是发展口头语言,培养幼儿清楚、正确的发音能力,学习用普通话把话讲完整。新《纲要》的语言领域中明确指出幼儿应具有能用简单的语言完整地回答别人的问题,表答自己的愿望和需要的能力。
随着幼儿的生活经历日渐丰富,想说的话也就越来越多,但往往词不达意或语法不合逻辑,所以就造成语言不完整、不丰富、甚至不准确。这时老师就要帮助幼儿丰富词汇,加长句子,引导其完整地、丰富地、准确地运用语言进行表达。如小班幼儿说:“喝水。”老师应答应:“圆圆要喝水了。”并让孩幼儿按老师说的重复一遍;通过长时间的示范和启发,幼儿便能学会讲完整的话。
而在这一板块上,农村幼儿教育就显得更加困难。相对城里幼儿来讲,农村幼儿口语表达能力远不如城里的幼儿。因为农村幼儿从小耳濡目染听的说的都是家乡话,很少听到标准的普通话;在这样的环境中教师应如何培养幼儿养成用简单的普通话讲完整自己想说的话,这是农村幼儿园值得关注的问题。
今年笔者带小班,记得他们刚进园时都是在哭哭闹闹中度过的。等幼儿情绪基本稳定时是在第三周。在一日活动中,笔者发现小班幼儿大部分都不能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见解。每次回答问题只说几个词,如:你今年几岁了?他们的回答是:5岁,而不会完整地表达说:我今年五岁了。3~5岁是幼儿语言发展的黄金时期,根据这一特性,笔者将着重培养农村幼儿用完整的话进行表达。
班上29个孩子,来自于不同的家庭。为了能尽快了解每一个孩子的语言发展水平,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摸底调查。
(1)入园前的家访。在小班孩子入园前,我们便到孩子们家庭中去了解孩子的语言发展情况。从调查反馈的信息了解到入园的幼儿中80%是讲方言,一句普通话也听不懂更不会说;而只有20%的孩子在生活中基本讲普通话。入园后孩子的语言情况也验证了这一点:只有个别孩子能流利的说一句话,例如程杰见到老师会主动说“老师你好”,在交谈过程中也能说几句话。这些说明小班幼儿还不能用语言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意愿。
(2)解决问题。首先,课堂上的培养。提问和讲述不仅能让幼儿增长知识,还能使幼儿口语的表达得到锻炼,从而使他们真正做到能用普通话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语言课要让幼儿用完整的话讲一讲图片上有什么、他们在干吗。音乐课要让幼儿通过念歌词,既加深对歌词的记忆也得到口语方面的锻炼。
其次,区域角中的培养。一是语言角。把上课用过的头饰摆放在语言角,让幼儿在区角活动时自由练习,然后到时候指定幼儿来表演,让幼儿通过模仿讲完整的话。二是主题墙。主题墙上没有特殊情况一般都会贴上幼儿的美工作品。但是贴作品也有要求,幼儿必须用好听的话讲出自己所画的内容,才能将作品贴在主题墙上。通过这一具有比赛性质的活动,利用幼儿争强好胜的心理,培养幼儿讲一句或几句完整的话。以上这一切,都体现新《纲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体现了幼儿是学习主体这一教学目标。
再次,游戏中的培养。语言是在一定的环境和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周围环境和心理因素的制约。同伴间的交往更是语言发展的好机会,孩子年龄相仿,认知水平相近,交往起来特别投入。因此,我们鼓励孩子与孩子之间交往,还为孩子创设同伴间的语言交往环境。例如怎样向别人提出请求,怎样请求别人帮助,怎样向别人表示感谢、表示歉意,等等。孩子们不但语言得到了发展,还学会了礼貌用语,培养了良好的交际能力。
农村幼儿有着天真可爱的一面,他们没有城里幼儿成熟、大胆,有的只有最真实的一面,教师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来发挥农村幼儿的特长。对于幼儿普通话的学习只做了初步尝试,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幼儿教育将会被更多人重视,所以教师应加强自身素质,认真学习新《纲要》的内容,从而体现新《纲要》与教学的密切联系,在幼儿学习普通话这张白纸上画好第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