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疾病与冠心病

来源 :中华内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hajhb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也越大。很多人出现了心理方面的异常表现,如抑郁、焦虑、人格障碍、孤立感和亚急性及急性应激情况等。这些心理问题对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都具有显著的影响,也可能成为我国冠心病发生率、病死率进行性升高的因素之一。

其他文献
患者男,57岁,吸烟30余年,平均每日1包。无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病史,无放射性物质接触史。2007年2月末体检摄X线胸片时发现右下肺占位。
期刊
目的 比较两种不同强度的有氧训练对高血压病患者的疗效。方法 将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分别接受强度为20%和60%最大运动能力的有氧训练,试验开始和结束时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和生活质量的评价。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各项动态血压指标均有下降,且治疗后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用美国简明健康量表各维度评分,在总的健康状况、活力、情感角色和心理健康方面,A组均高于B组(P<0.
Paratonia由前缀par(a)-和后缀-tonia构成,par(a)-有对(位)、聚(合)、副、仲、类、拟、旁、周、倒错、错乱、异常等意思,而-tonia则有紧张、张力的意思,多数辞(词)典对paratonia的中文译名仅是伸展过度;还有一些辞(词)典除了译为伸展过度外,还译为张力异常(失调)。笔者认为,不同的辞(词)典采用不同的译名,会给作者、读者以至于编者带来一定的麻烦;而且目前辞(词)
期刊
近年来在内分泌代谢领域中提出的“亚临床疾病”或“亚临床状态”或“疾病前期”是大家比较关注的问题,对它的诊断和治疗也存在着争议,特别是近年来对多种疾病谱的诊断时间提前,并对各种疾病的后果进行早期预防和干预,更使“亚临床疾病”或“亚临床状态”成为不仅是内分泌代谢学科,而且是其他多个学科在不同方面或在疾病的不同阶段的研究热点。
期刊
随着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HAART)在临床上的广泛开展,HIV/AIDS患者的生存时间显著延长。据估计,如果患者血浆HIV能在治疗后得到完全控制,其预期寿命能超过30~40年甚至更长。目前AIDS已成为一种像高血压或糖尿病那样无法完全根治,但可以在药物治疗下长期存活的慢性疾病。由于HIV和HCV有着相同的传播途径,即血液传
期刊
随着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在胃十二指肠疾病发病中的作用得到认识,20多年来人们一直在寻求高效、安全、价廉、服用方便的根除Hp方案,但迄今尚无一种方案能同时满足上述要求。20世纪90年代中期提出的质子泵抑制剂(PPI)加克拉霉素再加阿莫西林或甲硝唑的,以“PPI为基础、含克拉霉素的三联疗法”(标准三联疗法),由于根除率高、不良反应少而被推荐为根除Hp的一线方案
期刊
风湿病特别是弥散性结缔组织病,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免疫功能紊乱,并造成自身免疫的发生,其结果破坏自身的组织器官最终导致疾病。另一方面,在弥散性结缔组织病病程中的不同阶段,均会使用类固醇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使得患病机体处于免疫抑制状态。由于这两方面的原因,接种疫苗能否在体内发挥正常的保护作用,对疾病本身将产生何种影响,是每位风湿科医生与患者共同关心的问题,如果使用不当不仅无利反受其害。故应对风湿病
期刊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前者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症,病变主要累及结肠黏膜和黏膜下层,范围多自远段结肠开始,可逆行向近段发展,甚至累及全结肠及末段回肠,呈连续性分布。后者为一种慢性肉芽肿性炎症,病变可累及胃肠道各部位,而以末段回肠及其邻近结肠为主,呈穿壁性炎症,多为节段性、非对称性分布。该病在西方国家相当
期刊
业已证实,梗死动脉血栓性栓塞是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的主要原因,近年随着介入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使溶栓在心肌梗死急性期治疗中的应用有所减少,但是溶栓治疗具有快速、简便、经济、易操作的特点,在目前我国经济和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的条件下,溶栓治疗仍具有重要地位。国内STEMI救治的现状是,再灌注治疗比例仍然有很大的改善空间,在基层医院更多的是进行溶栓治疗,但以非选择性溶栓药物为主,很大比例的患者
期刊
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提出及由此引出的观念更新,奠定了心血管病预防策略的科学基础,并成为20世纪医学进展的一大亮点。虽然国内外的循证医学证据已证实,利用已知的控制手段,干预整个人群的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分布,可以达到控制心血管病的目的。然而,目前众多人群并未从预防医学和循证医学的成就和证据中获益。我国是从20世纪70年代才广泛接受“危险因素”这一概念,心血管患者群防群治在我国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许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