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情追月

来源 :科学大观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xd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可上九天揽月,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已不再是出現在诗句里的梦想。
  孙家栋,欧阳自远,栾恩杰……
  这些在航天岁月里熠熠生辉的科学家们,把仰望星空的梦想,变成了脚踏实地的行动,
  从十数年申请的立项,到数十年筚路蓝缕的奋斗,到几代卫星的成功奔月,
  他们带着一代又一代成千上万追逐梦想的航天人,
  把嫦娥奔月的古老神话,
  演绎成中华再次崛起的浪漫史诗。
其他文献
2020年11月20日,国内第一起人脸识别商业化应用民事纠纷在杭州富阳区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宣判,原告浙江理工大学特聘副教授郭兵胜诉。  法院判决被告杭州野生动物世界赔偿郭兵合同利益损失及交通费共计1038元,删除郭兵办理指纹年卡时提交的包括照片在内的面部特征信息。  案子胜诉了,但郭兵表示不服。2019年10月,杭州野生动物世界强制将年卡用户的入园方式由指纹验证改为人脸识别,郭兵反对无效,也无法退卡
期刊
大多数人都知道,大约6600万年前,一颗小行星撞向地球,导致陆栖恐龙灭绝。但即使爆炸的火球没有击中恐龙,气温骤降还是会让恐龙灭绝。大多数人不知道的是在那之前1亿多年,另一场气候变化灾难冲击了另一组不同的恐龙物种,其中很多都灭绝了。但那一次导致恐龙灭绝的是全球变暖而不是全球降温。当时地球变暖的速度快过恐龙的适应速度。  科学家在阿根廷巴塔哥尼亚的植物化石中发现了发生在约1.79亿年前的这一惨痛事件的
期刊
紫禁城古建筑群建造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木结构建筑群。600年来,它们历经各种自然灾害而基本无恙,是我国古代建筑工匠的智慧结晶。它有哪些独特的建筑结构?有哪些科学精巧的设计?抗震功夫如何炼成  一段“故宫建筑模型在强震模拟中岿然不倒”的视频曾在微博上走红。这段视频来自英国电视台第4频道制作的纪录片《紫禁城的秘密》。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周乾博士是该纪录片中
期刊
“人们知道故宫藏有180多万 件(套)文物,却不知在故宫里,还保存了许多中国古代的传统手工技艺,我把它们称作我们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宋纪蓉说,“在国内的许多博物馆,文物修复人才都是紧缺的。而故宫的文保科技部,有百余位专业的文物修复工作者。”得天独厚的传统的文物修复技艺,加上现代的科学技术,让故宫博物院构建了一所有现代科学理念的文物修复“全科医院”。故宫修复技艺三大传承  故宫内
期刊
石鼓。  从1933年2月第一批文物南迁,到1949年以后文物陆续北返,20年来辗转上万公里,播迁十余省份,百万余件文物无一损毁,故宫先辈们的壮举缔造了人类文化遗产保护史的奇迹。烽烟骤起,何去何从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鲸吞东北,虎视华北,故宫文物危如累卵。  或遭毁坏,或被掠夺,战火中的文物逃不开这两种命运。1860年圆明园的那场大火还在灼痛记忆,甲午战争期间日本制定的《战时清国宝物搜集
期刊
这波“出圈秀”,是在高冷、严肃学术平湖中,投出了一波风趣、生动的涟漪。  近日,在网上尤其是学术圈内,一张“女娲补天版”的期刊封面图广为流传。封面图中的女娲,不是别人,正是中国化学期刊封面论文的作者,来自江苏师范大学的化学教授石枫。  这并非简单粗暴、毫无理由的“恶搞”,实际上,这番创意的背后有一整套理论的支撑——据了解,石教授设计了“构建烯烃-吲哚轴手性骨架”的策略,弥补了轴手性大家族骨架的空缺
期刊
此次嫦娥五号飞天,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关键测控岗位上的负责人大多为"80后"。2020年11月24日凌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金色火焰,映透山海,比任何科幻大片更动人心魄。世界上最近的距离,也是梦想与现实的距离。望着嫦娥五号顺利奔月,航天发动机专家兰晓辉自豪中带着些许腼腆:"如今,年轻时的理想,一个个变成了现实,有那么一点欣慰,觉得自己这段人生非常值。"参与为嫦娥五号探测器打造"心脏"的兰晓辉,是
期刊
今年是冥王星发现90周年。  冥王星曾被列为太阳系九大行星,后来又被逐出大行星行列,降级为矮行星。然而冥王星从未淡出人们的视野,2015年7月,在美国“新视野”号探测器拍摄的一张冥王星近距离照片上,一个大大的爱心图案再次让冥王星成为热门话题。现身——万众期待下的发现  在冥王星被发现之前,人们已经在太阳周围找到了8颗行星,其中最后发现的海王星又被称为“笔尖上的行星”。法国天文学家勒维耶利用天王星轨
期刊
老齡化大潮席卷而来,将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改变?  随着“60后”逐步加入老年群体,  劳动人口减少、养老负担加重等问题已开始显现。  同时,新一代老年人对高品质生活的向往  也对老龄产业提出了新要求。  “一床难求”和“养老护理人才短缺”如何破解?  要想实现“活得长”,更“活得健康”,  我们还有哪些工作要做?
期刊
在普通人眼里,敦煌因其厚重、遥远而自带神秘色彩,让人望而生畏。近年来,敦煌文化不断“活起来”,“人设”悄然改变。  在舞台上,人们穿上取材于壁画中的服饰,古韵悠悠,似从画中来。在音乐会上,壁画中的古乐器“复活”,古曲新创成为流行音乐。在手机的方寸屏幕中,敦煌成为游戏元素,获得年轻人的青睐。社交媒体上,厚重的敦煌文化被研磨成轻量级的新媒体产品,受到互联网用户的喜爱。孩子们也穿上取材于敦煌壁画的仿唐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