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见到周而复时,他已不是任上海市统战部长领导工商界三反五反之时,也不是任文化部副部长跟中国对外友协副会长率中国文化代表团出访五大洲世界各国风光时期。我们上海电视台电视剧《上海的早晨》主创人员开机前去拜访他,他已搬到文化部底楼一间小办公室,四周都是水泥,除一张长桌几把椅子外,最显眼的是一只硕大的保险柜。为了招待我们,他小心翼翼从柜里取出珍藏的英、法、俄等国翻译出版的《上海的早晨》,确很珍贵,这也说明他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
他虽历经坎坷,人到老年,但仍精神饱满。他身体魁梧,高大健壮,声音宏亮,像北方汉子。我们编导请他谈谈对《上海的早晨》改编拍摄的意见,他谈了原创背景,改编取舍,谈得很愉快,很顺利。可是具体操作起来,却是一波三折,很不顺利。
事情还得从头说起,在周而复百万字《往事回首录》中谈到自己往事有苦难,有辉煌,更有伤痛和成就,《上海的早晨》改编成电视剧就是一例。他写道:《上海的早晨》被“四人帮”钦定为是为刘少奇复辟资本主义鸣锣开道的大毒草,整整批判了十年。“四人帮”垮台不久,胡乔木同志对他说:“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获得成功,这在世界上是首创,而在文学作品中比较全面而深刻反映这段富有伟大历史意义事件的《上海的早晨》也是第一部、并且是唯一的一部。”乔木同志当时是中央政治局委员,主管思想宣传工作,他亲自写信给广播电视部建议拍摄电视剧。
上海电视台还是比较小心慎重,我们搞电视剧的都知道在剧场演戏,最多一二千个座位,而电视剧一放,全国就有几亿观众。“四人帮”粉碎后,“左”的思潮还不时袭来,上海电视台领导对《上海的早晨》采取低调悄悄进行,先把剧本改好,然后待机而行。副台长郑礼滨约请教育界两位老师:赵孝思、陈刚,由赵孝思执笔;并找我谈话,要我担任责任编辑。赵孝思是松江二中语文教师,此时已调至上海县教师进修学院。我亲自去上海县向学院领导为赵孝思请创作假,此后赵老师勤奋努力,辛辛苦苦完成《上海的早晨》改编成电视剧共二十集。我看完全稿很诚恳地对老赵讲:“按照我们编剧经验,一部电视剧要让领导通过、导演接受,不能把匆忙完成的剧本送过去,他们一看不行,立即枪毙;要想剧本成功,必须要把松散的故事弄得人物紧凑,有悬念,要好看。按这样要求,你二十集原稿只有二集可用,其余十八集须重写。”赵老师第一次写电视剧,但他为人忠厚,非常谦虚,听了我意见决定重写剩下十八集。完稿后我看了又通过二集,这样磨练,反复改写。他居住条件不好,有次我去他家,正遇大水进屋,他住在后客堂,大水已漫过门槛流到床下,他正急急忙忙抢救出床下一叠叠《上海的早晨》稿纸。这间后客堂是他卧室兼书房,光线暗淡,白天也要在台灯下工作,他在如此艰苦条件下辛勤创作,我心里很不忍。但为了保证剧本质量,又不得不严格要求他不断修改。
到了1985年,剧本改了两年,已完成过半,大功即将告成。突然传来一个惊天消息:“周而复出访日本犯错,参拜靖国神社,买春药,被开除党籍,免去官职,尚保留全国政协委员头衔。”这对改编《上海的早晨》作者来说,无疑是致命打击,改编工作不可能继续了。请示领导后要我找作者谈话,两年来作者辛苦改稿可按退稿费付一笔稿酬。当时电视剧少,影响大,“左”的思潮又不时袭来,电视台领导不能不小心慎重。可老赵表示不要退稿费,仍要坚持把剧本改完。赵孝思不声不响坚持修改,我亦按原来方式一集集帮他通过。经过三年努力,老赵终于将《上海的早晨》改编完成。床底下塞满了一叠叠废弃的稿纸,他头发也白了许多,剧本完成了,但仍需等待机会。
时间到了1988年初,机会终于来了,为了向建国40周年献礼,上海电视台早早准备了献礼大片,系南京军区创作组军旅作家写新四军领导项英的小说改编成长篇电视剧,上海台已配备了导演、摄制组,正在紧锣密鼓进行筹备时,不料全国政协开会期间有新四军老同志提出批评,认为小说是替项英翻案,言词尖锐,中央统战部向上海台打招呼“暂不拍摄”。这样上海台就乱了套,原来准备的献礼片泡汤,一时又找不到可顶替的大片,电视剧制作中心领导心急如焚,我对老赵讲:“机会来了!”我拎了一袋二十集《上海的早晨》原稿去找中心主任宋明玖。他正在开会,我把他从会议室叫出来,说明来意,将一袋沉甸甸的原稿交给他。他笑容满面接过二十集剧本原稿,后来他说是连夜看完剧本,眼睛一亮,当即交给导演张戈,决定拍摄,并迅速上报电视台党委及文广局。过了几天,台党委书记金闵珠、文广局长龚学平找了宋明玖、张戈与我宣布同意将《上海的早晨》作为建国40周年献礼片投产拍摄,我即把好消息告知赵孝思,他真喜出望外。开拍前导演张戈同两位编剧与我一起上北京向周老汇报,并请他对电视剧拍摄提出意见与希望,这才有本文开头写的到他文化部办公室的情景。他很健谈,讲到原著对民族资本家唯利是图、损人利己、尔虞我诈方面有充分揭露,同时也突出表现他们有爱国心、追求事业、善于经营管理和生活方式文明高雅有修养一面。原著对待民族资本家等问题上受到当时社会的局限,希望在电视剧中加以调整,加强表现出资本家不仅善于管理自己产业,还能摆平家中大小三个老婆,让她们和平共处,都认为丈夫对自己最好。
在京期间,私下里我们也问了1985年他去日本被开除党籍的真相,周老坦言事情被扭曲了:参观“靖国神社”在代表团报备驻日大使馆行程中就有,因周老计划创作小说《长城万里图》需要看看这个“靖国神社”,并再约几个日本有关老人座谈。当天在马路上看了一下“陆军省”旧址,陪同友人说不远处便是“靖国神社”,你们不妨顺便看一下,明天就不用专程再来,我们就和游客一起在院子里看一下,没有进祭殿,更别提参拜了。谁知当晚驻日文化参赞说,国内最近通知,勿去“靖国神社”。我忙告诉他:“对不起,不知道有这个通知,今日顺路已去过‘神社’。”参赞汇报给大使,大使讲我们大使馆通知晚了,也有责任,但此事不宜让外界知道。可谁知我身边有个平时很信任的人,跳出来向大使馆控告,并把消息捅给日本报刊,造成了极坏的影响。回国后,高层震怒,中纪委作出决定,开除党籍,保留副部级待遇和全国政协委员。至于买春药那更是代人受过。从此他闭门谢客,潜心创作长篇小说《长城万里图》以及《往事回首录》,在《往事回首录》中他详细披露了十六年来蒙垢后的心路历程。
正在紧锣密鼓筹拍《上海的早晨》时,突然天又变阴。一天,电视剧制作中心办公室主任蔡永瑞递给我一张来自广电部的通知,上面只有几个字:“电视剧《上海的早晨》暂停拍摄”,没有说明原因,也没有说明理由。这次变故我至今也不知什么原因,因是广电部正式通知,上海电视台不能违抗必须执行。剧组冥思苦想后还是由编剧出面向周老求救兵。周而复在《往事回首录》中详细说明经过:“我于是写了一封信给当时中央书记处书记陈丕显同志,向他反映《上海的早晨》电视剧拍摄被通知停拍的情况,他只是批转给中央政治局委员胡乔木和中央书记处书记邓力群同志,请这两位主管思想宣传工作的同志指示。邓力群批示:‘《上海的早晨》应该继续拍……’停止呼吸的《上海的早晨》电视连续剧,经过人工抢救,才苏醒过来,继续呼吸了,这时已是1988年秋冬之际。”
1989年9月《上海的早晨》作为建国40周年献礼片在上海电视台首播,各界反映强烈,收视率极高,导演挑选演员到位,红了演资本家的严翔及三姨太李媛媛。有次在电视剧制作中心办公室碰到李媛媛,她笑着对我说:“以后我要演绝对主角。”她做到了。
《上海的早晨》播出后好评如潮,连获“金鹰”“飞天”双奖,周老十分高兴,他送我一幅立轴,字迹清秀,潇洒飘逸,酷似赵孟頫,我十分喜欢。郭沫若曾评他字:“逼近二王”,怪不得他兼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这以后真如他赠我立轴中诗句:“域外看诗评旧事,人间感奋续新征,年华未使轻飞逝,留得柔豪扫劫尘。”好一个“留得柔豪扫劫尘”,他老骥伏枥,奋笔疾书,拼抢时间,埋头创作,终于完成巨著《长城万里图》。他给我寄来新书《长城万里图》,此作因人物多,场景大,上海电视台觉得一时难以投拍。幸喜他于2002年10月终于得到平反,恢复党籍,我们都为他高兴。想不到他于2004年1月8日离开人世,享年90岁。虽然他离世已有十年,但他留给上海珍贵的文化遗产《上海的早晨》是上海人民永远不会忘记的。
他虽历经坎坷,人到老年,但仍精神饱满。他身体魁梧,高大健壮,声音宏亮,像北方汉子。我们编导请他谈谈对《上海的早晨》改编拍摄的意见,他谈了原创背景,改编取舍,谈得很愉快,很顺利。可是具体操作起来,却是一波三折,很不顺利。
事情还得从头说起,在周而复百万字《往事回首录》中谈到自己往事有苦难,有辉煌,更有伤痛和成就,《上海的早晨》改编成电视剧就是一例。他写道:《上海的早晨》被“四人帮”钦定为是为刘少奇复辟资本主义鸣锣开道的大毒草,整整批判了十年。“四人帮”垮台不久,胡乔木同志对他说:“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获得成功,这在世界上是首创,而在文学作品中比较全面而深刻反映这段富有伟大历史意义事件的《上海的早晨》也是第一部、并且是唯一的一部。”乔木同志当时是中央政治局委员,主管思想宣传工作,他亲自写信给广播电视部建议拍摄电视剧。
上海电视台还是比较小心慎重,我们搞电视剧的都知道在剧场演戏,最多一二千个座位,而电视剧一放,全国就有几亿观众。“四人帮”粉碎后,“左”的思潮还不时袭来,上海电视台领导对《上海的早晨》采取低调悄悄进行,先把剧本改好,然后待机而行。副台长郑礼滨约请教育界两位老师:赵孝思、陈刚,由赵孝思执笔;并找我谈话,要我担任责任编辑。赵孝思是松江二中语文教师,此时已调至上海县教师进修学院。我亲自去上海县向学院领导为赵孝思请创作假,此后赵老师勤奋努力,辛辛苦苦完成《上海的早晨》改编成电视剧共二十集。我看完全稿很诚恳地对老赵讲:“按照我们编剧经验,一部电视剧要让领导通过、导演接受,不能把匆忙完成的剧本送过去,他们一看不行,立即枪毙;要想剧本成功,必须要把松散的故事弄得人物紧凑,有悬念,要好看。按这样要求,你二十集原稿只有二集可用,其余十八集须重写。”赵老师第一次写电视剧,但他为人忠厚,非常谦虚,听了我意见决定重写剩下十八集。完稿后我看了又通过二集,这样磨练,反复改写。他居住条件不好,有次我去他家,正遇大水进屋,他住在后客堂,大水已漫过门槛流到床下,他正急急忙忙抢救出床下一叠叠《上海的早晨》稿纸。这间后客堂是他卧室兼书房,光线暗淡,白天也要在台灯下工作,他在如此艰苦条件下辛勤创作,我心里很不忍。但为了保证剧本质量,又不得不严格要求他不断修改。
到了1985年,剧本改了两年,已完成过半,大功即将告成。突然传来一个惊天消息:“周而复出访日本犯错,参拜靖国神社,买春药,被开除党籍,免去官职,尚保留全国政协委员头衔。”这对改编《上海的早晨》作者来说,无疑是致命打击,改编工作不可能继续了。请示领导后要我找作者谈话,两年来作者辛苦改稿可按退稿费付一笔稿酬。当时电视剧少,影响大,“左”的思潮又不时袭来,电视台领导不能不小心慎重。可老赵表示不要退稿费,仍要坚持把剧本改完。赵孝思不声不响坚持修改,我亦按原来方式一集集帮他通过。经过三年努力,老赵终于将《上海的早晨》改编完成。床底下塞满了一叠叠废弃的稿纸,他头发也白了许多,剧本完成了,但仍需等待机会。
时间到了1988年初,机会终于来了,为了向建国40周年献礼,上海电视台早早准备了献礼大片,系南京军区创作组军旅作家写新四军领导项英的小说改编成长篇电视剧,上海台已配备了导演、摄制组,正在紧锣密鼓进行筹备时,不料全国政协开会期间有新四军老同志提出批评,认为小说是替项英翻案,言词尖锐,中央统战部向上海台打招呼“暂不拍摄”。这样上海台就乱了套,原来准备的献礼片泡汤,一时又找不到可顶替的大片,电视剧制作中心领导心急如焚,我对老赵讲:“机会来了!”我拎了一袋二十集《上海的早晨》原稿去找中心主任宋明玖。他正在开会,我把他从会议室叫出来,说明来意,将一袋沉甸甸的原稿交给他。他笑容满面接过二十集剧本原稿,后来他说是连夜看完剧本,眼睛一亮,当即交给导演张戈,决定拍摄,并迅速上报电视台党委及文广局。过了几天,台党委书记金闵珠、文广局长龚学平找了宋明玖、张戈与我宣布同意将《上海的早晨》作为建国40周年献礼片投产拍摄,我即把好消息告知赵孝思,他真喜出望外。开拍前导演张戈同两位编剧与我一起上北京向周老汇报,并请他对电视剧拍摄提出意见与希望,这才有本文开头写的到他文化部办公室的情景。他很健谈,讲到原著对民族资本家唯利是图、损人利己、尔虞我诈方面有充分揭露,同时也突出表现他们有爱国心、追求事业、善于经营管理和生活方式文明高雅有修养一面。原著对待民族资本家等问题上受到当时社会的局限,希望在电视剧中加以调整,加强表现出资本家不仅善于管理自己产业,还能摆平家中大小三个老婆,让她们和平共处,都认为丈夫对自己最好。
在京期间,私下里我们也问了1985年他去日本被开除党籍的真相,周老坦言事情被扭曲了:参观“靖国神社”在代表团报备驻日大使馆行程中就有,因周老计划创作小说《长城万里图》需要看看这个“靖国神社”,并再约几个日本有关老人座谈。当天在马路上看了一下“陆军省”旧址,陪同友人说不远处便是“靖国神社”,你们不妨顺便看一下,明天就不用专程再来,我们就和游客一起在院子里看一下,没有进祭殿,更别提参拜了。谁知当晚驻日文化参赞说,国内最近通知,勿去“靖国神社”。我忙告诉他:“对不起,不知道有这个通知,今日顺路已去过‘神社’。”参赞汇报给大使,大使讲我们大使馆通知晚了,也有责任,但此事不宜让外界知道。可谁知我身边有个平时很信任的人,跳出来向大使馆控告,并把消息捅给日本报刊,造成了极坏的影响。回国后,高层震怒,中纪委作出决定,开除党籍,保留副部级待遇和全国政协委员。至于买春药那更是代人受过。从此他闭门谢客,潜心创作长篇小说《长城万里图》以及《往事回首录》,在《往事回首录》中他详细披露了十六年来蒙垢后的心路历程。
正在紧锣密鼓筹拍《上海的早晨》时,突然天又变阴。一天,电视剧制作中心办公室主任蔡永瑞递给我一张来自广电部的通知,上面只有几个字:“电视剧《上海的早晨》暂停拍摄”,没有说明原因,也没有说明理由。这次变故我至今也不知什么原因,因是广电部正式通知,上海电视台不能违抗必须执行。剧组冥思苦想后还是由编剧出面向周老求救兵。周而复在《往事回首录》中详细说明经过:“我于是写了一封信给当时中央书记处书记陈丕显同志,向他反映《上海的早晨》电视剧拍摄被通知停拍的情况,他只是批转给中央政治局委员胡乔木和中央书记处书记邓力群同志,请这两位主管思想宣传工作的同志指示。邓力群批示:‘《上海的早晨》应该继续拍……’停止呼吸的《上海的早晨》电视连续剧,经过人工抢救,才苏醒过来,继续呼吸了,这时已是1988年秋冬之际。”
1989年9月《上海的早晨》作为建国40周年献礼片在上海电视台首播,各界反映强烈,收视率极高,导演挑选演员到位,红了演资本家的严翔及三姨太李媛媛。有次在电视剧制作中心办公室碰到李媛媛,她笑着对我说:“以后我要演绝对主角。”她做到了。
《上海的早晨》播出后好评如潮,连获“金鹰”“飞天”双奖,周老十分高兴,他送我一幅立轴,字迹清秀,潇洒飘逸,酷似赵孟頫,我十分喜欢。郭沫若曾评他字:“逼近二王”,怪不得他兼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这以后真如他赠我立轴中诗句:“域外看诗评旧事,人间感奋续新征,年华未使轻飞逝,留得柔豪扫劫尘。”好一个“留得柔豪扫劫尘”,他老骥伏枥,奋笔疾书,拼抢时间,埋头创作,终于完成巨著《长城万里图》。他给我寄来新书《长城万里图》,此作因人物多,场景大,上海电视台觉得一时难以投拍。幸喜他于2002年10月终于得到平反,恢复党籍,我们都为他高兴。想不到他于2004年1月8日离开人世,享年90岁。虽然他离世已有十年,但他留给上海珍贵的文化遗产《上海的早晨》是上海人民永远不会忘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