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主要指课堂教学整体的效果。那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下面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制定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
在一节课里,要使全班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得到进步,教学目标必须对教学活动有具体的质与量的规定,既要适度又要适量。例如:小学数学第三册一道思考题:在校园里要把6棵小树种成3行,每行有3棵,该怎么种?这是一道知识拓展题,有点抽象,如果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创设一个生活情境,然后让学生去类比、联想,这样是否还可以再确定一个含有创新能力方面的目标呢?按照教学目标陈述要求(具体化、外显化)得出如下两个教学目标,一是能用类比的方法思考问题;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周围生活中与数学有关的事物产生好奇心和探秘的欲望。
二、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
教师要注重课堂的有趣教学和有效管理,创设真实、自然、生动的教学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解决问题。
(一)做到有趣教学。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的知识面有所扩大,他们越来越关注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因此,从生活中提取的数学事例更能引起其关注。如在教学《认钟表》时,让学生看一段小朋友周六一天的生活录像,内容包括起床、写作业、吃饭、踢球、看电视、睡觉。将这段录像定格为六幅图,请学生讨论,小朋友在什么时候做了什么事情。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体验,主动探索,不仅认识了整时,还体验到了认钟表在生活中的作用。学生在感到数学的有用性的同时,也经历了一次成功的体验。
(二)做好问题学生的管理。为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教师要学会做好问题学生的管理,对问题学生千万不要动怒,也避免当面批评,而是采取四步提醒法进行管理:一是用温和的眼光注目提醒;二是走到问题学生身边用手抚摸学生头部以示提醒;三是走到问题学生身边用手抚摸学生头部并用一句话语提醒以示警告;四是课后教室外个别谈话进行有效教育。
三、建立平等合作的学习方式
平等合作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学生之间的平等合作,更重要的是师生之间的平等合作,关键是教师要学会放下架子,把教转变成学的态度,实现“教学相长”,建立平等合作的学习方式。
(一)从教学内容中建立平等合作学习机会
1.方法不确定,答案不唯一的学习内容
学生所处的家庭环境、文化背景和自身的思考角度不同,会出现方法不确定,答案不唯一的学习情况。如计算教学中,提倡算法多样化。这时组织学生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最后通过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最佳方法。学生经历了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又能进行算法优化。
2.无法独立完成的内容
一些操作性强,需要同伴的帮助才能完成的活动内容,适合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如教学“数据的收集及整理”时,先播放一分钟经过学校门口的车辆的录像,让学生独立统计出各种车辆的数量。由于各种车辆较多,目不暇接,学生无法独立完成,自然产生了合作的需要。他们就在小组内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3.选择挑战性和探索性的学习内容
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时,让学生用手中的学具探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是一个具有探索性和挑战性的问题。如果是让学生去合作探索“长方形的长、宽与平行四边形的底、高有什么关系”就显得意义不大了。
(二)从合理分组与规范操作中建立平等合作学习机会
合作学习宜采用异质分组的原则,其目的是形成一种互补。每个小组以4~6人为宜。每学期应该分时段调整小组的划分,以便让学生有更宽的交往空间。合作中既要有学习的操作者,又要有学习的检查者,要给予足够的时间,必须确保每个学生在小组中有充分交流和表现的机会。合作学习的最终要让各小组向全班交流,分享成果。在全班交流中,要有中心发言,交流的内容围绕着“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进行。
四、运用多元的课堂评价
通过适时、多元的课堂评价,教师可以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对课堂教学进行有效的调控。
(一)及时评定
教师对学生的重要反馈,应及时作出评价,评定其好坏、正误,及时向学生输出这些评价信息,让学生尽快知晓自己见解的正确与否,使正确的得以强化,错误的得到及时发现并改正。
(二)激励性评价
评价不仅要注重学生当前的学习状况,更应该注重其今后的发展。因此,评价的结果要具有激励导向的作用,要实事求是,以表扬、鼓励为主。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善于找出学生的闪光点及时予以表扬鼓励,慎用甚至不用否定性的词语,由此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责编侯艳星)
一、制定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
在一节课里,要使全班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得到进步,教学目标必须对教学活动有具体的质与量的规定,既要适度又要适量。例如:小学数学第三册一道思考题:在校园里要把6棵小树种成3行,每行有3棵,该怎么种?这是一道知识拓展题,有点抽象,如果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创设一个生活情境,然后让学生去类比、联想,这样是否还可以再确定一个含有创新能力方面的目标呢?按照教学目标陈述要求(具体化、外显化)得出如下两个教学目标,一是能用类比的方法思考问题;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周围生活中与数学有关的事物产生好奇心和探秘的欲望。
二、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
教师要注重课堂的有趣教学和有效管理,创设真实、自然、生动的教学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解决问题。
(一)做到有趣教学。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的知识面有所扩大,他们越来越关注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因此,从生活中提取的数学事例更能引起其关注。如在教学《认钟表》时,让学生看一段小朋友周六一天的生活录像,内容包括起床、写作业、吃饭、踢球、看电视、睡觉。将这段录像定格为六幅图,请学生讨论,小朋友在什么时候做了什么事情。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体验,主动探索,不仅认识了整时,还体验到了认钟表在生活中的作用。学生在感到数学的有用性的同时,也经历了一次成功的体验。
(二)做好问题学生的管理。为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教师要学会做好问题学生的管理,对问题学生千万不要动怒,也避免当面批评,而是采取四步提醒法进行管理:一是用温和的眼光注目提醒;二是走到问题学生身边用手抚摸学生头部以示提醒;三是走到问题学生身边用手抚摸学生头部并用一句话语提醒以示警告;四是课后教室外个别谈话进行有效教育。
三、建立平等合作的学习方式
平等合作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学生之间的平等合作,更重要的是师生之间的平等合作,关键是教师要学会放下架子,把教转变成学的态度,实现“教学相长”,建立平等合作的学习方式。
(一)从教学内容中建立平等合作学习机会
1.方法不确定,答案不唯一的学习内容
学生所处的家庭环境、文化背景和自身的思考角度不同,会出现方法不确定,答案不唯一的学习情况。如计算教学中,提倡算法多样化。这时组织学生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最后通过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最佳方法。学生经历了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又能进行算法优化。
2.无法独立完成的内容
一些操作性强,需要同伴的帮助才能完成的活动内容,适合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如教学“数据的收集及整理”时,先播放一分钟经过学校门口的车辆的录像,让学生独立统计出各种车辆的数量。由于各种车辆较多,目不暇接,学生无法独立完成,自然产生了合作的需要。他们就在小组内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3.选择挑战性和探索性的学习内容
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时,让学生用手中的学具探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是一个具有探索性和挑战性的问题。如果是让学生去合作探索“长方形的长、宽与平行四边形的底、高有什么关系”就显得意义不大了。
(二)从合理分组与规范操作中建立平等合作学习机会
合作学习宜采用异质分组的原则,其目的是形成一种互补。每个小组以4~6人为宜。每学期应该分时段调整小组的划分,以便让学生有更宽的交往空间。合作中既要有学习的操作者,又要有学习的检查者,要给予足够的时间,必须确保每个学生在小组中有充分交流和表现的机会。合作学习的最终要让各小组向全班交流,分享成果。在全班交流中,要有中心发言,交流的内容围绕着“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进行。
四、运用多元的课堂评价
通过适时、多元的课堂评价,教师可以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对课堂教学进行有效的调控。
(一)及时评定
教师对学生的重要反馈,应及时作出评价,评定其好坏、正误,及时向学生输出这些评价信息,让学生尽快知晓自己见解的正确与否,使正确的得以强化,错误的得到及时发现并改正。
(二)激励性评价
评价不仅要注重学生当前的学习状况,更应该注重其今后的发展。因此,评价的结果要具有激励导向的作用,要实事求是,以表扬、鼓励为主。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善于找出学生的闪光点及时予以表扬鼓励,慎用甚至不用否定性的词语,由此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责编侯艳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