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董梁看来,投资是一件简单又不简单的事。简单是指逻辑,找到合适的行业、合适的人。不简单的是操作,从来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成功公式。
毅达资本总裁、投资决策委员会委员,并担任中国创业投资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江苏省创业投资协会秘书长。长期致力于金融和股权投资工作,拥有超过十五年的股权与创业投资工作经验,具有丰富的基金产品设计、基金募集和管理经验;对行业战略动向的把握和项目走势的判断具备良好的敏感性和前瞻性;熟悉境内外资本市场运作,具有丰富的企业兼并重组工作经验。
1.现在由于资本市场的“资产荒”,优质的投资项目往往会吸引资本的哄抢,由此带来PE/VC市场的估值泡沫。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这个事情大部分是跟你所处的位置有关。如果你募了钱觉得投不下去,会觉得市场泡沫很大。你过去投了几轮效果一般,现在募资又比较难,明显会觉得“资本寒冬”来了。整体来说,现在大家面临的问题是对优质资产的抢夺和争夺越来越激烈,因为优质资产太少了,这种情况下肯定会导致问题,你说它泡沫或者估值偏高,这没有什么好质疑的。
但是,如果你关注PE和VC,不用投入那么多精力纠结整体市场有没有泡沫,这个和你的关系不太大。因为这种私募的投资个性化太强了,没泡沫你也不可能随便投都能赚钱,有泡沫也不太会投什么都不赚钱。赚不赚钱关键还是看你自己个性化的能力、预判的能力、把控的能力、整合资源的能力够不够,这是专业性和个性非常强的市场。大势固然重要,但是整体估值是否过高也不是那么重要,这是我的观点。
2.决定是否投资一个企业,你们最看重哪些方面?有没有什么选择项目的成功公式?
我们到今天还能体现出来比较好的竞争力,关键就是90%机构都只关注IPO的时候我们觉得这个东西长不了。
我们10年以前就在强调行业研究,你想要投资的不太宽的行业方向的深入研究,只有这样才可能有点前瞻性。这个逻辑关系非常简单,我们到今天为止所有一切工作还是围绕这个来做。
我们的项目来源也差不多是这样。专业团队在他的领域内看项目,做专业判断,加上我们的法务、财务的判断。最终很重要的,无论你再怎么选,选出来的项目都是有好处和坏处的。你可能要做两件事。你有没有办法把坏的方面尽量地遏制一点,把好的方面放大一点,这是一件事。第二,做到极致以后你要做权衡,该冒的风险冒不冒,由合伙人做这样的决策,我们项目流程大概就是这么一个过程。
我印象里我们历史上投一个项目最快的时间是13天,我相信这是非常极端的个案,因为对这个行业实在是太熟悉了。我们在某个行业内的一个小领域内的总监,基本上可以做到对这个行业内所有重要的公司在干什么都很清楚,包括人也很熟,他才可能这么干。这个速度不是代表性的速度。
我们投资项目没有公式,但是有几个问题会被点到死穴。
最根本的东西是行业未来长期的发展方向,这是投资界最重要的主题。如果不是足够长的趋势,现在布局和投资都会有问题。
第二,人的问题。这两个因素一旦出问题,毫无疑问这个项目是不太会投的。
我职业生涯至今总结的最大的经验和教训,就是如果发现哪一天你违背了最简单、最基本的原则,可能给你带来的就是最惨痛的教训。比如喝杯咖啡就能投资。
3.目前毅达资本在这个阶段比较看好的领域是什么?现在的主要退出渠道是什么?
我们几乎在所有的领域都会花功夫,有130多人的投研队伍。投资和研究团队不分开,这是我们一个比较大的特点。这样做了10年。内部大概分了8个左右的团队,每一个团队分别负责一个产业方向。
凡是具有长期成长性和发展潜力的大方向我们都会关注。文化、服务、TMT、健康等等。制造业现在不那么火,但这个恰恰是我们6、7年前的主要方向,其实现在也非常值得关注,现在这个苗头已经出现了。
退出渠道对股权公司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过去的有效退出渠道比较单一,就是IPO。这个行业这几年最大的利好、最大的变化就是退出渠道比以往丰富多了。我们近两三年IPO还是有的,但是IPO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也是很难去影响它的。
除了这个渠道以外资本市场的并购包括借壳,这类的退出方式占了很大的比例。而且我个人认为将来并购、借壳的退出方式可能不会比IPO更加次要。
4.谈到退出渠道,业内怎么应对战兴版暂停推出的变化?新三板分层你怎么看?
我不认为战兴板停了以后大家就需要应对,不需要这样的,因为渠道足够多。有一些企业觉得可以抢占战兴板,但是企业这样想本来就不太符合实际。
新三板是这两年市场的主要变化。我们在新三板也有不少的企业,新三板不是一个终极目标,它是非常有效的平台,一旦你的企业进入这个平台以后,会带来很多运作空间的便利。工具足够多,舞台足够大,越来越规范的情况下,对“好孩子”会有利,这就是现在的资本市场给VC/PE这个市场最大的激励,会越来越多地让“好孩子”充分利用这个市场,新三板就是这样,有很多企业在新三板挂牌了以后越来越规范,可以交易,都是非常积极的。
新三板分层非常好,我们希望尽快分层,会带来很大的机遇,在最上面的那一层最好的公司会充分享受到新三板带来的好处,这个是毫无疑问的。也会让投资人避免错觉,认为上了新三板就怎么样了。上了新三板的公司,会更加努力到一个更好的层面。所以新三板分层我认为非常关键、非常好。
5.毅达资本脱胎于江苏高投。混改以后的毅达资本有什么样的特点,内部会出现什么样的矛盾?
实际上不是改制,我们是一个新设的公司,是一次内部改革。我们改了两年多时间,这两年主要的经营指标比改之前每一年都翻倍,大家的压力很大,但是成绩还是很明显的。之所以能做到,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在江苏高投纯国有体制运作的时候我们基本上就是100%市场化:第一,没有任何不市场化的行政指令,第二,没有不适合市场的内部决策机制,第三,我们当时就有一个和市场基本接轨,非常客观、科学、中长期的激励约束的机制。我们10年以来就是按照和市场接轨的方式运作,包括人怎么来、怎么考核、怎么走、怎么奖励、怎么惩罚,所以改制的时候没有那么多的问题。如果你有那么多的问题就劝你不要改。
为什么要改?这个行业周期太长,效果很难在短时间内看清楚,等你看清楚了以后人也变了。在这种情况下,内部制度来做中长期激励约束就会遇到很大的瓶颈,因为内部制度不太具有特别长期的稳定性,所以我们整个的改革根本的核心就是解决这个问题,让核心的人和你的企业长期捆绑在一起。原来他想做3年,3年以后拿多少的奖金,但是现在不行,3年以后这个项目还没有完成。所以要把他和企业的长期目标进行捆绑,这是改革非常重要的作用。
毅达资本总裁、投资决策委员会委员,并担任中国创业投资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江苏省创业投资协会秘书长。长期致力于金融和股权投资工作,拥有超过十五年的股权与创业投资工作经验,具有丰富的基金产品设计、基金募集和管理经验;对行业战略动向的把握和项目走势的判断具备良好的敏感性和前瞻性;熟悉境内外资本市场运作,具有丰富的企业兼并重组工作经验。
1.现在由于资本市场的“资产荒”,优质的投资项目往往会吸引资本的哄抢,由此带来PE/VC市场的估值泡沫。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这个事情大部分是跟你所处的位置有关。如果你募了钱觉得投不下去,会觉得市场泡沫很大。你过去投了几轮效果一般,现在募资又比较难,明显会觉得“资本寒冬”来了。整体来说,现在大家面临的问题是对优质资产的抢夺和争夺越来越激烈,因为优质资产太少了,这种情况下肯定会导致问题,你说它泡沫或者估值偏高,这没有什么好质疑的。
但是,如果你关注PE和VC,不用投入那么多精力纠结整体市场有没有泡沫,这个和你的关系不太大。因为这种私募的投资个性化太强了,没泡沫你也不可能随便投都能赚钱,有泡沫也不太会投什么都不赚钱。赚不赚钱关键还是看你自己个性化的能力、预判的能力、把控的能力、整合资源的能力够不够,这是专业性和个性非常强的市场。大势固然重要,但是整体估值是否过高也不是那么重要,这是我的观点。
2.决定是否投资一个企业,你们最看重哪些方面?有没有什么选择项目的成功公式?
我们到今天还能体现出来比较好的竞争力,关键就是90%机构都只关注IPO的时候我们觉得这个东西长不了。
我们10年以前就在强调行业研究,你想要投资的不太宽的行业方向的深入研究,只有这样才可能有点前瞻性。这个逻辑关系非常简单,我们到今天为止所有一切工作还是围绕这个来做。
我们的项目来源也差不多是这样。专业团队在他的领域内看项目,做专业判断,加上我们的法务、财务的判断。最终很重要的,无论你再怎么选,选出来的项目都是有好处和坏处的。你可能要做两件事。你有没有办法把坏的方面尽量地遏制一点,把好的方面放大一点,这是一件事。第二,做到极致以后你要做权衡,该冒的风险冒不冒,由合伙人做这样的决策,我们项目流程大概就是这么一个过程。
我印象里我们历史上投一个项目最快的时间是13天,我相信这是非常极端的个案,因为对这个行业实在是太熟悉了。我们在某个行业内的一个小领域内的总监,基本上可以做到对这个行业内所有重要的公司在干什么都很清楚,包括人也很熟,他才可能这么干。这个速度不是代表性的速度。
我们投资项目没有公式,但是有几个问题会被点到死穴。
最根本的东西是行业未来长期的发展方向,这是投资界最重要的主题。如果不是足够长的趋势,现在布局和投资都会有问题。
第二,人的问题。这两个因素一旦出问题,毫无疑问这个项目是不太会投的。
我职业生涯至今总结的最大的经验和教训,就是如果发现哪一天你违背了最简单、最基本的原则,可能给你带来的就是最惨痛的教训。比如喝杯咖啡就能投资。
3.目前毅达资本在这个阶段比较看好的领域是什么?现在的主要退出渠道是什么?
我们几乎在所有的领域都会花功夫,有130多人的投研队伍。投资和研究团队不分开,这是我们一个比较大的特点。这样做了10年。内部大概分了8个左右的团队,每一个团队分别负责一个产业方向。
凡是具有长期成长性和发展潜力的大方向我们都会关注。文化、服务、TMT、健康等等。制造业现在不那么火,但这个恰恰是我们6、7年前的主要方向,其实现在也非常值得关注,现在这个苗头已经出现了。
退出渠道对股权公司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过去的有效退出渠道比较单一,就是IPO。这个行业这几年最大的利好、最大的变化就是退出渠道比以往丰富多了。我们近两三年IPO还是有的,但是IPO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也是很难去影响它的。
除了这个渠道以外资本市场的并购包括借壳,这类的退出方式占了很大的比例。而且我个人认为将来并购、借壳的退出方式可能不会比IPO更加次要。
4.谈到退出渠道,业内怎么应对战兴版暂停推出的变化?新三板分层你怎么看?
我不认为战兴板停了以后大家就需要应对,不需要这样的,因为渠道足够多。有一些企业觉得可以抢占战兴板,但是企业这样想本来就不太符合实际。
新三板是这两年市场的主要变化。我们在新三板也有不少的企业,新三板不是一个终极目标,它是非常有效的平台,一旦你的企业进入这个平台以后,会带来很多运作空间的便利。工具足够多,舞台足够大,越来越规范的情况下,对“好孩子”会有利,这就是现在的资本市场给VC/PE这个市场最大的激励,会越来越多地让“好孩子”充分利用这个市场,新三板就是这样,有很多企业在新三板挂牌了以后越来越规范,可以交易,都是非常积极的。
新三板分层非常好,我们希望尽快分层,会带来很大的机遇,在最上面的那一层最好的公司会充分享受到新三板带来的好处,这个是毫无疑问的。也会让投资人避免错觉,认为上了新三板就怎么样了。上了新三板的公司,会更加努力到一个更好的层面。所以新三板分层我认为非常关键、非常好。
5.毅达资本脱胎于江苏高投。混改以后的毅达资本有什么样的特点,内部会出现什么样的矛盾?
实际上不是改制,我们是一个新设的公司,是一次内部改革。我们改了两年多时间,这两年主要的经营指标比改之前每一年都翻倍,大家的压力很大,但是成绩还是很明显的。之所以能做到,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在江苏高投纯国有体制运作的时候我们基本上就是100%市场化:第一,没有任何不市场化的行政指令,第二,没有不适合市场的内部决策机制,第三,我们当时就有一个和市场基本接轨,非常客观、科学、中长期的激励约束的机制。我们10年以来就是按照和市场接轨的方式运作,包括人怎么来、怎么考核、怎么走、怎么奖励、怎么惩罚,所以改制的时候没有那么多的问题。如果你有那么多的问题就劝你不要改。
为什么要改?这个行业周期太长,效果很难在短时间内看清楚,等你看清楚了以后人也变了。在这种情况下,内部制度来做中长期激励约束就会遇到很大的瓶颈,因为内部制度不太具有特别长期的稳定性,所以我们整个的改革根本的核心就是解决这个问题,让核心的人和你的企业长期捆绑在一起。原来他想做3年,3年以后拿多少的奖金,但是现在不行,3年以后这个项目还没有完成。所以要把他和企业的长期目标进行捆绑,这是改革非常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