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益谦买下的这件鸡缸杯的前藏家穷其一生搜尽奇玩,但对藏品的展示却极为低调,以至于后世每拿出一件藏品上拍,都能引发一番轰动。但当藏品尽散,藏家之名无以寄托,终将消散在历史之中。
龙美术馆西岸馆,已是收藏家刘益谦和王薇夫妇的第二座美术馆。
3月28日,龙美术馆西岸馆前的小型广场上,由馆长王薇女士亲自选定的樱花树,已绽放出淡粉色的花团。尽管开幕当日阴雨绵绵,手持请柬或慕名而来的人仍然一波又一波地涌入这个巨大的灰色建筑,很快挤满了场馆内外。此情景让人很快联想到2012年12月18日——龙美术馆的浦东馆开馆展,也是这般景象,那时西岸馆已在建,计划的建筑面积达30000平方米,是浦东馆的3倍。浦东馆当时的开馆展名为“古往今来”,包含4个平行展,其中3个由刘益谦、王薇夫妇多年的个人收藏组成,另一个为开馆邀请展。此次西岸馆的开馆展“开今借古”依然以艺术史为脉络,由王璜生担任总策展人,曹庆晖、郭晓彦任联合策展人,将龙美术馆馆藏分为“古代·当下”、“国画·洋画”、“个案·历史”3个板块,展出包括中国当代艺术、中国近现代艺术和传统艺术在内的两百余位艺术名家的300多件艺术作品。
用现浇混凝土、清水水泥建成的西岸馆,在表面嵌入波纹状金属网,又因紧邻原北票码头构筑物“煤漏斗”,在设计上也以此为原型,在建筑顶端采用了漏斗形状。这并非独此一家的做法,西岸馆所处位置原本为上海的工业区,如今旧区改造,原本运煤、制水泥、造飞机的工厂,身份彻底转变为公共休闲娱乐的文化场所,原有的工业遗址作为历史的一部分,自然得以保存和再利用。例如西岸馆附近,正在建设中的余德耀美术馆,就是由原龙华机场的大机库改造而成,去年的西岸建筑双年展中心展区,也是设在原上海水泥厂预均化库中。
美术馆的地上展厅层高12米,统一的清水混凝土表面,以细腻、凝重的质感,冷静地衬托出当代艺术作品的张扬。墙上有序排列、大小一致的圆形浅坑,为画作的悬挂提供便利。而每位收到明黄色邀请函的来宾,都能领到一套用同样的明黄色做封皮的画册。这种明黄直接与“龙”的意象产生自然的历史关联,作为龙美术馆西岸馆对外宣传的标志性颜色,在整体印象上打破了建筑本身冰冷的水泥灰色。
地上展厅陈列当代作品,曾梵志的“假面”、张晓刚的“大家庭”、陈逸飞、喻红的人物肖像、岳敏君的“咧嘴大笑的人”、方力钧的“光头”、刘野的“蒙德里安”、谷文达的“文字”、徐冰的“天书”、向京的雕塑……进入展厅,犹如走入一本正在书写中的中国当代艺术史。地下展厅以古代和近现代作品为主,其中备受瞩目的展品,就是刘益谦在2013年秋以720万美元在纽约拍得的苏轼 《功甫帖》。因为真伪之争,来看开馆展的人们最关心的就是《功甫帖》会不会展出。为此,夫妇二人表现出敞开大门欢迎八方宾客的态度,《功甫帖》不仅在展陈之列,还配备了完整的文字说明,向观众解释争议事件的来龙去脉、梳理该作品的有序流传。只不过这件作品因高额关税的问题,不得不以“借展”形式出现,展览结束后还要回到寄放地香港,目前尚不能永久保存在龙美术馆中。
展厅里呈现的艺界名人录般的场面,完全是因为刘益谦和王薇夫妇在艺术品市场慷慨而有序地购入作品。曾有人粗略统计过,两人每年购买艺术品的资金要以亿元人民币作单位。刘益谦偏重古代作品,因只买拍卖图录封面上的作品,在拍卖业有着“封面男郎”的称号,清宫皇家收藏著录《石渠宝笈》中收录的作品,据不完全统计,他已购藏30多件;王薇喜爱经典和当代艺术品,正是她有意识地收集“红色题材”作品,成就了2009年在上海美术馆的“红色经典”油画藏品展,继而让她萌生了建立私人美术馆的想法: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将收藏的艺术品展示给民众,和大家一起欣赏。就像龙美术馆的藏品之一——徐冰的《天书》所写:“艺术为人民(Art for People)”,它成为了这种想法的最佳诠释,也成为开幕展画册附赠的帆布包上的标语,随着观展宾客的离去而扩散开去。这种想法的逐步实现,便成为了今天矗立在黄浦江两岸的龙美术馆。
尤其在地下展厅观看古代和近现代作品时,这种与民众共赏的感觉更加强烈。因为,古代、近现代作品不像当代作品,后者还能找到艺术家一辩真伪,或流传过程简单尚可完整追溯,前者就只能依托专家学者的鉴别功力、古代著录资料来判别了。就如特设在展厅一隅的《功甫帖》特展,刘益谦、王薇夫妇真诚且坦然地欢迎专业和非专业人士参观、鉴赏,而观众也可以用怀疑或好奇的眼光,审视、观赏这件作品。在熙熙攘攘的观众中,其他展品引发的多有惊叹,也有少许质疑。参观美术馆之乐事,似乎因为其私人的性质,而增加了一点“人人都是鉴定专家”的乐趣。对于国家级的美术馆,由于历史和制度原因,我们都主动相信其藏品来源真实可靠、藏品本身保真无假,但对于私人美术馆,这种信任多少被打了点折扣,也难免会引发出上海博物馆质疑私人美术馆藏品的事件。所以,在这个庞大的展厅里,数百件私人收藏以开放的姿态,接受来自专业人士的挑剔目光,勇气之外还有着足够的底气。
但并非古往今来的所有收藏家都有这样一个终极梦想——建造一座容纳古今的博物馆或美术馆,以开放的姿态欢迎学者前来研究,以热情的态度迎接普通民众的好奇目光。4月8日开馆展开幕后不久的,刘益谦在香港苏富比拍卖行以2.8亿港元的价格买下了一件玫茵堂藏明成化斗彩鸡缸杯。这种全世界仅存19件的成化鸡缸杯,且仅有4件在私人藏家手中。刘益谦买下的这件鸡缸杯,它的前藏家便是穷其一生搜尽奇玩,但对藏品的展示却极为低调,以至于后世每拿出一件藏品上拍,都能引发一番轰动。但当藏品尽散,藏家之名无以寄托,终将消散在历史之中。
不过,同样作为收藏家的刘益谦和王薇不会如此,因为他们有龙美术馆。
龙美术馆西岸馆,已是收藏家刘益谦和王薇夫妇的第二座美术馆。
3月28日,龙美术馆西岸馆前的小型广场上,由馆长王薇女士亲自选定的樱花树,已绽放出淡粉色的花团。尽管开幕当日阴雨绵绵,手持请柬或慕名而来的人仍然一波又一波地涌入这个巨大的灰色建筑,很快挤满了场馆内外。此情景让人很快联想到2012年12月18日——龙美术馆的浦东馆开馆展,也是这般景象,那时西岸馆已在建,计划的建筑面积达30000平方米,是浦东馆的3倍。浦东馆当时的开馆展名为“古往今来”,包含4个平行展,其中3个由刘益谦、王薇夫妇多年的个人收藏组成,另一个为开馆邀请展。此次西岸馆的开馆展“开今借古”依然以艺术史为脉络,由王璜生担任总策展人,曹庆晖、郭晓彦任联合策展人,将龙美术馆馆藏分为“古代·当下”、“国画·洋画”、“个案·历史”3个板块,展出包括中国当代艺术、中国近现代艺术和传统艺术在内的两百余位艺术名家的300多件艺术作品。
用现浇混凝土、清水水泥建成的西岸馆,在表面嵌入波纹状金属网,又因紧邻原北票码头构筑物“煤漏斗”,在设计上也以此为原型,在建筑顶端采用了漏斗形状。这并非独此一家的做法,西岸馆所处位置原本为上海的工业区,如今旧区改造,原本运煤、制水泥、造飞机的工厂,身份彻底转变为公共休闲娱乐的文化场所,原有的工业遗址作为历史的一部分,自然得以保存和再利用。例如西岸馆附近,正在建设中的余德耀美术馆,就是由原龙华机场的大机库改造而成,去年的西岸建筑双年展中心展区,也是设在原上海水泥厂预均化库中。
美术馆的地上展厅层高12米,统一的清水混凝土表面,以细腻、凝重的质感,冷静地衬托出当代艺术作品的张扬。墙上有序排列、大小一致的圆形浅坑,为画作的悬挂提供便利。而每位收到明黄色邀请函的来宾,都能领到一套用同样的明黄色做封皮的画册。这种明黄直接与“龙”的意象产生自然的历史关联,作为龙美术馆西岸馆对外宣传的标志性颜色,在整体印象上打破了建筑本身冰冷的水泥灰色。
地上展厅陈列当代作品,曾梵志的“假面”、张晓刚的“大家庭”、陈逸飞、喻红的人物肖像、岳敏君的“咧嘴大笑的人”、方力钧的“光头”、刘野的“蒙德里安”、谷文达的“文字”、徐冰的“天书”、向京的雕塑……进入展厅,犹如走入一本正在书写中的中国当代艺术史。地下展厅以古代和近现代作品为主,其中备受瞩目的展品,就是刘益谦在2013年秋以720万美元在纽约拍得的苏轼 《功甫帖》。因为真伪之争,来看开馆展的人们最关心的就是《功甫帖》会不会展出。为此,夫妇二人表现出敞开大门欢迎八方宾客的态度,《功甫帖》不仅在展陈之列,还配备了完整的文字说明,向观众解释争议事件的来龙去脉、梳理该作品的有序流传。只不过这件作品因高额关税的问题,不得不以“借展”形式出现,展览结束后还要回到寄放地香港,目前尚不能永久保存在龙美术馆中。
展厅里呈现的艺界名人录般的场面,完全是因为刘益谦和王薇夫妇在艺术品市场慷慨而有序地购入作品。曾有人粗略统计过,两人每年购买艺术品的资金要以亿元人民币作单位。刘益谦偏重古代作品,因只买拍卖图录封面上的作品,在拍卖业有着“封面男郎”的称号,清宫皇家收藏著录《石渠宝笈》中收录的作品,据不完全统计,他已购藏30多件;王薇喜爱经典和当代艺术品,正是她有意识地收集“红色题材”作品,成就了2009年在上海美术馆的“红色经典”油画藏品展,继而让她萌生了建立私人美术馆的想法: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将收藏的艺术品展示给民众,和大家一起欣赏。就像龙美术馆的藏品之一——徐冰的《天书》所写:“艺术为人民(Art for People)”,它成为了这种想法的最佳诠释,也成为开幕展画册附赠的帆布包上的标语,随着观展宾客的离去而扩散开去。这种想法的逐步实现,便成为了今天矗立在黄浦江两岸的龙美术馆。
尤其在地下展厅观看古代和近现代作品时,这种与民众共赏的感觉更加强烈。因为,古代、近现代作品不像当代作品,后者还能找到艺术家一辩真伪,或流传过程简单尚可完整追溯,前者就只能依托专家学者的鉴别功力、古代著录资料来判别了。就如特设在展厅一隅的《功甫帖》特展,刘益谦、王薇夫妇真诚且坦然地欢迎专业和非专业人士参观、鉴赏,而观众也可以用怀疑或好奇的眼光,审视、观赏这件作品。在熙熙攘攘的观众中,其他展品引发的多有惊叹,也有少许质疑。参观美术馆之乐事,似乎因为其私人的性质,而增加了一点“人人都是鉴定专家”的乐趣。对于国家级的美术馆,由于历史和制度原因,我们都主动相信其藏品来源真实可靠、藏品本身保真无假,但对于私人美术馆,这种信任多少被打了点折扣,也难免会引发出上海博物馆质疑私人美术馆藏品的事件。所以,在这个庞大的展厅里,数百件私人收藏以开放的姿态,接受来自专业人士的挑剔目光,勇气之外还有着足够的底气。
但并非古往今来的所有收藏家都有这样一个终极梦想——建造一座容纳古今的博物馆或美术馆,以开放的姿态欢迎学者前来研究,以热情的态度迎接普通民众的好奇目光。4月8日开馆展开幕后不久的,刘益谦在香港苏富比拍卖行以2.8亿港元的价格买下了一件玫茵堂藏明成化斗彩鸡缸杯。这种全世界仅存19件的成化鸡缸杯,且仅有4件在私人藏家手中。刘益谦买下的这件鸡缸杯,它的前藏家便是穷其一生搜尽奇玩,但对藏品的展示却极为低调,以至于后世每拿出一件藏品上拍,都能引发一番轰动。但当藏品尽散,藏家之名无以寄托,终将消散在历史之中。
不过,同样作为收藏家的刘益谦和王薇不会如此,因为他们有龙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