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假一辨杨之光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xwang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杨之光——1930年生,广东揭西人,当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笔名焘甫,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广东省文联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广东美协常务理事,岭南画派研究室主任。
  这并非天方夜谭。面对记者的镜头,杨之光先生已无雅兴谈他的艺术,而是情绪激昂地讲了两个故事。其一,一收藏家拿来刚从某大型拍卖公司购得的杨之光画作,请他鉴赏,结果一过目才知是赝品。收藏家找到拍卖公司要求退货,拍卖公司则通知卖家协商处理。就在这个时候,杨先生接到了卖家的电话,坚称此画必真无疑,杨先生说自己就是画家本人,不会走眼,面对方却摆出李鬼不惧李逵之势,大言不惭地说:“凭什么你说真就真,你说假就假,你自己画过的画难道都记得?”闻听此言,杨先生气愤之极,实在无话可说。
  其二,广州有家宾馆,长期出售某画家作品,幅幅落款均为“之光画于广州美院”。杨先生认为这有歧义,好意规劝,岂料对方蛮不讲理:“难道你叫杨之光,别人就不能叫马之光、牛之光?你住在广州美院,就不能让别人在里面画画?”
  作伪者都到了这种无耻的地步,哪里还有什么是非曲直可言。
  杨先生愤慨之余,特地将其历年来画作的艺术特点和目前市场上他的假画作伪方法一一指出,笔者欣然命笔,详录于此,以供藏家明辨真伪。
  
  杨先生出生于上海,少年习画,上世纪40年代末南下广州拜高剑父先生为师,50年代又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学习,毕业后任教于广州美术学院。其50年代受蒋兆和先生影响较多。人物画素描特点多,皴擦起伏较多。60年代开始尝试用没骨花卉法画人物;70年代用明暗法、逆光法尝试国画人物;80年代以人物肖像为主要创作题材;90年代书法入画,色彩变化大,题材以舞蹈为主;进入新世纪,大写意人物,书法狂草入画。
  至于作伪方法,杨先生总结为以下三种:
  其一为临摹造假(见图)。由于杨先生的没骨人物画法须有很好的造型基础、色彩基础、书法基础,此类伪作往往呈现出笔力较弱,造型不准等毛病。
  其二为张冠李戴(见图),即把别的画家的人物题材作品冠以杨之光的名字,混淆视听。此类伪作需结合年代和艺术特点来分辨。
  其三为无中生有(见图),即以杨先生从未画过的题材入画作伪。比如,儿童题材,包括一些花卉题材,杨先生从未画过,而作伪者却大胆妄为。
  
  杨之光先生的没骨人物画,既有西方写实技法的意味,又讲究国画中的笔墨和书法趣味,在当代艺术品市场上为人所看好。笔者所记的只是—些简单的辨伪方法,希望能助收藏爱好者一臂之力。
其他文献
2010年澳网大戏落幕,各项“大奖”花落谁家?    最佳男主角:费德勒  获奖理由:费爸爸用成绩告诉你: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总会有一个低调的女人,而想要更加成功,就需要更多几个女人。当然,有个叫伍兹的也属于这一类……    最佳男配角:穆雷  获奖理由:从决赛前搞笑的喜剧,到决赛后哭泣的悲剧,从高难度的动作戏,到讨巧的英国历史剧,永远的热门穆雷证明了自己的表演天赋。可惜,尽管很抢镜。但只是个配角。
家访是教师对学生全面了解的一种重要方式,目的是通过家庭访问互通情况,引起家长对子女教育的重视,调动家长教育子女的积极性,共同研讨教育的最佳方法和步骤。它是教师与家长之间沟通的桥梁与纽带,是让教师与家长达成共识,更好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方式。当今社会,虽然通讯技术十分发达,但家访面对面地与家长和学生近距离接触,促膝谈心,所产生的亲和力和收到的独特教育效果,仍然是其他方式难以替代的。  一、拉近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