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政治实践的美学:柏林学派电影中坍塌的墙与再现的历史

来源 :电影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hongwei6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后柏林墙时代的德语电影中,柏林学派已逐渐成为最具学术魅力的一个标签.20世纪90年代以降,德国电影在处理德国分裂的历史方面大致涉及两个方向:一是在柏林墙倒塌后回望两种意识形态对立的时期,二是面对民主德国的消逝和社会转型,展现个体如何与全新的时代共处.在这样的创作语境中,柏林学派电影人的创作理念和美学理想成了一种与同时代主流电影截然不同的政治实践.某种程度上,这种“反叛”代表的正是对单向度的、静止的历史叙事的拒绝与抗争.
其他文献
纪录片仪式传播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形态,起着凝聚社会集体、传承历史记忆、增进民族团结、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仪式功能.从历史重现、记忆再现、符号表现、情感凝聚四个方面分析纪录片《大国仪仗》中的仪式传播,能够清晰看出,在社交媒体时代下,中国仪仗兵在执行各项仪式任务时所进行的仪式传播,在构建“仪式场景”,强化观众意义认同感,塑造国家形象,构建抒发爱国情怀的绝佳场域中的重要作用及其价值.
从《水浇园丁》到《北方的纳努克》,我们无不感受到影像复现现实的魅力,其魅力在很大程度上不仅仅来自满足受众的猎奇心理,而更多的是“讲故事”以及提倡朴实无华的纪录和对自然光效的使用.格里尔逊模式作为纪录片的一种重要创作方式,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至五十年代,广泛应用于纪录电影的创作当中,同时在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和集体记忆建构的专题片中占有重要地位.格里尔逊模式在我国电视专题片中已然形成程式化的创作模式,这种“程式”同时也对纪录片形成了一种看不见的桎梏,但非虚构依然是其重要的基础.“搬演”与真实的二元关系、“上镜头性
大众传媒肩负着传承文化的历史重任,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文化类电视节目蓬勃发展,借助于现代科技手段为观众打造震撼唯美的视听体验,同时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进行再演绎.《典籍里的中国》创新性地采用传统戏剧艺术的演绎形式与现代媒体传播艺术的双向融合,书写了一部献给华夏文明的经典“典籍”.文化类节目的“意外出圈”,必然有其自身制作上的优势和亮点.深入分析文化类节目的创新性呈现方式,有利于助推我国此类节目的发展,为接下来此类节目的创作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