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植恩深雨露同,十载红绿继新程

来源 :设计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zgx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大量的数据对四川文理学院新校区十年来的绿化建设足迹进行了回顾,分析了在建设中的存在的问题,总结了建设成果的成功案例,对新区今后的绿化建设进行了展望,最后对学院今后的绿化建设提出意见。
  关键词:四川文理学院 高校 绿化建设 景观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10-0156-02
  四川文理学院的办学历史最早可溯于清末的龙山书院,1976年开始举办高等教育,是当时四川省较早的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之一,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纳入国家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的行列,2006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定名为四川文理学院,是川东地区惟一一所省属普通本科院校。
  学院占地近800亩,其中莲湖校区占地691亩。莲湖校区于2002年春季破土建设。文理人历经十余年的艰苦建设,在负责新区建设的领导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在缺乏种植土,多为页岩的校区内换填种植土、植树种草,让这片不毛之地渐渐绿起来,美起来。如今,学院已达到四季有花赏,一步一景的景观效果。龙腾、凤翔山的香樟、楠木郁郁葱葱与枫香红绿相衬,翠柳湖畔桃红柳绿,成片的银杏让三友坪春夏翠绿,深秋金黄,学生宿舍外绿树成荫。十余年的建设使学院师生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得以全面改善,过去的十年可谓是新区建设发展的黄金十年。于历史,十年仅仅是弹指一挥间,但对于参与了新区建设,见证了新区建设成果的每一个师生来说却意义非凡。
  一 回顾
  学院在建设莲湖校区的过程中,十分重视园林绿化建设,把此项工作与主体建筑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在扩建新校区的初期,学校领导班子精打细算、精心安排、周密计划,用最少的钱办更多的事。在新区建设最艰难的时候,学校教职工在自身收入不高的情况下,纷纷拿出少有的储蓄,捐资20余万元为学校购买花草树木。建校十年来,尽管学院办学经费紧缺,每年均要从事业经费中均挤出上百万资金进行园林绿化建设,学院新建一处,绿化一处;新建一条路,绿化一条路;新建一幢楼,绿化其周边,且每年都要对缺窝少株的区域进行补植。
  2004年学院开始了新区的绿化建设,绿化面积逐年增加,绿化效果也是越来越好。十年前的莲湖校区荒芜落寞,草木凋零,随着2004届第一批学生的入住,给这一片乡土带来了生机,当年学院同时启动了绿化一至四标段,基本绿化了龙腾、凤翔两个山体及新建的学生宿舍周边、教学楼周边、U形大道。同时,广泛发动校友、社会有识之士、友好单位、在职教职工、在校学生捐款捐树,2004年以来,新区接受捐赠树木上百棵。负责新区建设的同志们像小鸟筑巢一样,一点一点地给新建的楼宇周边增添绿色。在新区建设的最初几年里,老师和同学们在晴天一身灰,雨天双脚泥的环境里学习、生活,但他们并无怨言,因为他们相信新区的建设者们本着坚定的信念,一定能给全院师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2008年,学院规划建设雏形基本形成,环境也得到了全面的改善,图书楼、音乐楼拔地而起。同时,学院加大了新校区绿化工作力度,对主干道、凤翔山、龙腾山、景观大道等区域进行绿化美化。截至2008年底,龙腾山新增乔木1206株,凤翔山新增乔木900余株,景观大道及文理广场区域新增乔木1039株。2008年新区的绿化效果是新区建设前5年来最好的,但新区绿化工作者绿化美化新区的脚步并没有停下。
  2009年绿化了学生服务中心周边,龙腾山、风翔山的道路得到了绿化,景观大道、B线道路的行道树全面栽植,图书信息大楼周边环境得到改善。2010年,莲湖校区绿化面积达103923m2,2011年莲湖校区绿地面积达106437m2,2012年绿化面积增加6461m2,新增乔木866棵,2013年绿化面积增加7274 m2,新增乔木1264棵,2014年增加10928m2,乔木1058棵。2015年春,料峭轻寒的天气已挡不住莲湖校区满园的春色,十年前的小树已成挺拔繁茂的大树,清晨,清脆的鸟叫萦绕在花香四溢的校园中,陆续竣工的建筑掩映于嫩绿的新叶之中,满眼的绿色平添了一份人文的含蓄。时光荏苒,校区内的建筑、环境及师生,已彼此熟悉,互成依赖。
  二 成就
  1整体布局打造山水园林式生态校园
  莲湖校区在建设时,最大限度地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规划时尊重原有生态环境,保留了龙腾、凤翔两座山体,使两大山体之间的景观大道自然的成为了学院中轴线。建筑布局与道路规划因地制宜,顺应地势高差,避免与基地原生态环境产生;中突,从而形成了自由形态为主的道路布局形式,建筑亦依势分布,以配角的形式隐没于校园绿化中。将雨水、山体渗水自然的引至凝碧潭、翠柳湖,使水景渗透到校园内部。如今,校园道路绿化林荫带基本贯穿始终,连接重要功能区域,避免日晒强烈的步行环境。(图1,图2)
  2部分主要景观展示
  2.1景观大道
  景观大道全长120米,总面积4488m2,绿化面积达2568m2。位于新区的中轴线上,紧连文理广场,串起学院漂亮的主干道,两边是郁郁葱葱的龙腾、凤翔山体,景观大道是新区的景观视廊,秀出了文理学院的独特美景。以11段梯步将视线缓缓拉到图书信息大楼,又以富于变化的块状绿化带将梯步分割成为两部分。景观大道两旁的乔木香樟、银杏季相景观显著,林下灌草色彩分明,红绿相衬。放眼望去,景观大道开阔明朗,植物景观层次丰富、特色显著,达到了三步一景观的观赏效果。(图3~图5)
  2.2翠柳湖
  翠柳湖位于新区第一教学楼南侧至篮球场西側,占地面积1万多平方米,其中绿化面积达7300m2,于2014年底建成。翠柳湖的景观设计借鉴中式园林处理方法,利用原有地势,巧妙构思,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以借景、漏景、对景、障景等方式展示着湖区的自然景致。巧建和风亭、湖光榭、风雨廊、行知桥等小景,其间点缀花草树木,凸显诗情画意,使湖景小中见大,画中有画。整个翠柳湖布局自然,秀丽庄重,达到了人与自然、建筑与自然的和谐交融。(图6,图7)   2.3第二教学楼
  第二教学楼位于莲湖校区东大门南侧,运动场西侧,占地面积15300m2,绿化面积6180m2。二教楼的建筑以其独特的造型体现设计理念“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它的景观设计则是对建筑设计理念的延伸,以“琢玉成器”的思想表达着该区域的园林景观,将晶体的打造即琢玉的过程巧妙的表现在花坛的设计中,打破了原有规则造型的束缚,将花坛形状设计为似晶体碎片、有棱有角的造型,其内广铺草皮,其上植大乔银杏。以大量草坪的亮出了漂亮的教学楼,以银杏树阵撑起景观框架。二教楼的整体景观简洁、大方、通透,但二教楼硬质铺装较多,绿化率略显不足。(图8)
  2.4图书信息大楼
  图书信息大楼位于新区的中心地带,邻近景观大道。2005年8月启动建设,建筑面积约3万余平方米。图书信息大楼是在学院升本前建筑面积指标不够、又严重缺乏建设资金的两难之时开工建设的,后因缺乏建设资金等原因在主体封顶后停过工。之后,学院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多种措施筹集了建设资金,重新复工建设,到2010年底基本全面完成。尽管该工程启动艰难、建设时间长、期间经历各种艰辛才得以完工,但它的启动和建设对学院的专升本、对学院的快速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积极的作用。图书信息大楼及周边的绿化是以规则式与自然式相结合的配植方式。大楼正前方的银杏大乔与景观大道的银杏交相呼应,广场上的桂花树阵规则整齐,金叶女贞与红叶石楠交替搭配让大楼前的绿化富于色彩变化,楼前坡地片植矮灌组成红绿相间的飘带如书香四溢,南侧坡地以乔灌草配植方式形成自然林带,木芙蓉、黄花槐、白玉兰、广玉兰、红叶李、碧桃、羊蹄甲、三角梅等赏花植物交替开花,林下灌草四季常青,让图书信息大楼的园林景观整体协调而连续。(图9~图10)
  2.5龙腾山
  龙腾山位于新区中轴线北侧,是保留的自然山体之一。建设初期,龙腾山缺乏种植土,多为页岩,为了保证山上植物长势良好,在山路铺装面完成前,建设者们一筐一筐往山上运送种植土,在这样的绿化建设环境下,植一花种一树都需要文理人的精心呵护,倍加珍惜。如今龙腾山林间道路两旁的小叶樟已枝繁葉茂,山底凝碧潭内荷花已露出尖尖角,凝碧潭上楠木已成林,林中无杂树,光线甚暗,楠木高大威武。初春山底梅园中红梅、白梅齐放,冷香扑鼻;盛夏的荷花相继怒放,亭亭玉立;深秋半山的红枫林热情似火;浓冬一片不凋的松林起伏着柔美的绿色。今天的龙腾山不仅是师生们休闲的好去处,更是鸟类的天堂。(图11)
  三 展望
  十载弹指一挥间,但在四川文理学院的历史上已烙下了深深的印记。十年创业、十年奋斗,新区园林绿化建设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了初创、发展、教训、成就,2013年的学院被评为达州市园林绿化示范单位。十年来,学院建设者们根据园林绿化植物生长特点、学院土壤特质、本地气候特点等,科学合理地制订每年的绿化实施方案,使绿化工作有目的,有计划,适时适地进行,一点一点地用绿色铺装着校园,改善着园区的生态环境,新区的小气候越来越好。绿化管理人员明确自己的职责范围,由专人负责对管护区域内的苗木进行浇水、施肥、修枝、防治病虫害,精心呵护着校园的一草一木。
  展望未来,学院将继续发扬“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办学精神,继续建设美好校园。下一个十年,我们在将一边总结一边进步,继续丰富园林植物种类,合理规划种植区域,继续完善植物标识牌,在保证生态平衡的同时丰富师生们的植物分类学知识;进一步加强绿化管护,提升校园景观观赏度,实现景观的可持续发展;继续丰富花卉种类,设置花境、模纹花坛等,展现学院时代气息。面对下一个十年,我们要做的还很多,文理人风雨同舟,铭记栽植雨露的恩深,信心满满,将以蓄势待发的508亩新增校园土地继新程,促进学院生态文明发展,实现建设“生态园林式”高校的目标,续写美丽篇章。
其他文献
摘要:  结合“新常态”的特征,以郴州市“三合村”旅游景观规划为例,从旅游景观意象规划、旅游产品的体验性设计,旅游景观基础设施建设、景观空间的概念规划四个方面探讨乡村旅游景观如何传承历史文脉,创造新的商业模式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新常态 乡村景观 景观规划 传承 创新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7-0129-02  1 概念
期刊
摘要:信息图表以统计学与设计学的交集为基础,成为信息时代解决数据混杂的方法,本文结合动态视觉概念进行动态信息图表设计方法研究。阐释数据可视化与动态信息图表间的内在关系,分析动态信息图表对于数据可视化的作用,结合彼此所长,在动态视觉信息图表设计研究中吸取数据可视化的原则、过程与方法等经验,形成数据可视化领域内的动态视觉信息图表设计方法。旨在通过对动态视觉信息图表设计的应用研究,从视觉设计的视角为实现
期刊
摘要:本文对书法教学遇到的问题,阅读书籍,进行分析、论述。在思考后,采取一些方法付诸于书法教学实践,及时总结。教学相长。  关键词:书法教学 思考 教学实践总结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10-0102-02  2014年6月,笔者耗费2个月的业余时间,阅读了黄悖、金丹主编的《书法鉴赏》。书中内容有十五讲,从先秦到近代,逐朝分段讲述、分析书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对英国伦敦时装学院鞋类设计专业与北京服装学院的艺术设计学院的产品设计(鞋类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机制进行对比分析,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就业辅助等三个方面。通过分析中英两所高等艺术院校在鞋类设计人才培养上的区别,总结出对我国鞋类设计人才培养机制的启示。  关键词:鞋类设计 人才培养 伦敦时装学院 北京服装学院  中国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
期刊
摘要:“设计应该成为人类的需求、文化和生态之间的桥梁。”这句话无疑是对设计最好的阐释,因为设计具有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属性。做任何事情,一时的赤子之心不难,难的是长久地保持赤子之心的热情并付诸行动。唯有基于历史感的未来责任心,可以支撑我们走过风雨,走向光明。  关键词:美育教育 生态责任 解决问题导向 可持续发展  中国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10-
期刊
摘要:  通过艺术家、高校师生、当地居民与嘉定自然、人文环境的多点互动,探索嘉定新城区性格,进一步挖掘嘉定新城区性格潜质,结合嘉定地区自然人文风貌,构筑嘉定新城区“再造景”艺术概念规划,通过多种艺术感官形式的表达,把艺术注入城市生活,摒弃城市生活中浮躁平庸的一面,使“新城”区生活更加多元化,更富有艺术感,为“新城”区增添一抹与众不同的现代艺术亮色。通过规划,触动人们凭借新出现的艺术样式对城区产生新
期刊
摘要:本文以国家标准的人体的基本尺寸为依据进行分析,确定了低身位电动摩托车的人机尺寸,对这一电动摩托车的功能和造型进行说明与辨析,对电动摩托车的设计方法进行了归纳,并为这一类电动摩托车的造型设计提出相关准则。  关键词:人机工程学 造型设计 流线型设计 低身位  中圈分类号:TB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10-0122-02  近几年来,电动摩托车以其方便
期刊
摘要:设计人员通过移情研究能够更透彻地洞悉用户,从而为具体的设计方向寻求到合适的切入点。本研究立足于设计思维方法下的第一个步骤——移情,探讨了移情的必要性,并对设计思维方法下移情的具体步骤和方法进行了总结。此外,通过两个具体的设计案例诠释了移情的应用情况。  关键词:移情 设计思维 用户研究 体验  中图分类号:TB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9-0054-
期刊
摘要:城市建筑色彩的发展与一个城市的形象、特点和品味有着密切的关系。城市建筑通过色彩的取样,来对建筑风格进行分析,使其了解到这个城市的面貌。本文以沈阳市为例深入探究城市建筑色彩的设计与运用建筑色彩作为一个重要的载体,它在规划中扮演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从而体现出城市建筑色彩与风格是其整体特色的灵魂。  论文通过对城市形象进行梳理,分析了城市形象的文化与内涵。深入探讨了城市形象的特点,结合沈阳的实际情
期刊
摘要:目的:“鸠”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很多古代文献上都有关于鸠的记载,鸠产品在汉代时期十分流行,本文将深入研究分析汉代时期关于鸠的文化以及产品,并重点阐述现代鸠产品的继承与创新。方法:本次研究调查主要以文献考据为主,实地调研为辅,通过借阅各地省市级博物馆的资料研究汉代时期的鸠文化,实地考察沿海地区鸠类制品的生产加工业,了解我国现阶段的鸠文化发展状况。结论:我国鸠文化发展相对迟缓,鸠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