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探讨和分析对患者采用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患者采用后腹腔镜技术进行手术。结果 11例患者手术均成功;1例患者改为开放手术治疗。手术的时间46-118.5min,平均为(68.5±9.8)min;术中的出血量25-64ml,平均为(32.5±3.0)ml;留置尿管时间为6d;住院时间5.5-9.0d,平均为(7.5±1.0)d。对患者进行为期6-12个月的随访,平均为(10.0±1.0)个月。结论 临床上对肾输尿管结石患者采用后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术治疗,其具有微创和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关键词】 后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674-01
随着医学技术地快速发展,对输尿管结石患者的治疗方法也逐渐增多[1]。然而根据患者的结石部位来选择一种损伤小且并发症发生发生小等方式进行治疗是关键。我院对收治的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采用后腹腔镜技术进行手术治疗,取得显著成效,以下是详细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次研究的12例结石患者,其中男性为7例,女性为5例;均为我院在2011年8月——2012年8月期间收治。年龄在22-60岁之间,平均为(35.5±2.0)岁;术前对患者进行检查,发现患者的输尿管上段结石,同时还伴有不同程度的肾积水情况,1例患者出现中-重度积水。5例左侧输尿管上段结石、7例右侧。结石大小在12.8mm×9.0mm-26.0mm×15.0mm。术前对患者进行常规的B超和X线检查,在必要的时候需要对患者进行CT检查。
1.2 方法 此次研究的患者都采用经后腹膜腔隙进行,对患者进行全麻并进行常规消毒铺巾处理,常规留置尿道。让患者处于健侧卧位,将腰桥升高,在患者患侧腋中线髂嵴上方的2.0cm处将皮肤切开,大小为食指通过,对各肌层和腰背筋膜进行钝性分离,食指伸入到患者的腹膜后间隙,放入自制的水囊,注水500.0ml,对其压迫3-5min,之后将水放干取出水囊。放置10.0mmTrocar和观察镜,在直视下对患者的腋后线第十二肋下缘以及腋前线肋下缘进行穿刺,并分别放入10mmTrocar、5mmTrocar。在其患侧的前上嵴内侧2.0cm处放置5.0mmTrocar。接气腹机,充入CO2气体,气压保持在15.0-16.0mmHg。
根据患者后腹膜腔的相关解剖标识,在其背侧进行纵行打开肾周筋膜[2]。在患者的肾下极水平沿着腰大肌前进行钝性分离,将输尿管暴露出,同时需抓钳夹住结石上方的输尿管,避免结石滑入到肾盂中。取出结石,在直视下放置双“J”管,之后缝合好输尿管的切口,并放置好引流管。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χ±s)表示。
2 结 果
此次研究的12例患者中,术中发生局部炎症粘连情况而导致进行分离时出现明显渗血1例,为了防止对患者周围的血管脏器造成损伤,进而改为开放手术治疗。11例患者手术均成功。手术的时间46-118.5min,平均为(68.5±9.8)min;术中的出血量25-64ml,平均为(32.5±3.0)ml;留置尿管时间为6d;住院时间5.5-9.0d,平均为(7.5±1.0)d。对患者进行为期6-12个月的随访,平均为(10.0±1.0)个月;12例患者中,1例患者出现轻度肾积水,但是与治疗之前相比,要明显减轻,没有出现结石残留等情况,其他患者均没有肾输尿管积水情况。
3 讨 论
临床上,治疗输尿管上段比较小且没有嵌顿的结石,患者远端处的输尿管没有发生梗阻,一般采用ESWL治疗[3]。然而中下段结石患者,采用URSL治疗,上段结石且出现肾积水的患者,由于在输尿管镜下进行碎石,在受到压力的作用下,很容易使得结石出现上移,最终导致手术之后出现结石残留的情况,因此不采用URSL法。对患者采用PCNL法治疗输尿管上段部位的结石,其具有微创和术后恢复快等优点,但是其对设备和技术有很高的要求,一般的基础医院等难以做到。随着医学的不断进展和发展,对后腹膜腔的结构也逐渐掌握,使得后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逐渐得到广泛应用,其具有操作方便、微创、效果好等优点。输尿管上段部位结石>8.0cm的患者,一般采用后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手术。
临床上,采用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手术一般分为经腹腔和经腹膜后。所以,需要医生对患者的腹膜后途经的解剖要非常熟悉。采用后腹膜腔手术,在术中不需要将腹膜打开,不会对患者的腹膜腔相关脏器造成损伤,同时对患者的肠道产生的影响小,术后其的肠道功能恢复也非常快。使用该手术能够有效地避免和防止对其腹腔造成污染。
在手术前,对患者进行腹部X线平片检查,找出结石的大概位置,将肾周筋膜打开之后,找到其肾下极,在患者的腰大肌前方处,很容易将输尿管和结石找到。分离平面为:腰大肌筋膜与肾周脂肪囊之间。由于此平面没有血管的分布,在手术中采用钝性分离,能够减少患者的出血且保证视野清晰,很容易将结石和输尿管暴露。
总之,对患者采用后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手术,其具有效果好、微创、术后恢复快等优点,促进患者的康复,减轻患者的压力和经济负担,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龚朝平.22例后腹腔镜下输尿管切开取石术的整体护理[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0,03(9):586-587.
[2] 梅锋,李春平,黄爱飞.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术的临床应用研究[J].当代医学,2010,18(21):78-80.
[3] 张熙贇,欧阳宇轩,黄涛.后腹腔镜与开放输尿管切开取石术治疗上段输尿管结石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J].中华腔镜泌尿外科杂志(电子版),2010,04(6):277-280.
【关键词】 后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674-01
随着医学技术地快速发展,对输尿管结石患者的治疗方法也逐渐增多[1]。然而根据患者的结石部位来选择一种损伤小且并发症发生发生小等方式进行治疗是关键。我院对收治的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采用后腹腔镜技术进行手术治疗,取得显著成效,以下是详细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次研究的12例结石患者,其中男性为7例,女性为5例;均为我院在2011年8月——2012年8月期间收治。年龄在22-60岁之间,平均为(35.5±2.0)岁;术前对患者进行检查,发现患者的输尿管上段结石,同时还伴有不同程度的肾积水情况,1例患者出现中-重度积水。5例左侧输尿管上段结石、7例右侧。结石大小在12.8mm×9.0mm-26.0mm×15.0mm。术前对患者进行常规的B超和X线检查,在必要的时候需要对患者进行CT检查。
1.2 方法 此次研究的患者都采用经后腹膜腔隙进行,对患者进行全麻并进行常规消毒铺巾处理,常规留置尿道。让患者处于健侧卧位,将腰桥升高,在患者患侧腋中线髂嵴上方的2.0cm处将皮肤切开,大小为食指通过,对各肌层和腰背筋膜进行钝性分离,食指伸入到患者的腹膜后间隙,放入自制的水囊,注水500.0ml,对其压迫3-5min,之后将水放干取出水囊。放置10.0mmTrocar和观察镜,在直视下对患者的腋后线第十二肋下缘以及腋前线肋下缘进行穿刺,并分别放入10mmTrocar、5mmTrocar。在其患侧的前上嵴内侧2.0cm处放置5.0mmTrocar。接气腹机,充入CO2气体,气压保持在15.0-16.0mmHg。
根据患者后腹膜腔的相关解剖标识,在其背侧进行纵行打开肾周筋膜[2]。在患者的肾下极水平沿着腰大肌前进行钝性分离,将输尿管暴露出,同时需抓钳夹住结石上方的输尿管,避免结石滑入到肾盂中。取出结石,在直视下放置双“J”管,之后缝合好输尿管的切口,并放置好引流管。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χ±s)表示。
2 结 果
此次研究的12例患者中,术中发生局部炎症粘连情况而导致进行分离时出现明显渗血1例,为了防止对患者周围的血管脏器造成损伤,进而改为开放手术治疗。11例患者手术均成功。手术的时间46-118.5min,平均为(68.5±9.8)min;术中的出血量25-64ml,平均为(32.5±3.0)ml;留置尿管时间为6d;住院时间5.5-9.0d,平均为(7.5±1.0)d。对患者进行为期6-12个月的随访,平均为(10.0±1.0)个月;12例患者中,1例患者出现轻度肾积水,但是与治疗之前相比,要明显减轻,没有出现结石残留等情况,其他患者均没有肾输尿管积水情况。
3 讨 论
临床上,治疗输尿管上段比较小且没有嵌顿的结石,患者远端处的输尿管没有发生梗阻,一般采用ESWL治疗[3]。然而中下段结石患者,采用URSL治疗,上段结石且出现肾积水的患者,由于在输尿管镜下进行碎石,在受到压力的作用下,很容易使得结石出现上移,最终导致手术之后出现结石残留的情况,因此不采用URSL法。对患者采用PCNL法治疗输尿管上段部位的结石,其具有微创和术后恢复快等优点,但是其对设备和技术有很高的要求,一般的基础医院等难以做到。随着医学的不断进展和发展,对后腹膜腔的结构也逐渐掌握,使得后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逐渐得到广泛应用,其具有操作方便、微创、效果好等优点。输尿管上段部位结石>8.0cm的患者,一般采用后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手术。
临床上,采用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手术一般分为经腹腔和经腹膜后。所以,需要医生对患者的腹膜后途经的解剖要非常熟悉。采用后腹膜腔手术,在术中不需要将腹膜打开,不会对患者的腹膜腔相关脏器造成损伤,同时对患者的肠道产生的影响小,术后其的肠道功能恢复也非常快。使用该手术能够有效地避免和防止对其腹腔造成污染。
在手术前,对患者进行腹部X线平片检查,找出结石的大概位置,将肾周筋膜打开之后,找到其肾下极,在患者的腰大肌前方处,很容易将输尿管和结石找到。分离平面为:腰大肌筋膜与肾周脂肪囊之间。由于此平面没有血管的分布,在手术中采用钝性分离,能够减少患者的出血且保证视野清晰,很容易将结石和输尿管暴露。
总之,对患者采用后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手术,其具有效果好、微创、术后恢复快等优点,促进患者的康复,减轻患者的压力和经济负担,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龚朝平.22例后腹腔镜下输尿管切开取石术的整体护理[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0,03(9):586-587.
[2] 梅锋,李春平,黄爱飞.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术的临床应用研究[J].当代医学,2010,18(21):78-80.
[3] 张熙贇,欧阳宇轩,黄涛.后腹腔镜与开放输尿管切开取石术治疗上段输尿管结石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J].中华腔镜泌尿外科杂志(电子版),2010,04(6):277-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