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装置在汽车电路中的安装及运用分析

来源 :内燃机与配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jie8305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汽车改装行业,自动控制装置不仅能让汽车行驶更安全和更稳定,同时还能为驾驶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务,从而方便了人们的出行。本文旨在说明自动控制装置在汽车改装中的应用,并且分析了其工作原理。
  关键词:自动控制装置;汽车电路;安装;运用
   中图分类号:U47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57X(2021)11-0233-02
  1  蓄电池的自动报警装置
  汽车电源控制系统为汽车行驶提供保障,而蓄电池是它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汽车提供动力。蓄电池本身就可以蓄电,它的主体结构是一个电容器,遇到电流或电压不稳的情况,蓄电池就能够保护电器设备不被破坏。蓄电池的使用寿命会因维护不当而降低,导致各种故障,并危害到汽车的安全行驶。
  蓄电池是汽车启动的电力来源,同时也支持着汽车车窗、门锁和其他电器设备的正常运行,汽车的发电机则为蓄电池供电,而当发生过载或者怠速时,蓄电池又可以保障汽车电器设备正常运行。没有在恰当的时间添加电解液,不仅会降低电池的储电性能和安全性能,为生活带来不便和麻烦,甚至还会威胁到汽车的安全行驶。因此,有必要对电解液面高度进行定期检查,但不同季节的检查的间隔时间也不同。因此能够自动报警的自动控制装置就显得十分迫切和重要了,当蓄电池的电解液低于规定液位时,就会启动自动报警装置,做到提前预警,保护蓄电池不受损坏,消除汽车的安全隐患。
  1.1 蓄电池的故障
  蓄电池为汽车提供电力,保障汽车的安全行驶,如果驾驶者不能保证蓄电池的维护和保养,就会加大汽车在驾驶中的安全隐患。驾驶者应该对蓄电池进行定期的维护和保养,根据季节的变化调整维护的周期,并将电解液作为蓄电池维护的重中之重,实时获悉电解液的液位情况,做到及时补充,当蓄电池的電解液液位低于规定液位时,蓄电池的性能就会下降,以至出现损坏,无形中也增加了汽车行驶中的安全隐患,而通过在蓄电池中安装报警装置就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
  1.2 蓄电池报警装置的运用问题
  随着电子设备的发展和改进,如今的蓄电池报警装置也变得愈来愈小,结构愈来愈简单,很容易安装,且适合各种型号的汽车,便宜的价格也使得蓄电池报警装置能够为更多驾驶者接受。它主要被安装在汽车蓄电池中,在每个蓄电池的单格内都有一个铅棒传感器,当其中任何一个传感器感应到了电解液低于规定液面时,就会打开报警开关,警示灯亮起,向驾驶者发出警告。蓄电池报警装置的存在从根本上解决了驾驶者在维护和保养中,需要频繁拆装蓄电池的麻烦,既减轻了驾驶者和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也节约了时间成本。
  1.3 蓄电池自动报警装置的工作原理
  1.3.1 自动报警装置的结构组成
  汽车蓄电池自动报警装置的控制系统由蓄电池、报警装置铅棒传感器、晶体三级管、报警灯、点火开关几部分组成,蓄电池自动报警装置的运行过程非常简单,具体如下:当蓄电池单格内的电解液液面低于规定液面时,蓄电池单格内的铅棒传感器便感应到信息,然后反映给相应的晶体三级管, 线路将所有品体三级管连接在一起,信息则经过分流电阻R传输到VT7及VT8,最后传输至L,这样就实现了报警。(见图1)
  1.3.2 自动报警装置运行原理
  自动报警装置被安装在蓄电池中,铅棒传感器完全处在蓄电池单格内的电解液液面之下,从而产生了电位差,如果VT1~ VT6单格中的电解液液位保持规定高度,在点火开关保持闭合、晶体管保持开通的状态时,这些传感器之间就出现了电位差,电荷沿电路流动一圈,最后被复合管阻断,这时就不会触动报警器,然而,当电解液液面低于规定液位时,蓄电池单格内的铅棒传感器就暴露在了电解液之外,导致点火开关断开、晶体管失去连接,这些传感器之间也就没有了电位差,也就是说晶体三级管和与之相应的铅棒传感器处在了等量的电位上,致使电荷无法在线路中通过,导致相应的晶体三级管和复合管连接,从而自动启动报警器,这时报警灯就会亮起,警告驾驶者蓄电池电解液不足,需要立刻添加。
  由此可见,蓄电池自动报警装置可以有效监测蓄电池中的电解液,省去了驾驶者频繁拆装蓄电池带来的麻烦,也保障了汽车的安全行驶。且如上文所述,蓄电池自动报警装置体积小,且价钱亲民,可以成为汽车进行改装的标配,也因为它的结构非常简单,所以通常情况下不会出现故障,这些因素都是汽车蓄电池自动报警装置能够普及的有利条件。
  2  汽车前照灯自动控制装置
  2.1 照明系统对汽车的安全驾驶的重要性分析
  长期以来,汽车照明系统面临着诸多问题,包括价格过高,容易出现故障和缺乏人性化设计等等,在白天的驾驶中,如果汽车前方的自然光线不足以满足驾驶者的正常驾驶,影响到了驾驶者的前方视野,这时就必须人为地打开前照灯,否则很可能出现危险,再比如,目前一部分停车场在晚上是没有照明的,驾驶者在进出停车场时不得不经过一段黑暗的路段,这也降低了汽车行驶的安全系数,而汽车前照灯自动控制装置就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通过自动控制装置预先设定前照灯的关闭时间,就增加了驾驶者的前方视野,提高了汽车行驶时的安全系数。当在夜晚驾驶汽车时,驾驶者会更加依赖汽车照明系统,尤其是前照灯,它的正常运行关系到汽车的安全驾驶,比如当汽车驶入隧道时光线骤然减弱,再比如汽车开出停车场时往往是没有照明的,这时就需要驾驶者人为地打开前照灯,但有时因为疲劳或安全意识不强,驾驶者不会这样做,从而带来了一些安全隐患。因此,如何自动打开前照灯就成了一件重要的事情,而社会经济的进步和电子设备的研制为此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当自然光线低于规定的亮度时,汽车前照灯自动控制装置就会自动开启,扩大驾驶者的视线范围,而在晚上,当汽车驶离停车场,面对没有照明灯光的路段时,自动控制装置通过延长汽车前照灯的照明时长,使驾驶者得以安全驾驶。   2.2 汽车前照灯自动控制装置的优势分析
  电子产品越来越集合化,前照灯自动控制装置被做得越来越小,使之可以安装在任何型号的蓄电池内,也很容易安装,还由于结构简单,原理相对不复杂,因此保证了工作性能和稳定性,便于驾驶者的理解和实际操作。汽车前照灯自动控制装置控制着汽车前照灯的亮起和熄灭,在关照条件低于预先设定的亮度时,系统会自动接通电路,省去了人为打开和关闭的麻烦。而且,得益于科学技术的进步,自动控制装置的生产成本相较之前降低了很多,在高端车的改装中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在中低端车的改装中,自动控制装置还因为种种客观因素没能得到推广和普及,这也是在未来急需解决的问题,但另一方面,这也表明汽车前照灯自动控制装置还有很大的市场空间,前景广阔。
  2.3 组成结构
  图2为前照灯自动控制装置的结构,可以看出它的结构组件,L1为远光灯;L2为近光灯;K1为启动开关,K2为延迟开关,K3为前灯开关,K4为机油压力开关;K5为继电器;K6为变光开关,C1为电容,R为电阻,VTC为光敏三级管,VT为品体三极管。K1和K3的开关控制着前照灯的开关。当连接时,则打开自动照明。当断开时,则延缓关闭前照灯,驾驶者可以自行设定延缓的时间。
  2.4 前照灯自动控制装置工作原理
  ①當光线未达到设定亮度,K3闭合,K5连接,L1和L2打开前照灯。②K1断开,则结束运行,K4闭合,K2开启,蓄电池B为C1供给电力,VT3接通后电荷流过K5, 闭合K5后、L1和L2开启。如图2为具体开启过程。③K2断开,R4和VT3使C1放电,L1和L2保持亮起。如果C1中的电压过低,电荷则不再达到VT3,也不再流过K5线圈,使L1和L2关闭。④光线低于设定亮度时,VTC则感应不到光线,也就增加了电阻,导致VT1和VT2断开,而连接了VT3,并在K5连接后打开前照灯。⑤光线达到设定亮度时,VTC可以感应到光线,保持连接,也就是闭合了VT1和VT2,而断开了VT3,K5在断开后关闭前照灯。
  前照灯安装自动控制装置能够随着光照情况的改变,安排驾驶者预先设定的光线亮度,实现自动开启或闭合汽车前照灯,有效解决了长久以来存在于汽车驾驶中的问题,保证了驾驶者的安全出行,有效降低了因光线不足带来了安全隐患,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敏感度,是经过了无数次检验的,为汽车的行驶提供了保障,因此,应该在汽车改装中大力推广,实现更大范围内的普及。
  3  结束语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学的进步,汽车已成为人们出行的重要工具,汽车的质量和安全性便成为了驾驶者最优先考虑的问题,而对汽车的维护和保养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汽车的性能,避免汽车行驶中的安全隐患,是每一位驾驶者都需要给予高度重视的。通过为蓄电池装配自动控制装置,实时监测蓄电池的性能,可以减少与之相关的安全隐患,在根本上省去了频繁拆装维护的不便,从而排除了驾驶者和工作人员的后顾之忧,综上所述,蓄电池自动控制装置在汽车改装中很有必要,应该得到大力推广和普及。
  参考文献:
  [1]李智杰.自动控制装置在汽车电路中的安装与运用[J].汽车实用技术,2017,16(247):206-208.
  [2]徐万新.自动控制装置在汽车电路中的安装及其运用[J]. 时代汽车,2020(24):175-176.
  [3]孔繁龙.自动控制装置在汽车电路中的安装与运用[J].明日,2018(16):60.
其他文献
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简称1+X证书),以此推进职业技能教育改革。本文以某涉农高职院校为例,介绍了该学院汽
摘要:本文首先详细介绍了机电一体化技术优势,并且结合机电一体化技术内部组成,进一步总结出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技术;汽车制动系统;适用范围;制造领域   中图分类号:TH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57X(2021)11-0225-02  0 引言  目前,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不断发展和进步,机电
现有生活水箱中封装相变材料强化换热方法主要包括添加翅片或石墨等,这些方法会导致封装结构蓄能密度降低,且石墨等高导热剂会在蓄能过程中发生沉降等,为此,提出将超声波技术
在目前高等学校在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编写教材、实施授课过程中,往往更重视的是学生专业技能的教授,特别是在实训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不够。本人基于福建船政
依据不同偏应力下石灰岩循环加卸载蠕变试验数据提出和建立瞬时弹性体(IEB)、瞬时塑性体(IPB)、非线性黏弹性体(NVEB)和黏塑性体(VPB)分别用于描述瞬时弹性应变、瞬时塑性应
2019年,深圳燃气与工信部开展深度合作,先后开展国内首家燃气行业工控安全实验室建设、自有知识产权的安全控制设备研制、NB-IoT智能燃气表安全接入系统开发等工作.
为揭示滇中引水工程香炉山隧洞围岩的非线性蠕变力学特性,对大埋深香炉山隧洞深度1 km处T3sn泥质粉砂岩开展室内三轴蠕变试验,根据试验结果分析不同应力水平下岩样轴向应变随
摘要:实训室是不仅是高职院校办学实力的体现,也是提升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能源汽车技术与服务赛项成为全国技能大赛的竞赛项目之一,所以构建完善的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实训室是新能源汽车人才培养的关键。本文立足于职业大赛视角剖析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实训室建设的必要性及具体方案,以此为实训室建设提供指导意见。  关键词:职业大赛;新能源汽车;实训室;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U472.4
摘要:《机械加工技术》课程是中职机电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培养学生机电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重要过程。“三教改革”背景下,机械加工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方向愈加明确,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创新能力為方向的中职机电专业教学模式改革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从实现高素质中职教育的长远目标来看,仍然有较大的进步空间。本文从积极课堂教学理念出发,结合中职机电专业课程教学特点以及积极课堂教学理念理论内涵,尝试从教学模式创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