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例脑外科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分析

来源 :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yigud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观察和探讨脑外科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47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对照组24人,采用开颅血肿清除术;试验组23人,采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并对治疗后恢复较好的患者进行半年的随访。结果 对照组与试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分别为54.16%和82.61%(P<0.01),且随访结果表明试验组患者具有更好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操作简单,对于身体情况差、年级大及对开颅手术难以耐受的患者较为适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 外科手术;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临床分析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8.105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8-4204-02
  高血压脑出血[1](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HICH)是一种由脑内血管破裂而引起的脑实质内出血,常发生在对血压控制不良的中老年高血压患者。HICH是高血压中最常见且最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其致残率高,病死率约为40%-70%[2]。近年来,关于HICH的治疗存在多种观点,我院采用脑外科手术,对HICH患者进行治疗,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均为我院2010年7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HICH患者,共47例,随机选取,无青年及恶性高血压患者。其中男21例,女26例,年龄47-85岁,平均(63.7±18.2)岁。有高血压病史41例,发病后诊断为高血压病的患者6例,发病诱导因素主要有劳累过度、酗酒、情绪波动等。CT检查结果显示,47例患者中有基底节区出血34例,丘脑出血13例,28例患者出血量在(30-60)ml,15例患者出血量在(60-100)ml,还有4例患者的出血量大于100 ml。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4例,试验组23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开颅血肿清除术,试验组患者采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均在发病后6-12h内进行手术治疗。同时对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吸氧,保持呼吸道顺畅,使用脱水剂降低颅内压,术后进行血压控制,采取措施预防并发症等治疗。
  1.2.1 开颅血肿清除术 血肿量大,中线移位明显的患者,入院后立即采取血腫穿刺减压,以达到及时消除颅内高压的影响,随即采用去骨瓣减压术。于距离血肿位置最近的区域采用大骨瓣开颅,在脑沟处切开脑皮层(2-3)cm,然后进入血肿腔将血肿彻底清除,并妥善止血,同时在血肿腔处放置引流管,硬脑膜扩大修补,骨瓣去除减压,减压窗应尽量靠近颅底,最后要注意保护侧裂血管,让它得到充分的松解,以利回流,减轻局部水肿。
  1.2.2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 根据CT检查结果定位,常规消毒后,在局麻下以血肿为中心确定穿刺点,选择合适长度的YL-1型血肿粉碎穿刺针,经皮钻透颅骨和硬膜,进入血肿腔后抽吸血肿硬化液化部分,超早期抽吸血肿量的30-40%,早期抽吸血肿量的41-60%,延迟患者抽吸血肿量的61-75%。然后注入尿激酶2万U,夹闭引流管1-4h后再次开放引流,术后每天冲洗血肿腔2-3次。术后保持患者血压平稳,控制颅内压,保持引流管通畅,经CT复查显示血肿消除90%以上时拔出引流管[3]。
  1.3 疗效评定 参照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4],分为:基本痊愈,即残程为0级,功能缺损分下降了(9l-100)%;显著进步,即残程为1-3级,功能缺损分下降了(46-90)%;进步,即功能缺损分降低了(18-45)%;无效,即功能缺损分下降了17%;恶化,即功能缺损分下降/上升了18%以上。基本痊愈、进步和显著进步均为有效。
  治疗6个月后,参照日常生活活动分级标准对患者的生活能力恢复进行评定。其中I级:患者无需指导能独立活动;Ⅱ级:患者在指导下能活动;Ⅲ级:患者得到具体的指导帮助能进行活动;Ⅳ级:患者无丝毫活动能力;V级:患者处于植物生存状态。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l9.0软件分析,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数据对比采取X2校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手术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2.61%和54.16%,且试验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见表1。经治疗后,对于恢复较好的患者,实施术后6个月的随访,结果发现,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试验组患者有更好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恢复状况好,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近年来,外科手术已成为治疗HICH的主要方法,而外科手术方法的选择是影响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众多文献报道[5-6],微创术比传统的开颅术效果更好,能有效降低手术后的并发症和死亡率。本研究结果显示,微创组的总有效率为82.61%,明显高于开颅组的总有效率54.16%,且微创组患者的生活能力恢复状况良好,这与文献报道的结果一致。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操作简单,对于身体情况较差、年龄大及对开颅手术难以耐受的患者较为适用,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黎鹏,刘国祥.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及进展[J].医学综述,2011,17(8):1169-1172.
  [2] 刘才胜.微创术治疗大量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分析[J].右江医学,2009,37(06):705-706.
  [3] 李胜利.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手术不同治疗时机对疗效及预后的影响[J].河北医药,2012,34(23):3572-3573.
  [4] 王宝林.舒血宁注射液+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hs-CRP的影响[J].内蒙古中医药,2010,29(22):5-6.
  [5] 焦德生.脑外科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研究[J].健康必读,2013,(3):80-81.
  [6] 徐东林.脑外科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96例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27):172-173.
其他文献
目的 把舒适护理应用于ICU呼吸衰竭有创机械通气病人的临床护理中,探讨其对该类病人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3月——2018年3月在我院ICU通过机械通气呼衰病人58例,用随机数字
【摘要】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简称非典,2003年4月正式被世界卫生组织命名为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症(SARS),该病起源于2003年,是一种会威胁到每个人健康的新型急性呼吸系统传染病,作为职业人群应该对疾病有科学的认识,避免不必要的慌乱,学习疾病的科学防治方法,做好自我保护。  【关键词】 职业人群;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预防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简称非典,它是2003年才发现的一种新的急性呼吸系统传染病。
期刊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经胆囊管切开取石胆道一期缝合术(laparoscopic choledochotomy transcyst and primary ductal closure,LCDTPDC)的手术配合方法 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总结20
【摘 要】胚胎停育是指妊娠早期时胚胎因某些原因而导致发育停止。要早期预防,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注重孕期检查,避免出现胚胎停育现象。有过胚胎停止发育史的患者,应该查找病因,在没有确定病因之前,不宜再次怀孕,以免导致更多的伤害。胚胎停育可能由很多原因引起,可能是胚胎自身的原因、母体的原因、甚至是环境因素影响的原因。  【关键词】胚胎停育;病因查找;预防诊治  目前,在临床诊治过程中发现有较多的孕期胚胎
介绍我国高血压病的流行趋势及流行特点.
【摘要】 目的 研究分析经腓骨小头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髁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从2011年9月到2012年9月收治的22例胫骨平台后外侧髁骨折患者,对所有患者采取经腓骨小头入路治疗。取腓骨小头上入路,骨折复位Pilon钢板固定,一期处理合并骨折及半月板损伤。结果 患者在手术后的切口都在I期愈合。所有患者在手术后都没有并发症情况发生,膝关节功能评分中,优17例,良3例,中1例,差1例,优良
目的 探讨甲状腺良性肿瘤患者护理中舒适服务理念的应用及护理效果.方法 收集我院2017年2月——2018年1月90例甲状腺良性肿瘤患者,数字表法分组,常规护理组用遵医护理,舒适服
介绍血压的正确测量方法及高血压病的评估和分层.
目的探讨伴糖尿病及高血压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受体γ(PPARγ)激动剂替米沙坦对血浆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50例伴糖尿病及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脏破裂患者的死亡因素。方法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脏破裂的患者,分为死亡组与存活组,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并对其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纳入59例确诊心肌梗死后心脏破裂患者,其中死亡患者50例,存活患者9例,死亡组患者的年龄明显高于存活组[(69.9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