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围屋

来源 :海峡摄影时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rry8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客家围屋是中华客家文化中著名的特色民居建筑。围屋始建于唐宋,兴盛于明清。围屋的外形基本分同心圆形、半圆形和方形三种,此外也有椭圆形状的。围屋结合了中原古朴遗风以及南部山区的文化特色,是中国五大民居特色建筑之一。只要在客家人聚居之处,都能够见到围龙屋的踪迹,包括中国大陆南部的福建省、广东省,台湾的屏东、云林、台中东势等。
  围屋是家园也是城堡
  战乱环境中,客家围屋既是家园,也是城堡。从明嘉靖二年(1523年)起,到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止,前后长达40余年时间里,山贼、海盗、佛朗机夷寇(葡萄牙人)、倭寇,对福建沿海各地的侵扰接踵而至。
  对于明代嘉靖年间福建那段惨烈的历史,《明世宗实录》概括为“福(福宁州,今宁德地区)、兴(莆田)、漳、泉诸处,无地非倭矣”。明代漳州海澄人李英也说:“福建罹毒最甚,十年之内,破卫者一,破所者二,破府者一,破县者六,破城堡者不下二十余处。屠城则百里无烟,焚舍而穷年烽火。人号鬼哭,星月无光,草野呻吟。”《福建省志》则归纳为:“福建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起,严重倭患达七八年之久,先后被攻陷的有府城县城十二座,卫城所城九座,沿海主要城镇大多遭到围攻,军民被杀被掳十余万人,房舍被焚数万间,财物被掠无数,使原来繁华的沿海地区为之残破萧条。”
  连天烽火里,闽人的聪明才智被激发出来,他们开始学习原来用于军事防御的城、堡、寨、垒的做法,举全族之力,将自己的家一步步建成军事堡垒。这不是哪位天才灵光闪现的发明,而是升斗小民被逼无奈之后的殊途同归。清代康熙《漳浦县志》说,1558年,倭寇袭扰漳浦,今属云霄县的莆美镇建起两座土石混合型土堡——蒲尾土堡和前涂土堡。清代康熙《安溪县志》说,1561年,倭寇袭扰安溪,今安溪福田人黄大任“倡造寨堡,教民练武……众赖以安”。明代王应山《闽都记》中也说,嘉靖末年,倭夷为患,今霞浦北壁人董世道开始捐资倡筑土堡。更神奇的,是今安溪官桥镇赤岭人林昌。据康熙《安溪县志》所载:“林昌,不习书史,而肮脏有机智。所居地,旧多患寇。寇至,则举族逃窜山谷中。昌出资财,筑楼十仞,基墙高厚,中列正楼,外楼四绕,仓囷、井臼、爨甑、床凳之属皆具。”这和现存的方形土楼形制几乎一样。
  结寨保命的成功做法,很快得到推广。清代乾隆《海澄县志》说,1556年,倭寇突袭漳州月港等地,“屠掠甚惨,巡抚都御史阮鹗谕居民筑土堡为防御计”。明代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进士、云霄人林偕春,也根据1558年云霄蒲尾土围成功抵抗倭寇袭击的经验,在其《兵防总论》中明确提出:“坚忍不拔之计在筑土堡,在练乡兵。”他认为,坚固的县城和军事寨堡作用有限,要保护广大百姓,“则不如在乡各自堡之为安也”。他并提出具体设计方案:“凡数十家聚为一堡,砦垒相望,雉堞相连。每一警报,辄铎喧闻,刁斗不绝。贼虽拥数万众,屡过其地,竟不敢仰一堡而攻,则土堡足恃之明验也。”
  民间成功经验加上官方推广,明代嘉靖年间以后,漳州地区民间土堡土寨土围土楼日渐增多。据明代万历年间修撰的《漳州府志》说:“漳州土堡,旧时尚少,惟巡检司及人烟凑集去处,设有土城。嘉靖四十年 (1561年)以来,寇贼生发,民间围筑土围土楼日众,沿海地方甚多。”该文并做了统计:“龙溪县土城二,土楼十八,土围六,土寨一;漳浦县巡检司土城五,土堡十五;诏安县巡检司土城三,土堡二;海澄县巡检司土城三,土堡九,土楼三。”
  法天相地 自成方圆
  《周礼·春官·大宗伯》上说:“礼神者,必象其类,璧圆象天,琮八方象地”。如此,对今天客家人居屋之见作成圆形与方形,便明显都出于西周早已有行了的祥瑞礼神的这一种信仰观念。即将屋式建成圆形,便为示礼天之神;作成方形,则又当为示其礼地之神;将圆形与方形屋式作并肩建在一块,古人继后宗教信仰中崇拜的天神,是指天帝、天皇之类;地神,是指地祗、土地神等。那其方圆两种都建在一块了,无疑,便当展示建此居屋的主人他们,都已对天体间之天神与地神两者作出了崇拜,与此也拥有它们的庇护了;将方形屋建在中央,四周角则建圆形居屋,其方与圆既同样都为礼天、礼地展示,那位居中央地方,当为居者最早所选居住的中心,亦为地神施护的所在,故当以挚成先为地祗以礼,作出尊奉;其后,居者子孙衍传了,自又该赖助于天神的庇护,因而便又有了围绕着方形居屋而建其圆形居屋建筑的出现。
  圆楼是客家比较流行的民居类型,即圆形土楼。
  这种圆形的建筑物划分有大、中、小三种类型:小的土楼往往有2层至3层高,只有一个围屋。中等的圆屋通常是3层至4层高,而它的围屋则是里一圈外一圈,或者是仅有一个外圈,但里边的开放空间相当大。大型的圆土楼则有4层至5层,里面包围的围屋多达3圈。最小的圆楼里的房间大约有12间~18间,而一般的小圆楼大都有21间~28间左右。中等的大约有30间~40间。大的基本上都在42间~58间左右,至今,我们所知道的最大的土圆楼竟达六七十间。
  圆楼中,大约有三分之二的圆土楼是3层的,里边居住有20家的居民,人数有100以上。这种具有群居倾向的圆形土楼往往会有一个主要的出入口。它的墙厚度达1米多,其主要出入口的门用钢铁填补,并用两根水平的木把穿闩,当门开的时候,木闩缩回墙中,即使木闩被锯开,这种锁门的装置依然完整无损。
  进入大门是一个很大的天井庭院,圆屋里的所有房间的门和窗都朝这里开。
  低层除了天井和楼梯,所有的房间都用作厨房和餐厅,第二层的房间一般是储藏间,人住在第三层。每一层的房间都完全一样,并且每个房间前面都会有一个走廊,由于房间是圆形的座落,因此走廊也就围成了一圈。从一层到另一层一般都会有四个楼梯供上下。所以,居住在圆楼的客家人都会拥有这样的居住单元:低楼的厨房,用作储存粮谷杂物的二层房间和作为起居的三层房间。如果围屋内没有那个圆形共用的走廊的话,每家每户都有自己单独的上下楼梯。在福建永定县,经常可以看到这种圆楼,其中建于清康熙年间的“承启楼”全楼内外共4圈,外高内低,外大内小。外圈周长229.34米,高12.4米,低层墙厚1.5米。有4层,每层有72间房。全楼总面积5376.2米,共400间房,中心为方形的祖宗祠堂。   闽西南土楼的主人主要是“客家人”。所谓的“客家人”也就是历史上居住在中原地区的人,随着历史事件、自然灾害等原因的迫使,迁徙、流落到闽西南,而被当地人称为“客家人”。
  客家人的先祖从中原迁徙而来,落户异地他乡,“惟恨所居之不远,所藏之不密。”在闽西南的山地、丘陵地带,在茂密的植被掩映下建起了土楼,聚族而居,防备着盗匪的骚扰和土著的进攻。由于是在闽西南的山地丘陵地带,大块的土地很匮乏,所以建造土楼既节省土地又可以居住比较多的人,一个家族聚集在一起,生活中相互之间有所照应,对外防御中克服了人少力单的薄弱状况,形成人多力量大的合力。所以土楼逐渐在闽西南民居建筑中流行开来,以明、清为多,直到现在也有新的土楼继续诞生。
  土楼的楼基有的是采自附近的条石垒砌,有的则是当地的河卵石与红土搅拌砌成楼基,楼墙则是取自当地的红土经过发酵,夯筑而成。楼内主要是用木材隔屋,木质的通道、楼梯。一般的土楼都是三层,而比较近代的有四层还有五层。就拿怀远楼来说吧,它建于清宣统年间,历经近百年的风雨侵袭,夯筑的三合土楼墙依然光滑,一进大门,正对大门的是楼中楼,拜祭祖先的祖堂,而祖堂又是曾经的私塾,祖堂后面有一口水井,全楼四层,每180度有一个楼梯,共二座楼梯,每层相通,通过楼梯楼内互通。一楼没有窗户,二楼窗小,三楼、四楼窗户稍大一点。通常一楼房屋比较潮湿,都是堆放农具或圈养生畜的场所,全楼居住着七十多户人家。晚上值更的人把大门闩牢,里面真是固若金汤,万无一失,如若外面稍有动静,从四楼的哪个角度都可以洞察外面的情形。随着历史的流逝和逐渐相互渗透、相溶的民俗、民风,土楼建造的选址、选材和建筑式样、建筑工艺都随之当代的历史背景有所改变,唯一不变的是以血缘而居,对中原文化的认同和对儒家思想的尊崇,体现在每座楼内都有祭祀的祖堂,在靠近大门的地方有全楼共同的舂米的器具,共同的水井。
  振翅欲飞五凤楼
  五凤楼在早期客家的发展地区和客家文化的核心地带,最常见的土楼是五凤楼以及其他形式的平房。“五凤楼”也被称做“围龙屋”,作为客家典型中原文化的代表,它很像皇宫的小型翻版。
  在福建龙岩市上杭县,有2000间以上这种土楼,而福建西部的其他每个县市:如永定、武平、宁化、连城等地也有超过千间的五凤楼,整个广东,大约有1万座五凤楼,其中主要分布在广东东部。总的来说客家地区有约2万座的五凤楼,是圆形土楼的4倍之多。
  五凤楼的“五凤”分别指五种不同颜色的“鸟”:品、黄、绿、紫和白色。它同时也象征着东、南、西、北以及中五个方位,因此称为“五凤楼”。
  五凤楼有几种不同的式样:三厅式的,两厅加一个边房式的,三厅两边房式的,三厅两边房加上后面围龙的,九厅两穿堂的。这些不同规模的土楼有一个特点是所有的房子都为中轴对称。
  其中九厅式的是最大的类型,由三个五凤楼组成,对齐于同一轴线。它往往是那些有500年~700年移居历史的大家族居住。最后的那五凤楼称为“回楼”,中轴线上的三个中央大厅分别叫做上堂、中厅和下厅。在最后和倒数第二的土楼之间常有空地或天井,由此也降低了中间土楼的水平高度。第二个的五凤楼叫做中堂,接着又是天井庭院,然后才是最前边的土楼,称为低堂,它比中堂也要低些。这样九厅式的由三个独立的五凤楼组成,对称于同一的中轴线,高低的三个坐落。
  最为常见的五凤楼有三个厅堂两个边房。后堂和两边的房屋一般是两层的,在楼的前面都有一个半圆状的池塘,其中池塘的直径边靠近土楼与之平行,夹在塘与土楼之间还有一个称为“禾堂”的空地,它是客家人用来晒谷物等的场所。
  方楼的布局同五凤楼相近,但其坚厚土墙从上堂屋扩大到整体外围,十分明显的是,防御性大大加强。圆寨,仅就名称而言,已表现出两大特性,一方面,在圆形建筑物中,三堂屋已经隐藏,尊卑主次严重削弱;另一方面,寨就是堡垒,它的防御功能上升到首位,俨然成为极有效的准军事工程。
  土楼是一种活化的遗产
  福建土楼列入“世遗”后,不仅土楼名声大振,土楼旅游也是热火朝天,在政府高兴的同时,土楼居民也欢喜,不菲的收入让政府、村民都得到了实惠。土楼无论是保护还是开发,都会涉及多方利益,村民是土楼最基层的保护者,土楼开发保护绝对不能离开村民的参与。
  福建漳州市平和县曾尝试引进外资对霞寨镇村东村清溪楼开发保护,却引发争议。
  在清溪楼的引资开发中,产生的分歧在于来自上海的投资方对土楼的维修不是以旧补旧,而是将土楼房间内有着极高文物价值的青石板、石门框、台阶全数挖出,土楼内的古雕、木栅栏、屏风、楼板也被全数编号拆除,几乎都换上了一些崭新的木料,并准备将拆下的这些古老的木石构件装上车,运往上海重建一座“清溪楼”。
  村民黄永祥回想起当初修土楼时的情景,至今仍觉得无法理解:“有谁敢保证这些古构件运走后,开发商还会再来开发土楼呢?”黄永祥说,同在平和境内的崎岭土楼,原先就有人借开发之名对土楼进行修复,在将土楼文物掏空后却撒手不管。
  如何对众多有着历史文化价值的非“世遗”土楼加以保护,有着30多年土楼研究经验的专家黄汉民有着自己的看法。黄汉民说,土楼既然是活的,就应该允许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造。遗憾的是,在一些土楼的改造中,由于保护意识不够,曾有居民在改造中将原有建筑改造得面目全非,失去了其原有的文物保护价值。
  “在土楼保护和开发中,还有这样一种情况:将楼内居民全部迁出,然后像保护寺庙等建筑一样,将土楼封存起来。”黄汉民将这种方式称为“冻结式保护”。他举例说,位于漳州市华安县沙建镇上坪村的齐云楼,是目前所知的现存最古老圆形土楼,它有准确的纪年,是我国古建筑文化和民俗研究的重要实物资料。虽然华安的大地土楼群被列入“世遗”,但齐云楼并未入选。如今,居民已经全部迁走,古老的夯土建筑变成了一座空楼。“与宫殿、佛塔等文物建筑不同,土楼是一种活化的遗产,它必须和人结合起来,才能做到可持续的保护和传承。”
  凡客家人聚居之处,都能够见到围屋的踪迹,它们犹如一颗颗山野遗珠,静静等待有心人的寻访。囿于篇幅,本刊无法一一盘点这些美轮美奂的客家围屋,只能撷取沧海一粟,供读者管窥。同时,我们也希望更多的摄影家,用手中的镜头,向世人呈现更多至今“藏在深闺人未识”的客家围屋。
其他文献
傍晚时分,不少外出觅食的鸟儿三五成群地从天边飞回,姿态优美地徐徐掠过湖水,轻盈地降落在福建农林大学校园内的湿地公园湖心岛上。放眼看去,岛上的树林里聚集的鸟儿已是密密麻麻。在鸟儿们身旁的树枝丛中,到处挂满了星星点点的鸟巢。这片湖与湖心岛的面积不过30多亩,但学校师生们已在岛上发现了60多种野生鸟类,堪称“鸟儿的天堂”。  位于福建农林大学的观音湖,坐落在校园的北侧,三面环山,依山而建的是一排排错落有
期刊
闽江口湿地处于东亚——澳大利亚鸟类迁徙路线上,是数百种鸟类的最佳中途驿站、越冬地和庇护所,是众多世界珍稀鸟类的故乡。每年有逾1000万只越冬候鸟飞临此地栖息,中华凤头燕鸥、黑脸琵鹭、勺嘴鹬、东方白鹳……数不清的世界珍稀鸟类在闽江湿地上空婉转鸣叫、快乐舞蹈,给大自然带来无限的生机。一年四季迁飞而来的不同鸟类与变换的湿地景观形成多彩的生态画卷,成为众多观鸟、拍鸟爱好者的首选之地。  长乐闽江河口国家湿
期刊
春天里的爱情有多甜蜜?让这对苍鹭来告诉你。一对苍鹭在树林里相遇、相识和相恋。在相恋相识的地方附近筑起爱巢,共同哺育它们爱情的结晶。  苍鹭,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其体态轻盈,喜欢晨昏活动于湖畔和沼泽间,性寂静而有耐力,常单独伫立浅水中等待鱼、虾或其它水生动物而捕食之。性甚机警,在野外见人即飞去。  福建罗源县濂澳村濂澳村被人们称作“鹭鸟天堂”,这里的村民有护鹭爱鸟的好传统,如今2000多只鹭鸟把这
期刊
日屿列岛位于福鼎市沙埕港东南方16海里,由3座悬水无人小岛组成,这里是东海之滨,鸟类天堂。作为福建省唯一以保护鸟类资源及其栖息地为主的自然保护区,日屿列岛现已吸引60多种共5000余只鸟儿。生态专家认为,近年来不断发现的濒危鸟类,已成为福建生态环境良好、生物多样性丰富的重要标志。  茫茫东海中,有几个“花有清香鸟有声”的小岛,这样的地方,你向往吗?  8月的一天,我们从福鼎沙埕港中心码头乘船出发,
期刊
每年3月25日~31日,是福建人自己的爱鸟周。春暖花开,鸟语花香,赏罢了枝头花儿的艳丽娇俏,环保的观鸟生态旅游又成为新春旅游的时尚新宠。当鸟儿缤纷斑斓的世界被拉近,你会惊诧于自己的无知和短视,在浩渺的天空,美丽的精灵在飞舞着,从此之后,你眼中再无他物,只有翅膀的痕迹划过。  全国鸟类福建占四成  福建依山面海,多深山溪谷,地形起伏复杂,终年山林常绿,植被覆盖率高,全省野生动植物种类丰富,是我国生物
期刊
在江西最南部的龙南县有很多民居非常有特色,那就是客家围屋。赣南的围屋是明清时代留存下来的古民居,保护完好的有500多座,绝大部分在龙南县境内,龙南因此被誉为“客家围屋之乡”。龙南客家围屋不同于我国其它地区的民居,有独具一格的建筑风格,形状各异大小不一的龙南围屋分布在全县各地,保存都较完好。  龙南县位于江西的最南端,有“江西南大门”之称,龙南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关西新围、国家
期刊
福建将乐龙栖山——一片完整的中亚热带森林,素有“植物的世界”、“动物的天堂”和“福建庐山”的美称,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龙栖山是龙“栖息”的地方,而龙潭便是传说中龙藏身所在,那里一直以来都以瀑布和古老的传说吸引着游人。  福建将乐龙栖山自然保护区地处闽西北山区,属武夷山脉延伸的支脉,最高峰海拔1620.4米。由于本区位于泛北与热带植物的过渡地段,生物资源具有古老性、过渡性、多样性等特点,森林植被保存
期刊
福建建宁闽江源生态旅游区位于建宁县境内东南部,集山水、岩林溪瀑、古道、名刹为一体,金铙山巍峨耸立,闽江正源第一瀑——闽江源瀑布群,也在金铙山景区内。  位于福建省建宁县东南部,闽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金铙山,总面积130.22 平方公里,是武夷山脉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珍稀野生动植物的良好栖息地和珍贵的物种基因库,森林覆盖率达95%,是福建“母亲河”千里闽江正源头。当年徐
期刊
以泉州湾河口为主体,东至秀涂内侧与石湖内侧连线以内水域,南至蚶江水头,西至泉州晋江大桥,北至惠安陈坝村……这片面积达7000多公顷的土地,不仅是我们生息的家园,更被赋予了特殊身份——泉州湾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它是全球水鸟迁徙的重要歇脚地和繁殖地,被国际鸟盟列为中国的重点鸟区,是南来北往候鸟们的温馨家园。  落霞与孤鹜齐飞  洛阳江畔,成群的水鸟在波光粼粼的水面纷飞嬉戏,迁徙的候鸟聚集于此越冬。在这
期刊
鄱阳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每年都有数以百万计天鹅、大雁等候鸟来此越冬。伫立在鄱阳湖畔,放眼望去是横无迹涯的芦苇,鸟儿们时不时地在湖面掠过,抒写属于它们的人生轨迹。抛开大城市的喧嚣与烦恼,置身于此,犹如置身画中,美不胜收。  “鄱湖鸟,知多少,飞时不见云和日,落时不见湖边草”,在未去过江西鄱阳湖观大雁之时,就曾反复听江西的朋友描述过雁群在湖面起落时遮天蔽日的磅礴气势,对这幅盛景向往已久。  今年三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