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教育如何破局

来源 :老年博览·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ditorz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我国已进入人口快速老龄化阶段,如何让众多老年朋友在衣食无忧的同时享有更加丰富健康的精神生活,是值得全社会关注的话题。在这一背景下,“老年教育热”悄然兴起,很多地方出现了老
  年大学“一座难求”的现象。
  让心灵有所安放
  早上7:30,从北京清河出发,坐车1个多小时,71岁的王阿姨赶到了广电总局老年大学,开始了她一天的学习。“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上老年大学,这是诸多像王阿姨一样的老年人的选择。
  一项针对北京市老年教育现状与发展需求的调研显示,2013年各类老年学校的教育供给仅覆盖全市户籍人口的10.7%,而从全国建制乡镇的数据和村级数据来看,发展极不平衡,相当多的农村老人根本无法享受教育。“我国的老年教育刚刚起步。”教育部职成司副司長刘建同表示,我国的老年教育还存在着资源供给不足,城乡、区域间发展不平衡,保障机制不够健全,部门协调亟待加强,社会力量参与的深度和广度需进一步拓展等问题。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国家“十三五”规划明确要求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行动。刘建同说,发展老年教育,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举措,是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的必然要求。
  “第三年龄从时间上看大约占了人生的三分之一,也是人生的另一个关键时期。”高校第三年龄大学联盟秘书长缪德良解释,在国外,人们习惯于将人生划分为四个时期:儿童及青少年期、职业及谋生期、退休期、依赖期,第三年龄是指从退休到不能自理的这段时期。通过教育,老年人的价值会得到最大限度的拓展。
  革新教育观念与思路
  “一提到老年教育,好像就是划出一大片地办老年大学,其实老年教育并不等于老年大学、老年学校。”上海市教委终身教育处处长庄俭认为,发展老年教育,一定要改变推进老年教育的思路,革新老年教育从业者的观念。除了学校教育,老年人还可以通过游学、网络微课程等各种形式参与到老年教育中。
  在教学内容上,有学者建议,在开设书法、绘画、老年保健等课程之外,老年教育还应更贴近老年人的生存境遇与生活境遇、心理境遇与心灵境遇。比如,社区参与能力教育,让老年人掌握摆脱孤独感的自我心理调适技能等。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的目标是,到2020年,“以各种形式经常性参与教育活动的老年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比例达到20%以上”。“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老年教育发展新格局,但我们距离这一目标的实现还有一大段路程。
  资金投入难保障是目前老年教育发展的一大瓶颈,社会力量还没有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北京海淀老龄大学教务主任熊振常对此深有感触。他表示,虽然学校有财政支持,但整体经费投入仍然不足,比如校舍不够用,导致老年教育活动没有开展的空间。
  此外,老年教育的师资问题不容忽视。中国老年大学协会副会长袁新立说,目前国内的老年大学还没有充分利用高等院校或职业院校的师资力量,高等院校也没有把老年教育纳入自己的教学系统。即便有高校老师去老年大学讲课,课时费也很低,不少教师是怀着奉献精神去讲课,但这并非长久之计。
  国家投入与社会力量并行
  一方面,老龄人口不断增加;另一方面,老年教育机构中存在的运营缺陷显而易见。所以,很多地区的老年大学出现了“僧多粥少”、报名难、“蹲班占坑”等现象。
  袁新立认为,发展老年教育不能完全依赖政府,应该整合社会资源,通过税收优惠等手段调动企业参与老年教育的积极性。
  “政府要积极引导和鼓励高校办老年教育,要有适当投入,如政府购买服务、拨发经费等。”缪德良表示。
  庄俭认为,应尽快“盘活存量、扩大增量”,整合现有的社会资源为老年教育服务。《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明确提出,要面向基层、面向社区,优先发展城乡社区老年教育。庄俭指出,就目前来说,社区教育的最大问题就是教育能力不足。虽说现在社区教育也有能力办教育班,但很难形成系统化的教育。学习型社会的建设离不开终身教育体系,而社区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
  山东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尚志平介绍,目前全国共有职业院校13600多所,这些职业院校大多具有良好的办学条件,可以说是老年教育的一支巨大“潜力股”,建议推动有条件的职业院校利用自身资源开展老年教育,或者尽可能多地提供优质教育资源,这对于缓解老年教育资源不足具有重要意义。
  (摘自《光明日报》,叮咚荐)
其他文献
来到中国  胡萝卜原产于亚洲西南部,在那里已有几千年的栽培历史。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丝绸之路,其后胡萝卜传入中国。明代李时珍在诸多食疗蔬果中,首推胡萝卜。  《蕲春县志》载,李时珍赴深山采药时,遇见一位鹤发童颜的老翁,见他面色红润,手脚麻利。问后得知,老翁常年以胡萝卜为食,且山野之人,清心寡欲。李时珍听后很受启发,便将胡萝卜的食疗方编入《本草纲目》,介绍给了更多的人。  驴子和萝卜  
期刊
童年时,我们常三五成群,或坐地玩耍,或东奔西跑,打打闹闹,欢欢喜喜。  小巷里有两棵不大不小的榆树,春天来时,树叶吐出新芽,枝上密密地长着榆钱。嫩绿的榆钱一嘟噜一嘟噜,压弯了枝头,我们时不时跑去,咽着口水仰望。  有一天,邻家的阿哥出门时看见了我们的馋相,于是纵身跳起来折了一大枝,我们每人分到一小枝。我们乐不可支,四五个人并排坐在门口两边的大青石上,手拿榆枝,摇头晃脑,一瓣一瓣掐着吃。悬在半空的腿
期刊
竹外桃花三兩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篓篙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時。
期刊
12年前,我无意中看到了秀峰大姐的一幅力作——《歌手的沉寂》。与画面中人物如炬的目光乍一相接,那如刀刻斧凿般的人物形象便瞬间深深烙在了我的脑海之中,挥之不去。  人生中真正透入骨髓、深入灵魂的幸福抑或痛苦,都不是能用语言文字准确表述出来的,因而有人说,绘画是一个人心灵的直接外化。也许吧!面对画面,似乎一切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但我还是想加一段画外音。  大姐早年是画工笔画的。作为一个西部大省美术协会
期刊
小鸡的基本形体大体上是由两个蛋圆形组成,大的为小鸡的身体,小的为小鸡的头部。作画时,小鸡的头部一般要画得比真实比例大一些,这是为了充分表现小鸡天真稚拙、活泼可爱的形象。  画小鸡要用两种笔:一是羊毫笔,如小提笔、大白云,这种笔吸水多,铺写面积大,笔触在纸面上易渗化,可以表现其毛茸茸的感觉;二是硬毫笔,如叶筋笔、衣纹笔等,适合画小鸡的嘴和爪,以表现其质感。  画小鸡的蘸墨法是:先使笔头吸满淡墨,在调
期刊
此图以侧锋淡墨皴出了石头大的体和而,用笔概括,强调虚实。重墨的苔点和短草给墨色单纯的石头增加了一些变化,并与梅枝的墨色相呼应。梅枝用笔以中锋为丰,兼用侧锋,顺逆有序,连断、顿挫自然,提按、虚实适当,淡墨圈梅花,浓墨点花萼和花蕊,醒目而又有细微的变化。用浓墨画梅枝,用以衬托淡墨画的石头,形成了明显的层次关系。  此图综合使用了中锋、侧锋、驻笔、顿笔、皴、点等各种笔法。用中锋勾勒水仙花的叶子,叶端用笔
期刊
曾经有位山西朋友说,他老家的面食无比丰富,如果让他母亲每天三顿饭都做不同花样的面食,她能做到一个月不重样。我听了非常羡慕。的确,把小麦磨成面粉后,可塑性特别强,可以烙成各种各样的饼,可以蒸成各种形状的馒头、包子,可以炸成不同花样的油条、麻花,可以做成各种各样的面条,还可以调成各种口味的面糊糊。面食的花样太多了,相比之下,以大米为主食的南方人不免自惭形秽,因为大米通常只用来做粥饭,没有什么花样。  
期刊
沈子善(1899-1969),又名沈六峰,江苏六合人,曾任江苏省书法印章研究会副主席。1943年主持出版《书学》杂志,著有《怎样写毛笔字》《怎样教学写字》《中国的书法和印章》等。本文刊发于《书学》杂志1943年第1期,系统、全面地介绍了书法学习中需要了解的一些基础知识。  一、执笔  1.笔杆必须捏得正直,不可自由欹侧。  2.五指必須齐用,五指部位(如图所示)应为:  (1)笔杆竖立在大指(第一
期刊
1947年二战结束后不久,荷兰的一家报社做了一个调查:在我们的国家,你最喜欢谁?  结果,代表国家未来和希望的新任首相位列第一,代表国家的过去和传统的王子殿下排在第三。  然而,在这两者之间,却违和地插入了一个小人物:汉·凡·米格伦。  米格伦既不是政治领袖,也不是文化名流,而是一个骗子一个不折不扣的人骗子,一个曾被以叛国罪投入监狱的人骗子! 一个叛国的人骗子,为何受到荷兰围民的喜爱?  “二流画
期刊
2016年11月30日,我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被批准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全世界火了一把。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这一条系一直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早在2006年,“二十四节气”就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项目。从中国“非遗”到世界“非遗”,“二十四节气”走过了10年。  二十四节气的由来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制订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用于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