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了高科技迅速发展的信息时代,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多媒体电教平台在教学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经过多年的推动和实践,现在的课堂上,多媒体电教平台已经成为教师不可或缺的工具:每当电教平台一出现问题,很多老师就马上派出小助手请电教组老师帮忙。要是一停电,那更是着急忙慌的,全没有了平时上课的气定神闲。
在课堂上引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目的是为什么呢?在大多数的中小学课堂上,信息技术整合运用的现状是什么?以下几种情况非常具有代表性: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堂+课件
所谓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就是在多媒体或课件与课堂的简单相加,这种看法反映出教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实质缺乏了解,表明他们对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途径与方法还只是一知半解。
2、“赶时髦”
持这种看法的老师不清楚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的,只是因为大家都在应用信息技术,或者说是上级要求应用信息技术而不得不用。如各种教学比赛、说课比赛等评分标准中明确规定利用信息技术得多少分。
3、“工具”论
持这种看法的老师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仅仅看作是现代化教学的一种工具或手段。其本质与黑板或粉笔没有大的区别。只不过这种工具能够比较先进一些而已,能够展示比较大的信息量。
4、课件水平越高,课堂整合有效
有人认为,课件愈精美,自然显得课就上得好。把课堂好坏的标准与信息技术水平等同起来。
以上这些做法或看法有的是不清楚“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即不清楚为什么要整合,有的不了解什么是信息技术整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也不甚清楚。那么,什么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呢?
目前国内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说法与定义很多。综观这些观点,我们发现主要是基于对课程概念的不同理解而产生的分歧。我们可以将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定义分为“大整合论”和“小整合论”。
大整合论主要是指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的整体中去,营造一种信息化的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理念真正落到实处。它将对课程的各个层面和维度都产生变革作用,促进课程整体的变革。“大整合论”观点有助于从课程整体的角度去思考信息技术的地位和作用,它落脚点是变革传统的教学结构。
“小整合论”则将课程等同于教学。这种观点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同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信息技术主要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教学的各个层面中,包括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
从基础教育改革的角度出发,广大一线教师比较认同“小整合论”的观点,因为它关注的是教学实践层面的问题,是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中的主流观点。
知易行难,理解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后,如何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呢?没有所谓的万能模式,但是有一个相同点,那就是所有的学科整合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环境的支持,因此需要遵循共同的指导思想和实施方法。
1、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作为指导
为了变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思想为“以学为主”、学生主要通过自主建构获取知识的教育思想,需要建构主义理论的支撑。
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由于建构主义所要求的学习环境得到了当代最新信息技术成果的强有力支持,这就使建构主义理论日益与广大教师的教学实践普遍地结合起来,从而成为国内外学校深化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2、创建“主导——主体型教学结构”
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
3、运用“学教并重”教学设计理论进行“整合”课的教学设计
4、重视学科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
5、要注意结合各门学科的特点建构易于实现学科课程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
从具体实践出发,整合最根本的是更有效地完成课程目标,实现教学的高效化和最优化。因此,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教师要清楚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不足,明确学科教学的需要,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学科、哪些地方使用较好。只有结合信息技术的特点及教学内容找准整合点,才能给教学带来正面的效应。
一是在情境创设时运用信息技术,创设一个贴近生活的形象环境时,用多媒体“助一阵”。穷老师语言之力也难以描绘出具有美感的情境时,不妨用信息技术“点拨一下”,同时注意精炼的原则。
二是新旧知识点衔接时运用信息技术。将多媒体运用在新旧知识衔接阶段,可不着痕迹地引导、点拨,引发学生观察、讨论、反思,能打破教学僵局,激活学生思维。
三是重难点突破时运用信息技术。用信息技术手段支撑、解决常规教学手段无法解决的困难,课堂教学效率才有可能实现大幅度的提高。
四是作品展示时运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为作品的展示提供了多样性的平台,增加了展示的时间。不仅使作品能在同学之间展示,也能在学校之间、家长之间、社会团体之间展示。
无论信息技术如何发展,整合的本质还是教育,是教育教学理论,是调控课堂的教学艺术,是师生之间思想的交流。信息技术是一种工具,但应该赋予它新的教育意义,它将为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学方式全方位变革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李谨.纵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何克抗教授访谈[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9)
在课堂上引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目的是为什么呢?在大多数的中小学课堂上,信息技术整合运用的现状是什么?以下几种情况非常具有代表性: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堂+课件
所谓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就是在多媒体或课件与课堂的简单相加,这种看法反映出教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实质缺乏了解,表明他们对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途径与方法还只是一知半解。
2、“赶时髦”
持这种看法的老师不清楚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的,只是因为大家都在应用信息技术,或者说是上级要求应用信息技术而不得不用。如各种教学比赛、说课比赛等评分标准中明确规定利用信息技术得多少分。
3、“工具”论
持这种看法的老师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仅仅看作是现代化教学的一种工具或手段。其本质与黑板或粉笔没有大的区别。只不过这种工具能够比较先进一些而已,能够展示比较大的信息量。
4、课件水平越高,课堂整合有效
有人认为,课件愈精美,自然显得课就上得好。把课堂好坏的标准与信息技术水平等同起来。
以上这些做法或看法有的是不清楚“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即不清楚为什么要整合,有的不了解什么是信息技术整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也不甚清楚。那么,什么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呢?
目前国内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说法与定义很多。综观这些观点,我们发现主要是基于对课程概念的不同理解而产生的分歧。我们可以将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定义分为“大整合论”和“小整合论”。
大整合论主要是指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的整体中去,营造一种信息化的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理念真正落到实处。它将对课程的各个层面和维度都产生变革作用,促进课程整体的变革。“大整合论”观点有助于从课程整体的角度去思考信息技术的地位和作用,它落脚点是变革传统的教学结构。
“小整合论”则将课程等同于教学。这种观点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同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信息技术主要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教学的各个层面中,包括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
从基础教育改革的角度出发,广大一线教师比较认同“小整合论”的观点,因为它关注的是教学实践层面的问题,是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中的主流观点。
知易行难,理解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后,如何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呢?没有所谓的万能模式,但是有一个相同点,那就是所有的学科整合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环境的支持,因此需要遵循共同的指导思想和实施方法。
1、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作为指导
为了变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思想为“以学为主”、学生主要通过自主建构获取知识的教育思想,需要建构主义理论的支撑。
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由于建构主义所要求的学习环境得到了当代最新信息技术成果的强有力支持,这就使建构主义理论日益与广大教师的教学实践普遍地结合起来,从而成为国内外学校深化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2、创建“主导——主体型教学结构”
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
3、运用“学教并重”教学设计理论进行“整合”课的教学设计
4、重视学科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
5、要注意结合各门学科的特点建构易于实现学科课程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
从具体实践出发,整合最根本的是更有效地完成课程目标,实现教学的高效化和最优化。因此,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教师要清楚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不足,明确学科教学的需要,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学科、哪些地方使用较好。只有结合信息技术的特点及教学内容找准整合点,才能给教学带来正面的效应。
一是在情境创设时运用信息技术,创设一个贴近生活的形象环境时,用多媒体“助一阵”。穷老师语言之力也难以描绘出具有美感的情境时,不妨用信息技术“点拨一下”,同时注意精炼的原则。
二是新旧知识点衔接时运用信息技术。将多媒体运用在新旧知识衔接阶段,可不着痕迹地引导、点拨,引发学生观察、讨论、反思,能打破教学僵局,激活学生思维。
三是重难点突破时运用信息技术。用信息技术手段支撑、解决常规教学手段无法解决的困难,课堂教学效率才有可能实现大幅度的提高。
四是作品展示时运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为作品的展示提供了多样性的平台,增加了展示的时间。不仅使作品能在同学之间展示,也能在学校之间、家长之间、社会团体之间展示。
无论信息技术如何发展,整合的本质还是教育,是教育教学理论,是调控课堂的教学艺术,是师生之间思想的交流。信息技术是一种工具,但应该赋予它新的教育意义,它将为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学方式全方位变革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李谨.纵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何克抗教授访谈[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