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外作业作为英语学科教学的课外拓展和延伸,对学科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故针对当前英语课外作业的有效性进行分析,通过开展随机双盲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并获取初中学生以及教师针对当前英语学科作业内容和效果的客观反馈,以及对英语作业的看法,通过分析当前英语学科课外作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合理化改进英语课外作业的措施及建议,为教师设计课外作业提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英语;课外作业;有效性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33-001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33.009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推进和落实,课堂教学改革正在逐步完善和发展,而针对英语课外作业所进行的改革研究却寥寥无几。结合教育部多次提到的减轻学生课外负担这一要求,课外作业的改革同样应该被提上工作日程。
一、初中英语课外作业实施现状
(一)学生花费在作业中的时间多于教师期望
在当前英语作业的设计和布置中,教师所设想的作业完成时间与学生实际体验存在极大的差距。一些教师认为自己安排和布置的作业能够很好地满足学生课后学习的需要。也认为这些作业量并不多,完成的时间可控制到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学生则持有不同的观点,研究表明超过半数学生很难在半个小时内完成,普遍完成时间都超过了一个小时。研究还表明,教师往往会在周末或其他节假日根据主观意愿来布置几倍于平时的作业,如布置多张训练题,以确保学生假期学习更充实,而因为每一个学科教师都有这样的理解,所以综合叠加,假期作业远超平日的作业,学生甚至出现了假期恐惧症。
(二)教师设计的作业形式对学生缺乏吸引力
作业的内容也是当前亟待探讨的问题。有研究表明,初中英语作业中涉及听、说、读等内容的任务占比不足百分之十,特别是说和读,因为不作为考试的题型,因此教师在作业的设计中涉及较少,大多为书写类题目。研究还发现,作业批改方面,多数学生表示教师会全批全改,但批改大多以检查拼写为主,极少涉及对作业中需要阅读或发音的内容检查落实。研究也注意到,英语的周末作业,多数为针对白天学习知识的识记类任务,以及根据考试需要设计的模拟练习题或考试相关题目。对于新课程改革在作业中的体现,一些教师表示会结合新课标要求调整作业内容,但从目前来看,并没有具体的措施来落实。学生对于这种结构形式单一、内容枯燥的作业兴趣不高,仅仅以完成任务为主要目的,也就丧失了学习英语的兴趣。
二、初中英语作业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作业理想完成时限与学生实际能力存在差距
通过对当前作业情况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可发现,很多教师认为自己所布置的作业,学生可在半个小时内完成,如果无法完成,则说明学生在学习效率或者作业效率上存在差距。教师主观上所理解的难度,和学生实际学习反馈来看存在较大的差距。近半数学生表示作业较多,这意味着半个小时内有半数学生无法完成,这其中不乏成绩优异的学生。这表明教师在作业设计时,高估了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忽视了学生对英语知识学习的实际掌握程度。学生因害怕教师责备,而选择抄袭、谎报或应付等形式,给教师留下一个错误的认识。教师批阅作业时会受到这些假象的误导。教师很少在学生作业落实中关注学生的效率问题。这些因素的叠加,造成了学生对作业量和教师理想范围存在极大的差距。
(二)作业内容和形式较为单一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表示作业多为识记类训练,复习白天所学知识为主,或在考试复习阶段,结合考试特点进行专项题目训练或试卷练习题,很少有听力、朗读、写作方面的训练。这种单一的形式使学生将英语学习与传统的背诵记忆类文科课程画等号,只关注了英语中应该背诵和默写的要点,而忽视了其作为一门语言所应该具备的灵活运用和综合实践作用。这种过于单一和固化的作业形式,也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英语学科学习的兴趣。
(三)作业评价方式以卷面批改为主,很少检查学生听说读的能力
教师对作业的评价方式因作业设计形式而存在较大的单一性,即以手写批注为主,对题目则以正误批改为主。作业评价中,很少出现针对学生听、说和阅读能力的评价。这种现象也与当前初中英语阶段性测试题目设计类型有关。初中英语阶段性测试一般以笔试为主,分数占比也极高,而听力只占有较少的一部分,听力训练往往也会集中在学校组织的自习课或英语听力训练课中,很少出现在课外作业中。在学生读和说这两方面测评中,英语课外作业几乎很少涉及,即便有背诵课文、背诵单词等作业,也与默写相联系,对语言和发音没有明确要求,这一现象会导致出现学生会写不会说,造成英语学习“纸上谈兵”的现象。这种“重笔试轻口试”的作业设计方式,会加剧“哑巴英语”现象的深化。
三、初中英语课外作业有效性设计措施分析
针对当前英语课外作业存在的问题,如何有效实现英语学科培养方案中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是英语作业有效性研究的重点。
(一)提高作业效率,合理控制作业完成的时间
调查中所反映的问题,突出表现在教师在作业设计中对时间观念的主观把握上。因此调整一个最佳作业时间,可满足更多学生作業完成度,以及提升作业完成的质量。结合调查可看到,教师理想时间为三十分钟左右的作业量,而能够实现三十分钟内完成作业的学生则不到半数,因此可综合考虑两者的差距,拟定合适的作业量。如教师可专门针对学生作业完成效率和时间进行实地观察,统计并分析作业完成时间影响因素,针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优化,将作业量设置在学生用一节课时间完成,即约四十分钟。教师还应关注在该规定时间内,作业完成后其质量是否符合期望值,如果时间压缩后作业完成质量下降,则及时针对作业量进行调整。 (二)结合学生实际,在课外作业设计上体现“分层教学”思路
实际的调查也发现,不同层次的学生作业完成实效性存在极大差别。如果这时候教师一味追求“一锅端、齐步走”,难免会造成这一现象:成绩较好的同学感觉作业量太少,无所事事,感到学习中缺乏激励和挑战,逐渐失去对英语的兴趣;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则感觉力不从心,赶不上其他人的学习进度,最终产生自暴自弃的念头,逐渐开始应付作业,甚至主观上厌倦作业和英语学科的态度。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可采取分层次设计的方式。
以期末英语学科复习为例,复习前教师会根据往年考试情况,为学生准备多套模拟训练题目以及专项练习试卷,这时候便可根据学生的情况,针对A层次学生,采取主动领卷子,做完直接找教师或课代表领取新的训练试卷或题目的形式,配合难题偏题单独讲解辅导,激发他们学习动力,也可促进相互之间的你追我赶;针对B层次,则采取按部就班,通过合理的复习计划,有条不紊地统一进度进行专题训练或模拟题的训练;而针对C层次学生,则以基础巩固为主,先布置设计复习教材和基础知识的作业,完成后再提供专题训练或模拟题,以帮助他们夯实基础,再进一步提升。这种分层作业也是分层教学的一个部分,能够有效促进A、B、C三个层次学生都可有所收获,达到“跳一跳,摘桃子”的效果。
(三)改进作业内容,丰富训练类型
为了达到对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升和训练,作业设计方面应根据学生特点,丰富和优化类型。如,在现有的笔答题的基础上,可设计课外朗读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利用互联网、多媒体工具,将阅读类、朗诵类、背诵类或者对白独白类作业以短视频等形式,发送到班级交流群中或单独发给教师。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朗读情况,针对其发音、语调或语言表达等进行评价打分。
国家近些年也在大力推广“互联网+”模式下的教学形式拓展,以空中课堂为主要载体的在线课程正在发展和崛起,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优势,将课后作业改造成不仅仅是引导学生去写,还要包括学生的读、听、说能力。又如,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为学生课后预留听力训练作业,将听力材料设计为相应的题目,答案的形式既可是手写的答案,也可为通过学生口头回答并录制短视频等形式完成。这些形式丰富了作业内容,不仅提高了对学生各项能力的训练,同时也对学生学习英語的积极性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更为实现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奠定基础。
(四)多元化评价机制帮助学生提高课外作业质量
当前主要的作业评价以分数及等级评价为主,作为一门语言学科,英语的课外作业应丰富和增加评价机制。针对学生在听说方面能力的评价,教师可采取课后挑选一部分学生单独进行英语对话检测,通过与学生进行英语对话,发现学生在口语表达和听力理解方面存在的问题。还可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通过选择英语成绩及听力、口语表达都较为突出的学生作为组长,代行检查学生完成的听力和口语表达类课外作业,这种方式不仅考查了学生作业完成的质量,也可促进学生英语理论和实践的灵活结合,帮助提高英语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后期考试项目中增加口语测试也逐渐被纳入评价指标,因此英语课外作业评价的形式,需要进行多元化革新,以此来适应新课程改革对学生培养目标的要求。
总之,新课程改革大幕的拉开,不仅要求课堂教学方面进行创新和提升,同时对课外作业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英语课外作业的有效性,与其设计方式、完成质量和评价机制息息相关,英语课外作业作为学生课堂学习评价的重要指标,应受到英语教师的格外重视。挖掘课外作业的改革潜力,对提高英语学科整体教学,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张艳.提高农村初中英语课外作业有效性研究[J].中学生英语,2017(14).
[2]李妤涓.对初中英语课外作业有效性的研究[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下旬),2014(3).
[3]邵锏达.浅谈初中英语家庭作业有效性的教学探究[J].知识文库,2017(4).
[4]杨丽.基于核心素养下初中英语课外作业设计的有效性分析[J].读天下(综合),2019(36).
[责任编辑 谷会巧]
关键词:初中英语;课外作业;有效性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33-001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33.009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推进和落实,课堂教学改革正在逐步完善和发展,而针对英语课外作业所进行的改革研究却寥寥无几。结合教育部多次提到的减轻学生课外负担这一要求,课外作业的改革同样应该被提上工作日程。
一、初中英语课外作业实施现状
(一)学生花费在作业中的时间多于教师期望
在当前英语作业的设计和布置中,教师所设想的作业完成时间与学生实际体验存在极大的差距。一些教师认为自己安排和布置的作业能够很好地满足学生课后学习的需要。也认为这些作业量并不多,完成的时间可控制到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学生则持有不同的观点,研究表明超过半数学生很难在半个小时内完成,普遍完成时间都超过了一个小时。研究还表明,教师往往会在周末或其他节假日根据主观意愿来布置几倍于平时的作业,如布置多张训练题,以确保学生假期学习更充实,而因为每一个学科教师都有这样的理解,所以综合叠加,假期作业远超平日的作业,学生甚至出现了假期恐惧症。
(二)教师设计的作业形式对学生缺乏吸引力
作业的内容也是当前亟待探讨的问题。有研究表明,初中英语作业中涉及听、说、读等内容的任务占比不足百分之十,特别是说和读,因为不作为考试的题型,因此教师在作业的设计中涉及较少,大多为书写类题目。研究还发现,作业批改方面,多数学生表示教师会全批全改,但批改大多以检查拼写为主,极少涉及对作业中需要阅读或发音的内容检查落实。研究也注意到,英语的周末作业,多数为针对白天学习知识的识记类任务,以及根据考试需要设计的模拟练习题或考试相关题目。对于新课程改革在作业中的体现,一些教师表示会结合新课标要求调整作业内容,但从目前来看,并没有具体的措施来落实。学生对于这种结构形式单一、内容枯燥的作业兴趣不高,仅仅以完成任务为主要目的,也就丧失了学习英语的兴趣。
二、初中英语作业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作业理想完成时限与学生实际能力存在差距
通过对当前作业情况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可发现,很多教师认为自己所布置的作业,学生可在半个小时内完成,如果无法完成,则说明学生在学习效率或者作业效率上存在差距。教师主观上所理解的难度,和学生实际学习反馈来看存在较大的差距。近半数学生表示作业较多,这意味着半个小时内有半数学生无法完成,这其中不乏成绩优异的学生。这表明教师在作业设计时,高估了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忽视了学生对英语知识学习的实际掌握程度。学生因害怕教师责备,而选择抄袭、谎报或应付等形式,给教师留下一个错误的认识。教师批阅作业时会受到这些假象的误导。教师很少在学生作业落实中关注学生的效率问题。这些因素的叠加,造成了学生对作业量和教师理想范围存在极大的差距。
(二)作业内容和形式较为单一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表示作业多为识记类训练,复习白天所学知识为主,或在考试复习阶段,结合考试特点进行专项题目训练或试卷练习题,很少有听力、朗读、写作方面的训练。这种单一的形式使学生将英语学习与传统的背诵记忆类文科课程画等号,只关注了英语中应该背诵和默写的要点,而忽视了其作为一门语言所应该具备的灵活运用和综合实践作用。这种过于单一和固化的作业形式,也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英语学科学习的兴趣。
(三)作业评价方式以卷面批改为主,很少检查学生听说读的能力
教师对作业的评价方式因作业设计形式而存在较大的单一性,即以手写批注为主,对题目则以正误批改为主。作业评价中,很少出现针对学生听、说和阅读能力的评价。这种现象也与当前初中英语阶段性测试题目设计类型有关。初中英语阶段性测试一般以笔试为主,分数占比也极高,而听力只占有较少的一部分,听力训练往往也会集中在学校组织的自习课或英语听力训练课中,很少出现在课外作业中。在学生读和说这两方面测评中,英语课外作业几乎很少涉及,即便有背诵课文、背诵单词等作业,也与默写相联系,对语言和发音没有明确要求,这一现象会导致出现学生会写不会说,造成英语学习“纸上谈兵”的现象。这种“重笔试轻口试”的作业设计方式,会加剧“哑巴英语”现象的深化。
三、初中英语课外作业有效性设计措施分析
针对当前英语课外作业存在的问题,如何有效实现英语学科培养方案中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是英语作业有效性研究的重点。
(一)提高作业效率,合理控制作业完成的时间
调查中所反映的问题,突出表现在教师在作业设计中对时间观念的主观把握上。因此调整一个最佳作业时间,可满足更多学生作業完成度,以及提升作业完成的质量。结合调查可看到,教师理想时间为三十分钟左右的作业量,而能够实现三十分钟内完成作业的学生则不到半数,因此可综合考虑两者的差距,拟定合适的作业量。如教师可专门针对学生作业完成效率和时间进行实地观察,统计并分析作业完成时间影响因素,针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优化,将作业量设置在学生用一节课时间完成,即约四十分钟。教师还应关注在该规定时间内,作业完成后其质量是否符合期望值,如果时间压缩后作业完成质量下降,则及时针对作业量进行调整。 (二)结合学生实际,在课外作业设计上体现“分层教学”思路
实际的调查也发现,不同层次的学生作业完成实效性存在极大差别。如果这时候教师一味追求“一锅端、齐步走”,难免会造成这一现象:成绩较好的同学感觉作业量太少,无所事事,感到学习中缺乏激励和挑战,逐渐失去对英语的兴趣;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则感觉力不从心,赶不上其他人的学习进度,最终产生自暴自弃的念头,逐渐开始应付作业,甚至主观上厌倦作业和英语学科的态度。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可采取分层次设计的方式。
以期末英语学科复习为例,复习前教师会根据往年考试情况,为学生准备多套模拟训练题目以及专项练习试卷,这时候便可根据学生的情况,针对A层次学生,采取主动领卷子,做完直接找教师或课代表领取新的训练试卷或题目的形式,配合难题偏题单独讲解辅导,激发他们学习动力,也可促进相互之间的你追我赶;针对B层次,则采取按部就班,通过合理的复习计划,有条不紊地统一进度进行专题训练或模拟题的训练;而针对C层次学生,则以基础巩固为主,先布置设计复习教材和基础知识的作业,完成后再提供专题训练或模拟题,以帮助他们夯实基础,再进一步提升。这种分层作业也是分层教学的一个部分,能够有效促进A、B、C三个层次学生都可有所收获,达到“跳一跳,摘桃子”的效果。
(三)改进作业内容,丰富训练类型
为了达到对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升和训练,作业设计方面应根据学生特点,丰富和优化类型。如,在现有的笔答题的基础上,可设计课外朗读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利用互联网、多媒体工具,将阅读类、朗诵类、背诵类或者对白独白类作业以短视频等形式,发送到班级交流群中或单独发给教师。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朗读情况,针对其发音、语调或语言表达等进行评价打分。
国家近些年也在大力推广“互联网+”模式下的教学形式拓展,以空中课堂为主要载体的在线课程正在发展和崛起,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优势,将课后作业改造成不仅仅是引导学生去写,还要包括学生的读、听、说能力。又如,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为学生课后预留听力训练作业,将听力材料设计为相应的题目,答案的形式既可是手写的答案,也可为通过学生口头回答并录制短视频等形式完成。这些形式丰富了作业内容,不仅提高了对学生各项能力的训练,同时也对学生学习英語的积极性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更为实现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奠定基础。
(四)多元化评价机制帮助学生提高课外作业质量
当前主要的作业评价以分数及等级评价为主,作为一门语言学科,英语的课外作业应丰富和增加评价机制。针对学生在听说方面能力的评价,教师可采取课后挑选一部分学生单独进行英语对话检测,通过与学生进行英语对话,发现学生在口语表达和听力理解方面存在的问题。还可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通过选择英语成绩及听力、口语表达都较为突出的学生作为组长,代行检查学生完成的听力和口语表达类课外作业,这种方式不仅考查了学生作业完成的质量,也可促进学生英语理论和实践的灵活结合,帮助提高英语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后期考试项目中增加口语测试也逐渐被纳入评价指标,因此英语课外作业评价的形式,需要进行多元化革新,以此来适应新课程改革对学生培养目标的要求。
总之,新课程改革大幕的拉开,不仅要求课堂教学方面进行创新和提升,同时对课外作业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英语课外作业的有效性,与其设计方式、完成质量和评价机制息息相关,英语课外作业作为学生课堂学习评价的重要指标,应受到英语教师的格外重视。挖掘课外作业的改革潜力,对提高英语学科整体教学,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张艳.提高农村初中英语课外作业有效性研究[J].中学生英语,2017(14).
[2]李妤涓.对初中英语课外作业有效性的研究[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下旬),2014(3).
[3]邵锏达.浅谈初中英语家庭作业有效性的教学探究[J].知识文库,2017(4).
[4]杨丽.基于核心素养下初中英语课外作业设计的有效性分析[J].读天下(综合),2019(36).
[责任编辑 谷会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