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图像法

来源 :新课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iw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物理知识性强,与其他学科联系比较紧密,高考中的一项重要能力就是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高考要求加强联系实际,加强数形结合,有些规律要通过学生自己理解、总结,有些规律与生活中的现象相悖,着重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高中学生必须由形象思维上升到抽象思维,提高思维深度。高中教材将具体的实物抽象为理想的模型,比如质点、点电荷、小球、小物块等。通过研究这些理想模型的运动来总结规律。为了学生能适应高中物理的学习,在高中教材里附了很多实物和图像。因此,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应学会图像法的运用。
  高中教材里所附的这些实物和图像在教学过程中不可忽略,它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些图像有:力学中,力的图示、质点、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图像、速度图像、振动图像、波形图;电学中,点电荷、电场线、磁场线、交变电流的图像;光学中的光路图等等。这些图像是通过应用物理的方法从实物、实验中抽象出来的或是应用数学手段总结出来的。它能够形象地反映物理规律,表达物理知识。比枯燥的文字、公式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如在讲授电场时,通过实验演示,很多同学都相信互不接触的电荷间具有力的作用。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因此电荷之间应该存在一种物质,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特殊物质是什么呢?从而引入了“电场”。有的同学还不理解,进而人为地引用一种客观上不存在的线来描述电场,即电场线。将无形的物质用有形的东西来表示,大部分同学明白了。可以看出在教学中采用图像法具有形象、直观、易掌握等优点。
  在讲授匀速运动的时间位移图像时,有些学生由于没有很好地掌握位移的概念,又不结合实际分析,轻易地把该图像理解为物体的运动轨迹。也有少数学生读不懂这类图像,在数学中这是很简单的直角坐标和正比例函数关系,在此有必要对比着讲解。又如讲振动图像时,也有学生把图像与振子的轨迹混淆,振子的振动过程分析不清。学习了波形图后,如果学生自己不理解两类图像的含义,要分清楚振动图像和波形图并不容易。波动看前,振动看后,这些细节之处看起来不重要,然而这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应用数学手段处理问题的能力和提高思维能力的最佳例子。实际上解决物理问题关键在于构建物理模型,将实物和文字表述用理想模型和图像表示出来。学生要做到这点,要靠平时多看、多练。同时也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多示范。
  图像法是用图像来描述两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的方法,是物理中常用的工具。物理学中的图像是利用数学的“形”载着物理的“质”,是一种直观的语言。利用图像分析问题,可使物理分析的过程思路清晰。对于物理学中两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图像除了能直接表明其变化特点,提供直观、清晰的物理图景外,利用图像的斜率以及图像与横轴所围的面积还可以表示另外两个物理量,其中图像的斜率一定是由图像中两个物理量的变化量的比值所确定,图像与横轴所围的面积一定是由图像中的两物理量乘积所确定。巧妙、灵活地運用图像的“切线斜率”“割线斜率”“截距”“图像与横轴围成的面积”及“图像的渐近线”等所代表的物理意义,可形象简捷地解答问题,充分利用图像带来的信息,是求解物理题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反过来充分利用图像的功能来达到理解、解读题设条件中的物理情景,寻找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的方法,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现代科研中均被广泛应用。
  应用图像法分析、解答问题,需要注意六方面:一看轴、二看线、三看斜率、四看面、五看截距、六看点。
  一看轴:弄清横轴和纵轴所表示的物理量,明确图像描述的是哪两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二看线:明确不同形状图线(水平直线、倾斜直线、曲线)的物理意义。
  三看斜率:明确图线倾斜情况(斜率的大小及正负)的含义。
  四看面:明确图线与横轴所围的面积的含义。
  五看截距:一般代表初始情况,明确图像与横轴的截距以及图像与纵轴的截距的物理意义。
  六看点:明确两条图线的交点的物理意义。
  图像法适用于整个高中物理的教学过程,不仅在讲授物理知识时应用,在习题课中应用得更为普遍且更重要。
  作图是解题的关键,作图的过程就是分析、理解题意的过程。在习题课中就该强化训练,务必让学生掌握作图的方法,能灵活的运用。
  总之,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每一种方法都有自己的特点,各有其适用条件和适用范围。应该正确地认识各种教学方法的功能和效果,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作者单位 山西省襄汾县实验高中)
其他文献
实行行政审批综合办公后,办事效率大大提高。在纳入综合办公试运行的38项行政审批事项中,原来有承诺时限的只有12项,而现在除1项因涉及其他部委、无法做出承诺外,其余37项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