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课例研究为载体有效开展校本培训

来源 :开放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ty32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课例研究的内涵和特征
  
  课例研究是一种以课例为载体,在教学行动中展开的包括专业理论学习在内的教师教育模式,简称“行动教育”。课例研究的基本模式为“三个阶段,两次反思,行为跟进”。“三个阶段”是指:个人已有经验的原行为阶段,新理念下课例的新设计阶段,学生获得的新行为阶段。两次反思:①反思已有行为与新理念、新经验的差距,完成更新理念的飞跃。②,反思性的教学设计与学生实际获得的差距。完成理念向行为的转移。这样的流程多次往复,达到螺旋式的上升。
  课例研究一般有如下特征:
  ①主体性。教师是课例研究的主体,不是旁观者,不是陪衬,而是真正的研究者、亲身体验者。②问题性。课例研究是从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入手的,问题来源于教学的真实情景。③思辨性。课例研究虽然是对某个教学问题的研究,却“牵一发而动全身”,涉及对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评价观的思辨,引发新旧教学理念在研究过程中发生撞击、交锋。④过程性。课例研究重在过程,重在教学行为的转变,提升教师的实践智慧。“课例”是“做”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整个过程是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教育科研紧密结合的过程。是反思的过程,是解决课程改革中遇到的新问题的过程,是同伴互助的过程,是把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转变为新教学行为的过程。⑤互助性。课例研究是专业理论引领下。同伴互助、实践反思的过程,为专家与教师之间、同事之间的对话合作交流搭建平台,即理念学习、情境设计、行为反省。⑥叙事性。课例研究的方法注重叙事研究,它把有关生活性质的理论思想引入到活生生的教育经验中,并通过生活(如教与学)经验的叙述促进人们对于教育及其意义的理解。⑦科学性。课例研究的思维方式注重假设、归纳与演绎。它不是对某一种理论的简单验证,而是以科学研究为手段,解决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中遇到的现实问题,在运用行动研究方法的同时又引进科学发现模式,使之具备双重机制——既能改善教师的教学行为,又能为建立科学假说或理论构想提供素材。
  
  二、“课例研究式”校本培训的基本步骤
  
  1 学校制订课例研究方案。包括研究目标、组织领导、实验步骤、评价办法、保障措施等。
  2 教研组制订课例研究实施计划,包括研究目的、时间、节点、试点教师、具体措施等,邀请专家、教研员参加。共同组成研究小组。
  3 首轮研究——原行为阶段观课,大体分为“教学设计——课堂观察——反馈会议”三个步骤。即试点教师自己独立进行设计,上研究课,教研组(学科组)全体成员听课、观察(或全程录音录像)然后召开反馈会议,对这位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
  △反馈会议程序一般分三个步骤:
  ①试点教师做反思性说课。阐述课的设计理念、设计过程、教学过程、优缺点及有待改进的方面。反思性说课可以从深层次上反映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技能、教学智慧、教学评价等,其中有些方面具有个体性,有些方面具有共同性,这就丰富了下一步交流讨论、评课的内容。
  ②同伴合作反思、讨论。首先要从听课、说课中筛选出有价值和能反映当前新课程实施的热点、难点、大部分教师都比较关注的问题,确定合作反思与讨论的主题,并研究讨论问题解决的主要目标并根据问题内容进行分类,哪些是教育理念方面的。哪些是教学方法方面的,哪些是评价方面的等等。然后将学员分组,就观摩课中的问题展开互动讨论。探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明确以后的努力方向。指导教师作为问题的外部研究者,其核心任务是激发学员参与交流、讨论的积极性,要避免用自己的意志、观点去干扰讨论,整个过程实现个人反思合作化。最后形成评课材料,推荐出评课发言人。
  ③同行与专家评课。评课不是批课,无论是同行还是专家,都要在充分尊重授课人人格的前提下发表见解。同行是指授课教师所在单位同学科教师及参加培训的教师,他们在新课程教学一线,拥有充分的发言权。同行评课就是把首轮研究中第三步骤的讨论成果由发言人代表本组叙述、解释、展示本组的合作成果。通过他们对观摩课的评价,一方面可以从面上反映r出新课程实施的真实面貌,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引发他们对自己过去教学经验的反思。专家评课是在试点教师说课及同行评课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提炼、评价,以微观的教学问题为切入点,全面、客观、准确地进行评析,提出建议及推广的方法,进而进行拓展,实现微观问题与宏观理念的结合,从而使课堂教学升华,使培训内容深化。
  4 第二轮研究——新设计阶段观课,仍分为“教学设计——课堂观察——反馈会议”三个基本步骤。所不同的是先由试点教师围绕要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提出设计思路。然后是教研组教师发表意见,提出建议。上第二次研究课,教研组全体成员听课、观察(有条件的全程录音录像),然后召开反馈会议,对这位试点教师的第二次公开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寻找设计与现实的差距。
  5 第三轮研究——新行为阶段观课,参照第二轮的步骤,上第三次研究课,进一步调整教学行为。若有必要,还可继续进行第四轮、第五轮研究。
  6 撰写课例。由试点教师执笔、教研组其他教师一道参与,认真撰写课例,包括导言、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主要事件及策略、反思部分。撰写课例主要是要有合适的主题,有独特的思考,着眼于教育教学问题的解决,突出教学反思,对研究资料进行归纳分析,探寻具有规律性的东西,赋予事件以教育的意义。
  7 课例研究总结。首先教研组进行小结,然后进行全校总结,对课例的全过程进行回顾反思,总结经验,反思尚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提出下一轮开展课例研究的初步方案。
  
  三、其他形式的课例研究
  
  除了上述“一人同课多轮”课例研究外。还可以探索以下课例研究(行动教育)的变式:
  ①多人同课循环。备课组或教研组的教师同上一节课。这种模式的关键在于教师的互动和问题的跟进。第一个教师上完课。第二个教师针对第一个教师课堂存在的问题上第二次课,第三个教师针对第二个教师课堂存在的问题上第三次课……每次上课方案都是同伴集体共同参与研制的。
  ②同课异构。同一课,不同教师不同构想,不同上法,大家在比较中互相学习,扬长避短,共同提高。其流程一般为:教研组或备课组商定出相同的教学(教研)主题(内容),由两个以上的教师分别备课、上课,教师集体听课、评课。实施这一模式并取得成效的关键在于:第一,教师教学经验背景不同,教学个性、教学风格差异明显,对所教内容确有不同的思路和观点;第二,所选教学主题(内容)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易于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教学创造性。多元性是新课程、新课堂的基本特征,教师要善于在开放、多元的教学环境中,学习和借鉴他人有益的经验和做法,形成和发展自己的教学特色。
  ③互助式观课。通过观课促进课堂教学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也是课例研究的一种新形式。互助式观课是一种横 向的同事互助指导活动,既不含有自上而下的考核成分,也不含有自上而下的权威指导成分,而是教师同事之间的互助指导式的观课。其目的主要是通过观课后观课双方在某些事先预设的都关心的课题方面的研讨、分析和相互切磋,来改进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水平。教师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常常会遭遇很多困惑:什么样的自主是真正的自主?什么样的合作是有效的合作?什么样的探究是有价值的探究?……自己吃不准,想请别人来指点,又不敢在专家面前“献丑”,同时也害怕学校领导的“评价”,那么互助式观课便是最安全的选择了。这种观课由于不涉及褒贬奖罚和评价,授课者在课堂中无需刻意展示自己的长处而隐藏自己的短处,完全可以真实地表现自我,使课堂保持自然性。而观课者由于能观察到真实的问题,可以有针对性地帮助授课教师进行反思。
  互助式观课的步骤一般是:第一,双方在课前共同商定好观课的主题和重点:第二,观课者做好课堂观察和记录,记录下课堂里发生的真实情况以及自己的思考:第三。开展课后的讨论,讨论要针对主题和要点,问题一定要具体;第四,后续行动,上课教师要把改进措施落实到后续课堂教学活动中。
  ④反思式观察。这种课例研究模式是借助录像带来实行的,其流程一般是:学校在“纯自然”的状态下,为教师摄制“家常课”,然后,由授课教师自己反复观看,实事求是地剖析和反思自己的成功之举和不足之处。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反思式观课使教师看到了一个真实的自我,促使教师重新审视和评估自己,直面自我,反思自我,修正和完善自我。
  ⑤邀请式观察。以前听评课,教师一般都是被动接受安排的。邀请式观课则是上课教师主动邀请同行或专家听课。如果说,互助式观察侧重于问题——诊断,那么邀请式观课则侧重于成果——鉴定。教师就课改的某一专题经过一段时间的改革探索后,取得成果,课堂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为了从理论上多角度地对自己的改革探索成果进行评价,教师主动邀请有关专家、教研员和同事前来观课。其流程一般是:第一。教师公布自己的上课内容和研究主题;第二,填写邀请卡,向其他教师发出邀请;第三,观课教师认真阅读相关资料:第四,观课教师进入课堂现场观察,并针对研究主题作出相对规范性的评价。
  课例研究的一个突出理念就要回归生活(教学实践),要注重研究常规形态下的课例。
  
  (作者单位:古田县教师进修校责任编辑:邓诗霞)
其他文献
定四海,扫六合,一个尘封多年的秦王朝只能在书简中向我们诉说昔日的辉煌,而作为当时最直观写照的兵马俑更是唯一的可以触摸的历史,这支地下军队成为20世纪考古史上最伟大的发现之一,震惊中国,震憾世界,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每年吸引上千万人前去观看。  2005年3月11日,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兵马俑大型国宝文物珍品展》在福州福建博物院开幕。秦兵马俑开始与福州市民的“第一次亲密接触之旅”。 
期刊
当年是因为北京师范大学不收学费,高考时我才填报了师范志愿,因为我想高中毕业后就能自食其力。在学校读了三年多,其实我还一直没有坚定自己的职业选择,我不想当教师。之所以后来选择做一名教师,完全是因为毕业实习时。一个学生对我说的一句话。那样的纯洁的眼神和追问,让我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让我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大四那年,我们被安排去石家庄市一所城乡接合部的学校实习。在北京学习的时间里,我见惯了大城市学校的
期刊
1980年夏天,话说一个刚从福州师范毕业的小伙子背着简单的行囊,踌躇满志地从城里的鼓楼区去位于闽江南岸仓山区的分配单位——福建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报到。这是一所省重点小学,可谓名满省会。可这个年轻人楞是从街头问到街尾。蹿了三个来回。才终于从板房壁立的街面踅进一条巷子,在巷子的尽头找着了这所名气逼人的小学。这个小伙子就是现在这所学校的“掌门人”——林泰昌。  从踏进校门的那一天起,他就开始了自己的阶
期刊
校本研修以终身学习思想引领教师,使学习成为教师自我发展的内在需要,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活动的有效性离不开深度策划,即为了较充分地达成活动目标而事先较细致地预设活动形式与步骤。  没有策划的研修活动往往体现为只确定活动内容而缺少活动主题。如“读书活动”并没有突出“读书”主题,而是“在书中重新审视我的教学行为”;“教学公开课展示活动”并没有突出“展示”的主题。而去探索“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优质运行的支撑
期刊
荷兰的教育体系分小学、中学、大学及大学后教育四个层次,施行12年义务教育。在荷兰5~16岁青少年要接受义务教育,免费入学。小学毕业后分别进入不同性质的中学接受教育,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分别进入高级中等职业学校、高等专业学院以及大学学习。荷兰是一个十分重视教师教育的国家,既抓好培养教师的教师,又抓好在培养教师过程中的教学实践。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荷兰开始对教师“量”的需求走向对教师“质”
期刊
我走进了刚刚接手的四班,在我与别的学生相互熟悉的时候,有位学生不停地举手说:“老师,我要提醒你一下,我要提醒你一下。”我侧耳一听,他说的居然是这么一番话:“老师,我们这组的蔡某某是大笨蛋,每次被陈老师叫到办公室里骂完了还是不改,他是我们班的疯子。”  我浑然地看了他一眼,说:“蔡某某同学刚才不是表现得挺好的吗?在老师看来,每一个同学都是聪明的,而且都有不同的聪明。他也一样的非常可爱。”  话音刚落
期刊
教学人教版第七册《长城》第三自然段,学生读“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这句话时,漏了“才”字。有的学生立即听了出来。学生读完后,我马上组织大家就这个“才”字能不能漏展开讨论。结果大家都认为不能漏。有的说。漏了这个“才”字就不能体现当时劳动人民建筑长城是多么艰辛、不容易。有的说,这个“才”字不但能表现出古代劳动人民建筑长城是多么不易。还能体会到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
期刊
每到星期五傍晚,我家的电话铃声总会及时地响起。这时,我的儿子阿恺就会放下手中的一切冲到电话前,随着一声亲切的呼唤:“外婆……”祖孙俩开始了亲密自在的交谈。  这种电话联系起源于阿恺读小学那年,那时每次我们通话,她最关心的总是阿恺。有时,我就直接叫阿恺自己向她汇报,母亲自然正中下怀。慢慢地,母亲就撇开我,祖孙俩开始了长达数年的每周电话联系。由于儿子周末有空,所以他们的通话渐渐固定在星期五傍晚。  儿
期刊
昨天。我们一年级召开了第一次家长会,刚送完最后一批家长。邻班的老师就跑过来不高兴地说:“什么家长会,分明就是吵着调位置的集中会。”  是啊,平时,家长基本不到教室里来,根本不清楚孩子的具体位置。可是,开家长会时,为了便于分发各种资料,家长们都坐在孩子的位置上。这时,看着孩子的各种评价,起码85%的家长都认为别人的孩子比自己的优秀。本来在家长的心中,自家的孩子永远是最聪明和最值得骄傲的。可现在。刚上
期刊
在大学四年师范学生到底学什么?这似乎不是一个问题,教学计划对四年的课程早就设计好了。我国的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教育见习与实习、其他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但是如果询问我国的师范生和教师,大学四年到底该学习什么?他们将会给出不同的回答。如果追问,课程体系为什么要这样设置?还有没有更好的课程体系结构?那么师生的困惑会更多。比较一下中美学生的学习内容,我们会惊讶地发现,两国教育专业的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