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引导中学生利用所学信息技术对其他学科进行探索学习

来源 :科学与财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gliang4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本文分析了中学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现状、中学生身心特点、新课改背景下信息技术学科素质教育现状,浅析了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如何通过"乐学"的方式,引导中学生在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中学以致用,利用所学信息技术对其他学科进行探索学习,帮助其他科目更有效、高效的学习的思路和具体做法。
  【关键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辅助教学,学以致用,快乐学习法
  人们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而"气自华"始终离不开学习和实践。知识是力量的源泉,实践是创新的源泉。然而在中学信息技术的教学中,我始终坚持"知识和能力与技术同等重要"。众所周知,本领是最根本的力量源泉。随着时代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教学越来越显得重要。面对不断变化的信息技术教学,我们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成才需要专业本领,学习信息技术的中学生更需要具备新时代的信息技术基本技能。作为教师,如何能让学生在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中,学有所获、学有所思、学以致用,通过信息技术课的学习,帮助其他科目更有效、高效的学习,在未来的学习之路上走的更加轻松呢?在教学过程中,我不断地思考着这个问题。
  以前的中学信息技术课时什么样的呢?全班四十几个人拥挤在一个小小的微机室,三个甚至四个人共用一台电脑。少数来自城市的学生还知道怎么打开"纸牌"、"扫雷"等单机游戏,而大多数的学生却还在对"怎么开机关机"进行摸索。这些来自农村的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学习上已经落下了一大截。面对学生参差不齐的信息技术学识水平,教师也很难把握教学强度、难度与深度,很难正常地展开教学。
  而相较起来,如今的信息技术教师就幸福得多了。随着经济的发展,电脑的普及,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几乎家家都接触得到电脑。但学生对电脑的认知程度仍然不均,来自农村和城市的学生差距仍较明显,虽然上课都挺积极,农村的孩子更期望多接触电脑,学习更多知识,赶上城市孩子的信息技术水平,而城市的孩子大多已经初步了解如何使用电脑,"开机关机"、"用画图软件画画"等早已不是什么难事,但大多更期望的是有时间"玩点单机或在线小游戏"。但这也带来了新的问题:网络上良莠不齐的信息呼啸而至,给没有足夠辨识能力的学生带来了强大的冲击,难免被不良信息影响,走偏了方向;有的学生对网络的痴迷程度越来越严重,甚至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好感就是可以有正当理由上网打游戏的课程……种种现象让家长和教师十分担忧,这些现象与没有让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有深刻的认识、没有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充足的学以致用的方法和空间的确有着很大的关系。
  但这也不能全怪信息技术教师。一般来说,初中生的信息技术课时时间一周一节,高中也只是一周两节。由于课时少,很多教学内容都不能完全展开,有时候遇到月考、期中期末考试,还得耽误课程。与各学科课程安排冲突的问题。中学信息技术地教学目标有一条是"通过一学年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每个阶段的教学内容也很有层次,如学习对计算机的硬件、软件及操作系统的相关知识,利用网络获取信息的基本能力,处理信息的基本能力,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初步能力,最后是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进行研究性学习。
  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掌握了几样常用的软件的基本操作,通过几项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的考核,是否又真正具备了教学目标所要求的能力,能够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进行研究性学习了呢?抑或只是学会了怎样使用几个常用的软件的基本操作而已?如果只是这样简单的知识性教学,我想还是无法让学生了解如何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那么,究竟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以下是我在教学实践中获得的一些心得体会,与大家交流。
  一、思无止境,爱为动力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们不必像传统学科教师一样忙着赶教学进度,忙着进行测试,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教学设计上,真正从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出发,充分运用教育的智慧与谋略,引导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当中。计算机教育不等于信息技术教育。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计算机学科比较,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它涉及众多的边缘和基础科学。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本身就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的所谓计算机学科性,它兼有基础文化课程、劳动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特点,也兼有学科课程、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的特点。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打破只能讲计算机的"学科"知识的"学科本位"的思想做起,克服单纯学习技术的观点,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和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使信息技术成为支持学生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从而让学生将学习信息技术当成一门有趣的,实用的工具学科,而不是枯燥乏味的任务学科,也不是学生有正当理由利用在微机室学习的机会去打游戏的幌子。
  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中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结构和心智发展水平,除了教授学生信息技术本身的知识和技能外,还需特别注意关爱、关怀学生,引导学生利用所学信息技术对其他学科进行探索学习,提高综合能力。培养中学生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的深刻影响,使学生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工具,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奠定必要的基础。
  二、学有所乐,学有所获
  我们知道,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它对于推进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改革和实施国家课程标准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信息技术向教育领域的不断渗透,信息技术在教学与学习过程中的应用也越来越普及。因此,我想到了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有效整合这一方法更加细化一些。它既有利于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创新型人才,又能增进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有效促进学习者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还能增强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判断、加工处理、传递、发布等方面的信息素养能力,培养探究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价值判断能力和反权威意识等,这些能力对其他学科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帮助。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指将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 ,通过在各学科教学中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创造生动的信息化学习环境,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
  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我通过创设情境,帮助学生融入氛围;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共享资源,为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提供便利;多远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等多种方式,努力让学生们通过信息技术课的学习,帮助其他科目更有效、高效的学习,想让学生在学习的路上走得轻松、愉快一些。以前应试教育学校都重视学习成绩,现在素质教育了,学校还是重视成绩,更重视综合能力,不光要成绩,还要各能力均衡发展,无形中也给学生更多的压力。为了缓解学生压力,帮助学生提高的同时,也努力希望通过更为轻松的方式,帮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也能使让学生在学习本科目的同时,能对其他科目以及生活上有所帮助。
  三、授之以渔,学以致用
  在整合过程中,我认为,不能只是单方面的在教学上整合,还得授之以渔,教授学生们怎样通过学习和实践,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能通过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一系列的学习活动中经历学习、体验、实践以及反思等过程,加深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认识与体会,并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评价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独立思考及自我反思的能力。
  如给学生讲解"信息的有效性和共享性"时,教育学生学会分享,学会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情,学会事无巨细,在第一次的时候就要认真做好,不然以后会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做事;在教学word时,结合学生实际,让他们用计算机进行作文创作、修改等;教学画图软件时,让他们配合美术课,进行实际的绘画;在教学上网时,结合英语、语文、社会等学科,查找自己需要了解的知识;在教学邮箱使用时,结合信息的查找与筛选知识,通过邮箱保存或发送所需要的信息;通过学习如何上网,如何正确利用网络、QQ邮箱,来下载保存资料;如何正确保护自己的电脑,规划整理自己电脑中的文件文件夹,从而学习到合理安排学习资源时间的问方法;学习回收站的同时,教给学生们环保的相关知识等。这一系列有趣的、创新的教學方法,不仅联系了其他学科的知识,对德育工作有所帮助,更重要的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能够唤起学生原始的学习动机,不要教师进行过多的激励,学生都能自觉地进行学习,让学生以更加轻松、快乐的心态学习新知识,学有所乐,且学有所获。
  通过以上的思路和具体做法,使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过程中完成了其他学科的学习任务,让学生感到信息技术知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培养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增长了学生的知识面,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促使学生学以致用,全面发展。希望通过以上的努力,能使学生在未来的学习之路上走得轻松快乐一些,在未来的信息社会中走得顺利一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2000年11月14日
  [2]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001年6月8日
  [3]《新课程背景下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茅育青 教师继续教育系列出版社2006年3月1日
  [4]《现代教育技术与综合学科课程整合方法与实践》吴疆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7年6月1日
  [5]《技术让我们"玩儿得愉快"》 夏淼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杂志社 2013年第05期
其他文献
【摘要】:如何提高高职学生技能是现阶段高职人才培养的主要研究内容。本文针对此问题从教学体系,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评价方式四方面提出了见解和看法。  【关键字】:教学体系 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 评价方式  现在高职学生普遍存在的现象是:高考分数较低,学习主动性差,因此如何确保学生在基本素质提高的基础上,尽可能多的学习专业技能以适应社会对各专业人才不同需求,是当前高职教学必须要解决的难题。以下提出关于软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对日本家庭多方面的介绍,让我们从不同角度去体会理解日本人的家庭生活以及日本人的家庭观念,从而更好的理解日本的社会文化生活。  战前,日本的一般家庭是父母、儿女、孙子三代同堂,丈夫是一家之主,具有绝对权威,正如称呼妻子为"内人"一样,作为一家的主妇是在家里服侍丈夫、公婆、料理家务,养育儿女。战时粮食困难时期,丈夫当兵,妻子要代替丈夫守家,还要为确保口粮而四处奔走,总之,不让丈夫牵挂家务
期刊
【 摘 要】学校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职高学校的教育目的更不例外。中职学校是培养社会技能型劳动者的主阵地,作为学校教育内容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体育与德育是相辅相成的,体育教师必须针对学生的特殊性对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品德教育,这样才能将学生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因此,寓德育于体育教学中,至关重要,国家也是那么强调的。  【 关键词】职高 寓德育于 体育 教学中  目前的中
期刊
[摘要]:《会饮篇》是柏拉图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会饮篇》中的发言者们以不同的视角探析"爱",并表述出各自的观点,这也恰好是柏拉图对爱情、善的思想所在。本文力图从每位发言者的不同视角进一步解读《会饮篇》,进一步深入了解《会饮篇》的深层含义。  [关键词]:《会饮篇》;爱;不同视角  《会饮篇》是布拉图的最重要的对话之一,并有着特殊的地位。《会饮篇》是一篇回忆性的对话录,是并未参加会饮的阿波罗多诺从
期刊
摘要: 随着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急需创新课程体系,即调整课程设置方向,改革课程设置方法,构建"互联网+"背景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以期为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互联网+ 商务英语 跨境贸易 课程体系  一、引言  以阿里巴巴、京东等为代表的电商企业的蓬勃发展极大地拉动了中国进出口贸易。由此对跨境电商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的提高,这无疑给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发展及跨境贸易
期刊
摘要: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影响和作用非常之大,尤其是在新形势下,随着时代的变化和教育体制的改革,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着诸多亟待解决和处理的问题和矛盾,而全新的教育形势又对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因此如何应对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遭遇的挑战,以及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变化,应当提出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用于加强学生管理工作的对策和建议,为构建和谐、文明校园为努
期刊
【摘 要】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如果仅仅是讲解、演示和练习,难以培养真实的岗位职业能力。笔者在多年的课程教学实践中,探索教学内容和模式的改革,以真实工作案例为基础,设计教学项目与任务,实施情景化教学,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提高了教学效果。  【关键词】教学改革;项目;岗位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职院校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其应用性强,教学内容紧跟计算机基本应用软件发展而更新。该课
期刊
摘要:本文从日本菜的构成、发展、分类等方面,介绍了日本菜系的特点,从而使读者能更清晰的了解日本菜系、了解日本的饮食文化。  日本在战后,尤其是50年代后半期进入经济高速增长期后,日本人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国民收入大幅度增长,家用电器快速普及,给日本人的生活带来了很大方便,同时可以使国民尽情享受人生的乐趣。  这种影响必然在饮食生活方面也表现出来,比如对饮食生活的看法,过去有男子不下厨房的说法,
期刊
摘 要:本文对计算思维和数理思维、工程思维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并从指导本科生教学的角度为计算思维进行了较生动的定义。同时,文中指出在当前我国本科生教育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并从如何应用计算思维的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本文从下一步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推广计算思维提出若干建议。  关键词:计算思维;本科生;基础课;教学方法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核心思想。数学中,公理化的数理思维居于核心;工程学里
期刊
[摘要]:本文先讲述了单片机系统干扰的来源和后果,然后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给出了解决的办法,这些方法可以提高单片机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关键词]:单片机系统 硬件 软件 抗干扰技术  中图分类号:TP2 文献标识码:J  1、 引 言  单片机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被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比如:工业控制、医疗器械、通讯等场合,对单片机的可靠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单片机系统的可靠性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其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