蓉城小吃辣么任性

来源 :远方的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ykxc14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人的背包旅行,一路从东北吃到拉萨,自诩“江湖美食家”。成都可谓是美食集合地,单拿火锅来讲就有十几种做法,甚至几十种。由于是一个人的旅行,进了几次火锅店都遗憾而出。俗话说:“上帝给你关上一扇门,便会为你打开一扇窗。”我还是不经意间偶遇了一条小吃街。
  虽说这些店很少会出现在大众点评上,也不会在微博上被很多人转发,但还是想把“蛋烘糕”、“酥肉豆腐脑”、“手工甜水面”、“冷锅串串”、“蒸蒸糕”、“肥肠粉”、“回锅肉包子”等分享给你。这些美食看似简单,吃起来却让人欲罢不能,更是代表成都的生活美食。
  学生公寓前的小吃街
  在成都,肥肠粉已经成为仅次于面条的主要小吃,分布于城市的大街小巷,让大家爱得甚是纠结。好吃嘴们爱它的油亮爽滑,香软有嚼劲,同时又担心吃多了会长胖。不过,美食家的口号都是“要吃饱吃好了,才有力气来减肥嘛!”走到建设南新路小吃街的巷子头,就看到马路对面有一家卖肥肠粉的摊位,点上肥肠粉和肉锅盔,凑到炉灶前看师傅烙锅盔。锅盔多指的是陕西锅盔,整体呈圆形厚一寸,重量高达五斤。可这四川的锅盔与陕西的锅盔,虽说名字一样却不是同一种面食。
  师傅把揪好的面剂子擀成长条形,刷上花椒油还带上几粒花椒。用手轻抹上一层肉馅撒上少许咸盐,再铺上一层葱花。然后把长条的面饼卷起来擀成圆饼,直接放在饼档上煎熟,最后再放进炉火中稍微烤一下。师傅在锅盔上横了一刀,说这样凉得快方便吃,肥肠粉也同时上到了桌上。
  百般嫌弃着眼前的这份肥肠粉,师傅连葱花都懒得修饰在上面。惨白的肥肠躺在粉丝上面,汤头也只有微微飘着的红油。这跟我想象的四川口味完全不同,就算我没吃过也不能欺骗我弱小的心灵呀。
  皱着眉毛,质疑地用筷子把肥肠粉拌均匀,原来,肥肠粉所有的秘密都藏在粉丝下面。
  原本微微泛着几滴红油的汤头,现在都是红油辣椒面。从粉丝下面也翻出了嫩嫩的豆芽菜,用来装饰的葱花也藏在下面。原本惨白的肥肠,浸泡在这红汤头之中显得油光满面。挑上一口粉丝,软软糯糯,颤颤巍巍地架上一块肥肠,香嫩细腻。再咬上一口酥脆可口的锅盔,淡淡的肉馅口齿留香。
  喝一口肥肠粉的汤头从舌尖直接辣到后背,吃得我满头的汗珠往下滴。我的口味比较重,又倒入了少许陈醋,汤头的味道更加浓厚。虽说酸味中和掉了过多的辣,依然吃得满头大汗。
  过了天桥,看到有一个卖蛋烘糕的小档口。师傅把调制好的面浆舀入特制的小平底锅中,起边后撒上了一些肉松。之后拿夹子将锅中的糕提起,熟练夹折成半圆形,用张纸垫着就递给了我。咬了一口蛋烘糕的边,浓郁的蛋香酥脆可口。又咬了一大口,更加浓厚的蛋香夹杂着肉松,令人回味。
  独立“四川风味”餐厅
  成都名小吃陆记蒸蒸糕店虽说是个小餐厅,却像单独的一栋建筑。像这家门脸这么大的餐厅,北方的装修风格一般都是精致的门配上夸张的落地窗。虽然菜品做的粗犷,但门脸上绝对凸显北方人的豪爽大气。这家餐厅却全部都是落地门,一副“你来或不来,我就在这”的样子。
  在四川遇见很多餐厅都是这样的装修风格,座位挨得也比较近。有的火锅店甚至把座椅搬到了街边上,有点北方夏天大排档的意思。别看这些餐厅的装修风格粗犷,菜品却绝对细腻,或许,这就是纯正的“四川风味”吧。回锅肉包子皮儿很厚,肉馅肥但不油腻,口感黏黏的甚至还有些糯。馅儿里面的菜很入味儿,吃起来有些成。
  蒸蒸糕,此前从来没有听说过更没尝过。没想太多,直接用手拿着咬了一口。有种糯米发糕的感觉,外皮有点干,内芯有点散。满嘴的颗粒感,仔细品尝还有点糯米的香甜。
  老板在旁边坐着见我吃得陶醉,冲我笑了笑。我也向他笑了笑,之后我们就聊了起来。几句寒喧之后,他给我讲起这蒸蒸糕的故事。
  早年间,蒸蒸糕是成都独有的特色小吃,在成都的大街小巷都能听到卖蒸蒸糕的梆梆声。大多数都是一些挑着担子的小贩,前面担着食具、木盒还有食材原料,后面担着火炉、木炭、铁锅、蒸笼等。
  蒸蒸糕虽小,做法却特别讲究。蒸具必须由麻柳树或泡桐树挖制而成,蒸糕的粉子也有非常严格的要求。
  宽窄巷子里的三大炮
  宽窄巷子里有一家老字号餐厅。诺大的门脸,门外放了一排锣,还有一个鼓,好多人在那拍照留念。迈过门槛便看到旁边有人在制作“三大炮”,准确地说应该是先听到的。只见一人把揪好的糯米团揉成三枚小球,然后用力摔向案板中央。由于案板一边放有钢碟,糯米球击打案板使其产生震动发出“砰,砰,砰”三声,如同敲鼓一般。三枚小球飞向对面斜靠的竹簸上,滚入下面装满芝麻粉、黄豆粉的竹簸之中。均匀裹上一层粉末,这三枚糯米团小球就变成了糍粑。
  最后,那人将三枚糍粑捡入小碗中,浇上用红糖熬制而成的汤汁。看着有点像红糖糍粑,或许那是它的另一个名字。虽说糍粑小的可以一口吃下,但还是小口咬下去,慢慢品尝,更为美味。
  第一口咬下去会觉得糍粑特别结实,有嚼劲,也不粘牙。不像有的糍粑特别软,咬下去会塌。仔细品尝,还有一点芝麻的香。虽说是红糖熬制的汤汁,但是不富句人,吃三枚也不觉得腻。
  小名堂担担面、甜水面
  甜水面是四川省很有名的一道特色小吃。因重用复制酱油,口味偏甜而得名。这个面主要突出甜味,其次是陈醋的酸,并辅以姜、蒜汁的香以及豆芽的脆和辣椒的辣。甜水面的面条较粗,有筋力,风味独特,回味绵长。这家的甜水面的招牌果然好认,向前走了没多远便看到了。他家的装修风格比较复古,青砖做墙,一水的八仙桌。按照我的说法,一股纯正的“四川风味”。
  刚进门的地方是调味区,桌子上摆着十几种调味料。对面就是收银台,上面贴着他家的菜单。大概有十几种,名字看上去都是小吃:甜水面、担担面、鸡丝凉面、伤心凉粉、凉糕、钟水饺、抄手……介于自己刚刚吃完,来这就是想尝尝甜水面,就只点了甜水面还有担担面,而且每个都只点了一两。   拿着小票随便找了一张桌子坐下,倒了一碗热水,夹了一小碟小咸菜。坐在那里,没多大功夫,听到一声吆喝,纯正的四川味儿。说实话我真没有听懂,觉得大概意思就是上菜咯。
  手工甜水面是他家的招牌菜之首,也是我从来没有吃过的。碗里面虽然没有几根面,但是每根都有手指一般粗,看起来还有点切过的痕迹,应该是纯手工制作。表面上看,面上被淋了一层芝麻酱,又淋了一层酱油,之后撒了一层辣椒油,最后撒上一大勺花生碎。
  虽然这份面看着像东北菜一样粗犷,但我坚信它一定会“逆袭”。于是,仔细将它拌匀了。事实证实,期待越大失望越大。虽说每根面上都均匀裹着酱汁,可样子实在不堪入目。
  夹起一根放在嘴里,特别有嚼劲,还有微微的甜味,越嚼越香。不但有芝麻酱和花生碎的香甜,还有花椒油和辣椒的麻辣。麻辣隐藏在香甜之中,绝对高明。
  吃了几根面,辣得特别过瘾,赶紧喝了口水。
  相对于甜水面的粗犷,担担面更显清秀。纤细而薄的面条,配上颗粒分明的香酥肉燥,卖相其实一般。面条也比较常见,感觉可能也一般,大概就是北方过水面条的口感。
  拌匀之后发现,上面撒的肉臊原来只是引子,调味料全部藏在面的下面,葱花、辣椒油被我均匀一拌,香气扑鼻而来。口感跟北方的过水面条有一些相像,中间有些硬芯,但是香辣的味道拿捏得刚刚好。毕竟担担面不是重庆小面,过多的麻辣只会到影响面条的口感。
  辣,已经占领了我的整个味蕾,且这个辣不单是一个口味,还和香甜混合在一起。吃上一口咸菜,才让我的舌头稍微有了一点感知。
  看到旁边桌在吃“串串香”,便向服务员示意,问他这个“串串香”怎么卖。
  他跟我说:“这个不叫串串香,叫钵钵鸡。荤素都是一块五一串。”
  盛装钵钵鸡的瓷质器皿外面画着红黄相间的龙型图案,这个器皿便叫做“钵”。钵里面不论内脏,还是肉都出自鸡身,钵钵鸡因此得名。
  仔细打量这份钵钵鸡,除了鸡肚,鸡皮,鸡腿肉,鸡爪,鸡翅等,还有藕片,土豆片,油麦菜等一些蔬菜。选了一串鸡腿肉,在藤椒油汤里涮了涮,红亮的汤汁顺着颤巍巍的鸡块缓缓滑落,娇艳欲滴。均匀沾上辣椒再配上芝麻的醇香,混合着鸡肉的辣味在舌尖泛滥,麻而不腻,辣而不燥,和这甜中带辣的甜水面真是绝配。
  醉豆花,绝对算的上是豆腐脑的一种。白嫩的豆花装满了一碗,还有零星几粒枸杞和米粒。正好奇它为什么叫醉豆花,用勺子舀上一口,便发现了它的秘密,原来有着淡淡的酒香。
  原来“醉”的意思,就是用米酒做汤头的意思。应该是先把豆花舀到碗里,然后再倒入米酒。米酒的香醇,配上豆花的清凉爽滑,酸酸甜甜的味道沁人心脾。几口过后,脸上竟然有些微微发热。
其他文献
“泽东楼”是毛泽东同志在革命年代住过的地方,位于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抚市镇上寨村一个叫荷坳头的小山村。  1929年8月,毛泽东和夫人贺子珍在开国大将粟裕的陪同下,化名杨先生,从上杭大洋坝经永定湖雷到了荷坳头,再从这里经金丰大山牛古卜前往上杭临江楼。他们一行住在乡苏主席张茂煌的家中,在时任福建省苏主席、闽西暴动总指挥张鼎丞等陪同下,在此开展了农民运动和土地革命的调查,时近半月。毛泽东在此构思了《采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