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探索新事物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本文就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出了以下措施:第一,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第二,注重培养师生感情,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有效性;第三,构建新的数学课堂,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第四,使用激励评价机制,让学生体验探究学习的乐趣。
关键词:小学 数学教学 探究能力
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其创新能力关乎中华民族未来的创造力,而探究能力是创造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就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展开了探讨。
一、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研究表明,6~12岁的儿童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故事和歌曲比较感兴趣,而对抽象的事物难以保持长久的注意。因此,如何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成学生感兴趣的形象事物,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进行转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如在教学“毫米的认识”时,教师可以先提问,让学生猜一猜小学数学课本的厚度。由于学生以前学习过长度单位“厘米”,所以他们能很快说出“小学数学课本的厚度近2厘米”。然后,教师再拿出一枚一元硬币,要求学生测量出它的厚度。这时,学生就会感到非常茫然:一元硬币不到1厘米,怎么测量呢?这样就能成功地激发出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然后自然而然地引出“毫米”的概念,使枯燥的概念教学变得生动而有趣。
二、注重培养师生感情,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有效性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主观能动性的体现,学生只有在融洽的氛围中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以自高、自大的权威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而应以平易近人的姿态面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努力营造出平等自由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大胆地和同学、教师进行讨论探究、合作学习,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完善。有时,即使教师要批评学生,也应采取婉转的方式,秉承“对事不对人”的原则,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切忌以教师的身份吓唬学生。
三、构建新型数学课堂,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构建学生学习交流的平台,逐步培养学生数学学习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尽量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知识的来源和发展情况,然后在授课过程中,与学生共同交流、讨论,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归纳解题思路。
四、使用激励评价机制,让学生体验探究学习的乐趣
行为心理学理论指出,给予正刺激,有利于强化行为动机。同样的,教师及时给予学生正面的评价,有利于强化学生探索的行为动机,从而使其保持探究行为。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给每个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及时表扬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取得的些许进步,正视不同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进行分层次的评价模式,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教学实践中体验到探究的乐趣。
总而言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勤于思考,勇于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敢于创新教学思路,切实根据教材的内容,辅助和引导学生很好地掌握教学内容,并不断摸索教学的内涵和精髓,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力。可以这么说,教学的过程更多地表现在师生共同生命的历程。只有通过这样深刻的挖掘和引导,教师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并且在最短的时间内产生最大的教学效益,同时使教学活动充满活力,达到培养学生数学探究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黄晋耀.以新课程理念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J].云南教育,2012,(8).
[2]张乐琴.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5,(4).
[3]李跃婵.小学数学“活动化”教学模式初探[J].现代教育论丛,2001,(2).
(作者单位:江西省婺源县紫阳二小)
关键词:小学 数学教学 探究能力
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其创新能力关乎中华民族未来的创造力,而探究能力是创造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就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展开了探讨。
一、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研究表明,6~12岁的儿童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故事和歌曲比较感兴趣,而对抽象的事物难以保持长久的注意。因此,如何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成学生感兴趣的形象事物,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进行转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如在教学“毫米的认识”时,教师可以先提问,让学生猜一猜小学数学课本的厚度。由于学生以前学习过长度单位“厘米”,所以他们能很快说出“小学数学课本的厚度近2厘米”。然后,教师再拿出一枚一元硬币,要求学生测量出它的厚度。这时,学生就会感到非常茫然:一元硬币不到1厘米,怎么测量呢?这样就能成功地激发出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然后自然而然地引出“毫米”的概念,使枯燥的概念教学变得生动而有趣。
二、注重培养师生感情,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有效性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主观能动性的体现,学生只有在融洽的氛围中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以自高、自大的权威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而应以平易近人的姿态面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努力营造出平等自由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大胆地和同学、教师进行讨论探究、合作学习,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完善。有时,即使教师要批评学生,也应采取婉转的方式,秉承“对事不对人”的原则,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切忌以教师的身份吓唬学生。
三、构建新型数学课堂,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构建学生学习交流的平台,逐步培养学生数学学习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尽量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知识的来源和发展情况,然后在授课过程中,与学生共同交流、讨论,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归纳解题思路。
四、使用激励评价机制,让学生体验探究学习的乐趣
行为心理学理论指出,给予正刺激,有利于强化行为动机。同样的,教师及时给予学生正面的评价,有利于强化学生探索的行为动机,从而使其保持探究行为。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给每个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及时表扬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取得的些许进步,正视不同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进行分层次的评价模式,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教学实践中体验到探究的乐趣。
总而言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勤于思考,勇于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敢于创新教学思路,切实根据教材的内容,辅助和引导学生很好地掌握教学内容,并不断摸索教学的内涵和精髓,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力。可以这么说,教学的过程更多地表现在师生共同生命的历程。只有通过这样深刻的挖掘和引导,教师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并且在最短的时间内产生最大的教学效益,同时使教学活动充满活力,达到培养学生数学探究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黄晋耀.以新课程理念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J].云南教育,2012,(8).
[2]张乐琴.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5,(4).
[3]李跃婵.小学数学“活动化”教学模式初探[J].现代教育论丛,2001,(2).
(作者单位:江西省婺源县紫阳二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