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称“出版界拖拉机”的柴静在动笔四年后,终于交上了一份“彪悍”的答卷,10年之间做过的几百期节目,写过的几百篇博客,都被她思索进了一本二十多万字的新书《看见》。
在这本书中,她回避了本来可以刻意选择的标志性事件,只是选择了留给她强烈生命印象的人,她并不想描绘大而美的历史,就像10年前,她回答央视“导师”那句“喜欢新闻中的人”一样,今天仍未改变。每一个人都是有温度的
在柴静看来,“人”常常被有意无意地忽略,被概念化,被模式化,被无知和偏见遮蔽。要想“看见”,就要从蒙昧中睁开眼。因此柴静大量是对人的书写,无论是非典、汶川地震、北京奥运等大事件中小人物的命运,还是饱受争议的虐猫的女人、药家鑫的父亲、双城创伤中的小孩,都可以感触到她遇见的每一个鲜活的人背后的温度。
在这些人身上,有这个国家的故事,也有我们每个人的故事。正是与这些人的相遇,一次次修正着柴静固有的看法与认识。她也试着尽可能诚实地写下自己不断犯错、不断推翻、不断疑问、不断重建的事实和因果。
她说:“你想如何报道一个国家,就要如何报道自己。”所以,她以诚恳的笔触毫不避讳地在新书中回忆了第一次采访时的溃败,仓皇逃跑甚至连采访本都忘了拿,写了刚进《时空连线》栏目组连话都不会说字都不会写的黑暗时期,也写了对故乡山西经济发展与环境恶化之间的无奈。
忘掉自己才能读懂他人
刚转行做记者的时候,她喜欢向别人介绍自己是火柴的“柴”、安静的“静”,喜欢把对方逼到墙角,攻击采访对象,反正“你手里也没有武器了,反正你会倒在地上,那样更好看”。这让她经常被骂,指责她在节目中“关心的都是自己”。
“怎么才能忘掉自己?”这从此成为柴静采访时始终牢记的准则,新闻的使命让她力图在热点第一线记录真实,让观众更真切、更深刻地读懂中国,了解身边这块土地上曾发生过的与每个人命运休戚相关的大事,知道它们如何发生,我们又该如何面对。
曾经深入非典一线病房的经历,让柴静认识到,“准确”二字事关着他人的性命,对李阳家暴的采访,则令她明白:“平等,不是去悲悯或者同情。平等是我和你都共同身处在相近的生活当中,你所经受的我必然经受。当我们共同在为生存而挣扎的时候,我们就是平等的。”夸张或者掩饰都是一种刻意的姿态
柴静说:“采访不是用来评判,采访是用未了解;采访不是用来改造世界,采访只是来认识世界。”有一次,她在采访中问哭了一个小孩,感到非常沮丧,一个人坐在原地半个小时,后来她问陪伴这个小孩10年的德国志愿者卢安克:“我怎么总是改不了我身上的弱点?”卢安可回答她,如果这么容易的话还要这么漫长的人生干什么?我们只有认识到自己身上的弱点,才能对他人和这个世界有一份宽量。
作为记者,柴静经常提醒自己要客观、克制,可天生的感性、敏感,还是会让她在采访中做出一些“出格”的举动。《双城的创伤》节目中,她给小孩擦眼泪的动作引起很大争议,有人讨论她是否是“表演性主持”。药家鑫案采访张妙的父亲时,听到张妙的母亲在房间里哭泣,她也会忍不住停下采访,去房间安慰、陪伴。
过去,柴静也会反思这样的行为,认为自己不够冷静和专业,如今,逐渐摆脱外界和内在束缚的她,反而觉得“太固执于一个律条,觉得记者就应该怎么样,非要夸张或者非要掩饰,都是一种姿态,是一种对自己的过于在意”。
低调地“忘我”生活
“央视著名主持人、记者”之一的柴静,很低调,不爱着首饰,衣服色系以素雅为主,甚至出镜都不常穿正装。不少人好奇她的生活态度,柴静说,生活于她是很自然的事情,就像跟朋友在一起,忘我是最好的状态。
生活中的柴静,爱看书、听音乐、看电影,对艺术有天生的敏感。很多人觉得柴静文艺,从她的装扮到言行。柴静说:“‘文艺’是两个很好的字,只是我们现在还根本称不上文艺,所幸的是,因为工作原因,我恰好与这些人相遇。他们是流淌的,从我心腹深处的石坝上漫溢出来,坚硬的成见和模式被一遍遍冲刷,摇摇欲坠,土崩瓦解。”
柴静语录
★假如没有对人的真正的关切,就不能成为记者;假如仅仅停留在对人的关切,而不是对问题的求解上,就不会成为一个好记者。
★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亮灯火。
★我跟每个普通人一样都有弱点,有冷酷、有自私、有虚荣心,道德只不过让我看清这些弱点,然后去抑制它,或者从身边的人身上学习优点。
★要疑问,而不是质疑,“真正的歌者能唱出人们心中的沉默”。
★我打破沉默的方法就是忘记自己,去倾听他人心底的沉默。
★许多事不是表面那么简单,那么善恶分明,不是义愤地指责可以解决问题的。那些在开始排斥、甚至有可能打击我们的人,也要给他(她)说话的机会。
★这个世界是一个很平衡的世界,是一种动态的平衡,你会发现,所谓的善和恶只不过是两种变化的律动。
★一个记者首先不是一个记者,而是一个人,只有你的内心先对别人袒露,才会得到别人的心灵,我希望自己永远都可以这样。
在这本书中,她回避了本来可以刻意选择的标志性事件,只是选择了留给她强烈生命印象的人,她并不想描绘大而美的历史,就像10年前,她回答央视“导师”那句“喜欢新闻中的人”一样,今天仍未改变。每一个人都是有温度的
在柴静看来,“人”常常被有意无意地忽略,被概念化,被模式化,被无知和偏见遮蔽。要想“看见”,就要从蒙昧中睁开眼。因此柴静大量是对人的书写,无论是非典、汶川地震、北京奥运等大事件中小人物的命运,还是饱受争议的虐猫的女人、药家鑫的父亲、双城创伤中的小孩,都可以感触到她遇见的每一个鲜活的人背后的温度。
在这些人身上,有这个国家的故事,也有我们每个人的故事。正是与这些人的相遇,一次次修正着柴静固有的看法与认识。她也试着尽可能诚实地写下自己不断犯错、不断推翻、不断疑问、不断重建的事实和因果。
她说:“你想如何报道一个国家,就要如何报道自己。”所以,她以诚恳的笔触毫不避讳地在新书中回忆了第一次采访时的溃败,仓皇逃跑甚至连采访本都忘了拿,写了刚进《时空连线》栏目组连话都不会说字都不会写的黑暗时期,也写了对故乡山西经济发展与环境恶化之间的无奈。
忘掉自己才能读懂他人
刚转行做记者的时候,她喜欢向别人介绍自己是火柴的“柴”、安静的“静”,喜欢把对方逼到墙角,攻击采访对象,反正“你手里也没有武器了,反正你会倒在地上,那样更好看”。这让她经常被骂,指责她在节目中“关心的都是自己”。
“怎么才能忘掉自己?”这从此成为柴静采访时始终牢记的准则,新闻的使命让她力图在热点第一线记录真实,让观众更真切、更深刻地读懂中国,了解身边这块土地上曾发生过的与每个人命运休戚相关的大事,知道它们如何发生,我们又该如何面对。
曾经深入非典一线病房的经历,让柴静认识到,“准确”二字事关着他人的性命,对李阳家暴的采访,则令她明白:“平等,不是去悲悯或者同情。平等是我和你都共同身处在相近的生活当中,你所经受的我必然经受。当我们共同在为生存而挣扎的时候,我们就是平等的。”夸张或者掩饰都是一种刻意的姿态
柴静说:“采访不是用来评判,采访是用未了解;采访不是用来改造世界,采访只是来认识世界。”有一次,她在采访中问哭了一个小孩,感到非常沮丧,一个人坐在原地半个小时,后来她问陪伴这个小孩10年的德国志愿者卢安克:“我怎么总是改不了我身上的弱点?”卢安可回答她,如果这么容易的话还要这么漫长的人生干什么?我们只有认识到自己身上的弱点,才能对他人和这个世界有一份宽量。
作为记者,柴静经常提醒自己要客观、克制,可天生的感性、敏感,还是会让她在采访中做出一些“出格”的举动。《双城的创伤》节目中,她给小孩擦眼泪的动作引起很大争议,有人讨论她是否是“表演性主持”。药家鑫案采访张妙的父亲时,听到张妙的母亲在房间里哭泣,她也会忍不住停下采访,去房间安慰、陪伴。
过去,柴静也会反思这样的行为,认为自己不够冷静和专业,如今,逐渐摆脱外界和内在束缚的她,反而觉得“太固执于一个律条,觉得记者就应该怎么样,非要夸张或者非要掩饰,都是一种姿态,是一种对自己的过于在意”。
低调地“忘我”生活
“央视著名主持人、记者”之一的柴静,很低调,不爱着首饰,衣服色系以素雅为主,甚至出镜都不常穿正装。不少人好奇她的生活态度,柴静说,生活于她是很自然的事情,就像跟朋友在一起,忘我是最好的状态。
生活中的柴静,爱看书、听音乐、看电影,对艺术有天生的敏感。很多人觉得柴静文艺,从她的装扮到言行。柴静说:“‘文艺’是两个很好的字,只是我们现在还根本称不上文艺,所幸的是,因为工作原因,我恰好与这些人相遇。他们是流淌的,从我心腹深处的石坝上漫溢出来,坚硬的成见和模式被一遍遍冲刷,摇摇欲坠,土崩瓦解。”
柴静语录
★假如没有对人的真正的关切,就不能成为记者;假如仅仅停留在对人的关切,而不是对问题的求解上,就不会成为一个好记者。
★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亮灯火。
★我跟每个普通人一样都有弱点,有冷酷、有自私、有虚荣心,道德只不过让我看清这些弱点,然后去抑制它,或者从身边的人身上学习优点。
★要疑问,而不是质疑,“真正的歌者能唱出人们心中的沉默”。
★我打破沉默的方法就是忘记自己,去倾听他人心底的沉默。
★许多事不是表面那么简单,那么善恶分明,不是义愤地指责可以解决问题的。那些在开始排斥、甚至有可能打击我们的人,也要给他(她)说话的机会。
★这个世界是一个很平衡的世界,是一种动态的平衡,你会发现,所谓的善和恶只不过是两种变化的律动。
★一个记者首先不是一个记者,而是一个人,只有你的内心先对别人袒露,才会得到别人的心灵,我希望自己永远都可以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