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实推进《技工院校教材管理工作实施细则》的落地实施

来源 :职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070818206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于2021年2月印发了《技工院校教材管理工作实施细则》(以下简称《实施细则》),这是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教材委的统筹下,行使技工教育教材的管理职能,深化技工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实施细则》从政治站位的高度,全面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教材建设的要求,对进一步解决技工教育教材谁来管、管什么、怎么管等问题做出了具体的回应,对进一步加强新时代技工教育教材管理具有重要且深远的意义。
  技工教育教材管理工作的特点
  教材管理是技工院校组织教学,提升内涵,提高教学质量,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十三五”期间的技工教育通过贯彻落实《大力发展技工教育的意见》和《技工教育“十四五”规划》等文件精神,在强化教材管理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教材管理工作有自己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教材的开发需求速度加快,更新周期缩短。随着新职业、新岗位、新技术、新工艺等影响因素不断出现,对教材的时效性和实用性提出了更多和更高的要求。
  二是技工院校培养对象的调整和变化加快。从初中毕业生中级技工、高级技工,高中毕业生高技技工、技师,高校毕业生进企业技能培训、退役士兵培训,到开展职业能力提升行动等等,层次分类涉及更加广泛,教学内容更加宽泛,教材选用范围也随之不断扩大。
  三是服务就业人群的职业特性更加明显。技工院校毕业生持续保持高就业率,这不是空谈得来的,既需要跟紧市场需求持续不断更新,更需要结合市场需求和岗位技能要求,将思想政治、劳动教育、职业素养、文化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有机地融合在教学内容中,其中教材所发挥的作用显而易见。
  技工教育教材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对技能人才的精准供给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往在教材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更加显现。
  例如,有些地区对加强教材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教材管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和制度化的管理体系未能形成,教材编撰、选用和监管存在卡位不准现象;一些校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由于缺少严格系统的技术指导和必要的监管,出现语法、错别字、排版等低级错误,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
  加强技工教育教材管理工作的思路和方法
  第一,把握新时代技工教育特征,构建区别于义务教育、高等教育的教材管理体系。各级地方人社部门要根据地方经济改革发展特点,地区技工院校的结构布局和办学特色,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原则,组织由所属示范院校、地方骨干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科研单位研究人员、相关院校骨干教师和教材编撰发行专业人员组成的教材管理工作委员会,全程参与所辖区域内的教材编写、印刷等方面的工作。
  建立健全地方人社部门的教材管理机构和制度,做好重点规划,强调专业配套,突出技能特色,压实管理责任。实施精品战略,保障精准供给。各级人社部门要严格按照《实施细则》精神,逐级落实相关政策和管理要求,负责好本地区教材建设的综合管理、组织协调和指导监督等工作。
  进一步做好教材管理队伍的工作,不断提高教材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和综合专业技术能力,尤其注重对先进信息技术的培训和学习。加快建设各级教材管理信息平台,建立健全教材管理数据库,实现教材管理的数字化和现代化。
  第二,加强对教材管理基础工作的研究,尤其是对国家职业目录、教学大纲、产业行业需求、新技术新工艺、专业课程标准和技能鉴定标准等多元因素的综合研究和分析。进一步加强对职业素养、岗位技能需求、先进教学方法的研究,充分体现教材建设与生产岗位实际相结合的先导性和基础性作用。突出技工教育教材的职业特色,不同专业,特别是复合专业教材建设要与相关产业行业形成紧密结合对接,更多地吸纳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能力等元素,进一步扩大专业课程建设的一体化课程改革范围,彰显技工教育教材管理服务市场、服务就业的特色。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改革的不断深入,产业的转型升级已全面启动,技工教育的教材管理必须适应新时代对技能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新的技术、新的产业结构,必然会带来新教材编制任务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如何科学地将这些诉求很好地体现在技工教育的教材管理中,是我们必须要认真研究和对待的问题。要坚决摒弃陈旧的管理理念和方法,从根本上解决教材内容理论负重“深”和“难”的问题,强化技能操作和实用岗位知识的通俗化、图解化,将单一的文字教材,转变为图文并茂、易学易会、形式多样的多媒体数字化教学体系。
  第三,正确处理好教材的选用与自编的关系。严格按照《实施细则》精神,落实好思想政治、劳动教育、通用职业素质和数学、英语、体育与健康等公共基础教材选用的具体要求,坚持应选必选,做到好中选优,坚决杜绝发生政治方向性错误。学校组织编印的校本教材应该充分体现自身的专业特色,严格把好申报和审核关,坚持做到凡编必审。力求做到语言流畅、易读易懂、图文并茂、清晰准确,涉及计量单位、国家标准和规范文字符号等内容的必须按照相关要求表述。组织开展优秀教材的评奖活动,充分发挥广大教师、学生、企业行业的作用, 对教材质量进行调查, 结合反馈信息,对相关教材及时地进行调整, 促进教材的优胜劣汰。
  第四,学校要充分发挥教材管理工作主力军的作用。一是要严格按照《实施细则》要求抓落实,组建多方参与的教材选用委员会,把好选用质量关,学校党委要切实履行好对本校教材工作负总责的职责,职能监督部门要突出思政教育、职业素养、专业知识和技能等综合元素的同步推进。二是要突出注重学情分析,从学习对象(学生)的学习、生活、兴趣、特长和现有知识基础出发,合理设计并选择适合培养对象的教材及其他教学素材,用新时代中國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和文化素养,树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养成尊重科学,善于探究创新,钻研技术技能的良好学习习惯。三是教师所用的教材要统一把关,坚持做到“凡选必审”。力求做到结构严谨、特色鲜明和实用性强,教师教学的灵活度要在一定范围内。教师可以辅以丰富的教学资源,在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上多做文章,力求课堂内容丰富多彩,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力戒舍本弃源,抛开教材任意发挥,偏离教学目标和要求。四是强化教材工作评价激励,加大教材建设激励力度。把教材建设工作纳入学校教师评价体系和荣誉奖励体系。激发教师重视教材、研究教材、编好教材的热情,鼓励支持高水平专家学者编写既符合国家需要又体现个人学术专长的高水平教材。
  技工教育的教材管理是进一步深化技工教育改革的一项长期工作,只有人社部门、技工院校、企业行业单位、相关科研机构等各方的共同参与和努力,才能更好地推进《实施细则》的贯彻落实。
  (作者单位:江苏省镇江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职业能力建设处)
其他文献
《“技能中国行动”实施方案》以习近平总书记对技能人才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导,坚持党管人才、服务发展、改革创新、需求导向原则,体现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政治站位和使命担当。20项主要工作任务,为大力实施人才强国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技能中国,提供了坚实有效的保障。  一是“技能中国”政策制度体系的构建体现了高瞻远瞩的战略谋划。健全技能人才发展政策体系、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
期刊
摘 要:训练世界技能大赛选手,是我国世界技能大赛各项目训练基地的主要工作。在训练过程中由于存在着许多不确定因素,很可能会影响训练效率和质量。本文通过对世界技能大赛选手训练过程的深入研究,提出对此过程中的部分关键环节进行标准化建设的建议,以期推动我国世界技能大赛选手训练的规范化,促进选手技能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世界技能大赛 选手训练 标准化  培养世界技能大赛选手的综合能力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摘 要: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也是从业人员的一种价值取向和表现方式,其核心体现在对高品质、高质量的技术、工艺的追求。北京市城市管理高级技术学校通过深入开展“技工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研究”的课题研究,积极探究培育工匠精神的有效途径,期望對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培育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工匠精神 培育路径 职业院校  一、工匠精神的含义  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包括工作上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
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出要探索长学制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该文件的出台标志着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长学制育人已成为加快构建以学历层次与职业技术等级立交为主要特征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手段。  如何在长学制育人体系中彰显“职业”本色,凸显职业教育的适应性?笔者认为,长学制应当是一种基于产教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应该具备跨域教育的宏大视野,既要做到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技工教育的
教材体现党和国家意志,是教师组织课堂和实习实训教学的工具,是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重要载体。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教材工作,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加强和改进大中小学教材建设的要求,强调要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依法依规推进教材建设。2021年2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印发了《技工院校教材管理工作实施细则》(人社厅发〔2021〕12号)(以下简称《细则》)。
摘 要:不断完善专业年审制度体系和机制,有利于高职院校规划和开展专业年审工作,提高全部学科专业内部质量,定期开展专业体系的诊断与改进工作,能促进专业课程的创新建设以及对课堂教學效果、教学反馈等数据的监测及质量评估工作。2020年11月,笔者对所在学校的2 312名学生进行调查,对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和研判,形成常态化的学校教学质量状态数据监测和发布机制。笔者积极探索开展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年审工作的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