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般认为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是衡量第三产业发达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但我国学者认为用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衡量经济发达程度,在国与国的经济比较中是可以的,但在一个国家内部尤其是在一个发展中国家内衡量各地区的第三产业和经济发展水平欠妥。在我国,农业比重大、工业发展较慢的地区第三产业比重可能比较高。如西藏200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5.9%,明显高于山东省(35.5%)等经济较发达地区。事实上,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第三产业特征和运行规律是多个因素的函数。因此,对各地区第三产业发展程度的衡量,必须在考虑比重的同时从多方面综合分析判断,尤其是要考虑到大部分地区还未实现工业化的现实。

参考李江帆的影响第三产业的指标,本研究认为应从以下方面选取指标以综合评价环渤海三省二市的第三产业发展水平。
一是发展规模。选取人均第三产业增加值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两个指标进行衡量。人均第三产业增加值可以反映区域人均服务产品占有量,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则可以反映出第三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第三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
二是产业高级度。选取第三产业各行业增加值比重、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两个指标,以充分反映区域产业高级化程度和第三产业对劳动力吸纳能力的大小。
三是可持续发展能力。选用第三产业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和可持续发展指数衡量其发展潜力。因为投资作为一项非常重要的经济活动,对产业发展具有重大推动作用,而可持续发展指数则直接反映了第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第三产业的产值结构、内部结构、就业结构比较、对经济增长贡献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来分析环渤海各省市第三产业发展现状。
增加值山东最高
从第三产业增加值总量来看,山东居地区首位,辽宁、河北、北京、天津分居第二、三、四、五位。鉴于环渤海各省市在面积、人口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本研究重点从人均第三产业增加值(见表1)分析环渤海三省二市第三产业发展现状。
从表1可知,2004年北京人均第三产业增加值高居环渤海经济圈首位,高于第二位的天津8496元,是河北的5倍多,辽宁的3.3倍,山东的4倍。天津的人均第三产业增加值在环渤海经济圈仅次于北京居第二位,是河北的3.3倍,辽宁的2倍多,是山东的2.5倍。辽宁、山东、河北人均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居环渤海三、四、五位。

从整个环渤海经济圈第三产业在经济中所占比重看,2000至2004年间,第三产业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占的平均比重为北京60.25%,天津45.52%,河北33.38%,辽宁40.84%,山东35.2%。北京比天津高16.3个百分点,比河北高28.1个百分点,比辽宁高19.41个百分点,比山东高25.23个百分点。
从环渤海各省市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2000年到2004年间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其变化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00年至2002年,这一阶段,环渤海各省市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均现不同程度上升,其中上升幅度以北京最大,达3.9个百分点;第二阶段为2002年至2004年,这一阶段环渤海各省市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连续下降,下降幅度以辽宁最小,仅为0.3个百分点,下降幅度最大的是山东为4.3个百分点。2004年与2000年相比,北京第三产业比重增长了1.75%,辽宁增长了1.4%,其余各省市第三产业比重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又以山东下跌幅度最大,达3.3个百分点。到2004年,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的比重,北京为60%,天津为43.2%,河北为31.03%,辽宁为41.1%,山东为32.25,其变化如表2和图1。
从第三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看,世界各国第三产业产值所占比重和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按照1998年世界银行公布的资料,2004年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山东的人均GDP(按1美元兑换8.2人民币计算)分别为4519美元、3848美元、1587美元、1987美元、2064美元。按照推算,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山东2004年第三产业比重分别应为57.88%、56.87%、51.31%、52.72%、52.96%。可见,北京高出2.12个百分点,天津低于13.67个百分点,河北低于经验公式20.76个百分点。
内部结构天津第二

2004年环渤海各省市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增加值所占比重表现出明显差异(见图1)。具体来看,北京第三产业中所占比重较大的行业为:金融保险业,占到了第三产业总值的23.29%;天津则是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较大达到了22.45%;河北是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和批发零售贸易及餐饮业所占比重分别为26.21%和24.94%;辽宁是批发零售贸易及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其中批发零售贸易及餐饮业高于其他行业达到31.73%;山东则在批发零售贸易及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方面所占比重较大,其中批发零售贸易及餐饮业比重最大,高于第二位的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6个百分点。由上我们可以判断,总体而言北京处于第三产业的第二阶段(金融保险业和产业服务发展阶段)向第三阶段(科技教育业和信息业发展迅速崛起阶段)迈进的阶段,天津、河北、辽宁、山东处于从第一阶段(商业和交通通信产业发展阶段)向第二阶段过渡时期。
从第三产业的产业层次看,第三产业可划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仓储业、邮电通信业、商贸业及餐饮业等;第二层次是为生产和生活提供服务的部门,包括金融保险业、房地产管理业、居民服务业、公用事业、旅游业、咨询服务信息业、综合技术服务业等;第三层次是为提高居民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服务的部门,包括科研、教育、广播、电视、文化、卫生、体育、社会福利等;第四个层次是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包括国家机关、社会团体、警察、军队及其他第三产业部门。以有关统计资料为基础,按照相关方法得出了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发展规律:第三产业比重越高,第一层次占第三产业比重就越低;第三产业比重越高,第二层次占第三产业比重就越高;第三、四层次的比重与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之间不存明显的比例关系。我国第三产业研究的权威中山大学第三产业研究中心李江帆教授1998年对广东第三产业内部结构进了研究,其结果与上述结果稍有差异,但在第二层次随着经济发展在第三产业中所占比重上升这一点上是完全一致的。由此可见,用第二层次来衡量第三产业发展水平是合适的。
根据相应的统计资料整理计算,北京第三产业第二层次所占比重远高于区域内其他省市,说明其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在环渤海经济圈居于绝对领先地位。天津第三产业第二层次比重在环渤海经济圈仅次于北京居第二位,表明天津第三产业在环渤海经济圈处于相对领先水平。山东落后于北京、天津但领先于辽宁、河北两省,处于中等,显示出其第三产业整体水平其他地区存在较大的差距。

就业结构河北低
从2000至2004年的平均水平看,环渤海各省市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在整体从业人员中所占比重分别为北京57.78%,天津40.3%,河北24.14%,辽宁37.63%,山东25.38%。北京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生是本地区最高的,高于天津17.48个百分点,高于河北33.64个百分点,高于辽宁20.15个百分点,高于山东32.4个百分点。天津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在环尝海经济圈仅次于北京居第二位,分别高于河北、辽宁、山东16.16、2.67、14.92个百分点(见表4-13)。而从三省二市不同年份的具体情况看,2000年至2004年间,环渤海各省市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在整体从业人员中所占比重有增有降,但总体呈上升趋势。北京平均每年增长2.18个百分点,天津平均每年增长0.84个百分点,河北平均每年增长0.42个百分点,辽宁平均每年增长0.54个百分点,山东平均每年增长0.94个百分点,其变化图3。
从第三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看,世界各国第三产业就业所占比重和经济发展水平同样密切相关。
按照该公式,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山东2004年第三产业就业所占比重分别应为57.02%、55.8%、49.1%、50.8%、51.09%。与表4中2004年的数据比较可知,北京高出经验公式8.48个百分点、天津约低13.9个百分点、河北约低23.2个百分点、辽宁约低12.4个百分点,山东约低23.09个百分点。
对经济增长贡献京津率先
由于产值结构和增长速度的不同导致了环渤海各省市第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不同。2000至2004,环渤海各省市第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见表6和图3)。2001年环渤海各省市第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较2000年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升,其中以天津上升幅度最大,达到13.96个百分点。2002年除河北略有上升外,其余各省市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2002年后第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呈现逐年下降趋势,这主要是由于各省市第二产业的发展速度超过第三产业导致的。与2000年相比,2004年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除辽宁增长了4.1%外,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分别下降了14.5%、8.85%、13.35%、3.9%。
如果以全国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为标准,则三省二市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与之相比,便可得出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系数(见表5)。
从表6可知,受全国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变化的影响,环渤海各省市第三产业对增长贡献系数除了辽宁增长了12.7%外,其余各省市均呈缩小的趋势,只是缩小的程度有所不同:北京为21.5%、天津为21.8%、河北为36.9%、山东为7.34%。
可持续发展指数依然辽宁低
(1)环渤海各省市第三产业人均固定资产投资
鉴于环渤海经济圈的实际,本研究选用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反映该地区对第三产业的资金投入支持程度及其发展潜力。
从表7可知,北京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在总额上少于山东,居环渤海第二位,但人均第三产业固定资投资则远高于其余省市,是天津的2.2倍,辽宁的4.91倍,山东的5.87倍,河北的7.39倍。考虑到总量指标与经济主体的总体规模有关,而人均指标更具可比性,本研究按人均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进行排队,天津人均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低于北京,位居环渤海第二位,是辽宁和山东的2倍多,河北的3倍多。其余三省人均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由多到少分别为辽宁、山东、河北、。可见,以第三产业人均固定资产投资衡量,环渤海经济圈第三产业发展潜力由大到小分别为北京、天津、辽宁、山东、河北。
(2)第三产业可持续发展指数
本研究采用前面的产业可持续发展指数公式,根据相关资料整理计算得出环渤海经济圈2004年第三产业可持续发展指数(见表8)。
从表8可以看出,2004年环渤海经济圈只有北京第三产业可持续发展指数超过1,其他省市均小于1,其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为:山东0.686、天津0.66、河北0.515、辽宁0.397。此项指标表明北京第三产业相对于全国平均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强,而区域内其他省市第三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般认为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是衡量第三产业发达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但我国学者认为用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衡量经济发达程度,在国与国的经济比较中是可以的,但在一个国家内部尤其是在一个发展中国家内衡量各地区的第三产业和经济发展水平欠妥。在我国,农业比重大、工业发展较慢的地区第三产业比重可能比较高。如西藏200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5.9%,明显高于山东省(35.5%)等经济较发达地区。事实上,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第三产业特征和运行规律是多个因素的函数。因此,对各地区第三产业发展程度的衡量,必须在考虑比重的同时从多方面综合分析判断,尤其是要考虑到大部分地区还未实现工业化的现实。

参考李江帆的影响第三产业的指标,本研究认为应从以下方面选取指标以综合评价环渤海三省二市的第三产业发展水平。
一是发展规模。选取人均第三产业增加值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两个指标进行衡量。人均第三产业增加值可以反映区域人均服务产品占有量,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则可以反映出第三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第三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
二是产业高级度。选取第三产业各行业增加值比重、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两个指标,以充分反映区域产业高级化程度和第三产业对劳动力吸纳能力的大小。
三是可持续发展能力。选用第三产业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和可持续发展指数衡量其发展潜力。因为投资作为一项非常重要的经济活动,对产业发展具有重大推动作用,而可持续发展指数则直接反映了第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第三产业的产值结构、内部结构、就业结构比较、对经济增长贡献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来分析环渤海各省市第三产业发展现状。
增加值山东最高
从第三产业增加值总量来看,山东居地区首位,辽宁、河北、北京、天津分居第二、三、四、五位。鉴于环渤海各省市在面积、人口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本研究重点从人均第三产业增加值(见表1)分析环渤海三省二市第三产业发展现状。
从表1可知,2004年北京人均第三产业增加值高居环渤海经济圈首位,高于第二位的天津8496元,是河北的5倍多,辽宁的3.3倍,山东的4倍。天津的人均第三产业增加值在环渤海经济圈仅次于北京居第二位,是河北的3.3倍,辽宁的2倍多,是山东的2.5倍。辽宁、山东、河北人均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居环渤海三、四、五位。

从整个环渤海经济圈第三产业在经济中所占比重看,2000至2004年间,第三产业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占的平均比重为北京60.25%,天津45.52%,河北33.38%,辽宁40.84%,山东35.2%。北京比天津高16.3个百分点,比河北高28.1个百分点,比辽宁高19.41个百分点,比山东高25.23个百分点。
从环渤海各省市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2000年到2004年间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其变化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00年至2002年,这一阶段,环渤海各省市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均现不同程度上升,其中上升幅度以北京最大,达3.9个百分点;第二阶段为2002年至2004年,这一阶段环渤海各省市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连续下降,下降幅度以辽宁最小,仅为0.3个百分点,下降幅度最大的是山东为4.3个百分点。2004年与2000年相比,北京第三产业比重增长了1.75%,辽宁增长了1.4%,其余各省市第三产业比重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又以山东下跌幅度最大,达3.3个百分点。到2004年,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的比重,北京为60%,天津为43.2%,河北为31.03%,辽宁为41.1%,山东为32.25,其变化如表2和图1。
从第三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看,世界各国第三产业产值所占比重和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按照1998年世界银行公布的资料,2004年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山东的人均GDP(按1美元兑换8.2人民币计算)分别为4519美元、3848美元、1587美元、1987美元、2064美元。按照推算,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山东2004年第三产业比重分别应为57.88%、56.87%、51.31%、52.72%、52.96%。可见,北京高出2.12个百分点,天津低于13.67个百分点,河北低于经验公式20.76个百分点。
内部结构天津第二

2004年环渤海各省市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增加值所占比重表现出明显差异(见图1)。具体来看,北京第三产业中所占比重较大的行业为:金融保险业,占到了第三产业总值的23.29%;天津则是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较大达到了22.45%;河北是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和批发零售贸易及餐饮业所占比重分别为26.21%和24.94%;辽宁是批发零售贸易及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其中批发零售贸易及餐饮业高于其他行业达到31.73%;山东则在批发零售贸易及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方面所占比重较大,其中批发零售贸易及餐饮业比重最大,高于第二位的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6个百分点。由上我们可以判断,总体而言北京处于第三产业的第二阶段(金融保险业和产业服务发展阶段)向第三阶段(科技教育业和信息业发展迅速崛起阶段)迈进的阶段,天津、河北、辽宁、山东处于从第一阶段(商业和交通通信产业发展阶段)向第二阶段过渡时期。
从第三产业的产业层次看,第三产业可划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仓储业、邮电通信业、商贸业及餐饮业等;第二层次是为生产和生活提供服务的部门,包括金融保险业、房地产管理业、居民服务业、公用事业、旅游业、咨询服务信息业、综合技术服务业等;第三层次是为提高居民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服务的部门,包括科研、教育、广播、电视、文化、卫生、体育、社会福利等;第四个层次是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包括国家机关、社会团体、警察、军队及其他第三产业部门。以有关统计资料为基础,按照相关方法得出了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发展规律:第三产业比重越高,第一层次占第三产业比重就越低;第三产业比重越高,第二层次占第三产业比重就越高;第三、四层次的比重与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之间不存明显的比例关系。我国第三产业研究的权威中山大学第三产业研究中心李江帆教授1998年对广东第三产业内部结构进了研究,其结果与上述结果稍有差异,但在第二层次随着经济发展在第三产业中所占比重上升这一点上是完全一致的。由此可见,用第二层次来衡量第三产业发展水平是合适的。
根据相应的统计资料整理计算,北京第三产业第二层次所占比重远高于区域内其他省市,说明其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在环渤海经济圈居于绝对领先地位。天津第三产业第二层次比重在环渤海经济圈仅次于北京居第二位,表明天津第三产业在环渤海经济圈处于相对领先水平。山东落后于北京、天津但领先于辽宁、河北两省,处于中等,显示出其第三产业整体水平其他地区存在较大的差距。

就业结构河北低
从2000至2004年的平均水平看,环渤海各省市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在整体从业人员中所占比重分别为北京57.78%,天津40.3%,河北24.14%,辽宁37.63%,山东25.38%。北京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生是本地区最高的,高于天津17.48个百分点,高于河北33.64个百分点,高于辽宁20.15个百分点,高于山东32.4个百分点。天津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在环尝海经济圈仅次于北京居第二位,分别高于河北、辽宁、山东16.16、2.67、14.92个百分点(见表4-13)。而从三省二市不同年份的具体情况看,2000年至2004年间,环渤海各省市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在整体从业人员中所占比重有增有降,但总体呈上升趋势。北京平均每年增长2.18个百分点,天津平均每年增长0.84个百分点,河北平均每年增长0.42个百分点,辽宁平均每年增长0.54个百分点,山东平均每年增长0.94个百分点,其变化图3。
从第三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看,世界各国第三产业就业所占比重和经济发展水平同样密切相关。
按照该公式,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山东2004年第三产业就业所占比重分别应为57.02%、55.8%、49.1%、50.8%、51.09%。与表4中2004年的数据比较可知,北京高出经验公式8.48个百分点、天津约低13.9个百分点、河北约低23.2个百分点、辽宁约低12.4个百分点,山东约低23.09个百分点。
对经济增长贡献京津率先
由于产值结构和增长速度的不同导致了环渤海各省市第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不同。2000至2004,环渤海各省市第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见表6和图3)。2001年环渤海各省市第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较2000年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升,其中以天津上升幅度最大,达到13.96个百分点。2002年除河北略有上升外,其余各省市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2002年后第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呈现逐年下降趋势,这主要是由于各省市第二产业的发展速度超过第三产业导致的。与2000年相比,2004年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除辽宁增长了4.1%外,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分别下降了14.5%、8.85%、13.35%、3.9%。
如果以全国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为标准,则三省二市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与之相比,便可得出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系数(见表5)。
从表6可知,受全国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变化的影响,环渤海各省市第三产业对增长贡献系数除了辽宁增长了12.7%外,其余各省市均呈缩小的趋势,只是缩小的程度有所不同:北京为21.5%、天津为21.8%、河北为36.9%、山东为7.34%。
可持续发展指数依然辽宁低
(1)环渤海各省市第三产业人均固定资产投资
鉴于环渤海经济圈的实际,本研究选用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反映该地区对第三产业的资金投入支持程度及其发展潜力。
从表7可知,北京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在总额上少于山东,居环渤海第二位,但人均第三产业固定资投资则远高于其余省市,是天津的2.2倍,辽宁的4.91倍,山东的5.87倍,河北的7.39倍。考虑到总量指标与经济主体的总体规模有关,而人均指标更具可比性,本研究按人均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进行排队,天津人均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低于北京,位居环渤海第二位,是辽宁和山东的2倍多,河北的3倍多。其余三省人均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由多到少分别为辽宁、山东、河北、。可见,以第三产业人均固定资产投资衡量,环渤海经济圈第三产业发展潜力由大到小分别为北京、天津、辽宁、山东、河北。
(2)第三产业可持续发展指数
本研究采用前面的产业可持续发展指数公式,根据相关资料整理计算得出环渤海经济圈2004年第三产业可持续发展指数(见表8)。
从表8可以看出,2004年环渤海经济圈只有北京第三产业可持续发展指数超过1,其他省市均小于1,其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为:山东0.686、天津0.66、河北0.515、辽宁0.397。此项指标表明北京第三产业相对于全国平均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强,而区域内其他省市第三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