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在树阴下种平菇、鸡腿菇、白灵菇等栽培模式在生产上取得好效益的同时,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就是病虫害基数偏大,阴凉、潮湿、空气新鲜的环境、不仅对食用菌生产好,也是各种病虫害的乐园。下面将在实践中总结的一些防治技术简介如下:
一、加强栽培管理
在食用菌生产中,科学管理是生产上的一个重要环节。
1 应选择适宜的栽培场所,菇棚、耳房应远离仓库、饲料棚、鸡舍、粪坑等蚊蝇滋生地,同时还要经常保持室内外的环境卫生,及时清除废料、杂物,并注意废杂物的销毁,菇棚、耳房内要定期进行消毒、灭菌,工作人员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使用工具应及时洗净或消毒处理,以防菌种、培养料被污染。
2 选用优良菌种,适当加大接种量,同时掌握好播种时机,尽可能选在9月上旬至11月上旬之间。
3 创造利食用菌生长而不利病虫生活的环境条件。在食用菌菌丝生长时期,实行变温培养,即先高后低,既可减少杂菌污染,也有利于菌丝体的健壮成长。在食用菌的整个发育过程中,需要有一个空气清新的生长环境,以保证有足够的氧气来维持其正常的代谢活动,如果室内或棚内的二氧化碳的浓度超过0.1%,菌丝体的发育就会受阻。常发生生理性病害,其他厌气性杂菌也会乘虚而入。另外,适宜的湿度也是预防病虫害发生的关键,湿度过高过低,食用菌的呼吸代谢受到抑制,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染。因此,适当的温度、湿度、通用条件,即可减轻或控制病虫害的发生。
二、生物学防治
在综合防治病虫害时,可以利用食用菌与杂菌之间的拮抗关系或利用生物药剂、昆虫天敌来防止食用菌虫害以达到食用菌增产的目的。
1 采用筛选优良品种,杂交育种、菌种的驯化、理化诱变等育种措施培育出适应本地生态条件特性的抗病虫品种。
2 根据本地温度变化的特点及不同食用菌品种对生态环境的要求,科学地安排食用菌的适宜品种,播种时间,以提高菌株的抗病、抗逆能力。
3 利用害虫天敌来杀灭有害生物。如在食用菌子实体生长期间,在菇棚耳房内引入蜘蛛、蝙蝠、蜥蜴等可减轻菇蚊、菇蝇等害虫的危害。
4 利用生物制剂防治虫害。如利用灭幼脲可防治菌蚊幼虫,采用细菌性农药苏云金杆菌防治蝇蛆效果明显,另外在培养料中释放寄生线虫能在几小时内杀死蝇蛆。
三、物理防治
在食用菌生长过程中采用物理方法防治病虫害,既简便易行,效果又比较明显,也是人们普遍使用的方法之一。
1 菌种、接种室及使用工具的消毒灭菌。
制备食用菌菌种时一般使用干热灭菌、湿热灭菌、高温高压灭菌;接种室多采用紫外灯照射等。
2 栽培料消毒灭菌防杂菌。
目前,在食用菌生产中,采用培养料二次发酵已为菇民重视,因为二次发酵一方面提高了培养料的质量,另一方面培养料中产生的一些抗生物质可抑制杂菌的发生;同时提高料温,也杀死了料中一些不耐高温的霉菌和细菌、虫卵及幼虫、线虫。
3 消灭病虫害。
在栽培过程中发现病虫,可采用巴斯德灭菌法(60℃)处理培养料,可抑制疣孢霉及病毒病的发生;被病虫侵染的材料用巴斯德灭菌法处理30分钟,即可达到消灭痛虫害的目的。
四、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具有作用快、效果明显的特点,是病虫害综合防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食用菌栽培时,只有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用药剂防治,在使用时要特别注意掌握农药的正确使用方法,严格遵循操作规程,确保农药的残留量和有毒元素的含量控制在国家允许的标准以下。使之对人畜安全,无副作用;并在生产上积极推广使用无公害农药辅以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
在食用菌栽培上目前多采用多菌灵、克霉灵等药剂防治真菌性病害;适合于杀灭细菌的药剂漂白粉(次氯酸钙)采用较为普遍;若局部发生较严重的细菌性病害,也可采用兽用抗菌素,如青、链霉素、金霉素。食用菌害虫有许多种,可以针对不同的种类采用不同的药剂,实践证明,食用菌在培养料面发生螨类或菌蛆类害虫,以及菌种生产中发生螨类,可用敌敌畏、三氯杀螨醇等防治;出菇以后发生虫害用鱼腾精、菇虫净、高效氯氰菊酯、菊乐合酯等较为合适。另外在防治食用菌病虫害时,要严禁使用1605、3911、氧化乐果、甲安磷等毒性高、残留期长的化学农药。
一、加强栽培管理
在食用菌生产中,科学管理是生产上的一个重要环节。
1 应选择适宜的栽培场所,菇棚、耳房应远离仓库、饲料棚、鸡舍、粪坑等蚊蝇滋生地,同时还要经常保持室内外的环境卫生,及时清除废料、杂物,并注意废杂物的销毁,菇棚、耳房内要定期进行消毒、灭菌,工作人员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使用工具应及时洗净或消毒处理,以防菌种、培养料被污染。
2 选用优良菌种,适当加大接种量,同时掌握好播种时机,尽可能选在9月上旬至11月上旬之间。
3 创造利食用菌生长而不利病虫生活的环境条件。在食用菌菌丝生长时期,实行变温培养,即先高后低,既可减少杂菌污染,也有利于菌丝体的健壮成长。在食用菌的整个发育过程中,需要有一个空气清新的生长环境,以保证有足够的氧气来维持其正常的代谢活动,如果室内或棚内的二氧化碳的浓度超过0.1%,菌丝体的发育就会受阻。常发生生理性病害,其他厌气性杂菌也会乘虚而入。另外,适宜的湿度也是预防病虫害发生的关键,湿度过高过低,食用菌的呼吸代谢受到抑制,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染。因此,适当的温度、湿度、通用条件,即可减轻或控制病虫害的发生。
二、生物学防治
在综合防治病虫害时,可以利用食用菌与杂菌之间的拮抗关系或利用生物药剂、昆虫天敌来防止食用菌虫害以达到食用菌增产的目的。
1 采用筛选优良品种,杂交育种、菌种的驯化、理化诱变等育种措施培育出适应本地生态条件特性的抗病虫品种。
2 根据本地温度变化的特点及不同食用菌品种对生态环境的要求,科学地安排食用菌的适宜品种,播种时间,以提高菌株的抗病、抗逆能力。
3 利用害虫天敌来杀灭有害生物。如在食用菌子实体生长期间,在菇棚耳房内引入蜘蛛、蝙蝠、蜥蜴等可减轻菇蚊、菇蝇等害虫的危害。
4 利用生物制剂防治虫害。如利用灭幼脲可防治菌蚊幼虫,采用细菌性农药苏云金杆菌防治蝇蛆效果明显,另外在培养料中释放寄生线虫能在几小时内杀死蝇蛆。
三、物理防治
在食用菌生长过程中采用物理方法防治病虫害,既简便易行,效果又比较明显,也是人们普遍使用的方法之一。
1 菌种、接种室及使用工具的消毒灭菌。
制备食用菌菌种时一般使用干热灭菌、湿热灭菌、高温高压灭菌;接种室多采用紫外灯照射等。
2 栽培料消毒灭菌防杂菌。
目前,在食用菌生产中,采用培养料二次发酵已为菇民重视,因为二次发酵一方面提高了培养料的质量,另一方面培养料中产生的一些抗生物质可抑制杂菌的发生;同时提高料温,也杀死了料中一些不耐高温的霉菌和细菌、虫卵及幼虫、线虫。
3 消灭病虫害。
在栽培过程中发现病虫,可采用巴斯德灭菌法(60℃)处理培养料,可抑制疣孢霉及病毒病的发生;被病虫侵染的材料用巴斯德灭菌法处理30分钟,即可达到消灭痛虫害的目的。
四、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具有作用快、效果明显的特点,是病虫害综合防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食用菌栽培时,只有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用药剂防治,在使用时要特别注意掌握农药的正确使用方法,严格遵循操作规程,确保农药的残留量和有毒元素的含量控制在国家允许的标准以下。使之对人畜安全,无副作用;并在生产上积极推广使用无公害农药辅以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
在食用菌栽培上目前多采用多菌灵、克霉灵等药剂防治真菌性病害;适合于杀灭细菌的药剂漂白粉(次氯酸钙)采用较为普遍;若局部发生较严重的细菌性病害,也可采用兽用抗菌素,如青、链霉素、金霉素。食用菌害虫有许多种,可以针对不同的种类采用不同的药剂,实践证明,食用菌在培养料面发生螨类或菌蛆类害虫,以及菌种生产中发生螨类,可用敌敌畏、三氯杀螨醇等防治;出菇以后发生虫害用鱼腾精、菇虫净、高效氯氰菊酯、菊乐合酯等较为合适。另外在防治食用菌病虫害时,要严禁使用1605、3911、氧化乐果、甲安磷等毒性高、残留期长的化学农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