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苏区四大领袖慧眼提携萧华

来源 :党史文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hai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萧华是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授衔时最年轻的的开国上将,年仅39岁。他12岁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4岁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在中央苏区,17岁的萧华担任了少共国际师政治委员,成为红军和人民军队历史上最年轻的师政治委员,铸就了人民军队历史上的一段非凡传奇。萧华在中央苏区的的成长进步,自然离不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央苏区领导人的关心和提携。当时,被誉为中央苏区红军四大领袖的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王稼祥,对萧华的成长进步都给予了极大的关怀。
  毛委员决定调任红四军青年委员
  1916年1月,萧华出生在江西省兴国县城一个贫苦的泥瓦匠家庭。他从小聪颖好学,依靠年年获得萧家宗祠设立的奖励,得以读至初中一年级。
  在大革命的洪流中,萧华的一家及其亲属,都参加了工会和农会。11岁的萧华在校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启蒙教育,初步树立了献身革命的理想。大革命失败后,革命基础较好的兴国面临血雨腥风。就在此时,萧华毅然加入了共青团,积极投身革命宣传活动。
  1929年春,毛委员、朱德军长带领红四军主力离开井冈山,向赣南、闽西地区进军。4月中旬的一天,毛泽东率领的红四军一部开到了兴国县城,并住在城里的潋江书院。次日,毛泽东在群众大会上发表演讲,萧华个子小,挤到了最前边。毛泽东的演说讲得生动、形象而又风趣,给萧华留下极深的印象。毛委员的风采深深印在了他幼小的心灵。
  在潋江书院,毛泽东亲自起草了兴国《土地法》,后来这部土地法为在中央根据地实行土地革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了培养土地革命骨干,毛泽东主持举办了共有40多人参加的土地革命干部培训班,萧华是培训班中最小的学员,年仅13岁。在为期10天的培训中,毛泽东亲自编写讲义并授课。萧华如饥似渴地学习,成绩十分优异,这让毛泽东对这个小小少年刮目相看。毕业后不久,萧华接任兴国团县委书记。就任后,他很快跑遍了全县各地,在各区乡成立了团委、团支部,还组织了少年先锋队,工作做得有声有色。
  1930年3月中旬,毛泽东率领红四军一部,第二次来到兴国,仍旧住在潋江书院。萧华所在团县委也在潋江书院办公。由于红四军的到来,团县委的工作也显得格外繁忙。毛泽东听说兴国团县委有个娃娃书记,工作做得很不错。特派警卫员请萧华到自己住处叙谈,让他介绍兴国共青团工作的开展情况。谈话中,他对萧华在工作中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谈话结束后,毛泽东还留萧华一起共进晚餐,除了一盆南瓜菜外,还专门让人从附近的“美香居”餐馆买来一盘饺子。
  毛泽东通过与萧华的多次谈话,对热爱学习而且工作成绩突出的萧华更加赏识,考虑到红军中的青年工作急需加强,他决定调萧华到红四军从事青年工作。
  1930年6月,萧华经过几天的长途跋涉,赶到红四军前委报到。当时,根据中共中央指示,红四、红六、红十二军正在着手整编为红军第一路军(不久改称第一军团)。书记毛泽东安排萧华在前委住几天,待整编结束后去红一军团工作。在待命的那几天,毛泽东经常安排萧华和他一起吃饭,并利用紧张的工作间隙为他介绍革命形势。随后,萧华被前委任命为红四军政治部青年委员。毛泽东亲自把前委的任命告诉了萧华,并要他到红四军报到。
  萧华告别了毛泽东和其他首长,顶着酷暑来到了红四军军部所在地樟树镇。在红四军军部,政治委员罗荣桓热情地接待了萧华。罗荣桓特意提到他在兴国县团委书记的位置上干得不错,毛委员要调他到红四军工作。临走时,罗荣桓拉着萧华的手说:“毛委员给我介绍你的时候,对我说,‘这孩子日后会有大出息’。我相信你一定能出色完成任务的。”接受任务后,萧华开始了在红四军组建青年团组织的工作。由于白天要行军打仗,他只能在休息间隙时开会,晚上打着松明把子到一个个连队调研,很快就把红四军的青年团组织建立了起来。
  团组织建立起来,如何工作?只有14岁的萧华的第一次战地动员,就让不少人赞叹不已。那是在一次遭遇战中,敌人居高临下,占据有利地形,枪炮火力十分猛烈。战斗开始不久,红军前沿阵地便有所松动。此时,萧华飞身跃上一个土坡,高声喊道:“同志们,我们绝不能后退一寸,我们的身后就是苏区的大门,就是我们的父老乡亲。我们穿着他们做的拥军鞋,吃着他们送的拥军米,就是要把敌人打回去!”寥寥数语,激发了战士们保卫根据地的决心和勇气。100多名青年战士怒吼着冲出掩体,旋风般扑向敌人。刚刚还张牙舞爪的敌人,片刻潮水般退了下去。
  在红四军,萧华领导的团组织除了战地鼓动、在火线开展政治工作之外,平时则成立列宁室、思想工作小组,组织青年战士学习娱乐,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夜间部队宿营,还积极开展反奸细防逃跑的活动。这些对巩固部队、提高部队战斗力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火热的斗争中,萧华不断地成长、成熟起来。
  王稼祥提议任总政治部青年部部长
  为了更快提高萧华的军事领导能力,在罗荣桓等领导同志的关怀下,萧华在任红四军青年委员期间,先后兼任红四军特务营连政治委员、营政治委员和第三十团政治委员等职。在战斗中,萧华身先士卒,指挥有方,多次受到上级部门的表扬。
  1932年4月,萧华升任红一军团政治部青年部部长。担任青年部长后,萧华下功夫在部队开展文体活动,活跃指战员的生活。在萧华等人的推动下,文艺活动逐渐成为红军青年政治工作重要的内容,各级领导对文娱工作都很支持,不少领导甚至亲自出马,参加演出。第四次反“围剿”前夕,红一军团演出话剧《庐山之雪》,萧华请红一军团政治保卫局局长罗瑞卿担任导演。罗瑞卿非常支持,除了当导演,还主动要求扮演剧中的蒋介石。并且他还把军团的主要领导都动员上台扮演剧中角色,连一向沉默寡言的军团长林彪也出来扮演剧中的司令员。
  在萧华的积极领导下,当时团组织在军中的威信很高,每逢共青团开会,各团团长、政治委员都亲自带队参加。别看台上坐的是几个年轻“娃娃”,但部队都是列队进场,军容整齐,其严肃程度不亚于军团组织的阅兵式。   萧华在红一军团的突出表现受到广泛好评,也引起红军政治工作部门的最高领导人,时任中革军委副主席、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的关注。当时,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不是中革军委的下属机构,而是一个同中革军委平行的机构,王稼祥兼任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在中央苏区威望很高,和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并称红军四大领袖。1932年底由王稼祥提议,调萧华任红军总政治部青年部部长。萧华的老上级,时任红一军团政治部主任的罗荣桓担心影响军团的青年工作,不愿意让萧华调走,为此很费了一番周折。1933年1月,萧华正式就任总政治部青年部部长。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王稼祥还多次对萧华说:“那次调你,罗帅就是不放,说‘调走他就是砍了我的膀子’,但我们坚持把你调来了!”
  王稼祥十分重视军队的青年工作,他曾经对萧华说:“没有青年就没有军队,没有坚强的青年工作就没有顽强的战斗力。”任总政治部青年部部长后,萧华在王稼祥的直接领导下,勤奋工作,对红军青年工作的建设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担任总政治部青年部部长之初,正是红军最困难的时候,当时根据地缺粮、缺药、缺衣。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萧华认真研究存在的问题,积极组织开展团的工作。
  不久,根据全军青年工作会议精神,萧华提出了开展“红军青年冲锋季”竞赛活动的建议,经王稼祥审定后,随即在中央苏区红军中展开。作为中央苏区红军首次开展的大规模青年竞赛活动,“红军青年冲锋季”的口号和要求是“四不五要三努力”(四不:不生病,不掉队,不怕苦,不犯纪律;五要:每人要识300字,要团结友爱,要积极参加文体活动,要搞好军民关系,要讲究卫生;三努力:努力提高政治觉悟,努力提高军事本领,努力提高文化水平)。这次竞赛活动极大地鼓舞了部队士气,激发了红军指战员的革命斗志。
  萧华出色的工作受到王稼祥主任的充分认可。一次,中央直属队政治部主任莫文骅去向王稼祥主任汇报工作,看见王稼祥在办公桌上不停地用毛笔在纸上书写萧华二字。王稼祥的举动,也充分表现了总政治部首长对萧华的器重。因为萧华负责的部队青年工作卓有成效,确实已经成为红军政治工作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周副主席提名任“少共国际师”政治委员
  1932年1月,萧华作为红四军共青团组织的代表,到瑞金参加苏区共青团第一次代表大会,首次见到了刚从白色恐怖的上海来到中央苏区的周恩来。周恩来时任苏区中央局书记,后来担任中革军委副主席、红军总政治委员。会见中,周恩来与萧华亲切攀谈:“听说你在红四军干得很好,热情高,点子多,青年工作就要像你这样的青年干部来做。”
  周恩来作为中央苏区党和军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也非常重视红军中的青年工作。1933年初,为了庆祝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红军总政治部召开了一次全军青年工作会议,会议在宜黄县城一座老祠堂里召开。会前总政治部青年部部长萧华提出总政治部派一位首长参加会议即可,未曾想周恩来以及中革军委主席朱德和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等都来了。
  周恩来作会议报告时,突然有多架敌机出现在会场上空。那时红军缺乏防空经验,敌机俯冲轰炸,一些参会人员还不知所措。随后炸弹接二连三投掷下来,祠堂内外周围一片火海。萧华本想到百米之外的一个防空洞里躲一躲,他刚探出身子,空中突然坠下几枚炸弹!身旁的周恩来猛地拉住萧华,将他拽回室内,一边大喊“卧倒”,并将萧华按在自己身下。就在此时,几枚炸弹在他们身边爆炸,厚厚的尘土埋住了他们。
  等到敌机飞走后,周恩来将萧华从尘土堆里拉出来,风趣地说:“蒋介石知道我们在这里开会,专门派飞机给我们放炮庆祝!”就这样,可以说是周恩来救了萧华一命。
  1933年春,国民党纠集50万大军包围中央苏区,空前残酷的第五次反“围剿”即将开始。由于苏区已先后经历了敌人的四次“围剿”,兵员严重不足,党中央号召:“扩大100万铁的红军,保卫胜利果实!”苏区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扩军热潮,少先队、赤卫军这些地方武装,整排、整连地加入红军的编制。
  此时,萧华积极配合中央扩红工作,在周恩来总政治委员的提示下,他及时向共青团苏区中央局(少共中央局)提出组建“少共国际师”的建议。为此,共青团苏区中央局专门讨论了这个建议,并于1933年5月作出《关于成立“少共国际师”的决议》。随后,一个创建“少共国际师”的扩红活动,在根据地青少年中如火如荼地展开。
  1933年8月1日,“少共国际师”正式成立,全师约1万人,战士平均年龄不足18岁。师长陈光,政治委员冯文彬。不久,为加强“少共国际师”的领导力量,经中革军委副主席、红军总政治委员周恩来提名,将正在前线的萧华调回,任“少共国际师”政治委员。要带领上万名娃娃兵打仗,的确是一副不轻的担子,萧华感到压力很大。周恩来鼓励他说:“正因为你年轻,才让你去嘛。年轻的干部带年轻的兵,部队才更有朝气!”就这样,17岁的萧华成为红军乃至人民军队历史上最年轻的师政治委员,冯文彬改任师政治部主任。
  带这群娃娃兵,更需要有坚强的政治思想工作作为后盾。为做好部队的思想政治工作,萧华采取了高、低结合的手段。“高”就是结合年轻人有雄心、有抱负的特点,积极宣讲崇高的革命理想以及少共国际师的责任和光荣,激发战士们的豪情壮志;“低”就是理论联系实际,讲战士们身边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事,解决战士的具体思想问题。
  萧华作为师政治委员,平时特别注意和战士打成一片。行军时,他总是背着辎重、挑着给养,行进在队伍中,给战士们讲故事、唱山歌。他还在各连组织宣传队、建立俱乐部,还有各种军体活动和文艺晚会,用活跃部队生活的方式增强部队的凝聚力。当时的生活异常艰苦,萧华提议各连政工人员大力宣讲“朱德的扁担”“毛委员的斗笠”“共饮野菜汤”等故事,使战士们受到极大的鼓舞和教育。
  在保卫中央苏区的最后日子里,“少共国际师”在驻地樟村、横村一线,以“短促出击”的方式与敌作战。此后,又参加了邱家隘、广昌等一系列重要战斗,在作战经验不足、武器弹药严重匮乏的情况下,其战斗力之顽强,丝毫不逊色于主力红军,受到红军总部首长的称赞和重视。   朱总司令的大力支持和鼓励
  萧华从1928年参加革命工作以后,多次听到参与领导南昌起义、湘南起义的朱德军长的英雄故事,可惜,一直没有机会亲眼见到他。
  1930年6月,中央苏区红军主力根据中央命令进行北上战役,来到了兴国。7月中旬的一天,在兴国县平川中学大操场召开北上誓师大会。随着全场热烈的掌声,刚成立的红一军团朱德总指挥(不久,朱德任红一方面军总司令、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和毛泽东政治委员等领导同志登上了主席台!毛委员,萧华早已见过数次了,而朱德总指挥,则是头一次见到。在新任红四军青年委员萧华的想象中,这位领导过南昌起义和湘南起义的大人物,该是英气焕发、高大威武的形象呀!可站在眼前的朱总指挥,却完全和想象中的不是一回事:中等个头,腿上打着齐整的绑带,脚下穿着一双草鞋,那副瘦削的身体显得像钢铁一样坚强。在那个年代里,萧华所见到的国民党军官,哪怕一个小小的排长都是趾高气扬、耀武扬威呀!而工农红军的总指挥,竟是这样的平易可亲、沉稳厚重!
  在萧华担任红一军团政治部青年部部长、总政治部青年部部长后,与朱德总司令的接触就逐渐频繁起来,并有机会经常亲聆他的教导。那时候,为了提高和巩固部队的战斗力,红军青年工作的任务是十分繁重的。为了教育和团结广大青年群众,红军连队中还成立了以朱德名字命名的“朱德青年队”。每当青年团或“朱德青年队”开会的时候,萧华经常请总司令参加,朱德向来是有请必到。朱德讲话操一口四川音,从容自然,通俗易懂。遇到有些重要内容的地方,他就反复地讲解。他经常对青年战士们说:“我们红军,是闹革命的队伍,是为穷人打天下的队伍,我们不能光看到敌人的强大,不要怕眼前的困难,将来的天下都是我们的!青年人要有这个志气,要在这支队伍中当中坚、打先锋,要给受苦受难的穷人争气。希望你们勇敢坚强,做吃苦耐劳的模范、英勇杀敌的模范。”朱德的话,内容虽浅显,朴实无华,但鼓舞人心,充满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使广大青年战士们听了很受教育,备受鼓舞。
  1933年初,在总政治部青年部组织召开的全军青年工作会议上,朱德总司令和周恩来副主席都作了形势报告。朱德在报告中强调,巩固和提高战斗力,是红军青年工作的重要任务,并对红军青年工作寄予了殷切希望。
  在青年部的各项具体活动中,朱德是热情的组织者和积极的参加者。朱德总是以普通战士的身份出现在各种活动中,丝毫没有总司令的官架子。1933年7月,总部机关有一次开晚会,大家轮流抽签,或者唱歌,或者说笑话,或者猜谜语,轮到朱德抽签时,正巧抽了一根写着“说笑话”的签,总司令打开话匣,笑话讲得趣味横生,青年战士们乐得前仰后合,开心极了。
  当“少共国际师”成立后不久,周恩来提出拟调萧华担任师政治委员时,朱德十分赞同。1933年9月4日,红军总司令兼红一方面军总司令朱德、红军总政治委员兼红一方面军政治委员周恩来等联合向中革军委正式呈报请示:“拟调萧华任十五师政治委员(‘少共国际师’的正式番号)。”当然,这种请示更多的是体现出任用程序。毕竟,中革军委主席是朱德,而周恩来当时不仅是中革军委副主席,更是代表中央分管军事工作的领导人。
  无论萧华在任青年部部长,还是担任少共国际师政治委员,每当他在工作中遇到了难题,个人遇到了烦心事,去找总司令的时候,朱德就耐心地开导他,和他交流谈心,讲井冈山时期斗争的艰难困苦,讲工农红军这支人民军队的光明前景与美好未来。在那个时候,总司令自己的生活也非常俭朴,饿的时候,经常就是把锅巴、炒米用白开水泡一泡来充饥。他有时候在和萧华一起吃饭时,还边嚼边讲:“革命战争就是个大熔炉,只有经得起千锤百炼的人,才是个有希望的青年。”总司令就是用这种实心实意、诚诚恳恳的思想工作,关怀着萧华和青年一代的成长。
  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路线的错误领导,导致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不得不撤离中央苏区。18岁的萧华和曹里怀师长率领“少共国际师”(当时番号称红一军团第十五师)告别了中央苏区的父老乡亲,随同中央红军主力踏上了漫漫长征路。○
  责任编辑 冷 波
其他文献
将混凝土高性能化的理念拓展到大坝混凝土工程,对其高性能化的原则进行了探讨。探索了在缺乏优质料源的地区对大坝混凝土实现高性能化的研究,并辅以工程实例三峡工程及龙江工程
彭剑在2010年第7期《新闻实践》中撰文说,随着读者热线与网络论坛等开始成为人们进行沟通交流、表达意见、宣泄情感的载体,传媒作为“解压阀”实际上扮演了以下功能:
结合目前北京农业使用微灌技术情况,分析了大田作物、设施农业、再生水利用采用微灌技术节水的潜力,对缓解水资源紧缺现状,实现北京水资源合理配置具有现实意义。
目的 调查住院药房退药情况,加强药房管理.方法 对我院2011年1月至3月退药申请单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共退药677例次,最常见的退药原因有退药原因依次为病情变化、医瞩更改、转
1引言随着现代电子技术、传感技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水文监测技术自动化也得到迅速发展。在水文监’坝4系统中,常常需要对众多的水位点进行实时监测,大部分监测数据
【摘 要】电视专访节目是主持人与特定的对象在特定的场景就一定的主题展开谈话的节目形态,主持人是节目的核心,要做细致、深入的添砖加瓦的准备工作,采访中要注重营造气氛,采用善于提问、收放控制、倾听等技巧,增加节目的魅力。  【关键词】节目形态 核心 必修课 艺术性  随着大众传播中人际传播的融入,一种彰显人物个性的电视节目形态越来越受到观众的钟情与喜爱,那就是电视专访节目。无论是主持人对某一新闻人物的
四年一届的欧洲杯是世界杯的“浓缩版”,也是今夏全球球迷的狂欢节。2012年欧洲杯由波兰和乌克兰两国共同举办,从当地时问6月8日开幕到7月1日闭幕,为期24天,共有16支劲旅参加,最终
为评估昌吉州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情况及终期目标的达标情况,总结和分析〈规划〉实施过程中的成功经验与不足,以确保我州结核病防治〈规划〉顺利实施,为下一步工作策略制定科
水电十五局继2011年3月26日中标新疆阿勒泰市巴勒哈纳克水库工程之后,4月10日,又以更优报价中标新疆乌拉台水库工程。
陈独秀与刘半农,一个是中国近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民主革命家,一个是著名的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两人以文相识,随后携手编辑《新青年》,并肩战斗在“五四”运动中,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