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马克思两大发现的新成果

来源 :江汉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stb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哲学社会科学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重大现实问题研究为主攻方向,发挥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作用。这是中央对哲学社会科学界的明确要求和殷切期望,也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该肩负的历史使命和光荣职责。中共江苏省兴化市委党校朱妙宽同志长期以来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重大现实问题研究为主攻方向,潜心研究人生和社会生活的重大问题,写出了约46万字的《马克思两大发现新探》一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新探》一书是研究马克思两大发现的新成果,是一部富有新意的著作。
  一是展现了认识世界的新视野。《新探》一书运用唯物史观这个马克思给予人类的伟大认识工具,着眼于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这个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考察了近两个世纪的世界历史巨变,以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量翔实可靠的数据资料,有力地论证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这就是:世界各国终究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终究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一句话,终究要走向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同时又指出:世界各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将是共同趋势和不同道路的统一,共同本质和不同特色的统一。本书对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论、社会主义历史趋势论都采用了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探讨和论述,力求将社会主义理论发展为精密的社会主义科學。这样就为人们认识世界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认识社会主义历史趋势的必然性和科学性,展现了新的视野,从而为人们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是开辟了传承文明、创新理论的新思路。《新探》一书坚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基本原理,并结合新的实际从广度和深度上加以发展创新。在广度上,把创造价值的劳动从物质生产劳动拓展到一切社会必要劳动,把狭义劳动价值论发展为广义劳动价值论。在深度上,对劳动价值论一系列范畴和原理进行彻底反思和探讨,力求使之深化细化量化,并由此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和新公式。继而论证了剩余价值范畴是商品经济的共有范畴;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剩余价值有多个来源和多种去向,从而把狭义剩余价值论发展为广义剩余价值论。这样就开辟了一条传承文明、创新理论的新思路,即继承并发展创新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新思路。此外,作者还对科学人生价值论和社会价值论的创立提出了自已的构想和思路。
  三是提出了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新见解。《新探》一书对社会主义必然历史趋势的论证,有助于人们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对创立科学人生价值论、社会价值论的构想,有助于人们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这一切无疑都具有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作用。本书对劳动就业、收入分配、防治腐败、民主政治、教育改革等重大现实问题的探讨,更直接提出了一系列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新见解。其中许多见解对于我国实现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是十分重要、十分有益的。
  总之,《新探》一书是一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重大现实问题研究为主攻方向的著作,是一部具有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大作用的著作。当然,认识是思维对客体的永远的没有止境的接近,每一个人的认识都不可能具有至上的意义,都无可避免地带有局限性,带有错误或缺点。本书也是如此。例如,本书在体系结构上还不够严谨,对唯物史观只是应用研究而缺乏对原理的研究和发展,对某些问题的定量研究、对人生价值论和社会价值论的思考还是极其初步的。这一切都有待于人们进一步的研究和完善。尽管如此,本书仍不失为一部研究马克思两大发现的创新性著作。
  (责任编辑 陈孝兵)
其他文献
摘要:裴頠《崇有论》与郭象《庄子注》是西晋时期的代表性哲学著作。通过对“中朝名士”政治历史背景的系统考察,以及裴頠《崇有论》与郭象《庄子注》在文辞与义理上的对应性研究,我们认为,裴頠《崇有论》以儒学立论,代表了西晋中央朝廷的皇族立场。郭象《庄子注》则以“庄子”道家思想立论。代表了地方士族立场。  关键词:王衍;裴頠;《崇有论》;郭象;《庄子注》  中图分类号:B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期刊
摘要:中国新文学现实主义思潮的形成,同接受日本文学思潮紧密相关。其呈现出的是一种“跟进式”的借鉴接受态势,这能适时回应世界文学新潮,产生积极的接受效应,但若将某些激进思潮也当作“新潮”一并吸收,就会出现接受的尴尬,导致对本真文学思潮的误读。这在中国新文学的几个发展阶段,都有明显印证。  关键词:日本文学思潮;“跟进式”接受;正负效应  中图分类号:1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
期刊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这对农业生产和食品安全产生深刻影响,生产经营过程中技术水平、信息获取、安全标准的提高使得经营规模小、资金匮乏、竞争能力弱的小农户受到严峻挑战。农业市场化改革前,农户被限定于农业生产环节,中国农村经济实施市场化改革后。作为微观生产主体的农户重新被纳入到市场交换体系中。基于对山东、山西、宁夏三省(自治区)981个农户的实地调查数据,通过对农户生产经营过
期刊
摘要:农产品作为人类基本的生活物资,其价格波动影响甚广。近年来我国农产品涨价潮频发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市场竞争秩序的扭曲值得高度重视。从目前我国农业市场竞争秩序的规制现状来看,农业产业法规与以反垄断法为首的竞争法律政策的协调出现了问题,包括积极冲突和消极冲突,且以后者居多。鉴于后者发生的原因多在于农业产业法与反垄断法农业适用除外制度适用时衔接上存在盲区,建议通过优化农业适用除外制度以补正两者的关系。
期刊
人物名片:李学勤先生,1933年生,北京人。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我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等职务。曾担任的主要学术和社会兼职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历史评议组组长,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长、湘鄂豫皖楚文化研究会理事长等。在长期的学术生涯中,李学勤先生在历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等方
期刊
摘要:本文旨在摆脱西方学者大量使用的沉淀成本概念的局限性,根据马克思对沉淀成本概念的理解,重新构造沉淀成本的基本框架。虽然马克思没有使用沉淀成本这一概念,但他已经认识到沉淀成本的本质特征——成本补偿或价值实现问题。因此,从马克思价值实现角度扩展西方学者对沉淀成本概念的理解,不仅突破了西方沉淀成本概念仅仅与资产特征和市场交易成本相关的局限性,而且将沉淀成本和生产过程与产品价值实现联系起来,充分理解影
期刊
摘要:晚近以来,农村土地问题成为法学界争议的焦点,新近出台的《物权法》关于农村土地问题的规定存在诸多缺陷,其因由在于价值取向的多元化。要真正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必须坚持农地立法价值取向的一元化,即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农民权益。在具体措施上,应当赋予农民真正意义上的土地财产权利;协调好物权法的统一性和地方立法的灵活性之间的关系;夯实农民行使土地财产权利的民主根基。  关键词:物权法;农地;价值取向;多
期刊
摘要:通过阐述文学地理研究中有关地域文化的认识问题,指出对于地域文化的了解,受到文化变迁、社会总体知识水平和个人经历经验的制约,在此基础上,又以唐五代时期岭南的诗歌为例,提出了一种文学作品的解读方式,即按照创作地点将它们分为“在岭南”与“自岭南”两类,并比较了两类作品在表现手法上的差异,进而探讨了它们对于文学地理研究的意义。  关键词:文学地理;地域文化;作品分類;唐五代;岭南  中图分类号:I2
期刊
摘要:淞滨吟社是民国初年周庆云、刘承干等人模仿宋元之际遗民吴渭的“月泉吟社”在上海创办的一个遗民诗社。1915年刊刻的《淞滨吟社集》涉及的内容颇广,其中以吟咏晚明历史最为详细,主体思想倾向表现在对弘光帝的骄奢淫逸和马士英、阮大铖等为代表的贪功、腐朽官僚集团的愤慨与嘲讽;对弘光王朝诸臣之间不团结的义愤;对大明王朝统治阶级内部党争的关注;对以史可法等为代表的忠贞、节义之士的赞颂;对离乱社会的女子,尤其
期刊
摘要:我国古代文人创作中用典之风的形成,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重要的阶段,建安则是该期文人用典风气开始走向新变的发端。与前代相比,建安后期文人作品中的用典,呈现出广泛性、创新性和自觉性的特征。从文学史的角度看,在文学创作活动中凭借古书获得巨大功效且为以后文人创作奠定范式的乃是建安时代的文人们,尤其是在确立借古书抒情达意之文学创作范式方面更是如此。  关键词:建安后期;文人创作;用典;基本特征  中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