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世界文学回看中原作家

来源 :时代报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qiushi95271181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评论家吴俊

  2008年,我到河南参加了“改革开发30年 名家笔下看河南”大型采风活动,这是十年后再来河南。当时河南给我的印象有两个变化:一个是,我原来印象中河南色彩是灰色、土黄色的,但现在发现是多彩的;第二就是觉得河南是静止的,但现在是流动的。
  这是十年前我跟河南的交集。这次来我想谈三点感受:
  第一,我们论坛是围绕中原作家群,我们谈到河南,以前有文学豫军,现在有中原作家群,主要是文化地理概念,如果从追究概念属性来说,更多的是文化空间。这对文学批评来说,有很多启发。从传统出发,中原作家引领中国文学走向世界,可以再度评价和定位中国文学。
  第二,我们常常讲,关于文学的高原高峰问题。我認为中原文学的特色是高峰连绵的高原。中原作家对中国、对世界的贡献,是能够体现一个民族文学高原状态的文学。中原文学是有辐射性的,它的辐射性表现在它对中国文学的辐射性。中原文学是有弥散性的,它对于世界文学有弥散性,因为中原文学、中原作家已经进入到了世界文学中去。这在我们的日常当中经常发现。如果要从地域文化来讨论,哪一个地域的文学对中国文学的世界影响力的话,我认为河南和陕西,更突出。
  第三,从世界文学回看中原作家。就像中国拍电影一样,有从传统中国到当代中国的转变。尤其从文学上来说,西方对中国文学的价值定位,发生了改变。由此说明,已经走向世界、置身于世界文学中的河南作家来说,需要更多地与世界交流。这也是我对河南作家的期待。
其他文献
一  题记:  他是一缕春风,走过之处便有绿色蓬生;他是一柄火炬,用不屈与汗水点燃生命的图腾;他是深秋的雨露,滋润多少干枯的心灵萌发新的希望;他是一座山峦,支撑着多少人迈向生命的巅峰。他叫王峰,王者之王,山峰之峰。  生在这片土地,他有着太多太多的真情镌刻灵魂;长在这片土地,他有着太深太深的眷恋藏在心中。构建和谐,他用心托起对这片土地蓬勃的景仰,创造幸福,他用爱编织经济社会的美好生活;上善若水,大
期刊
兰考县焦裕禄纪念馆内,珍藏着一幅长约13米、总计1.1万多字的小楷书法长卷《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作品端庄遒劲,隽秀大方,运笔灵活多变,洒脱飘逸,每每让观赏者驻足停留、赞叹不已。  这幅作品是河南省杞县73岁的书法家王伯振为了表达自己对焦裕禄的敬仰之情,在焦裕禄逝世53周年纪念日前,历时半个多月完成的巨作。  人间最优雅的劳动  纵观他的艺术生涯,见其腹有诗书气自华,情到深处品自高。王伯振自
期刊
一个人不要报酬,做一两次公益活动并不难,难的是无私奉献连续做二十多年!河南省许昌市老干部城市管理督导团, 其中三百多名退休老共产党员做到了!  ——题记▲ 习近平总书记同王树山握手奖牌拿到手 创建不松手  2015年2月28日, 北京, 蓝天祥云,风和日丽。天安门广场游人如织,川流不息,人们从四面八方来到向往已久的天安门前,喜气洋洋,或留影或游览,到处一派吉祥如意,囯泰民安的盛世景象。  下午3时
期刊
他的案头上,整整齐齐摆放着一摞《时代报告》。显而易见,见我之前,他做足了我的功课,在这本刊物的“看点”栏目,有我写过的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情结——焦裕禄情结、新媒体情结、长征情结、强军情结……2017年最新的系列文章是《习近平的强军情结》。  我们的话题从习总书记的人生情结开始。他72岁,我32岁。在我眼里,他面貌俊朗,谈吐优雅,浑身上下充满年轻人的蓬勃朝气。虽然相差40岁,我们之间并没有代沟之感,
期刊
2016年年末,三九天中少有的一个晴朗日子。兰考县电视台两名女记者早早就赶到了小宋乡东邵二村,原来,她们接到了村民王新来的电话,要为驻村队干部“点赞”,希望记者能来看看他们村发生的新面貌。驻村队的工作对象是贫困户,而王新来却是非贫困户。接到电话,两名女记者感到颇为兴奋,驻村工作千头万绪,能得到贫困户认可不易,能得到非贫困户认可更加少见。  东邵二村的驻村工作队队长是兰考县综合执法局的刘国印,问起他
期刊
中国作协创联部主任彭学明  中原作家论坛,每次参加都有新的感受。中原作家在中国文学的版图里是辉煌的,是个重镇。先从中原走出去的作家说起,周大新、刘庆邦、李洱、梁鸿、何向阳,还有还在河南坚守的这批作家,二月河、张宇、邵丽、乔叶、郑彦英,他们还在中原,但他们不仅属于中原,也属于中国。所以说,我们中原作家群是在抒写中国的精彩,在此我向所有的中原作家群,表达敬意。  最近几年,我对中原作家群中还在坚守的作
期刊
当我们想到河南文学的时候,灿若群星是毫无疑问的。当我们把河南作家放在一起的时候,就会发现他们主要的共性特征就是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传统。在现实主义传统里,我自己特别欣赏的就是有一批作家他们从日常生活入手,去写最底层最基层的那些人的所爱所恨所苦所难。某种程度上,这是新时期文学一百年的传统,为人生的一个写作。在这个意义上,我认为河南文学在改革开放40年中的表现其实是中国现实主义流变的40年,同时也是当代
期刊
我从河南的当代文学与中国的联系说起。我印象中最早在当代文学史上构成事件的,应该是李凖的《不能走那条路》,这个作品有很多学者到现在还在继续研究。当然李凖老师后来又写了《黄河东流去》等作品,但他的《不能走那条路》使我们能够真切看到,中原作家对这块土地。对农业文明特别敏锐的关切,以及对问题的把握都是优于其他作家的。李凖以自己的敏锐,使我们河南问题与中国问题紧密联系。从此之后,河南作家可以让我们如数家珍的
期刊
可弟:  小战士,你也做了战士了,这是我想不到的。  世事恍恍惚惚的就过了;记得这十年中只有那么一个短促的时间是与你相处的,那时间短到如何程度,现在想起就像连你的面孔还没有来得及记住,而你就去了。记得当我们都是小孩子的时候,当我离开家的时候,那一天的早晨你还在大门外和一群孩子们玩着,那时你才是十三四岁的孩子,你什么也不懂,你看着我离开家向南大道上奔去,向着那白银似的满铺着雪的无边的大地奔去。你连招
期刊
《十月》文学杂志主编、评论家陈东捷  我梳理了《十月》的历史,河南作家在40年中对《十月》做出的贡献是巨大的,在此特别向河南作家表示我的尊重和感谢。  根据阅读经验来讲,形成最早的经验,还是老作家李佩甫、刘震云、阎连科。大家说中原作家有现实主义传统,我觉得这个概念还不能完全涵盖他们。他们当年或许是有那种经验,但是后来,尤其是现当代以来,人口的爆炸式增长,黄河的改道增口对生存带来的影响,使得河南作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