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道堵住了

来源 :幼儿教育·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gwujuny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园小班活动室面积较小,为了拓展孩子的游戏空间,我们充分利用墙面创设可操作、互动的游戏环境。其中管道墙就是我们基于小班孩子喜欢塞洞洞的兴趣而创设的(见图1),我们期望孩子通过玩管道游戏感知大小、长短、粗细、软硬、轻重、快慢等概念,形成不同大小的球要与不同粗细的管道相匹配的经验,发现不同材质、重量的球与下落状态之间的关系。为了将这些目标隐含在环境中,我们尽可能使材料具有一定的暗示性。我们把不同颜色、粗细的纸筒拼接成管道,同时提供不同材质、大小的球形材料,如海洋球、毛绒球、塑料水果等,并将它们分类放置在管道下面可以移动的筐里。为了使管道墙真正符合孩子的兴趣和需要,我们持续观察孩子与环境互动的情况,并基于孩子的问题进一步引发他们与环境、材料互动,以激发他们持续探究的兴趣,支持他们的探究。
  一、初玩管道游戏
  开始,孩子们对这面管道墙似乎并没有多大兴趣,他们往往只是在经过那里时随手拿起一个球放进管道,看到球下落后便走开,不会停留很久。这可能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新入园的孩子还处于分离焦虑期,情绪不够稳定,还无法真正进入游戏状态;二是这面管道墙太简单,对孩子来说没有什么挑战性,激发不了他们的兴趣。鉴于管道墙设置才两周,我们准备再等待、观望一下。
  一个月后,孩子们的焦虑情绪得到了一定的缓解,他们经常会到管道区游戏,但玩法有所不同。有的孩子会抓起一大把塑料水果和毛绒球往管道里塞(见图2),不断重复,似乎只是满足于“塞”这个动作,并没有什么目的性;有的孩子会先拿一个海洋球在每个管道口比划,然后把球放进最粗的那根管道,之后不断重复捡球放球的动作(见图3),他们似乎通过不断尝试巩固了对球与管道之间的大小匹配关系的认识;有的孩子会两两合作,一人把海洋球放入管道口,一人从下面接球,不断重复(见图4)。
  在这一阶段,孩子们更多的是被材料本身所吸引,体验反复操作带来的快感,但大多是无意识的,其行为没有明确的目的性。
  二、管道堵住了
  由于孩子们总喜欢抓起大大小小的球往管道里塞,很快大部分管道都被球堵住了。一天,杰杰惊讶地喊道:“管道都被堵住了!”杰杰的发现引来了好多孩子围观。这时,教师问:“管道都被堵住了,怎么玩呢?”晶晶说:“可以把球取出来。”教师又问:“怎么取呢?”涵涵说:“可以用手掏。”米米说:“可以摇管道,把球摇出来。”教师接着问:“这样真的可以吗?”孩子们说可以,说完就开始尝试。
  方法1:用手掏
  涵涵将手放进一根较粗的管道,边掏边说:“下水道被堵住了!”她掏了很久,终于把球取出来了(见图5)。这时,教师指着旁边那根较细的管道说:“这个也堵住了,怎么办呢?”涵涵试了一下,发现小手伸不进去,便自言自语道:“这些球明天自己就出来了,不用管它。”教师问:“还有其他办法吗?”涵涵说:“明天就知道了。”妍妍也用手去掏,掏了很久也没有成功,她说:“我的手不够长。”教师问:“那该怎么办?”妍妍说:“等我长大了,手长了再掏吧!”(见图6)孩子们天真幼稚的回答能让我们充分感受到小班孩子泛灵的思维特点。他们的想法看似不着边际,实则有他们自己的逻辑。
  方法2:使劲摇
  达达和城城用双手抓住管道使劲摇,但并没有成功。
  方法3:用球压
  翔翔发现一根中间断开、分成上下两段的管道里有海洋球,先尝试用手去掏,发现手够不到球,看了看周围的材料,就拿起一个海洋球,把它放在短管道口上用力压,原本卡在管道里的海洋球立刻出现在了短管道的末端,他蹲下来仰头用大拇指和食指轻轻一夹就将球取了出来。此时,翔翔想起刚才用来挤压的海洋球还在管道里,又将刚取出来的海洋球塞进管道,压出了里面的海洋球。就这样,持续玩了大约有20分钟(见图7)。翔翔很享受自己无意间探索出来的方法,在反复操作中初步认识了“作用力与物体运动”之间的关系。
  三、借助各种工具疏通管道
  翔翔用球压球的办法似乎并没有带给其他孩子太多的启发,大多数孩子还是用手来疏通管道,有些心急的孩子因为摇晃得太猛,甚至把管道从墻上拽了下来。此时,教师意识到孩子们可能缺乏使用工具解决问题的经验,打算启发一下孩子们,于是,先请翔翔再次为大家演示用球压球的办法,并问:“除了用球来压,还可以用什么工具?”孩子们似乎明白了什么,在接下来的几天里都会在活动室里四处寻找合适的工具来疏通管道。
  方法1:用水彩笔掏
  康康拿来一支水彩笔使劲往下压,但是管道里的小球并没有出来。康康说:“这支笔太短了。”
  方法2:用筷子捅
  康康和达达从沙盘游戏区拿来贴有十二生肖的筷子,伸进管道里去戳(见图8),达达边戳边说:“我掏不下去,筷子太短了。”接着,他俩尝试从管道底端伸入筷子去戳,但依然没有成功。
  方法3:用叉子叉
  康康和达达发现筷子不行,又从娃娃家找来塑料叉子放入管道用力往下按,结果叉出了管道里面的一些毛绒球,但管道并没有被疏通。孩子们再次找来的工具竟然是比筷子还短的叉子,可见此时他们已经不考虑“工具的长度”了,这说明小班孩子的思维跳跃、不聚焦。教师问:“里面还有球没有取出来,管道还是堵住的,怎么办?”这时,许多孩子跑过来看,路路说可以用手敲,说完便使劲在管道上敲了几下,发现不行,又使劲摇晃,管道被他扯了下来,但管道里的球依然没有出来。
  我们本来是想启发孩子们用棍子一类的细长工具来疏通管道的,但他们并没有朝我们所期待的方向去想,而是又回到最初直接用手掏球的方法。是小班孩子缺乏使用棍子取物的经验,还是小班孩子的操作无法与不直观呈现的事物建立链接?当孩子对疏通管道表现出兴趣时,我们也曾纠结是否直接为孩子提供一些疏通管道的工具,比如树枝、木棍,但是我们担忧这样一方面可能剥夺了孩子通过自主探索获得经验的机会,另一方面是孩子可能不会再主动去思考更多的解决办法,也就不可能产生上述精彩的学习过程。   小班孩子可能真的还没有使用棍子的经验,如何帮助他们建立起这样的经验呢?这时,我们想到了投放透明管道。原有管道因为不透明,孩子无法观察自己使用的工具与球之间的距离,也无法判断自己使用的工具是否适宜。
  四、透明管道墙带来的新探究
  基于上述思考,我們在原有管道墙旁边制作了一面透明的管道墙,并在原有材料的基础上投放了细长的小木棍、塑料螺旋形小棍、两头能够用接头连接的塑料小棍,设想孩子们可能会发现用细长的棍子疏通管道的方法,思考和比较不同工具之间的差异。
  透明管道刚投放时,孩子们还是很感兴趣的,纷纷将球放进去,但球很快就会滑下来,根本不会堵住管道。没过几天,透明管道便无人问津了,但每天前去原有管道墙掏球的孩子依然络绎不绝。
  直到有一天彤彤再次玩起了透明管道,我们才意识到孩子们的兴趣仍在堵住管道、疏通管道上。那天,彤彤先将左手的两个海洋球放进透明管道,又快速将右手的两个海洋球放进去,就这样重复了好几遍,但每次海洋球都会直接从管道里掉出来。教师看到后就问他:“你一直往管道里放海洋球是想干什么?”彤彤回答说:“我想把这个管道堵住,这样就可以玩掏下水道的游戏了!”说完又将5个海洋球放到了一根稍细的管道里,可还是没把管道堵住。
  由于透明塑料管道比之前的纸筒管道粗且光滑,再加上海洋球和毛绒球都不够大,没法堵住管道,所以我们思考着提供一些更大的能堵住管道的球形材料,如形态不规则的大塑料水果(能堵住大部分透明管道,但不能堵住最粗的透明管道,见图9),软体小刺猬球(外形酷似小刺猬,是橡胶材质的,里面有液体,一捏能发光,能堵住所有的透明管道,见图10),期望孩子们能借助这些材料探究更多的方法,比如,将一个大的塑料水果放在最下面堵住管道;将几个软的小球捏紧同时放入堵住管道;将几个小的软球和小的硬球结合堵住管道,从而让孩子们明白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唯一的。
  我们投放更多能堵住管道的球形材料后,果然引发了孩子们的新一轮探索。
  方法1:用软体球堵
  会发光的软体小刺猬球大而软,塞入管道后就能直接把管道堵住(见图11)。
  方法2:用手挡
  铭铭自创了一种堵管道的新方法。他把一只手伸到管道底端挡住出口,再用另一只手从上面塞海洋球,这样海洋球全部聚集在了管道底端。铭铭开心极了。这时,教师问:“你把手拿开,管道还会被堵住吗?”铭铭说:“不会,但我的手放在管道口下面就能堵住,我的手一松开,管道就通了!”
  方法3:用棍堵
  一天,伦伦和康康在尝试把一些塑料水果依次放进最粗的那根管道,但全掉了下来。他们又尝试把教师提供的长木棍放进管道。这时,伦伦拿了一个最大的“水果”放进了管道,发现“水果”竟然没有掉下去,被长木棍顶住了。他又选了一些“水果”放进去,发现“水果”依然没有掉下去。他再次往管道里放毛绒球、海洋球等,依然没有掉下去(见图12)。伦伦和康康高兴地大喊:“我们胜利了!”这是玩透明管道以来孩子们第一次真正堵住了管道。为了帮助孩子们梳理经验,教师问:“为什么这次能堵住,刚才不行呢?”伦伦说:“这根长木棍能顶住‘水果’。”康康说:“没有长木棍,‘水果’就会掉下来!”小班孩子很难对事物的结果进行预测,很多时候他们的探索发现是有偶然性的,康康和伦伦通过反复操作才感悟到了木棍与管道堵住之间的关系。
  正是因为小班孩子有这样的认知特点,作为教师,我们要学会等待,要给予孩子充分的时间去尝试、去发现,要看到孩子重复操作背后的意义和价值。当然,这对教师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教师要敏锐地捕捉孩子可能的发展点并给予回应。
  五、疏通透明管道有新招
  自从用长木棍顶住球的方法堵住管道后,孩子们的注意开始转移到了长木棍的使用上。有些孩子继续用长木棍顶住球的方法来堵管道,有些孩子则开始用长木棍来疏通管道,结果管道里留下了许多掉进去取不出来的长木棍。这时,萌萌说道:“里面的小棍好可怜呀!我们一起去救它们吧!”于是,“救小木棍”的探索开始了,孩子们表现出了惊人的探究能力。
  方法1:用小手救木棍
  硕硕首先尝试从管道上方伸手取长木棍,发现不行,又从管道下方用手将长木棍往上顶,但一松手,木棍又落了下去。硕硕对此方法坚信不疑,尝试了很多次,似乎也已经发现问题所在。他把三个毛绒球放在棍子的下端,然后用手去顶,但还是失败了。这时,教师问:“你的方法为什么不行?”硕硕回答说:“因为我的手还不够长!”教师接着说:“那你想想什么东西可以代替手把棍子顶出来。”
  方法2:用玩具塑料棍顶木棍
  萌萌拿起一根长的玩具塑料棍从管道上方伸进去捅了几下,管道里的长木棍没有出来。萌萌又尝试从下方顶出管道里的木棍,但由于玩具塑料棍太长,管道离地面太近,萌萌并不能竖起塑料棍对准管道里的木棍末端(见图13),虽然她重复了很多次都没有成功,但懂得了工具的长短与能否取出管道中的木棍之间的关系。这时,教师问:“萌萌,你遇到什么困难了?”萌萌回答:“这根棍子太长了,放不进管道里。”教师接着问:“那你看看能不能换一种工具呢?”……
  方法3:用木棍顶木棍
  一天,硕硕也许是受萌萌的启发,蹲在地上仔细观察管道的下方,然后尝试着用一根较短的小木棍将管道里的长木棍向上顶,但始终没能将两根棍子对准。硕硕没有气馁,继续尝试,他用一只手顶住长木棍使劲往上推了推,然后用另一只手试图把短木棍竖直靠近长木棍末端,但不巧的是管道下面的材料筐影响了短木棍的进入。于是,他先把材料筐移开,然后将短木棍直立,顶出了管道里的棍子(见图14)。他高兴地喊道:“我成功了!”硕硕的行为让我们看到了同伴的影响和等待的意义。
  回顾将近一个学期的管道探究历程,孩子们带给我们太多的惊喜。从随意把球塞进管道到把管道堵住,再到探究疏通管道的方法,孩子们积极思考、大胆尝试,积累了用工具解决问题的经验,明白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唯一的。
  追随孩子的游戏过程,我们深深地感受到,真实的问题情境是激发孩子持续探究的动力,是提升孩子探究能力和培养孩子探究精神的助推器。管道游戏正是孩子在“被堵住”这样一个真实问题情境下产生的精彩学习。
  通过近一个学期的观察,我们有机会深入分析、理解小班孩子的行为,对他们的探究特点也有了更丰富的认识。作为教师,我们只有更加专业、深入地研究与了解孩子,创设能够激发孩子持续深入探究的环境,适时地介入指导,才能更好地促进孩子的学习与发展。
其他文献
为探索应用Fura-2/AM测定培养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RPE)内游离钙的方法。选用3—5代培养人RPE细胞,用0.1%胰蛋白酶消化后,应用Fura-2/AM负载进行荧光测定。结果:培养的人RPE细胞具有细胞存活力高,细胞数量充足的优点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是发展当地大农业生产,恢复高原良好生态环境的重大障碍。解放后的三十多年来,虽然已开展了大规模的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总的来讲,效果并不
随着油气当量的跨越,长庆油田已成为我国陆上继大庆油田和胜利油田之后的第三大油气田,也是我国西部最大的油气田。多年来,长庆石油勘探局坚持科学发展观,攻坚啃硬,不断创新
氮是组成蛋白质和核酸的主要成分,是农作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三大营养元素之一,缺氮会使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受到阻碍,植株瘦小,叶片发黄,花小而不易受孕,籽粒瘪,产量低。在自然
2005年8月31日-9月2日,由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组织召开的“国家天然气科技攻关二十年学术研讨会”和“中国天然气勘探开发远景及科技攻关方向座谈会”在北京香山饭店圆满
目的:研究视网膜母细胞癌瘤细胞对眼内各组织的侵袭能力。方法:将视网膜母细胞瘤SO-Rb_(50)瘤细胞与眼内各组织块及细胞共同培养,形态学观察瘤细胞与眼内正常组织及细胞的粘
一、引言西北黄土区分布在黄河中游大部地区,由于地形破碎,坡度陡峭,暴雨集中,黄土质松,易为水蚀,加以过去长期封建统治,土地利用极不合理,滥伐滥垦滥牧,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
本文梳理了中国民族管弦乐队近40年来在中国港、澳、台地区和海外的传播和发展.提出民族管弦乐队的文化属性和“传统更新”的概念,围绕文化认同理论对不同地域和人群针对民族管弦乐队所认同的目标和夙愿展开分析,从历史、文化、政治及群体社会心理等方面,探讨并解释了上述现象发生和发展的原因.
中央音乐学院各类音乐节及相应的音乐会层出不穷,不仅使校园常年充满着美妙的音乐之声,而且不断面向大众,推广宣传古典音乐。在这些数不胜数的音乐会中,给人留下颇深印象的是2014年首届协奏曲音乐季。“中央音乐学院首届协奏曲音乐季”的构想源于前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提议的“我的音乐厅——外国经典音乐欣赏”项目第三期(原计划录制46首经典协奏曲),这是由文化部、教育部、国家大剧院共同主办的公益性音乐普及项目。
We solve the problem of petroleum products distribution through oil pipelines networks. This problem is modelled and solved using two techniques: A heuristic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