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原生态音乐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nginery_pupp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1])问题一直以来备受各界学者的关注,由最初保守的抢救和保护,到现在积极提倡“生产性保护”,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七届六中全会鼓励用“非遗”进行文化发展与利用,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正在经历着一次重大转向。自2006年5月“花儿”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这种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歌曲调似乎被人们重新认识一番,更多的民族学家将其作为研究对象。本文以民歌“花儿”及“花儿会”、“原生态音乐”为对象,力图从不同的视角去研究、揭示出其中包含的多种学术价值。
  【关键词】:花儿;花儿会;非遗物质文化遗产;原生态音乐
  一、何谓“花儿”?
  1、“花儿”的由来
  自古以来,民歌都是用本民族、本地区的方言土话歌唱的,用当地口语化的方言发音演唱歌词,形成了方言口语化的旋律。一首民歌按照当地的语音歌唱起来,就使它具有当地的“土味”。[ 2 ]我国甘肃、青海、宁夏交界地带,古称“陇右”。自公元13世纪起,这儿陆续有回、汉、拉撒、东乡、土、保安、裕固等民族相继定居,形成了大西北的一个特殊的多民族杂居错处之地。伴随着这一历史进程,当地产生了一个独特的民歌品种——“花儿”[3]。几个世纪以来,在各民族人民丰富多彩的歌唱活动中,“花儿”在这片土地上扎根发芽、争芳吐艳,被誉为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2、“花儿”的特征
  任何事物的存在与发展都有其固有的自身特色,“花儿”也不例外。同其他地区的民歌相比,“花儿”有两个显著的特征。其一是流传背景复杂,即它长期用当地的汉语方言传唱于上述诸民族中间,而不仅仅是为其中某一民族所特有,更具多元化。其二是称谓特殊。它的所有不同的曲调,都有特定的标题,并一律带有“令”字,如“河州令”、“水红花令”等。这两个特征,对于“花儿”的音乐流传、变化、风格特色,特别是对它的曲调的民族性等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3、“花儿”的传承蓝图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原来传播、繁衍花儿的社会环境,文化土壤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花儿的传承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为了更好地做好花儿的当代传承,利用高校,尤其是高等
  音乐院校的师范院系的民族音乐教学活动,最能为花儿的大面积、普遍性的传承发挥作用。因为高等音乐院校的师范院系的学生将成为未来的老师,所以如果能由他们来了解、学习“花儿”艺术,热爱“花儿”艺术,那么,西北地区的花儿将会迎来“花儿的春天”。今后我们培养的音乐专业学生将是活性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者,他们把自己所学的音乐理论和花儿结合在一起,肩负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使命,只有这样,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才能落到实处。
  二、“花儿会”的起源及发展
  (1)“花儿会”的起源
  近些年来伴随着民歌“花儿”的发展,“花儿会”也因此越来越引起民族学界、民俗学界、民间文学界、音乐学界、方言学界乃至宗教学界的广泛关注。我国甘肃、青海部分地区每年一度的“花儿会”,是一种自发性很强的民间歌唱活动,其历史悠久、规模宏大,被誉为“中国的狂欢节”、“西北的民间文化盛会”[4]至今仍在盛行。根据本人接触到的资料,关于“花儿会”的起源,目前有几种说法:源于宗教祭祀活动,以歌“择偶”,源于“社交”,源于神、人传授,某一“民俗”等。
  (2)“花儿会”的发展
  “花儿会”是一种区域性的音乐习俗和文化现象,它同当地人民生活的多方面有着广泛的联系,蕴含着包括音乐在内的多种价值。以对歌、竞歌为内容的传统歌节歌会,在中国民间歌曲的历史流程与演变脉络中,常常起到一种非常特殊的作用。“花儿会”不仅是保存、传播、繁衍民间歌曲的天然场所,而且是集中展现多层民歌艺术并蕴含巨大的文化载体。我国甘肃、青海交接地带盛行的“花儿会”,是西北高原播及最广、规模最大的一种歌唱活动。当地人们视“花儿”为珍宝和“心上的话”[5]。
  三、“非遗”文化与原生态音乐的动向
  1、文化的“精华”与“糟粕”
  一提到保护文化遗产,人们就会不自然的想到文化“精华”与“糟粕”问题,而辨别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又是一个大问题,一直以来常被学者拿来热议。那么,究竟是精华还是糟粕呢?这个问题主要是看是由谁来判断?又由谁来决定?如果你仔细想就会明白,精华还是糟粕在我们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仅最近的短短几十年就会有很大的变化。比如说:黎族人求美在脸上雕花(即琼面);欧洲贵族为细腰甘摘肋骨;非洲某部落在下嘴唇放木塞以求“丰唇”;缅甸一民族为“长颈美”,在姑娘脖子上挂铜圈,最后把脖子弄的一尺长。包括纹身、性开放等等,这些我们认为不美,而最先进、最崇尚科学的西方他们却认为“美”。试问,这里摘肋骨的西方人与裹小脚的东方人有什么本质上不同吗?上述这些文化究竟是精华还是糟粕?当全世界都在吃麦当劳看NBA,上互联网穿耐克,我们的“中华魂”又在哪?所以,在文化这个问题上,千万不能一刀切,不能简单粗暴的对待,因为文化是世界上最丰富、最复杂、最难以说清的事情。我们不要以为这个道理很简单,有些东西轮不到我们来判断对错,它却决定了我们究竟是谁……
  如果说,凡是保存下来的传统音乐都是靠群眾基础,靠爱好者,靠人民群众尊重文化传统,热爱本国、本乡、本土的东西。靠精神上的维系,靠民族的内聚力这么传承下来的。那么,要保存民族传统,光靠下命令、发呼吁书是不起作用的,真心尊重民族习惯,依靠群众性的风俗活动才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6]那么,我们究竟要怎样保护遗产?怎样“推陈出新”?其结论是:粗暴的改革会使艺术遗产突然死亡;停滞不前,置新的听众于不顾,对改革取完全的保守态度,就会使传统艺术逐渐死亡。可见,艺术本来是多样的,文化本来也是多样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文化的多样性,保护了文化的多样性人类才会有美好的将来。   2、“原生态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未来动向
  随着时间、空间的转换,人们的态度会完全的不同,所以更应强调:对于传统文化,对于我们迅速发展的现代化过程中已经逐渐“边缘化”、已经绝大部分的消失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把能够找到的先保护下来,留给我们后代去判断;我们不要在我们这一代就替我们的后代做决定。对于“原生态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这个话题而言,在这一点上,印度和日本的经验在“保护本源”的问题上给中国的传统音乐提供了很多值得深思的问题。中国传统的音乐工作者既应理解日本为什么采取“博物馆”式的邦乐保护政策,也应在自己的现代化建设历史进程中进一步处理好“古今关系”、“中西关系”这两对矛盾。所以,我个人认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生态音乐的问题上,要提倡保护、传承,但我不提倡发展创新。这里的“保护”要做到:一方面,理解的保护才可能是真正的保护, 不了解意义的开掘只会是破坏性的, 甚至是毁灭性的; 另一方面,尽管民间艺术的生存环境不可能静止, 它永远处在变化之中, 但是只要能把握住民族心理、精神之根和民族艺术之魂,就能做到无论民族民间艺术生存的外部环境怎么变,民族文化的内核、民族艺术之魂都不会改变, 这样,民间艺术就会世代传承, 并会在新的不断发展中发扬光大。
  四、小结
  希望“非遗”与原生态的音乐永远不要被“改变”(即:声光电现代化的包装),永远保留住自己的特质,愿“花儿”永远这样红。希望我们所有的传统文化应该有这份自信,而且为之前行。为此,最后我要呼吁,为了使我们学术建设在21世纪更加健康、完善,我们应该对20世纪逐步繁盛的各类人文学科的发展历程进行全面而深入的清理,公允地对待各个历史时期的每一部著述和每一位学者,把一部部真实全面的20世纪学术史留给后人。
  注释:
  [1]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2]杨匡民《民歌旋律地方色彩的形成及色彩区的划分》
  [3]“花儿”又称“野曲”,即它只能在村庄以外的山野咏唱,禁止在家里或庄子里唱。
  [4]王沛:《新时期“花儿会”的盛衰及建议》,《社会音乐研究论文集》,北京:中国社会音乐研究会,1990年,第207-214页。
  [5]引自“花儿”唱词:“花儿本是心上的话,不唱了由不得自家:刀刀儿拿来头割下,不死了就这个唱法。”
  [6]黄翔鹏《论中国古代音乐的传承关系》——音樂史论之一
  参考文献:
  [1]《中国传统音乐》[M]. 乔建中主编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土地与歌》——传统音乐文化及其地理历史背景研究 [M].乔建中著
  [3]周亮《花儿的保护传承策略研究》[J]
其他文献
【摘要】:研究篆书的发展,宋代是不可或缺的。宋初徐铉、句中正、徐锴等人校订《说文解字》,对篆书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之功。同时,宋初篆书创作亦不乏诸多实践者,释梦英无疑是其中出类拔萃的一位。本文对梦英篆书风格的形成原因及影响加以阐述,肯定梦英在书法史的篆书创作中的特殊地位。  【关键词】:宋代 ;篆书 ; 梦英  一、宋初书法发展背景及梦英介绍  五代动乱,文化隔绝,宋初天下初定,文章不显,书法艺术亦
期刊
"The Magic Barrel" starts as an about-to-be rabbi Leo Finkle has been advised to find a wife to get more congregation so he answers an advertisement of a marriage counselor. What he does not predict i
期刊
自工业化大生产以来,我们所使用的日常器物,无不是机械流水线的产物。虽然产业化的器物更均匀、整齐、标准,但却过于生硬,缺少灵性,失了古朴的味道。当代的设计生活以迎合消费为意,不求一件商品的文化内涵,也将产品的长期使用作为禁忌,在设计之初就规定了它的使用期限,目的是引导消费者追逐更高的科技手段,更强大的性能,早早就将产品弃之不用。在这种物欲的追求中人们沦为物质的奴隶。于是,越来越多的人鉴于文化的自知与
期刊
【摘要】: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制度的改革和进步,我国的国民经济各项领域都有巨大创造和改变,在音乐领域也是如此,在新时代中,国民经济和社会正在不断突破疾速发展,音乐更进一步的被关注和需要,在崭新的世界格局中,音乐的国际性和全球性也更明显的显现出来。  【关键词】:中国;当代;音乐发展  一、“新音乐”和“传统音乐”并存  “传统音乐”在发展历程中呈现落后的趋势,在激励民族感情发面也不能如愿,然而这并不
期刊
【摘要】:在现代筝曲中,为了能够更具体的表现音乐形象和情感特征,作曲家们创新了古筝的演奏技法,如:双摇、轮指、拍板等,都是在现代筝曲中才会频繁出现的新技法。这其中最大放光彩的就属“拍板”技法了,这种非乐音的演奏方式不仅把音乐气氛推入高潮,还给古筝单一的声响中加入了不同的声音元素,丰富了古筝的表现能力,使人耳目一新。  【关键词】:拍板;模仿;演奏方法;声音;气氛  古筝,作为中国传统民间乐器传承至
期刊
【摘要】:中国民族声乐演唱艺术具有时代特色和民族特征。中国民族中国民族声乐演唱艺术审美具体表现为“声”、“字”、“情”、“形”、“韵”。中国民族声乐演唱艺术审美的发展变化由单一化逐渐向多元化转变,向世俗化转变。  【关键词】:中国民族声乐;演唱艺术;审美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国家,中国民族文化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民族声乐作为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快速发展,逐渐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聲乐演唱艺
期刊
【摘要】:二胡,中国传统拉弦乐器,有着悠久的历史。自沈括撰写的《梦溪笔谈》中,所提到的最早二胡原型——奚琴。一直在音乐这条长河中,不断地向前发展、革新。自传统的二胡作品到现代的二胡作品出现以来,其表现出的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人文,多种多样的思想感情及丰富多彩的文化蕴味。  《江河云梦》是一部大型二胡协奏曲,属于现代音乐二胡佳作之一。这部作品的创作灵感来源于作者梁云江先生登临峨眉山之顶,观云海随
期刊
【摘要】:音乐表演作为一种传情表意,表现美的综合性艺术活动,需要表演者必须具备良好的音乐表演能力。只有具备了良好的音乐表演能力,才能使音乐表演更趋近完美。良好的音乐表演能力包括精湛的演奏基本功、客观的解读音乐作品的能力、良好的音乐记忆以及强大的心理素质等,这些是进行成功的音乐表演的关键,也是每一个音乐表演者所应当努力提高的技能。  【关键词】:音乐表演;技术;解读作品;记忆;心理素质  音乐表演者
期刊
【摘要】:現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教师要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谐发展、终身发展。所以,教师需要学习,教师需要培训。培训对教师生存、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从教师自我生存发展、事业发展、参与课程改革、参与校本课程开发以及对学生的示范五方面谈谈教师培训的必要性。  【关键词】:教师培训;必要性;注意事项  有这样一则故事:一只在农家仓库里觅食的老鼠意外掉进一个盛得半满的米缸里,当它确定没有危险之后
期刊
【摘要】:百年大计教育先行,当代教育随着社会不断进步与发展不断的进行变革,在现代教育院校当中,艺术教育越发成为人们所关注的重点,美术教育作为一门艺术学科,提升教育质量亦具有着至关重要的必要意义。近些年,在教育改革政策的推动作用下,美术艺术教育取得了长足进步,其教育的现实意义也已被学术界获得了公认。就美术教育的本质来看,其绝非仅仅为了培养学生的绘画能力,更多则是借美术教育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并上升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