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下的经济公平

来源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chg19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效率与公平是经济学的永恒主题。经济公平包含实质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过程公平的语义接近公正,结果公平倾向于平等。经济活动的公平可以分为交换公平和分配公平。前者通过市场规律的作用贯彻,后者既有市场作用的成分,也有非市场的矫正。效率与公平的矛盾,一方面存在于追求效率带来的环境破坏之中,另一方面产生于经济效率机制本身具有的拉大收入差距的内在本性。这一本性与优胜劣汰的竞争过程密切相关。收入差距的适度,是经济公平的标志,也是平等的准确定义。历史上,平等具有脆弱性,极易被不平等的势力及观念所摧毁。经济正义是过程公平与结果公平的契合,也是人类永恒追求的目标和社会进步的基本动力。
  关键词:效率 公平 平等 经济正义 正当性
  
  1 经济公平的一般含义
  经济公平,即经济关系的对称与平衡,包括交易公平、分配公平和贫富差别的适度。
  1.1 交易公平 交易公平,即体现和维护主体之间平等的对价交易。典型的交易是商品交易,表现为市场上的等价交换。所以等价交换规律,实质上就是公平精神在商品经济中的的必然要求,等价交换规律即是公平交换规律。这一规律是通过意志自由、利益的平衡和规则的约束即合同精神实现的。交易公平通过市场自动贯彻,一般无需外界力量的直接介入。表现为市场自由活动和自由竞争。在法律上表现为个人与个人之间权利义务的对称性。当权利义务出现严重的不对称时,我们称之为显示公平,显示公平的交易合同是法律规定应当撤销的合同。
  1.2 分配公平 分配公平,即基于成员资格平等,按投入与产出对称、共创共享精神,公平分有合作的产出。分配公平体现和维护个人对合作利益的公平分享,实际上是再现蛋糕资源投入与产出的对称关系,表现为两个层面的公平。一是,分配的基本规则和标准的公平,即蛋糕生产与蛋糕分配之间的关系对称,表现为按蛋糕做大做好的原因力,分配产出的蛋糕价值。二是解决每个人之间分配的公平,保证每个人在生产中的投入或付出得到补偿,每个人的产出贡献得到认可和利益上的满足。公平的分配,一部分是通过市场交换关系自动解决的,市场价格是分配的机制之一,比如工资与利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劳动和资本的市场供求影响;另一部分则是通过特有的分配制度和规则解决的,比如按劳分配。分配公平,在法律上,最终是实现个人与个人之间权利义务的对称性。
  1.3 收入差距适度 公平要求分配结果差距的适当性。即收入分配的相对平衡,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分悬殊,要求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条件和人格的基本尊严。这包括两个层面的问题。①市场或价格分配必然带来市场成员收入差距的悬殊。②按贡献分配必然带来收入的悬殊。事实证明,由于每个人贡献的机会、平台、能力差别很大,所以以贡献大小作为分配的尺度,必然导致较大的收入差距。
  由此产生两个问题,①差别形成的原因或过程是否公平。如果这些差别形成的原因是公平的,可以认为形成的差别的结果也是公平的。问题就在于收入分配所依据的贡献机会、平台、能力的形成原因或过程,并不是完全公平的,因而差距本身的正当性就是可质疑的。②收入差距悬殊过大是否具有正当性。从这个角度说,即使差距形成的原因是公平正当的,过大的差距也是不适当的。因为,无论是从人道主义,还是从社会和谐的角度,都不应当鼓励两极分化,甚至使一部分人的生存和尊严得不到基本的保障。
  因此,正确的分配结果,应该把收入差距限制在一定的界限内。收入差距的限制,主要是通过税收制度进行的。
  2 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效率与公平,存在两个层面的关系,一是内在的,一是外在的。所谓内在的,就是效率定义或效率的计算中包含的公平问题。所谓外在的,即是效率与公平的对立统一关系。
  2.1 效率本身包含的公平问题 高中教材对效率的定义是:“效率,指经济活动中产出与投入的比率,它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但用科学发展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的语境定义,应界定为“經济资源正效果的产出对投入的比率,表示资源有效和有利利用的程度”。这一定义包含了如下两个方面的效率标准:
  2.1.1 产出数量大、成本低:这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即一面是较少的资源投入带来了较大的产出;另一面是同样的产出,但资源消耗成本很低,包括低会计成本和由于资源配置最优带来的低机会成本等。在这个层面上,经济效益是产出数量减去各种成本后的净效果。
  2.1.2 产出质量高、负面小:即产出的净效果再减去该产出可能带来的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破坏性影响或负面作用。前者可称之为有效利用标准,后者可称之为有利利用标准。
  效率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追求的基本目标之一。独立的谈效率不会产生什么分歧,因为无论人类的哪一种活动,都包含着效率的追求和效率的价值,人类不会重视和肯定任何“无效”的东西。但当把效率与其他价值,比如将其与公平价值一起考量时,分歧就会产生。按照哲学的语境解读,单纯的资源利用效率的“有效”标准,就是单纯的功利主义或实用主义效率标准,但是在任何情况下,单纯的功利主义标准都不是正确的。单纯的功利主义是与公平正义相对立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成为人类追求公平正义精神的死敌。资源利用的“有利”利用标准,正在于矫正效率的功利主义偏向,引进公平正义的标准。按照“有利”标准,严重破坏生态平衡,破坏人类生存的环境质量,竭泽而渔的使用自然资源,破坏可持续发展,不仅是得不偿失的,而且是显失公平的,因为它严重伤害了并未从这种功利主义效率中获利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类生存环境和意志。既得不偿失,又显失公平,即是效率的不正义。
  应当对中学生进行正确的效率观教育。尤其是在环境治理困难,人类环境生存质量严重受到侵害的现实条件下,更应该对青年一代进行效率正义、效率公平的警醒性教育。不能把学生教育成只重视功利主义效率,不问效率正义和效率公平的实用主义者。倘如此,以功利淡化道德,作为一个中学教育工作者,是失职的。
  2.2 效率与公平的对立统一 效率与公平的矛盾与统一是从不同角度观察的结果。效率与公平的矛盾,是从效率角度考察公平的结果;效率与公平的统一是则从公平角度考察效率的结果。实际上是片面强调效率,或片面强调公平的必然。
  2.2.1 片面重视效率引起的不公平 效率是人类追求的目标之一。效率提高的过程,意味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讲公平,总是在一定的效率下讲公平,零效率或低效率的公平绝不是人类追求的公平。但,更不能片面追求不公平或低公平的效率。
  片面强调效率必然导致如下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重视发展,重视生产力,重视人才的价值和地位。
  发展靠技术、靠知识、靠人才。重视效率,意味着重视人才的作用,从而使掌握了知识和技术的各种人才或社会精英,在经济、政治等领域处于优势地位。而对于一时还不是人才、甚至一生都不能成为人才的一般劳动者,特别是大部分的农民和工人,就不能共享这种优势。如此,差距就在人才和非人才的划分之间形成了。显然,适度的差别,从发展和效率的功利需要,是正当合理的。但差距过大,就会显失公平。而且,片面重视人与人之间能力比较,将人按能力区别为不同的重视层次,这本身就存在一个隐患,忽视、甚至扩大这一隐患,就必然带来不公平。
  第二种情况是,重视竞争,重视优胜劣汰的机制,重视商品经济,重视市场机制。效率或发展是在一定的机制中形成的。人类共同发现并选择了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形式,就是因为这种经济形式是迄今最有效率和最能促进发展的形式。市场经济形式之所以最有效率,是因为它具有这样几个特点:①竞争性。这种竞争是以利己的目标引导的。因而市场经济是很有动力和活力的经济形式,它鼓励能力的形成和能力的运用,并推动整体经济能力的增长。②优胜劣汰。竞争的结局,总体是共赢的,但对于竞争的双方,更多的是优胜劣汰。经济地位的差距,正是长期优胜劣汰过程积累的结果。
  2.2.2 片面重视公平引起的非效率 在经济学的视野中,公平效率是不可分离的整体,我们讲效率,离不开公平;但讲公平也离不开效率。离开效率讲公平,就会陷入平均主义的死胡同。一般说来,正确的理解公平的实质,与经济效率并不矛盾。一方面,公平的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能够鼓励劳动与蛋糕创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对于那些以自己的劳动创造了巨额财富的人,即使获得了较大的收入,如那些发明了粮食优良品种,以及那些给人类生活提供了巨大方便的人,人们不会因为他们收入高而感到不公平。相反会鼓励人们向他们看齐,发展自身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但片面讲公平,只关注利益蛋糕分配的均衡,忽视利益蛋糕整体的增加。特别是不适当的用过程公平否定结果的适度差距,过度的削高就低,就可能挫伤效率或发展的能力。
  3 公平与平等的关系
  3.1 平等是人类终极理想之一 只有更好的理解“平等”才能更好的实践“平等”,何谓平等?平等是人和人之间的一种关系,是人对人的一种态度,把对方当成和自己一样的有尊严的人来看待,这是社会形成的基础。社会是一个合作的基础,没有这一个基础就不能被称为“人类”,也不能被认为是真正的“社会”。平等是现代政治、法律和道德的正当性基础,是人类追求的的终极价值之一,是人权和公民权利的重要内容。从早期的奴隶起义和农民战争,到近代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运动,甚至是佛教、基督教都包含着平等理念的推动。
  经济平等是一个人格概念,它限制着人们之间差距的区间和限度,即无论人们之间的经济社会有着怎样的差别,都不能影响到一个人的人格尊严。因而平等具有权利的的根本性,无论是在经济、政治或社会一切领域,无论是立法、执法或司法一切活动,平等原则或准则都是一项根本性准则和原则,违反该准则或原则,都会失去正当性。
  3.2 平等是公平的基础 经济、社会和政治的公平正义都是以平等为基础的。公平在形式上表现为对称性、对等性。市场交易活动的对称性,源于对交易双方人格与地位的平等的认可,没有这个认可,对称就成为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比如人与其他动物之间就不存在任何交易过程中的对称性的要求。正由于此,我们说商品经济是平等者之间的经济,商品中包含着买卖者之间平等的内涵,商品等价交换是平等观念的践行,正是商品经济推动了人类平等精神的发展和贯彻。当然,也正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孕育和促进了人们之间财富积累的不平衡,从而影响到人们经济和社会地位的不平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就是商品经济内在的辩证法。公平在实质上是平等互利精神的贯彻和保障。
  公平在形式上的对称、对等,意味着当事人权利义务的对等实现,意味着双方利益的平等实现。在实现对等互利的同时,也就实现了当事人之间的平等权利、承担了平等的义务。在一定意义上讲,平等是公平所追求的目标。公平是平等的保障和贯彻。同理,正义也具有相同的意义。如果说,公正是保证具体当事人之间的平等,正义则着眼于更广大的平等范围。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争取民族平等的战争,推翻压迫、争取人类平等的被压迫者的革命,都是正义的行动。
  3.3 经济平等的界定 经济公平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①基本经济权利公平。不管财产权利具体的配置制度形式怎样,社会基本资源的所有权和利用权利最终只能归于所有成员,而不能为少数人所垄断。极端的私有制和中国历史上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以及对人类生存环境的严重污染、破坏等,就是对人类共有资源权利的不公平侵犯。这也是土地等自然资源公有或国有,对污染者要求付费补偿的正当依据。②经济过程机会公平或均等。无论是经济公平、政治公平或是社会公平,往往集中表现在这一过程之中。这是各种实质性公平得以贯彻的基本形式要求。少了这一个环节的公平,实质性的公平就难以保证。③结果公平。公平与平等的关系,一方面,从一般意义上讲,平等是公平的基础和实质;另一方面,从公平和平等的语义上讲,公平更多的是强调(交换和分配等)过程、规则、程序和形式的公平性,即程序公平或程序公正。在形式公正、規则公正、程序公正的背后,平等是作为前提、基础发挥作用的。而平等则更关注(交换和分配等)结果,以结果的差异程度来反证和检验过程的的公平性。如果说,公平价格是交换公平的表现,收入的适当差距则是分配公平的标志。只有差异的区间距离是适度的,才能满足平等和公平的要求。在高中教材的一个例子中,有一家生产炉具的国有企业厂长吴某自定年薪50万元,工人月工资不足千元。这就背离了公平原则。
  平等或差距标准更具有根本性,因为它被引入了人权的内容,其中包括,无论任何人,无论其身体、智力或其他背景条件怎样的弱势,公平原则要求,都必须保障他有能够维持其人格基本平等和基本尊严的生存条件。所以平等或差别衡量的公平原则,也是一切公平原则和规则的终极目标。形式公平与实质公平的结合,就称为正义。只有在形式公正,而且实质上实现了平等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说实现了经济正义。这是人类的理想,更是社会主义制度孜孜不断追求的目标,正是这种追求,使社会主义在广大的工人和农民中具有无限的吸引力,推动着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放松了行为者同一性的假定,分析了单一行为者宏观经济模型与多行为者宏观经济模型的区别和联系。  关键词:宏观经济模型 统制经济 分散经济 完全市场 不完全市场 稳态    0 引言  家庭进入金融市场进行投资和通过金融中介进行投资的成本不同,不同家庭在选择参与市场投资和参与中介投资方面存在显著差别:市场型投资者仅进行股权投资,并借入储蓄,支付利息,获取股息;中介型投资者通过金融中介进行储蓄
近年来,我国开始大规模修建无碴轨道,CRTSⅡ型轨道板的温度裂缝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及重视。由中国水利水电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承建的徐舍制板场通过有效控制,根据不同
预应力管桩具有强度高、承压性能好、施工速度快等特点,适用于一般黏性土及填土、淤泥和淤泥质土、粉土、非自重湿陷性黄土等土层中使用,大量应用于各种建筑的基础中。由于挤土
本文结合杭瑞高速公路十三标工程建设的实际,介绍了关于应用碗扣型支架现浇连续箱梁的施工工艺和工法特点,旨在引导更趋合理的施工方法,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可供类似工程参考
我认为上不上大学.家长更有话语权。大学的价值与否不仅仅取决于个人主体评价.更取决于社会现实的认可度。现在的大学生早已不是“天之骄子”。社会上有种描述.大学生多如牛毛。
“栗老师,真不舍得你走.”这是利辛县巩店镇向阳村向阳小学校长李恒平送别栗小利老师时说的话.“今年县里统一分过来的教师,栗老师是坚持到学期结束,最后一个走的.”针对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