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红”之后的范雨素和她的文友们

来源 :决策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198810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范大姐人呢?”
  “给躲起来了。”
  春天来的时候,范雨素和皮村的桃花几乎一起红了起来。
  究竟“有多红”,皮村工友之家文学小组的创立者小付在拨给文学小组骨干成员、打工诗人郭福来的电话里这么说:“你知道吗,范雨素火了,特别火。一帮记者把咱们的小院儿……围满了。”
  小付和郭福来口中的范大姐名叫范雨素。来自湖北襄阳的一个村子,初中没毕业便辍了学。今年44岁,是北京一个人家的育儿嫂。平日里一头短发,利索,一米五几并不起眼的个儿,常穿蓝绿色衣服,个性沉稳,不爱多言。


  她也是一位被网友称作“老天爷赏饭吃”“满屏神來之笔”的一篇非虚构文章的作者。她写给微信公号“正午”的《我叫范雨素》一文,两三天来在朋友圈受到“追捧”。
  连她自己也没想到,成名真的可以在一夜之间。
  范雨素本以为拿来换点稿费的第一篇公号投稿《农民大哥》的5000多点击量就是她受关注的上限了。“谁知道早晨一醒来,还不到9点钟吧,文章(《我叫范雨素》)左下角的数字跳到了10万+。”
  几分钟后,“范雨素”这个名字上了百度百科。
  几个钟头后,她的手机几乎被打爆。她抱着还没拔下充电器的手机,不知打给谁求救才好。
  几家知名的出版社很快追到村子里,插着红旗的皮村社区文化活动中心门口又多了几辆宝马。一些右臂底下夹着钱夹的城里人模样的人逢人便问:“范雨素是住这里吗?”“你能联系上她吗?”
  育儿嫂的逆袭
  位于北京市朝阳区东五环外的皮村,曾是一个不怎么起眼的城中村。
  最近的地铁站离这里要十几公里,两万多人口的地盘上北京土著仅占千余人,其余全是外地打工者。
  这里开满了小型加工厂。如果在这里待上半天,你就会习惯在低空盘旋的飞机,一天到晚近百趟轰鸣着从头顶上飞过。所以这里没有高楼,万把工友租住的是几乎清一色红瓦低矮的平房。
  范雨素的走红打破了这里的平静。一拨一拨从城里开来的车,顺着突突突的拖拉机声,依次经过沙发厂、木材厂、彩钢厂、家具厂、门窗厂,再经过几间高矮不一的泥垒的公厕,穿过几辆拉着红砖搞建设的卡车,就能来到一间挂满牌匾和海报的黑色铁门前。
  匾上的“工友之家”“工友影院”“社区青年汇”“新工人剧场”等字眼提醒着人们院子里的大致内容和陈设。
  “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是这两天才出了名的地方。在路上被问路的皮村人,朝你打量一眼,不等你问完,提起食指朝北一指,“喏!”
  这基本上是范雨素和她加入的工友之家文学小组活动的据点。惊艳了朋友圈的那句“我的生命是一本不忍卒读的书,命运把我装订得极为拙劣”就出自这里。
  涌进皮村的人们找到这里,把24岁的小付包围。他们听说小付是皮村工友之家文学小组的发起人,常跟范雨素打交道。
  一早被同事喊来的小付明显被这阵势震到了。连续两天围追堵截一名“育儿嫂”,她是头一回碰到。
  本来跟她一起应对出版单位与媒体“盘问”的,还有一位叫王德志,是工友之家的创立人之一。疲惫地应付完4月25日一整天,第二天一早他就“外出办事去了”。
  4月26日中午才肯接通电话的王德志颇有心得地说:“我告诉她(范雨素)别慌,咱们选择(媒体)得慎重。搞不好,好事也成坏事了。”
  这两天与范雨素联系密切的还有一位文学小组的指导老师张慧瑜,工友们亲切地称他为“慧瑜老师”。打2014年秋皮村成立文学小组起,他就在这里每周日给大伙上一堂课。他告诉记者,在这之前,范雨素从来没有“有意识地搞过创作”。
  皮村同心学校里一间缝纫店的女工,踏着缝纫机踏板朝对面的工友说:“看外面,都是来找范雨素的,网上传疯了她的文章,她算是紅了。她以前跟我们一样,也是打工的。”
  “打工的”“育儿嫂”“写作者”“走红”是范雨素的标签。一个月前,她花了五六个小时把《我是范雨素》写完。
  读完并转发文章的人中,不乏靠笔吃饭的人。打动网民的,有人说是透明不加矫饰的语言,有人说是她波折流离后的从容,有人说是她面对命运磨砺的坦然,还有“不太把苦难当回事”。还有人一口咬定,“就是老天爷赏她饭吃呢!”
  范雨素并不这么想。她对自己的文字不太自信,“我没天分,那都是文学小组老师们教得好”“我靠苦力营生,没什么痴心妄想,更没想过靠文学改变命运”。
  尽管她的朋友们告诉她“别慌,那些势利的记者很快就会散去”,一夜走红的她还是不知所措、有点恐惧地关了机。她通过微信叮嘱小付:“因媒体的围攻,我的社交恐惧症,已转为抑郁症了。现已躲到附近深山的古庙里。你快截图转吧,我不能见任何人了。”
  久违的文学
  见过范雨素的人知道,她是推开门随处可见的那类人。紧绷、寡言、小心翼翼,不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异乡人能从她的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如果说有点不同,这改变也许是从文学小组成立那天开始的。
  2014年秋,工友之家文学小组宣布成立。那天,几名创立者站在院子中央,抄着大喇叭冲工友们喊话:往后,每周日晚,喜欢文学的工友都可以过来听课!
  文学小组的成立是皮村的小事,却是工友们心头的大事。小付回忆,范雨素是文学小组最早的一批成员,几乎每次都来。让小付没有想到的是,文学小组的队伍日趋壮大,工友之家挤满了对文学渴求的人。他们视文学小组为“有点神圣的地方”。
  在某种意义上,文学对于他们意味着苦难的转移、宣泄和消解。对于靠体力活维生的工友们来说,每天十几个小时的辛苦劳作完毕,实在有更加轻松的选择。然而,他们需要。一些生活中抗拒不了的压力、疲惫、折磨、刺痛,还有日复一日的无意义、无成就感,时而把他们推向被压抑的极致状态。   他们的感受浓烈,在书中总能看到“能替他们说出来”的人。他们从中看到了文字的力量。用范雨素自己的话说:“生活很苦时,看书就能让自己什么也不想。”在慧瑜老师的鼓励下,工友们每每以笔呈现出来,触目惊心。
  每周上文学课,参加文学小组活动的日子,是范雨素一周翘首以盼的。不多言语的她在课堂上发言特别踊跃,甚至有时是手舞足蹈的。“来到这个院子里我觉得我特别有尊严,没人歧视我。”
  在小付看来,范大姐读书庞杂,从鲁迅、沈从文、萧红,到路遥、张承志、赵树理……那些有名有姓的作家她都喜欢,提起谁的作品她都知道,属于那种“资深的文学爱好者”。
  范雨素像燕子一样欢快地对记者说,喜欢北京的原因,书多算一个。“我对国图、首图,很熟悉!”
  她尽管纵情表达。那些年读过的书以一种不起眼的方式在范雨素身上留下印记。加上爱阐发些独立的思考,两篇手稿一经“正午”发出,令这印记宿命般地被人看到。多少年来淤积于胸的情感,在文章里得到释放。“有些片段,范大姐多次找我谈过,我知道她对她的母亲、对她的亲朋好友是深有感情的。她的生活阅历太多了。这些年,那些没被表达过的感受一直在胸口。”张慧瑜说。
  如果命运曾试图拉她下水,文学无疑充当了托起她的那股力量。两种经验深深影响着她。一种是从小到大,亲身经历的一些变故和不幸;另一种与此平行的经验是,她读过的文学作品中与她现实生活截然不同的世界,还有那些大人物、小人物说出的大道理。
  跟范雨素有着相似感觉的,还有以王春玉为代表的一些工友们。用张慧瑜的话说,他们没有被现实压垮,幸亏有文学。
  在工友们常常进行圆桌讨论的一张大桌子上,记者发现了两本传说中的《皮村文学》(第一辑)(第二辑)。白色封皮,每一本都厚厚的,有200多页,印刷得有点像高考冲刺前的习题集。工友们说,这是他们的慧瑜老师自己掏钱为大伙儿印的。
  翻开《皮村文学》,近百名工友在这里“发表”过文章。第二辑的第194页,范雨素还为三位文学小组的指导老师特别写过“藏头诗”。翻到封底,上面印着两行“暗语”:“没有我们的文化,就没有我们的历史。没有我们的历史,就没有我们的将来。”
  在文学小组里,工友们感到有尊严。他们有权利说,也有人愿听、肯听、有回应。
  制造和猎杀?
  顶着太阳,两个小院儿里的人说,范雨素4月26日一早是跑去市里跟出版社谈小说出版的事了。
  另外几人急忙围上来,“哪家出版社?”
  关于那本待出版的小说,范雨素曾在她的自述里梦幻式地勾勒过。“我原来没写过文章,如今,我有时间就用纸笔写长篇小说,写我认识的人的前世今生。我上学少,没自信,写这个是为满足自己。”
  长篇的名字,范雨素想好了,就叫《久别重逢》。它的故事不是想象,都是现实。出版社的人面对爆红、自带话题且省事儿的人,有点喜出望外。
  “觉得范雨素的文章怎么样?”
  “文章是一方面,还靠宣传、营销、包装呢!”“能不能一直红,难说。”一些守在皮村、来回踱步的出版人吸了口烟说。看着越来越多的“竞争者”,他们在心中拿捏着价码。
  这篇文章在网上疯传到第三天的同时,舆论场上有了不同的声音。有的说,群众喜欢猎奇,媒体需要点击,大家聯手制造一个疲惫生活的英雄育儿嫂。也有人说,出于一种制造底层鸡汤的需求,我们制造出了范雨素。出于同样的理由,我们也在猎杀范雨素。
  范雨素不再是一个人,她成为一群人的象征。面对艰辛生活昂起头颅的时候,她握紧的武器是书本,是希望。
  在张慧瑜看来,媒体是势利的,范雨素随时可能“被失宠”。在电话里,张慧瑜“提醒”她,你可能不会红太久。“保持清醒,别慌!”
  “底层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媒体消费底层,没有错。但到后来会发现,有时底层也是很难被消费的,他们身上有许多很坚硬的东西。”张慧瑜说。
  也许张慧瑜是对的,范雨素没有接受操纵。她躲到了“深山古庙”里。“我没想过靠文字改变命运。我习惯了靠苦力谋生,我对劳动并不惧怕。我还会做小时工,文学不是我的主要工作。”
  四十年生活的磨砺让她的心性收敛起来,没有什么事情让她特别高兴或悲伤。在她口中,小海、小付、郭福来……文学小组的亲人们,还有两个需要她耳提面命的女儿,才是她的人生。“我不相信生活和命运会有什么改变。我年龄大了,没什么痴心妄想了,只希望这件事能快点结束。”范雨素说。
  “她喜欢文学,但没有文学梦。”张慧瑜这样概括,她像是读透了人生这本大书一样,对人生、对命运、对遭遇,早年就已经形成了固化的、成体系的认识。在她看来,什么都是可以理解的,什么都打不倒她。挣一点稿费就已是范雨素生活的意外之喜。
  “范雨素们”
  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异常简陋,墙上贴着“打工·三十年”的图片集,还有定格的影像中他们流动的人生。
  文学小组的诗人小海,打工14年,写了400多首诗。许多诗是他在机器上、在下班等公交车的路上完成的,他借用海子、张楚、约翰·列侬、鲍勃·迪伦等人的句式梳理自己颠沛游离的青春。
  另一位工友王春玉与范雨素年龄相仿,創作起来并不高产,但他是工友之家文学小组的铁杆成员。因为工友之家,他把工作从肖家河换到了皮村,人也留在了皮村。他专门给皮村写了一首诗,后来被改编成了一首歌。
  翻开《皮村文学》,“寂桐”“雪婷”“墨香”……工友们为自己起好了浪漫的笔名。在皮村,在工友之家的小院儿,他们聊爱情,聊内心独白,聊城市印象,聊对妻子的思念,聊思绪穿越世界的旅行。
  在文学小组的大方桌上,在《皮村文学》里,他们写自己的生活,写激越,写懊悔,写生活中并不多见的浪漫,写自己的爱与亲历。
  作品集里,有范雨素的一首诗《一个农民工母亲的自白》:我只敢在/深夜放声哭泣/旷野无人的深夜/祈求大地/我是一个农民工/我的孩子也是一个农民工/所有的苦/我都能够吃掉/我想让我的孩子享点福。
  他们写,是因为他们需要。
  不论是萧红式的轻描淡写话悲凉,还是贾平凹式的简洁练达,都不是工友的刻意追求,而是他们生活的原生态呈现。文学的刀藏在这里。
  工友之家简陋的办公室墙角还斜放着一把木吉他,这是工友孙恒为大家唱歌用的。办公桌上的《工会活动签到表》上写满了人名,密密麻麻。
  进门处左手边堆有一摞书,《来的不是客》(中国当代进城务工青年贴身读本)供工友和来访者自取。
  图书馆门口挂着一张清晰度不高的彩色照片,三排文学爱好者簇拥在一起,笑得轻盈。
其他文献
4月12日,河南艺术银行艺术品股份有限公司在鄭州举行了乔迁开业盛典。公司创始人王洪凱先生在发言中说,公司立足艺术品的收购收藏和销售,提供艺术品的鉴定、复制、拍卖、信托、保险、交易、授权等服务,为艺术家介入艺术市场搭建平台,确保各方的利益和谐,实现双赢甚至多赢。在企业的晋级转型中,将收藏、展览、拍卖、创意、论坛融为一体,制定明确而具有可操作性的运营规则,对全球艺术品的创意力、文化力、品牌力进行整合,
期刊
成长力是一个企业兴衰的核心标志,也是一个企业在资本市场中生存的重要法宝。近年来,我国保险行业面对的环境不断变化,一方面国内人口老年化现象日渐凸显以及金融消费观念不断改变,保险业正迎来发展新机遇。另一方面,随着金融开放举措不断推进和落实,外资保险机构将全面进入我国,同时国内保险企业数量也在连续攀升,整个行业不断发展和壮大,竞争日益激烈,我国保险行业将面临新的挑战。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作为我国保险
编者按:  大国承诺显初心,精准扶贫春风起。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2012年,在第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向全世界发出庄严的承诺。从2013年至今,5564万中国人摆脱贫困,相当于一个欧洲大国的人口总数;未来3年,还将有4335万人脱贫。举世瞩目的成就向世界展示了这份承诺的分量。  绝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确保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
期刊
三四十年前,北方人过冬的蔬菜不外乎“老三样”:白菜、萝卜和土豆;如今,冬储菜的概念已经淡去,人们随时可以吃到各种新鲜蔬果,却感觉没了过去的香甜味道。农业和现代种植技术的发展解决了品种丰富性问题,那味道呢?美国普渡大学研究人员近期在《美国化学会》杂志发表文章称,西红柿味道变差可能是由于阳光照射不足;但更多专家认为,影响果蔬味道的因素还有很多。  “蔬果变味”原因涉及多个环节  从育种到种植,再到采摘
期刊
H矿业有限公司作为东川民营龙头企业,担负着地方经济发展繁荣的重任和使命,如何准确把握“十四五”和2035年远景发展目标带来的发展机遇与挑战,是H矿业有限公司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合理的规划对企业否能够实现持续繁荣发展至关重要。但是,作为铜矿行业的上游产业,近年来,H矿业有限公司遇到了发展瓶颈,一方面受到国际铜价走势、下游铜产品需求的制约;同时,受铜矿资源储量减少低,安全生产和环保政策的制约,这些因素是
在美国人口密度最大的纽约市,得益于公立教育体系的合理设计和政府对教育资源的有效调配,纽约才没有出现“天价”学区房。  纽约不存在“天价”学区房  美国教育有私立与公立之分,私立学校收费高昂、提供高端教育服务,不存在学区之分。免费公立教育为保障公平,一般都规定学生就近入学。  纽约市根据地理位置,大体划分为32个学区,其中公立小学715所。当然,这些学校也是良莠不齐。一些公立学校师资优良、财力雄厚,
期刊
油、盐、酱、醋是我们烹调时离不开的帮手,添加这些作料时讲究不少,时间、温度、分量等都要因菜而异。  倒油:不要一概都是热锅凉油。干熘、软炸的油温三四成热即可,有保鲜嫩、除水分的作用,如软炸虾仁、炸香椿、干炸带鱼等。而青菜快炒也只需五六成热,此油温能让炒出来的菜颜色漂亮且营养流失少,油温过高可能造成原料受热不均匀,油温过低蔬菜容易出水。但炒肉要热锅凉油,先用中火把锅烧热再放油,然后放肉煸炒,这样肉表
期刊
近年来,传统文化越来越受重视了。同时,也有人怀疑,传统文化形成于千年之前,会不会过时呢?要探讨这个问题,首先就要回答文化是什么。  “文化”的定义不容易下。对于难以准确定义的词,人们就会根据自己的需要来使用,可以说是“一个概念,各自表述”,我们也不例外。  我们这里要说的文化概念来自《易经》。《易经·贲卦》说,“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指动物身上的斑纹,既有修饰、装饰的
期刊
用微波炉加热馒头往往会变得又硬又有韧性,吃时要费好大劲才能嚼烂,这是由于微波炉是表面加热,馒头表面的水分被高温蒸发后,表面就会变硬;但微波还没有达到馒头内部,所以里边还是凉的。  如果加热时把馒头封闭在一個空间中,再加点水,既能阻止馒头皮中的水分蒸发,又可促使热量往饅头内部传递,一些微波用具能“蒸”热馒头就是这个原理。家里如果没有微波用具,也可把馒头放在碗里,同时放一张打湿的纱布或餐巾纸,再用可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