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HS1基因突变致线粒体短链烯酰CoA水合酶1缺乏症1例

来源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b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诊治的1例ECHS1基因突变致线粒体短链烯酰CoA水合酶1缺乏症患儿的临床资料及相关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患儿,男,3个月28 d,病史特点:哭吵、惊厥发作;查体:竖颈不稳,双侧巴氏征引出。血乳酸增高。头颅核磁共振提示双侧基底核区对称性病变。基因检查示患儿ECHS1基因复合杂合突变:c.796A>G(p.T266A)和c.463G>A(pG155S),结合患儿病史推测此为致病基因。故幼儿期有肌张力异常、运动发育迟缓或倒退、痉挛、乳酸增高、头颅磁共振成像示基底核区异常低密度影,病因未明时,应考虑到线粒体方面的疾病。

其他文献
目的了解重症肺炎患儿中人类博卡病毒(hBoV)的感染情况,并探讨混合感染因素对疾病严重程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呼吸科收治的335例重症肺炎患儿。入院时采集鼻咽分泌物行多病原学检查,采集外周血行血常规、C反应蛋白(CRP)及细胞免疫检测。结果335例重症肺炎患儿中共检出hBoV感染29例(8.6%),其中hBoV单纯感染22例(75.9%),混合其他病
目的通过Fisher逐步判别分析法建立儿童紫癜性肾炎(HSPN)病理分级的预测模型。方法通过对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144例儿童HSPN的病理分级与实验室指标、临床表现中的28项指标进行研究,建立Fisher逐步判别分析模型,并检验其在预测HSPN病理分级的正确率。结果HSPN不同病理分级间有差异的实验室指标、临床表现的指标有5项。对于病理分级为Ⅱ级、Ⅲ级和Ⅳ级的HSPN患儿,筛选出5项指
目的探索足月新生儿血栓弹力图(TEG)的特点,并评价其与传统凝血项目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1至12月江门市中心医院52例足月新生儿作为新生儿组,34例择期手术成人患者作为成人对照组,分别检测TEG、凝血功能4项、血小板(PLT)计数并做相应分析。结果新生儿组TEG参数:反应时间(R)为(4.18±1.08) min,凝固时间(K)为(1.21±0.45) min,最大切角(Angle)为(7
目的探讨透明质酸酶(HAase)对生发基质-脑室内出血(GM-IVH)早产兔脑组织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将80只孕29 d新生新西兰大白兔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GM-IVH对照组、HAase治疗组。GM-IVH对照组和HAase治疗组予50 g/L丙三醇腹腔注射,诱发GM-IVH;对照组予同等剂量9 g/L盐水。颅脑超声筛查GM-IVH情况。HAase治疗组经前囟侧脑室注射透明质酸酶,GM-I
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CLS)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毛细血管内皮损伤、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大量血浆蛋白渗入组织间隙而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是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常见的危重症之一。该病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临床分期界限模糊,常因其他合并症而被忽视,临床治疗较为棘手。目前尚无明确的诊断标准,诊断主要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临床治疗多为经验性治疗,而诊疗的关键是积极控制原发病及液体管理。现结合国内外文献资料及临床诊
目的研究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C677T及A1298C位点多态性与闽南地区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化疗用药甲氨蝶呤(MTX)不良反应易感性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6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收治的128例闽南地区ALL患儿,采集其外周血2 mL,提取基因组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直接测序方法检测MTHFR基因C677T和A1298C基因型,依据
目的探讨原发性胎儿胸腔积液的围生期结局,为原发性胎儿胸腔积液的临床诊疗提供经验。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8年2月广东省妇幼保健院收治的80例原发性胎儿胸腔积液病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0例胎儿胸腔积液的母亲年龄中位数为29岁(24~33岁),产前诊断胎龄中位数为29+1周(24~32周)。其中9例失访,余71例胎儿原发性胸腔积液中,48例(67.6%)出现胎儿水肿,44例(62
医疗技术的进步使早产儿救治成功率明显提高。在目前的生物-医学-人文模式理念指导下,在医疗硬件投入增加、医疗技术水平提高的同时,医护人员开始关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护理模式的科学性、人性化改变。家庭参与式护理(FICare或FIC)是一种先对护士进行有效培训,然后再对家长进行足够指导,在此基础上允许家长进入NICU参与新生儿住院期间非医学性常规生活护理的综合管理模式。现就FICare的背景
肠道是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在机体免疫稳态的维持中起着重要作用。肠道上皮不是静态的物理屏障,它与肠道菌群以及免疫系统存在强烈的相互作用,对抗原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平衡耐受性和效应免疫功能产生深远影响。研究表明肠道菌群的组成能够影响免疫系统的发育并调节免疫介质,进而影响肠道黏膜稳态乃至机体的免疫反应。肠道菌群的紊乱会导致肠道屏障的破坏,并可能与某些疾病的易感性增加密切相关。本文将讨论归纳肠道菌群如何影响
目的探讨儿童癫痫持续状态(SE)近期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SE患儿的临床资料,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量表(GOS)描述近期预后,GOS=5分为预后良好,GOS<5分为预后不良。结果1.临床资料:入选298例,其中男163例,女135例;年龄2个月7 d~14岁5个月,1~3岁106例。154例(51.68%)既往有抽搐史,98例(63.63%)确诊癫痫,新发SE共241例(占8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