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观念支配人的意识,意识指导人的行动。训练观念对训练效果起到决定性的作用,陈旧落后的训练观念给训练带来的是吃力不讨好的训练效果,而先进的、有创新的训练观念可使训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必须要大胆打破陈规、大胆创新,向训练要质量,做到能掌控训练,把握训练的脉搏,创造好的训练成效。
关键词:体育教师;训练观念;转变
一、训练观念的分析
“观念”是人类支配行为的主观意识,观念的产生与所处的客观环境关系密切,正确的观念就是人的大脑对客观环境的正确反应。人类的行为都是受行为执行者观念的支配,观念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行为的结果,一旦训练观念形成,那么他所有的思想、意识和语言行为就会被束缚在这个“圈子”里。
现在中学教师普遍的训练观念有以下几条:
1. 盲目追求训练量
比如速度训练就让学生进行30m、60m快速跑10~20次,不求质量只认数量;在进行杠铃训练时也只规定某个重量做多少次多少组,不管重量是否合适,不管动作是否到位等等。
2. 训练手段陈旧
用老办法解决新问题。比如在初学体育的学生中进行小步跑和后蹬跑练习,其实这两个练习对初学者来说,效果很差,动作到位的可能性很小,一旦错误动作定型以后要改就难,并且对今后的跑的技术动作都会产生负面影响。
3. 训练方法单一
整堂训练课枯燥乏味,学生练习积极性差。比如速度练习只进行跑,练力量只是杠铃,方法单一。训练 效果差。我们倡导的训练观念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向训练要质量。把单一的训练内容进行重组,变成组合训练。比如在练速度时穿插快跳练习,提高反应速度的练习;在速耐训练中,前半段练速耐,后半段练习力量耐力等等。在杠铃训练中可结合快速跑和快跳的练习。
4. 教练员对训练的掌控能力差
这也是影响训练效果的关键。一名教练员除了要会“训”,更应让学生会“练”,把“训”与“练”有机结合在一起这才是好的训练。好的教练员在训练中应做到“善观”:观察学生对练习的反应,观察学生的表情,观察学生完成技术动作的表现,训练的态度取向等等。“善问”:教练员应经常寻问学生对练习的感觉,对运动量和强度的反应以及饮食睡眠等情况。“善变”:教练员应根据具体情况改变训练方法和训练手段,调整训练强度,运动量等。
二、训练手段的运用与组合式训练模式是取得好成绩的关键
首先,教练员或体育教师必须清楚所训练的学生目的是什么?是参加比赛还是高考?第二,教练员或体育教师还必须弄清:(1)你练的是什么项目;(2)决定这个项目成绩的因素有哪些;(3)这些决定因素通过哪些有效的训练手段和巧妙的安排能达到好的训练效果。所以训练手段的选择和重组是取得高质量训练效果的关键。俗话说:教无定法,那么练也无定法。针对不同的项目,在不同时期,教练员所采用的训练手段应有所区别,手段的重组也应根据训练的目的、项目的情况进行科学的组合。在训练手段的运用上应遵循长期性、系统性和逐步提高的训练原则,相同的训练手段对不同的人群的使用上要求是不同的,要做到因材施教。训练计划的制定也牵扯到训练手段的重组,一份科学的训练计划对训练的指导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教师要用新观念去引导影响学生训练观念
教师观念的转变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教师不仅仅是指挥员对训练发号施令,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要有意识去练,练什么要想什么。教练员在训练之前,必须把训练手段的要求即训练的价值告诉学生,让学生把训练的意识强加进去,而且在训练中不断加以提示,以保证身体练习和训练意识的有机结合,没有意识的训练,效果很差。
四、教练员要有能力掌控训练
对训练的掌控能力是一名教练员能力的体现,其实很多教练员根本不知道什么是训练掌控。训练掌控就是一个教练员控制训练负荷的能力,通俗地说就是什么时间上强度,什么时间进行调整。运动成绩的提高必须经过训练——疲劳——恢复——提高四个过程。掌控就是遵循这一训练规律,在训练计划中找出周期,该干什么就干什么,绝不能蛮练。再就是赛前(考前)的训练很重要,有些教练员认为要比赛(考试)了,就减小运动量,让学生休息。其实这是不对的,调整训练也称恢复训练是很科学的,什么项目在赛前该怎样减量、减强度,不同的项目在赛前减量减强度的时间和方法各不一样。作为一名合格的教练应该做到心中有教,能科学地进行赛前的调整训练,而不是一味地让学生消极的休息。教练员对训练的掌控比较直观的方法就是晨脉测试,如果学生晨脉达到个人极点就应该调整,相反,调整到晨脉低点就可上量上强度了。
综上所述,一名合格的教练员必须要有创新的训练观念,要有科学的训练手段,要有掌控训练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训练效果,才能真正做到向训练要质量。
(江西省遂川中学)
关键词:体育教师;训练观念;转变
一、训练观念的分析
“观念”是人类支配行为的主观意识,观念的产生与所处的客观环境关系密切,正确的观念就是人的大脑对客观环境的正确反应。人类的行为都是受行为执行者观念的支配,观念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行为的结果,一旦训练观念形成,那么他所有的思想、意识和语言行为就会被束缚在这个“圈子”里。
现在中学教师普遍的训练观念有以下几条:
1. 盲目追求训练量
比如速度训练就让学生进行30m、60m快速跑10~20次,不求质量只认数量;在进行杠铃训练时也只规定某个重量做多少次多少组,不管重量是否合适,不管动作是否到位等等。
2. 训练手段陈旧
用老办法解决新问题。比如在初学体育的学生中进行小步跑和后蹬跑练习,其实这两个练习对初学者来说,效果很差,动作到位的可能性很小,一旦错误动作定型以后要改就难,并且对今后的跑的技术动作都会产生负面影响。
3. 训练方法单一
整堂训练课枯燥乏味,学生练习积极性差。比如速度练习只进行跑,练力量只是杠铃,方法单一。训练 效果差。我们倡导的训练观念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向训练要质量。把单一的训练内容进行重组,变成组合训练。比如在练速度时穿插快跳练习,提高反应速度的练习;在速耐训练中,前半段练速耐,后半段练习力量耐力等等。在杠铃训练中可结合快速跑和快跳的练习。
4. 教练员对训练的掌控能力差
这也是影响训练效果的关键。一名教练员除了要会“训”,更应让学生会“练”,把“训”与“练”有机结合在一起这才是好的训练。好的教练员在训练中应做到“善观”:观察学生对练习的反应,观察学生的表情,观察学生完成技术动作的表现,训练的态度取向等等。“善问”:教练员应经常寻问学生对练习的感觉,对运动量和强度的反应以及饮食睡眠等情况。“善变”:教练员应根据具体情况改变训练方法和训练手段,调整训练强度,运动量等。
二、训练手段的运用与组合式训练模式是取得好成绩的关键
首先,教练员或体育教师必须清楚所训练的学生目的是什么?是参加比赛还是高考?第二,教练员或体育教师还必须弄清:(1)你练的是什么项目;(2)决定这个项目成绩的因素有哪些;(3)这些决定因素通过哪些有效的训练手段和巧妙的安排能达到好的训练效果。所以训练手段的选择和重组是取得高质量训练效果的关键。俗话说:教无定法,那么练也无定法。针对不同的项目,在不同时期,教练员所采用的训练手段应有所区别,手段的重组也应根据训练的目的、项目的情况进行科学的组合。在训练手段的运用上应遵循长期性、系统性和逐步提高的训练原则,相同的训练手段对不同的人群的使用上要求是不同的,要做到因材施教。训练计划的制定也牵扯到训练手段的重组,一份科学的训练计划对训练的指导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教师要用新观念去引导影响学生训练观念
教师观念的转变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教师不仅仅是指挥员对训练发号施令,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要有意识去练,练什么要想什么。教练员在训练之前,必须把训练手段的要求即训练的价值告诉学生,让学生把训练的意识强加进去,而且在训练中不断加以提示,以保证身体练习和训练意识的有机结合,没有意识的训练,效果很差。
四、教练员要有能力掌控训练
对训练的掌控能力是一名教练员能力的体现,其实很多教练员根本不知道什么是训练掌控。训练掌控就是一个教练员控制训练负荷的能力,通俗地说就是什么时间上强度,什么时间进行调整。运动成绩的提高必须经过训练——疲劳——恢复——提高四个过程。掌控就是遵循这一训练规律,在训练计划中找出周期,该干什么就干什么,绝不能蛮练。再就是赛前(考前)的训练很重要,有些教练员认为要比赛(考试)了,就减小运动量,让学生休息。其实这是不对的,调整训练也称恢复训练是很科学的,什么项目在赛前该怎样减量、减强度,不同的项目在赛前减量减强度的时间和方法各不一样。作为一名合格的教练应该做到心中有教,能科学地进行赛前的调整训练,而不是一味地让学生消极的休息。教练员对训练的掌控比较直观的方法就是晨脉测试,如果学生晨脉达到个人极点就应该调整,相反,调整到晨脉低点就可上量上强度了。
综上所述,一名合格的教练员必须要有创新的训练观念,要有科学的训练手段,要有掌控训练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训练效果,才能真正做到向训练要质量。
(江西省遂川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