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亲”习俗的流传与变迁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xwww1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婚俗作为一种重要的民俗事项在几千年的流传中既保存了对特定仪礼的传承,也发生过一些变迁。本文以婚俗中的“相亲”为例,简要梳理了宋代开始至今,相亲活动在流传的普遍性、发起者、参与者、活动地点与形式等方面的传承与变迁情况。
  【关键词】婚俗;变迁;相亲
  【中图分类号】K8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9-0064-02
  中国的婚俗源远流长。成书于西汉年间的《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礼记·昏礼》上载:“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婚姻因为其承载的重要职能“上事宗庙,下继后世”而被世世代代国人所重视,因此为婚姻伴随而生的婚俗,也是各种民俗事项中颇为重要的一种。
  汉代《礼记·仪礼》载:“昏有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其注曰:“纳采者,纳雁以为采择之礼也。问名者,问女生之母名氏也。纳吉者,得吉卜而纳之也。纳征者,纳币以为婚姻之证也。请期者,请婚姻之期日也。夫采择自我,而名氏在彼,故首之以纳采,而次之以问名,此资人谋以达之也。谋既达矣,则宜贵鬼谋以决之,故又次之以纳吉焉。人谋鬼谋皆协从矣,然后纳币以征之,请日以期之,故其序如此。”据历史考证,此昏之六礼为周之遗制,此后一直沿用。至宋代,纳采、问名统称纳采,并纳吉、请期于纳征,于是只保留了纳采、纳征、亲迎三礼。而文献记载的相亲习俗也始于此时,纳采的最后一步就是相亲。宋代吴自牧的《梦粱录·嫁娶》记载,在男女双方家庭互通书贴合八字、察门第之后,“男家择日备酒礼诣女家,或借园圃,或湖舫内,两亲相见,谓之相亲。”这是最早明确使用“相亲”一词来描述婚约确立前双方见面活动的文献记载。
  “相亲”通常指男女双方在未曾谋面的情况下由亲人或本人以嫁娶为目的,在议婚时安排的会面。虽然明确使用“相亲”并记载于文献的时间是宋代,但从广义上看,议婚阶段的双方家庭为考察是否与对方确立婚姻关系而进行的各种接触,其实都可以属于相亲的组成部分。从狭义上看,主要是指双方于某一约定时间的特定会面。本文所讨论的“相亲”主要是基于“民俗活动”考察的视角对这一民俗事项的变迁情况进行梳理,因此,下文所谈及的“相亲”主要是基于其狭义定义,即尚未谋面的男女双方本人及家人以嫁娶为目,在某一约定时间的特定会面。为了便于梳理,本文将分几个阶段对相亲的历史变迁展开叙述。
  一、宋元时期
  宋代《梦粱录·嫁娶》不但首次明确使用“相亲”来记录议婚时男女双方的会面活动,同时记录了相亲的诸多细节。比如相亲发起人“男家择日备酒礼诣女家”,相亲地点“或借园圃,或湖舫内”,会面结果“如新人中意,即以金钗插于冠髻中,名‘插钗’。若不如意,则送彩缎二匹,谓之‘压惊’,则姻事不谐矣。”据民间传说,成吉思汗年幼时,其父也速该带着他去相亲,见到弘吉刺部的特薛禅,特薛禅称也速该为“忽答”(亲家),并表示:“俺弘吉刺家在前日子里,不与人争国土、百姓,但有颜色的女子,便献与您皇帝人家,后妃位子里教坐有来。”成吉思汗遂与特薛禅之女孛儿台定亲。成吉思汗建国后,以孛儿台为正后。文献也好,传说也好,可以发现,当时的相亲活动发起者是男方家庭。“择日备酒礼诣女家”,男家选日期、选地点、备酒食,是相亲活动的发起者,也是主导者。虽然也有很多女方家庭主导的以择婿为主题的相亲活动,但从该习俗的普遍性和广泛性来看,仍是以男方家庭发起居多。
  二、明清时期
  明代万历时期刊印的《金瓶梅》曾仔细描写过西门庆与孟玉楼相亲的故事。西门庆在媒婆薛嫂的陪同下先去拜见孟玉楼的长辈杨家姑奶奶,薛嫂介绍说:“这位是西老板,要和大娘子说亲,您家里姑奶奶最大,所以最先拜见您老人家,您发话,才敢过去相看”。得到长辈首允后,第二日,西门庆在媒婆陪同下前往杨家与孟玉楼正式见面——相亲。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也对相亲有记载,第一一八回提到“平儿先看见来头,却也猜着八九:‘必是相亲的。’”除此,一些地方文献对相亲这一婚俗亦有记载,如汾州曹树谷《前明汾州藩邸事考》记载:“庆成王立金字下马牌于府门,有司垂首听命,至其鱼肉善良,尤不可殚述。与军民为婚,六礼不备,身至女家检阅,以妍媸为弃取,名曰相亲,邑人遂沿为恶俗,至今未改。”此中描述对相亲活动中的男女双方地位与话语权的不平等深表不满。
  三、民国时期
  民国时期,新思想新潮流盛行,反应在婚俗领域,主要表现为女性在婚姻问题上更加有自主意识。一方面,这一时期越来越多的女性进入公共领域,她们读书、工作甚至出国留学。这些经历拓展了她们的视野也改变着她们对婚姻的认识和理解,这些新女性大多会选择自主决定婚姻。另一方面,更多广大没能有新经历的女性基本上仍沿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道路而进入婚姻,因此“相亲”活动的普遍性较之宋元明清时改变不大。
  四、新中國成立后
  1950年4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废除包办婚姻,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中国人的婚姻自主权第一次从法律上得到了保护。这一历史阶段的相亲活动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相亲活动的发起者除了男女双方父母又增加了单位和组织,热心领导和长辈鼓励甚至亲自参与适婚青年的相亲活动,更有些主动担任媒人,介绍适龄男女青年认识、相亲。其次,男女双方家庭参与相亲活动的人数和比例均有下降,除了单位组织的青年联谊活动,大多数时候活动参与者以媒人、男女双方三个人为主。再次,相亲活动的具体形式不仅包括共进餐饮还开始出现一起看电影、逛公园等更多选择,形式更丰富。最后,男女双方本人在相亲活动中的自主权更大,双方父母的影响力呈下降趋势。
  五、21世纪后   进入新世纪后,相亲这一传统私密的民俗活动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也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其突出特点包括:首先,网络红娘诞生。1998年第一家婚介网站诞生,此后相关网站纷纷上线,比如“珍爱网”“百合网”“有缘网”“世纪佳缘”等等。网站会为登记注册的网友安排相亲活动。不同于对男女双方都比较了解的传统媒人,网络红娘主要是根据有结婚意愿并登记注册的网友提交给网站的个人信息来牵线搭桥,安排相亲。其次,电视红娘诞生。2010年第一档真人相亲节目开播,很快各大电视台纷纷推出自己的相亲节目:《非诚勿扰》《百里挑一》《爱情如氧气》《爱情连连看》《倾城之恋》《相亲可以赢》……不同于一对一的相亲,电视相亲节目大多是同时邀请多位适婚青年共同参加电视节目,以游戏和问答的方式帮助节目参与者选择合适的心仪对象。再次,父母公园代相亲。近年来,青年人的结婚热情大幅下降,由男女双方本人发起的相亲活动日渐减少,适婚青年的父母重新成为相亲活动发起者和主导者。这些老年人聚集在城市某些特定的公园里,比如北京的中山公园、天坛公园,上海的人民公园和成都的人民公园等,在被称为“银发相亲角”的地方拿着子女的照片和信息资料寻婿择媳,期望为子女寻找到合适的配偶。事实上,这种父母热衷并积极代劳的相亲,男女双方本人能真正会面的并不多,相亲成功率也不高。
  综合来看,进入新世纪以来,适婚青年或者热衷于相亲或者极力排斥相亲。他们或主动前往各种相亲平台秀出自我,或以各种理由拒绝谈论婚嫁,无奈的父母只好亲自上阵,代为相亲。无论是父母代相亲还是参加网络或电视相亲,男女青年本人的意愿逐渐成为决定相亲成功与否的关键,父母和家庭在相亲中的显性作用正在下降。
  六、结语
  基于以上对相亲习俗的简要梳理可以发现,民国时期是一个重要的分界线。宋元明清时期,相亲习俗的传承虽有些许变化,但总体来说变化并不显著。因此,下面将分两个阶段予以总结。
  宋以后,及元、明、清,在这漫长的历史阶段中,婚俗大体仍依“六礼”或简化的纳采、纳征、亲迎三礼,而单就“相亲”来看的话,其流传情况并无太大变迁。综合来看,一方面受“婚姻大事乃遵父母之命”的传统婚姻观的影响,虽然在一些历史文献中找到相关的记载,但在正式订婚前为男女双方本人预备见面机会的,其实并不是非常普遍。另一方面男女双方在这个过程中的地位与话语权是不对等的,大多数情况下是男方决定婚事是否能成。从相亲活动的地点选择来看,一般会选择非男女双方家庭之外的第三处作为会面地点,或者也有男方前往女方家会面的,如《金瓶梅》中的孟玉楼家和《红楼梦》中的贾府。从相亲活动的具体形式来看以共进餐饮为多,也有以文武或女工考察为内容的会面,但不具普遍性。
  随着民国时期两性平等思潮的出现,特別是新中国成立后,废除包办婚姻,实行婚姻自由之后,相亲活动的流行范围大大扩大,单位和组织积极参与其中,体现出我国独有的时代特色。新世纪之后,虽然相亲活动流行范围已经扩大,但却出现了分化。其一是一些适婚男女青年热衷于网络或电视相亲,而更多青年男女或因工作繁忙或因结婚意愿低等原因而被父母代相亲。因此从总体来看,相亲的流传范围越来越广。从相亲的发起者来看,大致经历了父母主导到男女双方自己主导再到共同主导的发展过程。从相亲的参与者来看,从双方家庭成员及男女双方参加到男女双方自己参加或双方父母代为参加。从相亲的活动形式来看,从共进餐饮到观影、喝茶、逛公园,形式越来越丰富。
  民俗变迁是社会发展的一面镜子,“相亲”的历史流传与变迁也恰恰反映了宋元明清以来,特别是民国时期、建国后乃至今天我国社会发展的巨大变迁。
  参考文献:
  [1](元)陈澔注,金晓东校点.礼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
  [2](清)吴自牧.梦粱录[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
  [3]陶立璠.民俗学[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8.
其他文献
【摘要】冯友兰在抗战时期提出了著名的人生境界说。他根据个体对人生和宇宙觉解程度的高低,将人生的境界由低到高依次概括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学养是帮助人们提升和保持高境界的重要路径。冯友兰的人生境界说是对人生的意义的深层思考,不仅对当时处于战乱的人们提升生活的勇气、寻找生活的方向有着重要的价值,而且对当代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也有着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冯友兰;人生
期刊
【摘要】 19世纪是工业文明迅速发展的时代,受工业文明的冲击,19世纪欧洲大量涌进移民,社会重新分工,资本分化和不确定性导致欧洲社会发生变化。《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是本雅明研究19世纪巴黎的著作,主要针对的是诗人波德莱尔。波德莱尔在诗集《恶之花》中主要描写了巴黎社会的底层人,他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刻画着巴黎社会表面的穷奢极欲和实际上的遍地狼藉。与其说波德莱尔是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不如说
期刊
【摘要】随着清代下层女性犯罪的研究出现,清代的宗室女性犯罪也开始得到关注。本文将根据现有的宗室女性犯罪相关史料,以此视角分析宗室女性犯罪的具体原因,从而了解清代宗室女性的地位与社会生活状态。  【关键词】清代;宗室女性;犯罪原因 ;社会生活  【中图分类号】K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9-0056-02  《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对清代的皇
期刊
【摘要】马克思异化理论认为,异化是社会历史的普遍现象,广泛存在于不同形态的社会中。在现代社会,人们仍无法摆脱异化,现代人的异化也体现着诸多时代的特质。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人类社会的异化却呈现出生产异化、交往异化及人的主体性丧失等总体性态势,因此,必然要求对现代人的异化进行扬弃与超越,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矛盾的化解,复归人的本质力量。  【关键词】现代化;异化;超越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对于科举而言,或是对于童蒙读物来说,宋代都是绕不开的繁盛的朝代。宋代科举改革之后,重文轻武,举经义,从思想上巩固和加强了中央皇权的地位;童蒙读物发展至宋代,不仅在数量上、类型上,还在质量上达到了高峰。文章认为二者是交互影响的关系,宋代科举制对童蒙读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童蒙读物的编撰、创作及传播上,其中,传播主要涉及教育,指的是私塾的传播。而童蒙读物对科举制度也有反哺的影响,如顺应、巩固和加强
期刊
【摘要】在对现代性问题的哲学思考之下,现代西方哲学形成了两大哲学思潮,即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这两大思潮总体上都将传统西方哲学的危机根源归结为形而上学的危机。马克思正是从对这一危机的反思与批判着手进行道路探索,因此马克思是探索传统西方哲学现代性转换的领路人。马克思认识到哲学思想的危机从根本上是源于人类社会实践本身的危机,为找到一条现实的、科学的走出异化回归人以及人类社会本质的通路,他提出人类通过自己
期刊
前情提要  天刀门五雄在铁热克村遭遇神秘的人头收割者,原本就受伤不轻的众人,终究是无力抵挡,死伤惨重。吴土焙被当作活口,擒至钟山。在钟山遇到阿依古丽,并且阴差阳错之间,吴土焙帮助雷六鼎击杀魔头潘笑夫。休整数月后,吴土焙带着阿依古丽离开钟山,前去铁热客村寻找谭火池,并踏上了返回山东的旅程。  第四章 斗蛟擒鳌  山叠嶂,水流长。烈日炎,月色凉。竹箫一曲断人肠。风尘满面心如洗,应知路途多风光。驼铃嘹喑
期刊
【摘要】随着近代中国的国门被外来势力打开,殖民经济传入并破坏了中国原有的小农经济体制,外来的思想文化也不断地冲击中国传统文化。外国思想文化传入,国内文化运动的兴起,民主思想逐渐深入人心,传统的思想道德伦理被打破。五四运动时期,最先接触外来文化的知识分子对封建礼教进行鞭挞,提出人人平等。女性权利平等作为民主的一部分,开始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女权思想就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应运而生并发展壮大。这前所未有的女
期刊
【摘要】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的加剧,离不开当时社会生产的发展,而生产发展的一个标志是铁的使用技术愈加精湛。冶铁技术催化加速了农业和军事上的革新,并提供了物质和技术上的支持,助长了诸侯欲取代周天子的勃勃野心。  【关键词】战国;铁器;冶铸技术;兼并战争  【中图分类号】K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标号】2096-8264(2021)39-0054-02  平王东迁后中国社会进入了
期刊
【摘要】宋玉其人及作品中的文学典故、文学主题在清代散曲中被频繁提及和援引,通过梳理全清散曲发现,对于宋玉及其作品的接受既呈现出和元明散曲中一以贯之的承袭特点,即多附会于男女情事,同时亦有向本事本义回归的出新。  【关键词】清代散曲;宋玉;接受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9-0043-04  宋玉批评自汉代始,史载可查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