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迁子女返乡就读的适应问题

来源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nbal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随迁子女;返乡就读;适应问题
  一、案例:他变了一个人
  笔者在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少儿科随精神科医生进行临床见习时遇见了辰,辰是个初一的男孩,当时由爸爸妈妈带来看“病”。辰个头很高,整个谈话过程中都不停地咬自己的手指甲,显得很紧张。据辰的父母介绍,他们从外地到沪打工,孩子从小在上海读幼儿园和小学,本来各个方面都表现很好,但五年级的时候因为客观原因送他回老家上学,他就像变了一个人,经常与家人、老师发生矛盾,还曾离家出走,甚至有自伤的行为。父母束手无策,最近孩子又表示不愿意再上学,无奈之下,父母接他来上海住一段时间。老师曾提醒家长是不是孩子心理有问题,所以父母带他来医院进行检查和治疗。以下为当时医生和辰及辰的父母对话的部分实录。
  母亲:自从五年级的时候把孩子送回老家上学后,他就像是变了一个人,和谁都相处不好,经常和奶奶、姨妈、外公发生矛盾,和老师也相处不好,还骂老师,后来就不愿意上学了。我们把他又接回上海,但是在我们身边也相处不好。在老家的时候他还离家出走,在县城玩了两天,后来大家才把他找回来。(谈话过程中,爸爸也不时地进行补充,说他还喜欢自残,手上有很多刀划的痕迹。)
  医生:他生过什么病吗?
  父亲:没有。(然后父亲又说到孩子经常旷课,还经常咬手指甲。)
  医生:(指着孩子的手说)好多刀痕,好深啊,是什么样的情况会让你做出这样的事情?
  男孩:第一次是我和别人发生矛盾,但是老师没有批评对方,却总是在批评我,我回到教室的时候,就对自己动手了。
  医生:后来还有很多次?
  男孩:(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去年暑假开始我就不做这样的事了。
  医生:回老家之后,爸爸妈妈说你像是变了一个人?
  男孩:(点了点头)刚回老家的时候,很多人找我麻烦,等在学校门口和我要钱。
  妈妈补充:家乡是个小地方,治安不如上海好;另外因为父母在上海打工,相对不缺钱,有时候也会给他多一些零用钱,一些不良同学就直接和他要钱花,有一次还把他的手机也给要走了。
  男孩:我总是被人欺负,我就想怎么样可以让自己变得强大。
  妈妈说他还结交一些不良少年做朋友;男孩辩解说,和他们在一起感觉有人保护自己,有人关心自己。
  医生:刚回家的时候,想不想爸爸妈妈?
  男孩:那个时候很想,现在好了。
  妈妈(语气柔和了很多):这个孩子就是这样,那个时候打电话,问他想不想,他都是说自己挺好,不想。
  医生:想去上学吗?
  男孩:嗯,老师不让同学跟自己玩,总是觉得自己欺负别人。
  医生:读书怎么样?
  父亲:以前在上海的时候,他读书成绩很好,小学时曾考全年级第一,班里一直保持前几名,刚回去的时候也还可以,但是六年级下学期就开始走下坡路了。
  医生:这不是你想要的,但你这些做法会让大家担心你是坏孩子。
  我们可以发现,该生因为幼儿园、小学都是在上海就读,一定程度上已经习惯了上海的教育模式、人文环境等。家人考虑到孩子“升高中”的客观因素,让孩子回家乡就读初中。孩子离开熟悉的环境,进入一个新的学校,需要适应新的老师、新的同伴、新的环境。该生的状况主要是适应不良的问题,以及由于适应不良引起的一些人际交往、行为问题。
  二、案例的分析与讨论
  诚然,导致该生适应不良应该是多种因素的综合。首先,是因为他的个性特点所致。该生个性较内向、敏感,对于回乡就读的事情感受比较强烈,而又缺乏合适的情绪调控方法,遇到消极情绪不太会用倾诉等积极的方式进行处理,所以显现出比较明显的适应不良问题。其次,是因为不恰当的家庭教育方式所致。适应本就是一件充满挑战的事情,而该生的父母在孩子回家乡就读需要努力适应环境的时候又不在身边,缺少对孩子的悉心照顾与心理支持。家长如对适应问题没有相应的科学认识与心理准备,只是简单地要求、苛责孩子,势必会让孩子承受非常大的压力,也容易使孩子运用不恰当的方式消极应对,产生较为严重的后果。最后,该生的适应不良还是由于外在客观环境的变化所致。不同的环境,有不同的地域文化,这些对于孩子重新适应也有非常明显的影响,孩子顺利融入当地的文化环境是极为重要的。
  其实,案例所反映的问题不是个别现象。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深入,进城务工人员与日俱增,截至2012年9月,我国已有约2.45亿进城务工人员。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成为当前教育中不容忽视的大问题。
  2003年,国务院针对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的义务教育提出“两为主”政策,即“以流入地管理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政策的提出与落实对于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无疑是十分有益的,它保障了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我们也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口流动导致了“举家迁移”的现象,随迁子女的人数随之迅猛增长,尤其是对于上海、北京、广州等大城市来说,随迁子女的规模非常庞大。
  目前大量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已经面临升学问题,有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是否可以在流入地参加中高考的问题俨然已经成为迫切需要面对与解决的难题,引起了全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关注。2012年8月,国务院颁发有关文件,明确指出“进一步做好随迁子女升学考试工作,是坚持以人为本、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受教育权利、促进教育公平的客观要求,对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各地政府也纷纷开展有关调研,深入分析与讨论相关政策与规定。
  该问题的客观复杂性导致其必然需要更为审慎的科学分析与全面把握,才能使出台的相关政策更具有明确的指向性与实效性。因此,短期内还是有相当数量的进城务工人员的随迁子女暂时不能在流入地参加中、高考,不少孩子需要返乡参加升学考试。以笔者所工作的学校为例,某个班级近三分之一的随迁子女因为不能在沪参加中考而需要回到自己的户籍地进行学习及参加升学考试。如何根据现实情况,结合随迁子女的教育诉求,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才是目前有关随迁子女教育问题亟需关注的重要课题。   三、思考与建议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升学教育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循序渐进地推进与改革。以目前情况而言,“教育发达区域”流入地的教育机构针对进城务工人员的随迁子女提供更细致、更深入的教育服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个矛盾,也可以从根本上保证每一个受教育个体的权利。
  1.探讨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返乡就读的适应状况及影响因素
  目前,有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参加中高考问题”的相关研究颇丰,但多集中于从宏观政策的取向进行相关研究,对于“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返乡就读”的相关研究却相对匮乏,缺少对这一群体的深入了解与分析。所以,有关研究人员应该加强对该群体返乡就读的适应状况及有关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为有关政策制定、社会支持等提供依据与指导。
  2.了解心理需求,进行心理关怀与疏导,帮助学生作好返乡就读的心理准备
  由于返乡就读,该群体有许多适应性方面的需求,而如果缺少相关的社会支持与心理准备,必然使得该群体产生适应性困难,并影响他们的自我发展。流入地作为“教育发达区域”,其各级各类学校要加强对需返乡就读学生的了解与支持。
  3.社区机构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提升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返乡就读的适应能力
  返乡就读的再适应需要学生在人际交往、学习活动、环境融合、心理感受、情绪行为等各个方面作出努力。社区机构可以利用区级心理辅导中心的专业力量将区域内各个学校需返乡就读的孩子组织起来,开展系列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同质小组的互动讨论,可以更有针对性地为他们提供有关认知、情绪和行为方面的辅导,帮助他们建立合理认知,掌握情绪调控的方式,提升人际交往技能,更有效地进行时间管理,从适应能力的提升视角帮助孩子作好相关准备。
  4.提升进城务工人员的家庭教育素养,构建支持性家庭氛围
  对孩子来说,家庭永远是最重要的支持系统。家庭对于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返乡就读时大多是孩子只身返乡,父母仍然在流入地继续工作,孩子在返乡就读时多是家中的祖辈或者是亲戚代为照顾。这种情况下,如果父母的家庭教育素养不高,对孩子返乡就读的适应问题本身并不了解,对孩子可能出现的由于不适应所导致的情绪反应、行为反应、成绩滑落等没有心理准备,只是简单地要求与苛责,势必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因此,要加强对进城务工人员的家庭教育素养的指导,帮助他们为返乡就读的孩子构建理解、支持性的家庭氛围。
  (作者单位:上海市第一中学,上海,200040)
  编辑 / 丁 尧 终校 / 杨 怡
其他文献
阅读曹卫东先生《果真爱,就不要假爱》(《读书》二0一七年第一期),我似乎体验到《读书》杂志的风格。作者以文字直抒胸臆,表达自己启迪读者。一本好书或一篇锦绣文章,总是让读者感觉意犹未尽。或许,这正是读书(以及我热爱的《读书》杂志)的魅力所在。无论谁跟谁纵然一起俯瞰生活的冷暖,他们还是会看到不同的意象,所以彼此有言说的渴望,也有无法传达的理解。借用“席勒牌”手术刀(席勒:《同情的本质与形式》),曹先生
2015年,中国马拉松赛事与参赛人数呈爆炸式增长,在跑步热急剧升温的同时,如何保证其健康、有序地发展,成为摆在赛事主办方面前的课题。2016年1月9日,各大赛事掌门齐聚广州,为跑步热把脉。据权威调查机构尼尔森公司的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马拉松赛事数量和参赛人数实现了爆炸式增长。在中国田径协会注册备案的马拉松及相关赛事达到134场,比上年增加83场,增幅超过160%。全国马拉松赛事总量从2010年
“符号 ”一词,最早出自希腊语 semeion,与拉丁语词源 signum的派生词 sign循环定义。现代符号学的兴起实质上是古老符号问题在现代社会文化条件下的重生。对于符号的认识和界定目前为大家所认可的说法是,符号可以看作 “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 ”,由此,符号一般具有三个必要的特征:一是符号必须是物质的;二是符号应该传递一种本质上不同于载体本身的信息,而代表其他的东西;三是符号必须传递一种社会信
提 要:战国秦国、秦代的家臣群体,是新贵族制和官僚制的产物,又带有王制向帝制时代过渡的鲜明印记。其中,卿爵给设“家啬夫”一职,其来源可追溯到商鞅变法时期对一定爵位者可接受门客和庶子的制度。战国末秦国拥有五大夫以上爵位者可有“家吏”。至秦代,这一给设资格已收缩至卿级以上爵位者。进入汉代以后,继续收缩到列侯以上。而簡牍所见“吏舍人”、“新地吏舍人”等,反映了战国秦国和秦代舍人范围的广泛性。国家通过对主
人类走进了集所有艺术门类于一体的全覆盖叙述形式一一影视艺术时期。编剧讲故事,导演说理念,演员扮人物,舞美造天地,基于一个让各方面都生动起来的整体之中,音乐不可或缺。你能想象《我不是药神》的主人翁于被捕之际千千万万癌症患者默默送行时没有音乐的沉重烘托吗?你能想象《风声》的留守者追忆逝去女伴的回眸而没有难以言表的弦乐低徊吗?你能够想象《教父》没有马斯卡尼《乡间骑士·间奏曲》的长旋律以及《柔声轻诉》的歌
〔摘要〕高三是为梦想努力拼搏的一年,为了理想大学和梦想中的象牙塔,在这一年高三学子们会承受更大的心理压力,饱受更多的心理煎熬。作为一名高三心理教师,要想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更好地帮助高三学生减轻心理压力,坚定奋斗目标,激发学习斗志,必须首先要找到最适合的实施途径。广东省中山市第一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向来秉承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从学生的自主发展需要出发,营造励志环境,使他们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摘要〕本文为一名二年级小学生哀伤心理辅导的案例报告。孩子在失去母亲、父亲再婚等接二连三的打击下,产生了“怕黑”等焦虑症状,不仅情绪受到影响,日常生活也因此受到困扰。评估中发现孩子对母亲的死亡采取否认的防御机制,也通过“幻想”等方式和母亲进行属于自己的交流,但最终因为对死亡的认知不完善、继母介入生活等现实问题,导致内心的双趋避冲突加剧、情绪濒临崩溃。在咨询中,首先幫助孩子处理了“幻想”的部分,让她
48.7%的受訪者会把负面情绪发泄到伴侣身上  山东济南央企职员王一洋坦言,在工作和生活出现问题时,他容易对父母和女朋友发脾气。“他们是我最亲近的人,在负面情绪中,我总想寻找庇护,认为他们是最理解自己的。”  北京某高校在读研究生郑燕前不久刚将负面情绪发泄给了男友。“我说了很多尖锐的话,伤了他的自尊。我也常把负面情绪发泄给爸爸妈妈。”郑燕坦言,面对亲近的人,即使自己失态对方也不会离自己而去,所以才
〔关键词〕情绪觉察;情绪管理;积极力量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0)05-0030-04  【课题分析】  每一种情绪背后都有其积极的意义,都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很多人在遇到让自己不舒服的情绪时,往往试图忽视它或逃离开,其实这样也许恰恰失去了一次成长的机会。如果我们能学会拥抱情绪,聆听内心真实的声音,它便会带来巨大的能量。本课旨在通过角
〔摘要〕根据哈尔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与教研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困境,采用自编的《哈尔滨市心理教师培训、教研工作需求调查表》对哈尔滨市各区情况进行调查,结合心理教师培训与教研工作的经验,依据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和管理心理学的理论知识,探索心理教师培训与教研的专业化道路,提出具有心理学科专业特点的教师培训与教研的新思路。  〔关键词〕中小学校心理教师;培训;教研  〔中图分类号〕 G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