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懈的努力使他改变

来源 :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wa_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描述】
  王某是一个有暴力倾向和极强逆反心理的孩子。课堂上,他我行我素,一旦被老师批评,他便破罐子破摔,和你对着干。如果他书桌里有垃圾,他就把垃圾随手一扔,哪个同学接到了,都要忍受。如果对他稍有反抗之意则会被他打三五次都不一定完事。家长如果来找,他会变本加厉。暴躁伤人事件屡屡发生,严重违反行为规范,他的行为引起了班上同学的极大反感和很多家长的强烈不满。他的出现就如一颗定时炸弹,可以搅乱你所有的教学秩序。
  【引发思考】
  王某这样的孩子,其实是自尊心极强的孩子,当他被批评时,他用反叛维护着自己易碎的心,想以此保护自己,维护自己的尊严。他的爸爸坦然自身修养不高,对孩子的管教较粗暴,一不听话,非打即骂。我还了解到王某特别喜欢爱看攻击性较强的漫画、电视等,这又为他提供了模仿攻击行为的条件。因此对于这样的孩子,简单的训斥,粗暴的恐吓,对他只能造成更大的伤害。针对他的特点,我采用了以下的教育方法:
  一、寻找问题根源,对症下药
  保护自尊心,是信任与赏识教育后进生的重要前提。在教育的过程中,我坚信他是可以改变的,对此我满怀期待,倾注耐心,尊重他的人格,用平等关心的方式态度对待他。在后来的一次谈话中让我找到了他与别人交往总想以暴力解决问题的症结。原来在他一年级与别人打仗的时候,别的小朋友受到委屈家长会来找,而当他受到委屈,回家与他家长谈,并也希望他的爸爸能去学校帮他说话。可他的家人给他灌输的思想是:打仗要是输的话,活该。妈妈爸爸不会帮你去说话。久而久之,在他的脑海里就有这样一个理念:即使我受欺负了,大人也不会帮我,那么我一定打赢他们。所以这个孩子与别人打仗时下手就特别狠。
  知道这个根源后,我决定在他面前扮演一个保护神的角色。告诉他:野蛮的人才会用武力解决问题。如果你收到了委屈,不要动手,先来找我,我一定替你伸张正义。很凑巧外班的一名学生玩耍时给了他一个嘴巴子,他真就没还手。找到了我,我觉得机会来了,便与那个班主任商量好,严肃的批评了那个学生,并对他赔礼道歉,然后我在全班重点表扬他,说他是一个有理智的孩子,一名绅士。让他感觉到:虽然他没有还手,但他受到了老师的保护,而且让他感觉到汪老师说话的确算数。作为班主任还应逐渐引导他爱上这个班级,爱上班级中的每一个成员。我号召班级中的孩子主动与他交朋友,让他感受与他交往五年的小伙伴的真挚情感。使他在又想宣泄自己情感时能有所顾虑。
  在转化这个孩子的过程中,我觉得首先要尊重学生、树立他们的自尊心,做耐心细致地工作,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哪怕是很小的进步,或做了一件有益的事,即使微不足道,也要给表扬、鼓励。对他们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他们感到自己有长处,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培养其自信心。这样持之以恒地抓,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二、多与父母沟通,注重家校结合
  从王某的事例中,我感到问题学生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家庭原因占有很大比重。因此,要教育他必须争取家长的配合与支持,首先要让家长充分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其次,帮助家长树立信心,孩子是可以教育转变。学校定期与家长沟通,坚持表扬鼓励为主,发现问题及时与家长联系,学校、家庭教育形成了合力,这是教育转化他的关键。
  在如何教育王某的问题上,我们逐步达成了一致意见。不可用简单粗暴的方法对待孩子,要多和儿子相处、交谈,用温情和的语言和儿子沟通。王某特别爱看打斗火爆的场面,还时不时地拳打脚踢进行模仿。对此,在与他父母交换意见后,在我的推荐下,改看一些既有教育意义,孩子又喜欢爱的书报。当孩子的坏习惯逐渐改变时,家长即时给予表扬,并用奖励的方法给孩子买些学习用具、玩具等,从正面对孩子的行为予以肯定。经过一年的教育,最终这个孩子在六年级的时候没有再欺负过班级任何一名同学,班级活动积极参加,毕业考试中两科都是90分以上,并且对老师和同学产生深厚的感情。目前他在北京舞蹈学校,参加过几届春节联欢晚会的舞蹈表演。作为他的班主任我不能说这个孩子现在如何如何得好,但他真的改变了许多。他学会了遇事冷静,学会了宽容,理解他人。知道了自己要为实现人生的目标而努力。
  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是我们教师应该做到的,只有把学生当成朋友,他才能敞开心扉地说真话实话,老师才能真正地知道他的什么“病”,给他开一剂“良药”。实践使我懂得,教师一句激励的话语,一个赞美的眼神,一个鼓励的手势……往往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教师对学生小小的成功,点滴的优点给予赞美,可以强化其获得成功的情绪体验,满足其成就感,进而激发学习动力,培养自信心,促进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有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奋发向上的班集体氛围。
其他文献
【摘 要】  记叙文写作要求文情并茂,真实生动,富有感染力,但当下高中生记叙文写作存在内容单薄、表情苍白的问题。意象优美而富有内涵,生动而可感。把意象融入记叙文中,可以作为记叙文写作提高的突破口。  【关键词】  记叙文 意象 写作  当下高中生的记叙文写作存在较大的问题,文章缺乏构思、内容单薄、表情苍白无力。问题的存在源于方方面面,但是在一定内容基础上,想要写出一些新意,就需要对文章多一些构思。
期刊
语文课上教师通过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引发学生的新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和思考能力。然而“低效提问”“无效提问”不仅浪费学生大量的时间,降低课堂效率,更消磨学生学习的激情,并养成学生不深入思考的惰性。因此,教师以课堂需求、教学目标等按教学阶段提出不同的问题,引导学生层层深入,从而有效完成课堂教学。  一、掌握提问技巧,夯实理论基础  小学生普遍都具有好奇心,对外界的事情比较好奇,
期刊
【摘 要】  小学阶段是人生教育的启蒙阶段,小学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手段,为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起着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作用。所以体育老师一定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改变思想观念,优化体育课堂模式,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  【关键词】  教学活动 体育 小学  小学阶段是长身体、学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关键阶段,所以小学教育在整个教育时期至关重要。体育
期刊
“群读”是指大量阅读,相关联的文章一起阅读。“类学”则是指在群文阅读的基础上,寻求群文中的“类”开展学习。  杜威说:“一个人离开学校之后,教育不应停止。”信息技术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也将改变我们的学习。在信息时代里语文仍然是语文,但不能只是语文。信息技术是语文学习的重要辅助手段,也将是改变语文学习观念与方式的必然。  在鄂教版四年级“群读类学”片段教学一组的尝试中,将“群读类学”与新媒体、新技术有效
期刊
“校本科研”已成为教师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重要工作学习方式,不仅是教师立足于课题研究和课堂实践,积淀教育智慧的有效途径,更是实现学校 “科研、教研、培训”三项工作的有机结合,联动协调发展的有效载体。因此工作中,我们就要结合学校实际,大力优化管理,切实提高校本科研的实效性,以科研为引领,以课题研究为载体,组织教师进行团队科研。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可从以下三方面做起:目标式引领,专项式辅导,主题式研究
期刊
【摘 要】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利用有效提问策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成为相关教育者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文章立足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现状,主要分析了有效提问策略。  【关键词】  初中语文 课堂教学 有效提问 教学策略  随着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普及和推广,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而不思则罔”,在语文课程教学中,除了学习课本知识之外,还应该不断加以思考,发现问题敢于质疑,
期刊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从文学的角度分析,《论语》有其特有的文学特点和文学价值,小学生学习和诵读《论语》对他们语文素养的提高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我们知道,《论语》一书以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和文化内涵而被世人传诵,奉为经典,影响着的每一个中华儿女。而其在文学方面的造诣和价值也是不可估量的,小学生如果细细的鉴赏和诵读《论语》,必然会大大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一、学习国学经典中的语言使用技巧,提升自
期刊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强调:要关注学生的生命经历和经验,生命感受和体验,提倡体验式学习,以开辟一条通向儿童生活的渠道,促进学生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此,在品德教学中从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入手,针对性地进行体验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开展多方互动性的体验活动,是提升小学品德教学效果的一条重要途径。  小学品德教学中,体验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一般可以分为以下5个过程:制定计划,构思体验;创设情境
期刊
孩子的世界总是丰富多彩的,因为童心荡漾起的总是五色斑斓的涟漪。拨动孩子想象的琴弦,让灵动的思维更加灵动,让纯洁的心灵更加纯洁,这是一名教师的天职。我庆幸,我拥有这样一个平台:在训练孩子续编故事的空间里,我惊喜地看到孩子的童心正在想象中飞扬。  一、激发想象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活动,无疑如一潭死水,难以激起美丽的水花。所以,培养孩子续编故事,训练他们的想象能力,首先要激发他们想象的
期刊
所谓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长期的通过反复的重复和不断的强化来引导学生逐渐养成一种不易更改的良好学习行为。习惯与智力不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依靠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的培养而巩固下来。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曾说过:“积千累万,不如养个好习惯。”的确,良好的习惯能让人终身受益。在素质教育的呼声下,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已经成为各教育工作者积极探讨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而灵活、通俗的语文教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