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胃肠穿孔206例病因分析及临床转归

来源 :中华新生儿科杂志中英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da19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分析新生儿胃肠穿孔的疾病种类、诊疗情况及转归,为临床提供诊治思路。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至2014年6月我院新生儿内科和新生儿外科收治的胃肠穿孔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胎龄、体重、日龄、是否双胎、症状、体征、术前检查、术中所见、手术方式、病理结果及预后等,比较早产儿与足月儿穿孔的特点,以及不同穿孔位置、不同穿孔病因的特点。

结果

共纳入206例胃肠穿孔新生儿,胃穿孔46例(22.3%),肠穿孔160例(77.7%)。其中男158例,女48例;足月儿87例,早产儿119例;发病日龄7 h~27 d,中位数5.35 d;常见症状为腹胀(96.1%)、纳差或呕吐(68.9%)、反应差(59.7%)。主要病因构成比:早产儿主要为胃壁肌层缺损、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肠神经发育异常,足月儿主要为先天性巨结肠和NEC;胃穿孔和肠穿孔患儿的早产儿比例及足月儿和早产儿最终转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愈或好转141例(68.4%),死亡或放弃65例(31.6%)。死亡或放弃治疗的原因主要为重症感染、延迟诊断或延迟手术导致的多器官功能衰竭,主要疾病包括NEC、肠神经发育不良、先天性巨结肠、胃壁缺损等。

结论

新生儿胃肠穿孔以男性、早产儿及肠穿孔更多见。出生1周内的新生儿如出现腹胀、拒乳、呕吐、血便等,应高度警惕胃肠穿孔,予以及时诊断和治疗。

其他文献
期刊
#
目的探讨热休克蛋白70(HSP 70)对新生儿窒息的诊断价值及其与不同窒息程度新生儿NBNA评分的关系。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5月本院产科出生的足月窒息新生儿,根据其窒息程度分为轻度窒息组和重度窒息组;另随机选取Apgar评分正常的足月新生儿为对照组。所有入选新生儿生后立即抽取脐动脉血检测血气,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各组新生儿脐血中HSP 70的表达水平,并在生后第7、1
目的探讨尿道下裂术后残余阴茎下弯的原因及处理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9年1月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信息管理系统中,因尿道下裂术后残余下弯再手术入院患儿的临床资料;共纳入115例,其中,既往于我院行尿道下裂手术患儿28例,年龄为2岁6个月至8岁3个月,中位年龄为35个月;残余下弯为30°~80°,平均为45°;除残余下弯外,17例合并尿瘘,3例合并尿道口退缩,1例合并尿道狭窄,3例合
目的探讨3日龄未成熟大鼠缺血性脑损伤后脑组织病理表现、生理发育、神经行为和运动发育情况。方法选取3日龄雄性SD新生大鼠96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仅切开颈部皮肤;实验组结扎双侧颈总动脉。记录两组大鼠从术后1 d起至生后3周体重,对比其生理发育情况,并对眼睑反射、竖耳、门齿萌出等感觉反射进行评估,对其四肢放置、抓握反射、翻正反射、负向趋地性等运动反射进行评价。取两组大鼠术后24 h及生后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