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PC Plus的时代

来源 :微型计算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bscy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可否认,传统的PC台式机在近两年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挑战,或许你自己还没有发现这样个事实:人们升级电脑的脚步逐步放慢,而原本用于传统PC升级换代的费用,正在悄无声息地被笔记本电脑、HTPC、智能手机、上网本甚至是PSP等产品所抢用。
  让我们来看组数字,著名市场调研公司Gartner在2009年底发布了一系列最新的报告,和全球多家权威调研公司一样,该公司预计2009年度的全球PC出货量将达到2.98亿台,同比增长2.8%。不过其中笔记本电脑销量增长15.4%,而传统PC台式机销量萎缩9%。与之相对应的是,2009年智能手机占全球手机销售的14%,同比增长23.6%。而上网本也通过迅速成长,甚至即将达到全球笔记本电脑出货总量的20%。此外,另有统计分析数据显示,2009年全球电子书阅读器产业规模达到305万台,增长率为177.3%。
  没有什么能比这样的数字更具说服力。
  2009年底,面对新科技的陆续推出,有些人担忧传统PC是否将会没落,微软首席执行官鲍尔默表示;2009年全球个人电脑销量3亿台,智能手机销量1.5亿部,显示PC产业还在成长。他不认为以后是后PC时代,而应称为PC Plus时代,“电脑技术发展更加多元化,未来电脑更将整合电视、数字阅读、触控功能等特性。”
  鲍尔默所提出的PC Plus的概念,虽然将目前IT科技领域的新变化进行了时代层面的重新定义,但还不够准确。过去十多年来,微软一直提倡:PC是数字家庭和现代办公的核心。而PC形态以及应用模式的多元化,以及智能终端设备的崛起,使得一方面传统PC数字家庭和现代办公的核心地位受到一定冲击,PC不得不以多元化的形态来应对各种消费群体的不同应用需求,并因此而获得了新的生命力;而另—方面,传统PC也不再是我们娱乐和办公应用的“唯一”,智能终端设备对于PC应用的分流已经体现出了强悍的发展势头。这两方面构成了PC Plus时代的主旋律。简单来说,PC Plus时代就是PC与智能终端走向多元化,以及用户应用走向碎片化的时代。
  在PC Plus时代,我们的生活将迎来怎样的改变?我们的PC,我们的lT,正走向何方?在下一个10年,我们的PC,我们的IT将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
  进化——PC自身性能在增强,PC本身细分为HTPC、普通家用PC、游戏PC等;
  替代——各种非PC终端设备在应用功能上,正在替代以往PC的唯一性;
  融汇——实际上无论PC、手机、手持式智能终端或者其它产品,都在体现3C合一的精神。
  2010年,我们一起进入PC的碎片化时代!
  
  PC,已不是唯一
  解晓峰
  
  在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人们越来越不满足于呆坐在一个地方使用电脑。当我们的生活出现碎片化趋势后,我们对于电脑或者部分电脑应用的需求也越来越呈现碎片化的态势。让计算移动起来,将计算随身携带,成为这十年间人们最为关注的话题。于是,传统笨重的PC台式机已不再是人们享用现代科技的唯途径,一场手掌上的争夺战已经拉开帷幕……
  
  笔记本电脑,移动生活从这里开始
  尽管笔记本电脑从诞生之时起就被定义为PC,但时至今日,普通消费者仍下意识地将之与他们所理解的PC区别开来。在他们看来,PC等于且只等于台式电脑,而笔记本电脑则应被划归时尚数码产品,前者给他们的印象就像是一个沉稳老实的中年人,而笔记本电脑则是充满朝气的花样少男少女。
  1985年,由日本东芝公司生产的第一款笔记本电脑T1100正式问世,它采用了Intel 80C86 4.77MHz处理器和256KB内存,选用3.5英寸或者5.25英寸磁盘驱动器。这款笔记本电脑的液晶屏分辨率仅为640×200但整机重量高达4.1Kg,而且它还需要外接电源才可使用。而24年后,11英寸的索尼VAIOX以仅655g的轻薄机身创造了最轻薄纪录。24年间,笔记本电脑在轻薄化路途的追求,甚至影响到了不少电子产品的研发与设计。
  以PDA为例,1993年苹果公司推出世界首台PDA“Newton”。但Newton本来的目的是要完全改变个人电脑,就像现在的平板电脑(Tablet PC)一样。尽管最终由于产品运行速度缓慢,手写识别率低,价格高昂,Newton不得不接受失败的结局,但从早期笔记本电脑所体现出的移动便携性为灵感而来的这种产品,却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被智能手机所吸纳。
  索尼公司首席设计总监、VAIO的设计灵魂,PSP教父小笠原伸一在谈到VAIO极致轻薄的理念时,曾说:“电子产品会不断地有技术进化,会带来翻天覆地的改变,这是服装界难以出现的情况。所以它的变化不断地往一个更新的方向或者是大家想象不到的地方发展:例如硬盘变成了闪存,另外,原本存在电脑上的一些东西,现在不需要放在电脑上了,通过互联网就可以实现。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你手里的东西可能越来越小,但却能够做更多的事情。”
  这样的例子不仅出现在智能手机领域,还有借鉴了笔记本电脑的研发思路的UMPC和MID。Intel发言人说,这是一种混合,这些消费电子产品正在变得更加智能化,具备更多的电脑特征,比如能够连接互联网。北京派普首席运营官温国昌也认为 它们(UMPC、MID)瞄准的是高端消费电子市场,相比像MP4、DMB播放器,导航仪等这些单独的高端消费电子产品,它们的使用范围更广,扩展性更强……而迅速增长的移动影像需求更为它们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尽管从近几年的发展情况来看,这仍是一种需要寻找市场的产品,但不可否认,它们的确为消费者的手掌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PC,包括笔记本电脑,已不是唯一。
  
  智能手机,手掌统治者?
  “1997年前后,我去听一个讲座,演讲者(大概是杨致远)畅想未来说有一天我们每个人都会拿着手机,手机会像电脑一样,可以上网,可以发电子邮件。当时我摸口袋里那个差不多两斤重的手机,再看那只能显示一行英文的小屏幕,不敢相信这会是真的,”知名通讯行业专家项立刚加忆说。
  如果在10年前,有人告诉你手机上不仅可以随便聊QQ、读新闻、看电影甚至玩《仙剑奇侠传》和PhotoShop,有多少人会相信这近似白日做梦的说法?但在如今的智能手机上,这些功能早已实现甚至在不远的将来我们还可以把手机当作公交卡,钱包和身份证。
  智能手机的高速发展使得我们随时随地都能享受到移动数字生活而不再需要老老实实地坐在电脑前等着别人的邮件,或是在宽大的屏幕上搜寻资讯。音乐视频,网页社交导航游戏……这些原本属于PC的应用在搬到手机里之后,PC不再是唯一。
  且不提率先在智能手机上使用多 点触控并进而影响PC操作方式随之进化的苹果iPhone,也没必要再讨论20Dg年增长超过10倍,被看作唯一可以和iPhone—较高下的谷歌Androld因为在2009年里关于这两者的话题已经让人麻木。单说2009年底Maemo 5的司世使人们猛然发现:诺基亚对于智能手机的未来似乎看得更远。
  2009年第二季度,在智能手机销售增长了27%的情况下,诺基亚基于Symbian智能手机的市场份额下滑到了45%,而基于Symbian的智能手机总份额也下滑到了52%。这正是基于Maemo 5的诺基亚N900高调问世的主要原因。
  更为有趣的是,尽管多数人都把N900看作是一款高端智能手机,但诺基亚仍坚持认为它应该被定义为“移动计算机”。这是为什么呢?
  诺基亚N900装配了强力的ARMCortex-A8处理器,高达1GB的应用内存以及OpenGL ES 2.0图形加速。所有这些都将给N900带来个人电脑的多任务属性。用户可以非常容易地定制桌面上的快捷方式,Widget、应用程序。它具有高解析度的WVGA触摸屏以及快速的网络连接功能,其网络浏览器使用了Mozilla引擎来提供丰富的交互内容。在完全支持AdobeFlash 9.4的情况下,它还提供了在线视频和互动应用功能。听上去是不是很像一台PC?不仅如此,Maemo5的背景更能让人加深这种怀疑。
  Maemo平台是诺基亚与theLinux kernel、Debian GNOME等开源软件项目组织合作共同开发的移动设备操作系统,Linux内核的特性使得它可以运行在英特尔低功耗系列处理器上,甚至可以移植到笔记本电脑等高端设备上。而在2009年诺基
  
  超过1GHz主频的手机处理器一览
  2009年5月31日,高通公司发布了QSD8650A芯片组,其中高速1.3GHz的处理器主频令人惊叹。而另一款具备双处理核心的QSD8672芯片组,最高运行频率更是达到了1.5GHz。
  2009年7月,三星正式宣布推出代号为Hummingbird的IGHz手机处理器。三星这款处理器的代亏为Hummingbird,它基于ARMCortex-A8微处理器架构,采用45nm工艺。据了解这款处理器将可以带来2000DMIPS(DMIPS:每秒百万条指令)的处理能力。Hummingbird的两个核心均配备了32KB数据及指令缓存以及L2缓存。
  2009年11月,瑞萨半导体公司开始出贷新一代高性能手机处理器SH-Mobile Application Engine 4。除最高频率1GHz的处理核心外,它还集成了图形核心、高清视频核m和音频处理引擎等多个组件。其中,内置的PowerVRSGX图形核心每秒可生成2000万个多边形,瑞萨自行开发的VPU视频处理引擎支特H.264/MPEG-4 AVC等格式的1080p 30FPS全高清视频编码/解码。其它还包括24bit音频处理引擎、最高400MHz的SH4AL-DSP核心、最高支持1600万像素摄像头的图像信号处理器,以及HDMI 1.3接口、存储卡接口等。而这一切,全部集成在一颗尺寸仅为12mm×12mm的芯片内。亚和英特尔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之后,诺基亚的Maemo项目和英特尔的Moblin项目将通力合作协议,芬兰人期待在英特尔x86架构的移动计算设备中取得高端话语权,让移动终端在无所不在的宽带互联网连接中,完成性能强大的计算机功能。
  “像用电脑一样去玩手机,在手机上也能玩到电脑上的多数应用,或许这才是诺基亚的目的。老资格的智能手机发烧友林智行说。PC,已不是唯一。
  
  电子书,阅读革命
  公元前290年埃及国王托勒密一世宣布建立一座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并为这座“梦之图书馆”网罗了当时世上最好最多的图书。亚历山大图书馆的宏伟目标“收藏天下书,惠尽天下人”如今真正意义上变为了现实,而且这座“图书馆”不需要庞大的占地面积,一只手掌就能轻松持稳,更能让每一个普通用户随身携带,它就是被称为“阅读革命”的电子书阅读器。
  尽管并非是全球首家推出电子书产品的公司,但美国亚马逊仍被公认是这场革命的发起者。这家公司的首席执行官Jeff Bezos日前在接受《纽约时报》的采访时称,很快亚马逊销售的“电子书会超过实体书”。他透露了这番言论的数据依据如果一本书现在有KindIe版本,每卖出100本实体书,可以卖出48个电子版本,近两年来Kindle推出的书目为9万;目前可以在Kindle上阅读的书目超过了35万;亚马逊希望在60秒内能为每一本书提供所有语言的版本。
  观感和纸质书几乎没有差别的电子书阅读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2009年底,几乎所有的网络商店都把它打上了这样的标识——“最佳圣诞节礼物”。市场调研公司统计,2009年全球的电子书阅读器产量约为305万台,增长率为177.3%,到2010年还将达到769万台的市场规模。即使是曾对Kindle不屑一顾的苹果首席执行官乔布斯以及微软首席执行官鲍尔默,如今也不得不正视Kindle对公众阅读习惯将带来的巨大变革。而谷歌也对这一市场表示了浓厚的兴趣,谷歌发言人Santiago de laMora说“GoolgeBooks计划将活化大批书籍,令它们在全球18亿网络用户之间重新流传。”
  “尽管读书人更喜欢舔手指翻书页的感觉,但电子书的趋势显然已经十分清晰”,上海某书友会副会长钱川如今已经是电子书的忠实爱好者,他每天都通过博客和社交工具来向朋友和书友推荐电子书阅读器。”只有接触过KindIe的人才能理解它的美妙,举个最简单的例子,Kindle可以让我免费阅读每本书的第一章,这让我甚至不用再去图书馆或书店淘书。因为每本书的第一章等于一本书的脸庞,第一章的质量足以让我判断是不是该买下这本书。“亚马逊Kindle产品经理JayMarine表示”纸质书籍最快也需要2~3天的配送时间。而使用Kindle时,用户只要接入我们的网站,找到想读的书,仅需60秒就能完成购买。除了读书以外,Kindle通过对无线网络的支持,还提供了博客、报纸的订阅以及PDF的阅读功能。
  电子书的崛起,使得新科技产品大军实力再次得到了提升。它不仅改变了人们读书的方式,同样也弱化了人们对于电脑上阅读电子书,PDF文档和博客文章等应用模式的依赖程度。PC.不再是唯一。
  
  一切,正在改变
  快把手机借给我,我得去瞅瞅我的基地建设。打算在深圳做一项社 会学研究课题的王勤,刚下飞机就向接机的朋友这样说。手机上也可以玩网游的,尽管只是网页游戏,但这个游戏实在太有趣了。王勤每天40的空闲时司都泡在手机上,音乐小说移动QQ和网页游戏组成了他手机生活的全部。“关机不是好孩子”是他在豆瓣上参加的唯一一个手机小组,尽管他自己也承认对于智能手机过分依赖,但却无法戒掉,也不想戒掉。一些医学专家也正在研究以王勤为代表的手机用户群体。
  心理学家斯韦特兰娜·戈瓦尔科娃说:“手机狂对夜间关机与外界失去联系的担忧日益强烈,他们将手机音量设置到最大限度,将手机放置枕下,夜里要醒来几次检查是否错过了短信。通信行业专家项立刚也对于这种情况表示了一丝担忧,不知不觉中手机成了我们身体的一部分,成了我们耳朵和眼睛的延伸。离开手机,我们会怎么样?真不可想象。”
  患上类似综合症的并不只有手机用户上海的钱川最近也对于自己的行为感到忧心忡忡。“拿起KindIe,我就会觉得特别兴奋,尤其体现在在线购书方面,我最多时一个星期花了近1000美元用于购买电子书和订阅各种报纸,结果发现我根本没有那么多时间看这些报纸。还有数据统计显示全球使用移动智能终端的社交网络重度用户呈现出爆炸式的增长,在这些重度用户中有超过三成的人每天在线时间超过4个小时。
  以上种种都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超便携的计算应用带来的冲击——一切,正在改变。
  超便携智能终端,或者说手持式智能终端的快速崛起,造成了PC Plus时代PC应用的分流。PC已经不再是我们办公和娱乐时唯一的选择,新兴领域的高速成长,不仅吸引着消费者的目光,也对传统PC厂商充满了诱惑。
  联想集团日前宣布,以2亿美元代价回购联想移动,而这一业务在2008年1月被联想以1亿美元出售。联想集团CEO杨元庆说:“在全球范围内移动互联网是大趋势,个人电脑和移动终端融合是大趋势。随着移动互联网进一步发展,将催生更加丰富的各种形态的终端。”而面对超便携市场的巨大前景,NVIDIA CEO黄仁勋称针对智能手机和掌上上网设备上网本市场,基于ARM架构并内置GeForce图形核心的处理器Tegra“在未来几年内,就会占据NVIDIA业务的半壁江山。另外一半才会留给专业产品线(TeslaQuadro)与消费产品线(GeForce)瓜分。“华硕电脑总裁沈振来也表示,该公司将在其Eee品牌下尽早推出一款电子书阅读器,与亚马逊和索尼在这一领域展开竞争。
  
  微型计算机
  
  《微型计算机》在2007年就曾发表这样的观点:“只要看看我们的周围,例如越来越多的手机集成了数码相机、MP3甚至视频功能、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倾向于购买笔记本电脑而非台式机,你就能理解什么是移动数字生活了。然而,这只是一个开始,在技术车轮的推动下,超便携时代正在向我们缓缓走来”而在2010年,超便携产品对于PC应用的分流将彻底呈现碎片化的趋势,这正是PC Pfus时代的主要特征之一。
  有什么应用还是PC独享?有哪些应用还不能在手持终端上得以实实现?除了智能手机、电子书、MID和上网本之外,游戏,我1门有NDS和PSP;高清,我们有高清PMP;下载,我们有NAS;地图和导航,我们有个人手持式导航仪……或许,你也可以把这所有的超便携产品,看作是另一种形式存在的PC。不过,你是否发现,其资源的来源、软件的更新、信息的共享,仍需要通过与PC的连接来得以实现,这些产品无一不是围绕着一个事物而存在——PC,PC也将作为PC Plus时代的核心而被赋予更富激情的活力。2010,PC Plus时代,精彩值得期待。
  
  PC,10年间生态的变迁
  江海浪
  
  首先来关注我们的第一个议题,PC Plus年代是否意味着PC的没落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不妨回过头来看看在过去的十年中PC所走过的历程,俗话讲“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从四件普通人的小事,来看看我们的PC都发生了那些变化……
  
  “奢侈品?民用品!”
  十年前,从小喜欢捣腾各种电器设备的王海军进入当地的电信部门,因工作需要单位配给了一台lBMThinkPad笔记本电脑。在那个时候,笔记本电脑动辄一万五六,而很多配备Pentium III处理器的型号,甚至达到了2万以上。
  当时记得很清楚,刚拿到笔记本电脑的时候成天把它当成宝贝,生怕磕了、碰了,虽说是单位的东西,但毕竟属于贵重设备,而且是自己保管,出了问题还是要负责的。我记得那时候装的是Windows 98操作系统,后来有一段时间不是流行Windows Me么,然后就自己把操作系统换成了Windows Me,但是没有备份上面的一些专用工具软件,被领导知道之后还被狠狠骂了一顿,为了重新安装软件,我跑遍了电脑城——那时候网络还不像现在这么发达,很多软件还都是靠光盘来传播的,10块钱一张。最后,一个工作上的专业软件找不到,急得直跺脚,最终还是老工程师哪里有一个备份,要不然真成“杯具”了(笑)。
  后来养成了一个习惯,就是专门找移动硬盘来备份各种工具软件,那时候买一块20GB的硬盘还贵得吓死人,迈拓金钻当时的价格是860块。现在想想当初买20GB的钱现在都能够买1.5TB了,当时还觉得特便宜;而且整天背着笔记本电脑和3.5英寸那么大的硬盘盒到处乱跑,觉得倍儿有面子。
  去年夏天的时候,表妹考上了重点大学。一家人在欣喜之余,我就买了一台上网本做为礼物送给她,才3000元不到,估计现在已经成了她上网看电影的专用“电影机”了吧(笑)。10年前我们把笔记本电脑当成宝贝的那种心境,像我表妹这种90后估计是永远体会不到了,以前我们用笔记本电脑来工作,现在笔记本电脑已经成为很多年轻人生活中的必需品了。
  背景资料:2000年,国内笔记本电脑的销量约40万台左右;在2008年就达到了1260万台的总规模,这一数字在过去的2009年中预计已经超过了1500万台。
  十年前我们订阅晚报,从上面获得想要知道的时事新闻,而现在我们通过计算机上网看新闻天下大事尽知晓;十年前与海外的朋友联系需要越洋电话,而现在我们用计算机在网上就可以与地球另一侧的朋友视频联络,跨国会议也变得更加简单,再比如说购物,十年前我们为了买一件小商品可能逛完整个百货大楼,而现在足不出户就可以接收或者发送商品订单,然后坐等货物上门……
  
  “看!我把计算机变小了!”
  曾志强在武汉的电脑城里打拼了几乎有十个年头了,自从读大专开始就半工半读在这里帮别人装机,而今他已经成了一家店铺的店长。   十年前,这个电脑城刚刚开业,我就在这里最大的一家店里给老板打工。
  那时候的工作很简单,就是帮别人装机,从当时的Celeron 800MHz处理器 i815主板一直装到了现在的Core i5处理器 P55主板,在这方面我也算是元老了。组装零部件的过程非常有意思,很多人这么多年来也和我一样见证了整个DlY行业的变化。
  2000年前后,大家必须找一个大个的机箱,然后把CPU、主板、内存、显卡、声卡、网卡、Modem、光驱、软驱、硬盘以及电源之类的全部塞进去,所以那段时间“月光宝盒”特流行,还免工具拆卸,装完之后就抱着近20斤重的包装箱回去了。
  后来随着PC的发展,很多配件都被省掉了,PC的价格也越来越便宜。再--后来,我们店铺开始做准系统以及一体机,计算机的体积也越来越小——6以前的标准ATX机箱,到迷你ATX机箱,再到十余升的小机箱,现在很多都跑到显示器后面去了(一体机)。现在我们店里出售的翼扬小平台,拿在手中只有路由器大小,却包含了PC几乎全部的功能。很多人开玩笑说,现在的电脑越来越不像PC了。
  3C融合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PC产品一改前些年“傻大黑粗”的形象,在外观设计上越来越家电化,更容易融入居家风格。
  在PC越来越人性化的背后,其实是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功能的高度整合。细心的朋友可能已经发现,现在装机比以往配件少了,也更加简单了。
  在2009年夏天的台北ComputeX电脑展上,NVlDIA高调发布了多款翼扬平台的产品以及Tegra芯片,很多人认为Tegra是一枚简单的DSP处理芯片,但事实上绝非如此简单——Tegra内部实际上包含有8个不同的核心,如ARM7运算单元,ARM 11运算单元,GPU功能区等,以往用户需要8颗不同芯片才能够完成的任务,现在只需要一颗就能够完成。如此一来不仅大幅度降低了PCB板的面积,减少走线难度,更重要的是其功耗还不到1W,能够实现以“周”为单位的待机时间。
  在业界很多人纷纷看好Tegra产品,而2010年也被认为会县NVIDIA
  在过去的十年时间中我们的计算机从单纯的工作用途,转化为普通人的日用消费品,也深深的融入了我们的生活当中,也许时至今日我们已经离不开计算机了那么未来的十年中,计算机又会是怎样呢?
  业内专家给我们勾画了一个蓝图,未来的互联网会是一个云,云计算与云访问将会是下一个十年大家所努力的目标。具体来讲,就是让以往运行于单个计算机上的任务,交由网络上的分布式计算资源来完成(这个过程包含硬件、平台以及软件等)。提供资源的网络便被称作“云”,云的资源在使用者看来是可以无限扩展的,可以随时获取、随时使用,随时扩展以及随时付费,一切都是以按需定制的方式来运行。
  云计算将会在未来把大家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2009年第三届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发展与应用》研讨会上,Intel ArchitectureGroup项目总监何京翔表示,在未来的十年时间中,将会有150亿个不同的设备访问云的内容以及云的资源。
  大家已经能够想象得出,在未来十年中我们可以抛开冗繁的计算机,也不需要计算能力强大的CPU,因为云里的计算机会帮助我们完成这些工作,而我们需要做的只是随身带上能够访问“云”的个人终端就够了。
  
  10年中,我们的处理器强了多少?
  如果以Fritzchess Benchmark的成绩作为对比依据,那幺从Pentium III 1GHz到目前最顶级的Core i7 Extreme 975处理器,性能增强了23.4倍,即便是目前上网本广为使用的Atom N270处理器,其性能也1.8倍于Pentium Ⅲ 1GHz。Tegra产品集中发力的年份,而且根据NVIDIA的产品路线图(RoadMap),Tegra产品会每年发展一代新产品,在保持功耗不变的情况下,性能提高4倍。在不久的未来,你可以在出国旅游之前给自己的个人电脑充满电,然后塞到口袋中,旅行途中你可以随时随地将沿途风光,与所见所闻上传到“云”服务器中;而等到你回来时,屏幕显示却依然还有15%的电力。这一切都因为计算机的小型化而变得可能。
  
  “妈呀!汽车飞出来啦!”
  网名“骑士”的小冯是一个典型的游戏迷,对各种飞车类游戏更是青睐有佳,用他自己的话讲,”怎么,买不起真车,还不能让我在游戏里面过过干瘾啊?”……
  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会玩上真正立体视觉的3D游戏,其实早在《极品飞车;热力追踪》(第三代作品)出来的时候,我就特别喜欢这款游戏了。那时候的3D画面以现在的目光看起来真的很假,但是我个人认为从2D到3D算是游戏发展的一个里程碑。怎么说呢,以前玩DOS游戏的时候,会感觉就像在一个棋盘上玩棋子儿,所有的东西都是平的;当然我不是说那些战旗游戏不好玩,只是说缺少一种真实感……在当时看起来,TNT的显卡已经很强了,而且那个年代拥有一块GeForce都会是令人羡慕的事情。
  3D游戏真正的兴起还是在2001年之后,很多游戏大作陆续发布,几乎每年大家都会遇到几款值得反复玩味的游戏作品。但都是基于引擎、画面以及游戏方式等等之类的改变,对于我这种骨灰玩家来讲,并没有眼前一亮的感觉,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2008年底。从微机杂志上我知道了NVIDIA推出了专门的游戏3D眼镜,开始我也在质疑这个东西是否真的有宣传的那么神奇?后来刚好在本地的一次展会上看到了实物,体验之后立马花4000元买了一套(3DVision眼镜与三星120Hz的配套显示器),这东西真的很神奇,在玩赛车的时候感觉就会从屏幕里面冲出来一般。
  除了立体眼镜之外,其实业界还在酝酿着更深层次的变革。目前在计算机的显卡端,已经能够实现3D渲染,而在输出到显示设备时却不得不再被压缩成2D画面,这便是限制玩家视觉体验的瓶颈所在。
  说到裸眼3D显示器,目前常用的方案不外乎视差隔壁(Barrier)和柱状透镜(Lenticular)两种方式,其最基本的原理就是让左右眼看到两个不同角度的影像,再利用视觉暂留原理在脑海里面合成3D画面。目前实现了商业化的产品多为2视点的3D裸眼显示器,且多采用的视差障壁法,而目前业界最新的研究方向为实现裸眼的多视点3D显示器。
  在计算机领域,实现游戏以及视觉特效处理相对较为容易,因为在显卡输出时进行处理就够了。3D显示器发展真正的难点在于如何解决错视(本应被左眼看到的图像被右眼看到等,这些会引起的眩晕),分辨率较低以及影视片源稀少等问题,但是不管如何,从2D到伪3D再到真3D的趋势是不可 逆转的,以后大家在游戏时看到的可能不再是简单地汽车飞出显示器,而是与海洋里的鱼儿一起畅游。
  
  “Hi,给it算机打个招呼吧!”
  跟很多喜欢电子产品的用户一样,重庆女孩刘莎莎属于非常“潮”的一族而且对各种电器酷玩非常感兴趣,其钻研劲头儿甚至有点像一个假小子。
  10年前计算机是什么样子的,我不是非常清楚,因为那时候还在读初中,对计算机的了解不太多。不过从我接触计算机开始,就一直在用鼠标和键盘操作。至于鼠标,倒是从学校里面的滚轮鼠,宿舍里面的光电鼠,一直到现在换成了激光 无线的鼠标。最大的感觉就是手感更好了,功能也在不断加强,还有就是现在很多键盘都附带了很多多媒体的功能键。
  我知道很早之前,手机就可以接受语音指令,比方说语音拨号之类的;而前两年品过推出的iPhone手机能够进行多点触控,用手指来放大、缩小图片以及网页;再有就是在男朋友家里玩过动作感应功能的游戏机Wii,那个有很多另类的玩法。至于手势控制,在科幻电影里面倒是见过不少,比方说《少数派报告》、《钢铁侠》之类的。怎么现在这项技术已经普及了吗?
  很多人或许会觉得离开了鼠标与键盘来操作计算机会变得非常不可思议,其实仔细想想就会发现,键盘与鼠标也只是计算机的一种输入工具而已,既然是工具,为什么不能用别的更先进的“工具”来替代它呢?
  名为“G-Speak”的人机互动控制系统我们曾经在以前的杂志上介绍过,这种方案与电影《少数派报告》中描述的情节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不过要将它实用化还需要较长的路要走,在未来十年内,也许你就可以像图中那样操作计算机了。
  就算没有电影中那么先进,我们还有别的另类玩法——在2009年中,美国一家名为TN Games的公司就开发出一种FPS游戏体感背心以及能够用手势来实现射击功能的特殊手套,带上它们玩家就可以在FPS游戏的枪林弹雨中冲锋陷阵了。看,没有键盘鼠标,我们不也可以用计算机玩游戏了吗?
  另外一个例子则来自东芝笔记本电脑,东芝的第一款支持手势操作的笔记本电脑是Qosmio G55,虽然使用的是迅驰的硬件系统但是其手势识别功能却是用另外一颗名为Quad CoreHD的CELL处理器来实现的这款CELL处理器需要拾取玩家的手势操作指令并作出正确的判断。此类应用已经越来越多,例如SONY与日立的电视机上也采用了类似的手势控制技术。
其他文献
除了我们熟知的Symbian、Windows Mobile外,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的大家族还包括了Palm 、Linux和Mac OS X。其中,Symbian和Windows Mobile的市场占有率都非常高,而Palm 、Linux和Mac OS X尽管特色都很鲜明,但为什么目前它们却在智能手机操作系统中处于边缘角色,不如Symbian、Windows Mobile这般普及?    最敏捷的操作系
目前,音频行业的同质化问题越来越严重,多媒体音箱产品在外观、功能甚至音质方面也都日趋平淡。对于消费者来说,也迫切希望有更多差异化的产品出现,而现代刚推出不久的HY-430音箱采用了双低音单元设计,使人眼前一亮。  现代H-Y1430音箱为全木质结构,材质选用了MDF中密度板。外观方面,HY-430的箱体为黑色,单元振膜全部使用了橙色涂层,箱体的面板上还设计了不少装饰图案,优雅的外观让人觉得非常舒服
华硕不久前推出了其面向中高端市场的商务笔记本电脑B53/B43系列机型。作为消费领域内表现不凡的笔记本电脑厂商,华硕此次出击商务市场是倾力一拼还是厚积薄发,而一向以磐石品质自居的华硕,其新的B系列商务机型表现到底又如何?与已有老牌商务笔记本电脑厂商产品相比,有几分胜算?  商务领域,华硕会成功吗?毕竟对于华硕而言,商务笔记本电脑尚算是一个新的市场。华硕在此时推出B系列的机型,是否预示着其拼杀Bus
九州风神日前推出一系列采用滚压加工技术的CPU散热器。这次,我们拿到的是阿尔法31和贝塔40,分别支持LGA 775以及Socket 754/939/AM2平台。那么到底什么是滚压加工技术,散热器使用滚压加工技术又有什么好处呢?  滚压加工是将高硬度、光滑的滚柱与金属表面进行滚压接触,将表面略微凸起部分碾平,使些许凹陷部分隆起。这会使金属表面层发生局部微量的塑性变形,从而改善金属表面的粗糙状况,使
奋达E300“世博二号”音箱    低碳、节能的理念与我们日常生活融八得越来越密切了,奋达公司在今年推出了多款拥有低碳,节能特性的音箱。我们曾在2010年9月I-:Flj的杂志里评测过--“世博一号“,这次我们测试的是它的孪生兄弟“世博二号”,其型号为奋达E300。  该音箱外观为全黑色,整体采用了SoundBar外加低音炮的设计方式。SoundBar,的面板覆盖一层金属防尘网罩,右侧有一个较大的
目前,市面上已经有不少高品质的5.1多媒体音箱,这些音箱的真实表现到底如何?能否满足AV客厅的使用需求?这些都是消费者有疑问的地方。为了让大家了解到真实的听感,《微型计算机》特别搜集了四款中高端5.1多媒体音箱,通过试听,为HTPC用户提供更有价值的参考。
电脑的普及,相关娱乐方式的丰富,造就了批喜欢呆在家里玩的  “宅”人。人变“宅”  了,手中的硬件装备自然要符合这种“宅”生活,不过并不是所有人的装备都能满足“宅”生活的要求。以显示设备为例,上网的时候用显示器,玩PS3或看电视的时候还要跑到客厅的电视机前,两头跑真是麻烦。你有没有想过,这些娱乐方式其实都可以在一台显示终端上实现。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正是一款具备“宅”潜质的显示器——长AV2231
“滴答、滴答……”你听到了吗?这是Inter时钟策略前进的声音,他们正迈着“Tick-Tock”的步伐,在高端处理器市场独自领舞。进入2010年,Inte推出了多款具有重要意义的处理器新品。在Clarkdale之后,Intel发布了一款展现技术实力的顶级处理器——那就是6核12线程的Core i7 980X至尊版处理器。  这是第一款和用户见面的桌面级原生六核处理器,再加上超线程技术的帮助,它具备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繁荣,消费与维权话题逐步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对于中国消费者协会而言,2009年是极具意义的一年。从25年前成立至今,中国消费者协会为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构建和谐消费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借着前不久中国消费者协会公布的2008年统计分析报告,让我们用数据来说话。  2008年,全国消协组织接待来访和咨询438万人次,共受理消费者投诉638477件
现在,高清电影已经成为了PC和数字家电发展的潮流,它作为一种新的应用把PC和家电结合起来。作为影音爱好者,我们经常在网络上下载高清大片。但是,在畅享高清生活之余,你对高清电影真的了解么?即使是发烧友,也难免会为高清电影复杂的命名方式而感到困惑。以上是笔者收藏的一些高清影片的列表,就让我们先从它们的命名规则出发,探讨与高清应用相关的基础知识。  网上的高清资源发布一般遵循以下的命名规则:影片名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