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立行人待渡舟

来源 :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mas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秋江一望泪潸潸,怕向那孤篷看也。这别离中生出一种苦难言。”
   昆剧《玉簪记》里,《秋江》一折是经典,亦是剧情发展的高潮。潘必正被姑姑遣去赴考,不及向情人陈妙常道别,便登上了飘飘摇摇的小舟,萧然而去。
   妙常追至江边,眼前是浩浩难以逾越的江水,内心纠缠着猜疑与焦虑,身后有道姑们的蜚短流长。而她还是决定雇渔舟追逐情郎。二人终于在江心会面,潘唱出了上段伤感的【小桃红】,接下来的【醉归迟】更是缠绵悱恻:
  
   想着你初相见,心甜意甜。
   想着你乍别时,山前水前。
   我怎敢转眼负盟言,我怎敢忘却些儿灯边枕边。
   只愁你形单影单,只愁你衾寒枕寒,哭得我哽咽喉干,一似西风断猿。
  
   凄凉总是别离时,古人送别的场景也总定格在山前水前。对于当时的人而言,山水,既是有情风景,更是无边的阻碍。没有便捷的交通工具,重山如天障,阔水若天涯。然而,山行虽艰,犹可送完一程又一程,五里亭饮过几盏,十里亭下劝君再添一杯。相送的除了酒肴,更有一路牵动衣袖的风、半天亦步亦趋的云,每个流动的场景都能裁成记忆的扇面,在今后回望的夜里摇摇曳曳。
   而水路则不同,行到水前,即须止步。所谓“云去云来山色,潮生潮落江沙。斜日系船渡口,短篱沽酒人家”(明·刘嵩《题秋江待渡》)。渡口的酒家,便是为离人而设的。“杨柳岸下,晓风残月”,江畔饯别是一种定格的别离,水涯是一个断点,江面流转的涟漪,皆为恼人的深圆句号,此后,彼此都要展开不同的画面,需要谋求另外一条出路,尤其是心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波涛深处的孤鸿片帆,带走的不只是内心的牵念,还是一种过去。
   因此,江岸之悲使“渡江”成为了古代艺术重要的母题。在绘画中,则多以“待渡”的题目呈现。“待渡”本已惶惶,画上若再着一层秋霜,散几阵雪霰,则在哀愁之外,更增萧瑟之意,使“渡江”这个文化符号别有寒气。而这些水前的吟咏与笔墨,当然不止于描绘类如潘、陈二人的离别,还潜藏着文人的寄托。
   王维含待渡之意的《雪溪图》,画面此岸的状况是悠游的,人在屋檐下,风雪不侵。对岸的树木房舍影影绰绰,从容安适,类如他对仕途的景愿。而江面已有渔舟一艇,向自己划来。因此,这是从容而入世的待渡图。而元代钱选的《秋江待渡图》,其自题云:
  
   山色空蒙翠欲流,
   长江清澈一天秋。
   茅茨落日寒烟外,
   久立行人待渡舟。
  
   画面对岸是青翠葱郁的深山,代表着无法抵达的理想,自身久立于寒烟笼罩的此岸已多时,代表了无奈的现状与内心的虚况,而中间横亘的是一条暮色苍茫的秋江,江上小舟似去未去,似来未来。这种空间对比感则生动地展现了元代文人的隐逸之心。
   桥是对溪与河强势的跨越和征服;舟楫则是对江与湖依顺的妥协。小舟渡人,划动着时光,渡的结果并不确定,注重的是渡的过程。渡也是度,从客观的摆渡,可提升到精神的普度。佛教里有“六度”之说,度,就是到彼岸,就是解脱。
   而解脱即摆脱苦恼,得到自在。元代诗人、画家倪瓒的笔下,没有以“待渡图”命名的绘画,但其山水画中程式化的“一河两岸”式的构图,也有待渡的意味:画面近景是此岸的树石、亭台,代表了人间的种种;中部的长河,无波无澜,风平浪静,恰如对人间种种的抵抗和疏离;而远景的清净之山,既不是如王维的入世的茂树房舍、也不是如钱选的出世的层峦叠嶂。这种最简洁的彼岸画面,呈现的是回归单纯的天然,简之又简的太初状态,寓意着生命的彼岸和精神的归宿。
   高濂《玉簪记》原本共三十四出,在第二十三出《秋江哭别》之后,还有《春科会举》《定计迎姑》《合家重会》等,叙述潘、陈二人如何重聚,又如何皆大欢喜地共结良缘。而白先勇先生的青春版《玉簪记》,则将剧终设在陈妙常在舟中目送潘必正的船渐行渐远处。最后那一幕,空荡荡的舞台上只得妙常一人,古琴声响起,如愁绪、如思绪、如江水延绵萦绕。
   因渡而度,台上台下,那些被超越的秋水长天之外,世人多少情怀得以排遣,又不止于儿女情长。
其他文献
朱元璋立法宗旨:“官体制”比神明更崇高  中国周代以后官制的变化漫长而复杂,所以完整梳理“官威”的历史需要专门的学术工作。但如果着眼于对今天影响最大的方面——“官本位体制”与“中国走出历史三峡”究竟是什么关系?则本文可以做一个尽量简明通俗的回答。  我们对“官威”的理解不妨从朱元璋的一套法令谈起,选择这里入手是因为到朱元璋时代,中国传统政体已高度成熟,其一系列特征充分确定。  来看这个经典的法案:
期刊
我祖父(梁漱溟)教育孩子不用说教的方式。我年轻的时候吃得比较咸,他经常看我加酱油,却没有批评我,而是找到一本科普的书,拿红笔把题目勾勒出来让我看。当时情景历历在目,那天我在客厅做俯卧撑。他说钦宁你抽空把这个看一看。那本书上说,吃盐过多等于慢性自杀。我看完文章之后自然懂它的道理,就改变了这种生活习惯。   他对人、对事物都是非常包容和宽容的。我上大学的时候,大概是1984年,西方的舞蹈刚刚进入中国
期刊
中国有句名言——“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说的是世上无完人,人人都有这样那样的缺点。葛拉西安《智慧书》也说:“世人都不免有某种道德污点或性格缺陷……即使最完美者,也有缺陷。”缺点为人人所有,一个人有缺点、弱点,不用忧心忡忡。   大约是造物主的微妙安排,人的缺点可能与其才智有某种不可思议的关系:缺点多的人,其才智的潜能可能更大,精神病患者而为大哲学家、大文学家、大艺术家的例子不胜枚举。岂但人,物甚
期刊
丝绸之路,一个美丽而充满遐想的名字。  张骞凿空西域,丝路就此兴盛,这本就是一次前无古人的重要开拓。  自此之后,无数人怀着不同的梦想,在这条路上行走和追求。  1400年前,隋炀帝在甘肃张掖举办了万国博览会,再次彰显了丝绸之路的辉煌。  600年前,明郑和七下西洋,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带来了中外交往的空前发展。  丝绸之路作为欧亚之间贸易、文化的交流带,  是世界人民友好往来之路,是不断延伸发展
期刊
一提起郑和下西洋,人们首先想到的常常是“四海宾服”和“厚往薄来”。时至今日,国内对郑和下西洋的主流定性也大多停留在“入不敷出的政治宣传”上。但实际上,郑和下西洋并非没有经济上的算计,其最终“入不敷出”,不能一应归罪于对政治的让步,明政府对经济规律本身的无知和漠视,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之一。  郑和下西洋起于明成祖的永乐朝,终于明宣宗的宣德朝。在永乐年间,明政府五征沙漠,四征交趾,疏通运河,大修北京城
期刊
在时下热播的很多历史题材影视作品中,经常会出现太监宣读圣旨的镜头:“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听得令人匪夷所思。因为在明代以前,圣旨的“开场白”根本没有这八个字,此乃十足的“戏说”和“穿越”!   在中国古代,帝令并不都称为“圣旨”。据《中国圣旨大观》一书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帝王之令分别称作“命”、“令”、“政”,直到宋代才开始通称帝令为“圣旨”。   圣旨的开头语也不全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期刊
最近大家都在讨论“有钱,就是任性”。但其实任性并非有钱人的专利,历史上任性的人比比皆是。比如孔子,周游列国,大道不行,累累如丧家之犬,还要一路向北,追寻梦想,还不够任性吗?不到黄河心不死,不撞南墙不回头,说的就是孔老夫子这种人。   历史上,最悲凉的任性莫过于忠臣的死谏了。常言道,“文死谏,武死战”,很多文臣便死在这句话上。三国时,刘备入川,刘璋欲出迎,黄权、李恢先后谏言不可,皆被斥退。刘璋出城
期刊
●人到了一定年龄:不和社会较真,因为较不起;不和小人较真,因为不值得;  不和朋友较真,因为不能弃;不和自己较真,因为伤身体;  不和亲人较真,因为伤和气;不和往事较真,因为没价值;  不和现实较真,因为要继续。  人生下好自己的棋,演好自己的角色,健康地活着,平淡地过着,真实地爱着,乐此不疲地忙着,就是一种完美,就是一种财富,就是一种快乐,就是一种幸福!  ●人生就是一场修行,有些人,似荷,只能
期刊
中国历史上文人的幸福感哪家强?   有人会说是唐,李白写个诗,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这种待遇,幸不幸福?   有人会说是宋,柳永搞个读者见面会,朝底下喊:大家都说说在什么地方能听到我的词呀?底下喊成一片:有井水的地方,就有柳词。这种一呼百应,幸不幸福?   还有人会说是晋,大家见面就喝喝酒吹吹箫磕磕五石散,磕嗨了就赤身裸体地跑出去:这天地都是我的房子,这房子都是我的衣服,你
期刊
一   回来的飞机上看书,看到这张照片的时候,我愣了一会儿,我不认识这个人,只是觉得很少见到这样恬静沉毅的脸,真好看。   看完才知道,我们这些知道李政道、钱学森、钱三强、王淦昌……的人,原本都应该知道他——他是他们的老师。   李政道大二的时候,是他破格选送去美国,当时李政道才19岁,穿着短裤去办护照,办公的人员都不相信“怎么会是个儿童?”李政道后来说“他决定了我的命运”。   华罗庚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