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尔诺贝利之殇

来源 :中国生态旅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basiji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好春日里的一声巨响,上演了一出核能源脱离人类控制的悲剧。20多年前,一场无法挽回的人造浩劫、一个深刻的生态灾难在切尔诺贝利爆发
  在核能源被利用之前,没有任何一种武器能将整个城市夷为平地,也没有任何一种武器能把一片生机盎然的沃土变成不能靠近的死域。切尔诺贝利的一声巨响给人类发出了严重的警告——代价是生灵涂炭的死城、数万人的生命与健康以及至今不可预知的全球生态环境的危害。
  惊变
  普里皮亚季是一座小镇,位于乌克兰的北部。那里风景优美,有着良好的生态环境。周围是茂密的松树和白桦树林,森林里溪流小河纵横交错,数不清的珍禽野兽自由自在地生活着。小镇虽然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修建,人口增加却很迅速,一度多达5万人,这里曾经是一派人景和谐的自然之地。
  小镇的修建是为了安置一项巨大工程的工作人员。这个巨大的工程就是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从1973年开始修建,1977年正式激活,当时是前苏联的骄傲。这个被当局认为最安全、最科学的核能源机器平稳地运行了8年。当时间的指针滑向1986年4月26日凌晨的时候,一切都改变了。一阵爆炸声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上空响起,核电站4号反应堆发生爆炸,随即在核电站内引发30多处火灾。
  突如其来的灾难并没有惊醒小镇的居民,只有少数的目击者感到有事情发生。核电站现场狼狈不堪,“堆芯碎片被抛射到厂房的顶部,一些油管受到损坏,电缆短路,4号反应堆发出强烈的热辐射,伴随着4号反应堆的损坏,大量放射性物质泄出,在空气流作用下迅速扩散。”
  俄罗斯新闻社摄影记者伊戈·科斯汀冒着生命危险拍摄到了12张极其珍贵的照片。这些照片中,有反应炉裂口的照片:现场一片死寂,反应炉的废墟,空无一物,一片黑洞;遭到放射性污染的留有白色闪光的底片;具有高度放射性废墟升起的稀薄透明烟雾;散布全城、戴着面具的士兵。科斯汀自己明显感受到一种浓重的金属味道,照相机暴露在高强度的辐射中,最后卡住了。除了这12张照片外,科斯汀拍摄的所有底片全部是黑的。
  有人回忆:“天空色彩缤纷,非常明亮,有橘色、红色、天蓝色,像彩虹一样,非常美丽。”而这场如烟花般灿烂的夜空点燃的却是人类历史上最惨烈的生态事故,美丽的小镇变成了死寂之城。
  惨象
  26日下午,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的普里皮亚季居民被通知撤离,人们只有几个小时的时间整理行李,大家抱着不久就能重返故土的念头有秩序地撤离到波列斯格纳等镇。而后,却再也没有回来。
  接下来的几天,随着探测到的辐射数值越来越惊人,需要疏散的范围也在不断地扩大——“跨越乌克兰与白俄罗斯的30万公顷地区,所有居民瞬间撤离,该地从此与世隔绝。广大地区被清空,整体文化遭到连根拔起。”
  美国拍摄的纪录片《抢救切尔诺贝利》中有这样一个场景:一位将军向导演展示了一张地图,上面记录着当时测量到的不可思议的核辐射值——2080伦琴(正常大气中的放射量是0.000012伦琴),直到今天,这张地图仍具有放射性,因此不得不被封存在塑膠袋里。
  核辐射的扩散惊心动魄:1986年4月29日,带有高放射性物质的气流吹过波兰、德国、奥地利、罗马尼亚;4月30日,飘到瑞士、意大利北部;5月1~2日,污染到法国、比利时、荷兰、英国、希腊北部;5月3日,来到以色列、科威特、土耳其……带有强放射性的云团在全球弥漫:5月2日笼罩在日本,5月4日来到中国,5月5日到了印度,5月5~6日席卷美国、加拿大......在一周之内,切尔诺贝利已经成为全世界所共同面临的问题……
  欧洲有2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呈现铯污染,其中,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周边地区的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2.94万平方公里土地呈现铯重度污染。
  “绿色和平组织”基于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的研究成果,采纳了50多个公开发表的科学研究数据,在2006年4月发布了《切尔诺贝利灾难的健康后果》报告。该报告认为全球共有20 亿人口受到切尔诺贝利事故的影响,27万人因此患癌症,其中有9.3万人死亡。
  除此之外,白俄罗斯、乌克兰及俄罗斯的儿童罹患甲状腺癌比例快速增长,切尔诺贝利地区的畸形婴儿比重上升。
  一切数据都显得触目惊心。
  灾难过后,切尔诺贝利四号反应堆被盖上了石棺防止更严重的核泄漏。守着废墟的普里皮亚季成为了一座死城,20多年来再无人烟。
  遗存
  时间慢慢地流走,切尔诺贝利的荒寂被杂草掩盖,偶尔会有几只麋鹿或者一只熊从树林里穿过,试探着这片严重污染的土地。
  20多年过去了。切尔诺贝利的植物越来越繁茂起来,更多的野生动物在这里栖息,成为此地的主宰。面对这样的画面,专家们开始怀疑,是不是切尔诺贝利的阴影已经过去?然而现场检测的结果却与预想大相径庭,切尔诺贝利依然是高危区。
  科学家没有办法解释原因,但人们的心中也许已经有了答案。越高级的东西就越脆弱,正如人类研制出的各种精密仪器,都需要完备的保护。人类作为“万物之灵长,宇宙之精华”,本身在体能上就不能和其他动物相提并论,有些环境我们根本无法承受,切尔诺贝利就是最好的例证。
  切尔诺贝利的故事远没有结束。2010年,乌克兰紧急情况部长巴洛加向外界表示,切尔诺贝利无人区可以作为旅游项目予以开发,并在2011年2月18日颁布了第159号部长令,宣布切尔诺贝利无人区旅游项目正式启动。然而,旅游项目的开展并不顺利,没过多久就在一片质疑声中被乌克兰法院叫停。
  曾经回归并在普里皮亚季短暂停留过的人们通过他们的眼向世人展示了这样的场景:广场上矗立的列宁雕像依然静静地注视着远方;树上成熟了的红苹果散落一地,无人捡拾;高大的摩天轮成为永远的陪衬。一切都很安静,让人看不出这里曾经的繁荣。
  居住在灾后兴建的斯拉夫蒂奇小镇的幸存者及其家人们在切尔诺贝利事故20周年时举办了一系列的纪念活动。4月26日这个日子是他们永远不会忘记的,它不仅带来了伤痛还象征了一个时代的终结。他们中的很多人不知道自己还能活几年,但在默哀的时刻里,人们多么希望这个悲剧从未发生。
  反思
  从认识核能源到第一颗原子弹的发明,人类仅用了不到四年的时间,而随后的40年里,核能就被运用到更广阔的领域。科技的不断发展让人类享用了前所未有的快捷与便利,与此同时,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这代价不仅仅是逝去的生命,更多的是地球生态的逐渐恶化。
  就在切尔诺贝利的阴霾逐渐淡出人们视线的时候,2011年日本核电站的事故再次绷紧了人类的神经。
  如此无独有偶的事件让人类不得不反思:人类生存的目的到底是什么?人类孜孜不倦钻研科技的目的是什么?人类真的是地球的主宰吗?不管这些问题的答案是什么,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人类若想更好地在地球上生存下去,就不能再盲目自大,做出破坏生态的事情。
  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专家杨进一语中的:“人类除了勇敢,还需拿出更多智慧善待自然。人来自于自然最终也要回归自然,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本应该和谐相处,尊重自然,尊重科学,对自然的任何过度开发必然违背规律,最终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苏联在其70余年的建国历史上,发生过多次破坏自然生态的重要事件,如垦荒运动、种玉米运动、大规模开发里海等等,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只是其中的一件事例,至今留给后人的是当地土地生产力严重下降,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等恶果。”
  也许全部放弃人类的欲望没有那么简单,但人类至少应该收敛。我们终究不过是自然孕育的众多生灵里的一种,倘若人类把自己提升到上帝的位置,那就只能生存在天堂里。至于天堂在哪里,问问逝者才能知道。
  切尔诺贝利留下的核辐射污染也许穷尽人类的历史也不能消失殆尽,这个深刻到骨髓的教训,呼唤的是人类对自然生态的爱护和对自然规律的尊重。
其他文献
作为“西藏自治区羌塘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项目”的负责人,康蔼黎曾一只一只地去数野生动物的数量,也曾不分昼夜地驱车行驶在荒野上思考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之道。她的路,就是野生动物的保护之路  她走遍了羌塘的每一寸土地,钻研着野生动物的保护方法;她用诚心与当地政府和居民交流,守护着羌塘这片人间的净土。她将十年的青春抛洒在广袤的荒野,谱写了一曲高原的保护之歌。  2009年,第23届国际保护生
期刊
中国在评级,世界在认证。为指引旅游业规范化运行,各国纷纷出台旅游认证标准。各类旅游认证标识已成为旅游行业内的“奥斯卡”和旅游企业竞相角逐的“护身符”  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行业指导和标准规范。过去的20多年里,旅游评级和认证标准在世界范围内对旅游行业的质量管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旅游行业的“全球通”  绿色环球21认证标准是由世界旅游及旅行理事会(WTTC)发起的旅游业最
期刊
我不信地狱,我相信天堂。我所笃信的天堂,它不在天上,只在尘世。人间本该就是天堂。 ——毕淑敏  在被问及有什么样的梦想的时候,十个人中至少会有两个人回答你:环游世界。但是一万个人里也未必能找出一个人会把这梦想实现。这个梦想听上去太美,却因为费钱、费时、费精力而终究成为许多人一生的梦想,从未完成。  毕淑敏是中国大陆参加环球航行的第一人。在将近200多天的航行中,她用
期刊
游客中心,功能很强大,重视却很少。景区应该在生态、文化、体验与感知过程中,把游客中心变成生态教育课堂  一进入闻名遐迩的北京香山公园,便看到东门的游客服务中心。改造后的游客服务中心,不但香山的景色、历史、文化信息一应俱全,也增加了游客休息座椅、服务台及销售展柜等,并添置了自动擦鞋机、手机充电器等便民服务设施,最大限度地方便了游客,提升了公园整体服务形象。  游客中心,又称“游人中心”或“游客接待中
期刊
前不久,一个媒体朋友邀请我去观看一台以福建客家人生活为题材的歌剧《土楼》,剧中当地特有的民居建筑和重情重义的客家文化深深地感染了观众。  那一刻我感到,平时我们熟视无睹的文化遗产,如果站在人类发展史的高度,会突然变得那么地值得尊敬、值得保护。  然而现实却是如此的无情,即使是那些住在遗产边上的乡亲们,也没有太多人意识到它所具有的历史价值。就犹如已经破旧了的梁思成故居,在许多人眼里不会比摩天大楼更有
期刊
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即国务院41号文件),为中国旅游的发展提出了明确的方向和定位——“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这还是第一次。所谓“战略性”,指的是长期的,是具有全局意义的,而不是局部性的。文件中对这个定位还有一个“培育成”的限定,也就是说,目前它还没有取得这个地位。对旅游业的作用,全社会需要加深认识,对它的发展给予实实在在的支持
期刊
顺声音望去,一小群浅粉色的鸟儿朝着我们所在的方向飞来。朱鹮!是朱鹮!  9月的漢中,秋雨格外缠绵。天意本是留人于室内,然而一睹野生朱鹮优雅身姿的强烈渴望却促使我不顾雨水的缱绻,在黎明时分于洋县华阳镇踏上了寻觅精灵的山川之旅。  由于多日雨水的浸透,路面已经些许泥泞。沿途陡峭的山坡上不时滑落些泥土、碎石,忐忑之心时时相伴。然而,我寻觅朱鹮美丽身影的信念是那么地坚定,使得沿途潜在的危险变得微不足道。四
期刊
为期近两周的“两会”刚刚结束,但社会对旅游业的关注并没有减弱。提高旅游行业管理水平、全面推动生态旅游行业发展需要相关部门协调配合、通力合作、共同努力,更需要你我他一起来关注  每年“两会”都是委员、代表们为国计民生建言献策、提案议案的集中时间,自从2009年旅游业被列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社会各界对旅游业的关注就越来越高。今年“两会”都关注了旅游业的哪些方面呢?  统筹生态保护工作  在展示
期刊
观美景如哈尼梯田,观者仿佛也化入其中,成为一景。王国维曾说,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此时,驻足哈尼梯田,真不知梯田与我,哪个更美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哈尼有梯田而不显。据《尚书》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哈尼族先民就已经开垦梯田,进行水稻耕作,但直到20世纪80年代,第一次国际哈尼族文化研讨会的召开才使得哈尼梯田及其梯田文化名扬天下。哈尼族人生存的特殊地理环境,使得梯田成为水稻
期刊
近些年来,国内很多地方的旅游开发,出现了不论以什么形式都要冠冕堂皇地挂上“生态旅游”的幌子,刻意标榜它的生态旅游属性,极尽包装之能事的现象。似乎不这么做就不与时俱进,就out了。笔者把这种现象归结为“生态旅游症侯群”,其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模糊了生态旅游和一般性旅游的界线。一般性旅游开发被贴上生态旅游的标签,说穿了,背后的动机就是利益驱动,是“挂着羊头卖狗肉”。生态旅游所依托的资源基础是人与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