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在那里扎根

来源 :慈善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sqlfal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忆是不会让人平静的,而不会使人平静的记忆又能演绎出怎样的故事呢?
  2005年12月岁末,印度洋大海啸发生一年之后的时候。我正随中华慈善总会、中国红十字会的领导和中国民间捐赠者的代表在斯里兰卡南方省的加勒地区,斯里兰卡人民在海啸中遭难的地方。那一天,就在翻卷着白色浪花的大海边,我注意到总有人默默地站在那里,面向无边无垠的印度洋。一年前的这一天,疯狂的海啸在这里吞噬了他们的亲人,摧毁了他们的家园。他们久久地在那里,诉说着他们的悲痛与思念、告诉亲人这一年来他们所遇到的一切。
  忽然,我发现一只小狗也默默地站在那里,就在主人的身后的不远处,一动不动。它也在回忆和告慰吗?
  ……
  
  欣慰地告诉亡故的亲人
  
   一双黑亮亮的大眼睛像发光的磁石一样紧紧吸引着我,我看见那里面闪出一种悲痛的思念,更看到了一种难以用言语形容的欣慰和感激。这是一位母亲的眼睛。当时,这位母亲正站在中国民间援建的中斯友谊村一村一套明亮、宽敞、坚固、漂亮的新房门前。一年前那疯狂的海啸曾使她失去了6位亲人,一家人的住房也被冲得只剩下了锯齿般的地基。如今,她和还年幼的两个孩子将搬入这套由中国百姓捐建的新房之中。她面向大海的方向,默默地告慰在另一个世界的亲人。在中国民间援建的新房前面,我看到许多身着鲜艳服装的大人和孩子。他们大而美丽的明眸中,正折射着蓝天与太阳的微笑。我想,比起海啸带给他们的痛苦,这微笑应该是永远的。
   这时是2005年12月20日,印度洋大海啸周年前夕的上午11点钟。就在此前半个小时,中斯友谊村一村的部分房屋交接仪式刚刚在这里隆重举行。
  中斯友谊村一村是中国民间援助的最先建设的灾民新村,是2005年8月在斯里兰卡政府和中国驻斯里兰卡大使馆的大力协助下,经中华慈善总会、中国红十字总会和有关方面多次考察、周密计划后由中国水电集团工人、工程技术人员和斯里兰卡工人建设的。这个新村计划建设灾民新村146套,同时还要建设运动场、健身房、老人儿童活动室、诊所、商店和佛堂等公共设施。四个月来,中水电的员工和斯里兰卡工人在施工极为艰难的雨季,已经高质量地完成了60套新房的建设任务。印度洋海啸发生一年后的时候,中斯双方特意安排了这个有着特殊意义的部分房屋交接仪式。
  几百名斯里兰卡灾民与来自中国的民间捐赠者的代表、中华慈善总会、中国红十字总会、中国驻斯里兰卡大使馆和中方承建单位中国水电集团的领导、斯里兰卡海啸救灾、重建委员会主席、斯里兰卡南方省省长参加了这个令人激动、使人难忘的仪式。仪式开始时,身穿靓丽民族服装的青年男女载歌载舞,为这个特别纪念意义的房屋交接仪式增添了许多喜庆的气氛。斯里兰卡是佛教国家,70%以上的国民为佛教徒。仪式上,一些德高望重的佛教高僧为灾民入住新居做了高规格的法事。在斯里兰卡海啸救灾、重建委员会主席,中华慈善总会、中国红十字总会、中国驻斯里兰卡大使馆代表那充满人间真情的讲话之后,斯里兰卡南方省省长亲自为灾民发放房产证。省长高兴地对中国朋友说,这些新房的质量非常好,非常坚固漂亮,我们可以欣慰地告慰在海啸中丧生的亲人了。我们将会永远记住、永远感激中国百姓、中国民间慈善组织、中国政府对我们的帮助。省长和中华慈善总会、中国红十字会、中国驻斯里兰卡大使馆领导先后开启了中斯友谊村一村四套新房的房门。当推开第四套新房的屋门时,大家忽然看到屋里满是芬芳的鲜花、新鲜的食物……
   2006年3月我又一次到这里时看到,一村的居民住房已经全部高质量地建设完毕。中国“中水电”的工程技术人员和斯里兰卡工人正紧张而有秩序地进行多功能大厅、佛堂、运动场、道路和绿化等方面的建设。多功能厅钢结构工程的难度是比较大的,现场总指挥是“中水电”的一位女工程师。她和她的同事们每天都是最早到工地,最晚离开。我看见她在炽烈阳光下的工地上跑来跑去地指挥着、忙碌着,脸已经晒得和斯里兰卡女人差不多一样黑了。一村的建设工程2006年5月底即可全面完工。6月中旬,中国民间组织的代表、中国百姓捐赠者的代表和斯里兰卡政府官员与灾民代表将一起在这里举行隆重的竣工典礼。
  
  爱在那里深深的足迹
  
  走在雨中,走在泥泞小路上的是中国的慈善人,雨点落在他们撑开的花伞上,发出噼啪噼啪的响动,可他们听到的却是斯里兰卡灾民心中的声音。
  他们仔细看着眼前这一片荒凉的土地,可映在眼中的却是不久后将在这里建成的美丽村庄。他们往前走着。湿漉漉的小路上留下了他们深深的脚印,也留下了印度洋另一面中国百姓一颗颗温暖的、能容下大海的心。
  ……
  我记下的是中国慈善代表团在计划建设中斯友谊村三村的地方考察时的情景。在参加中斯友谊村一村部分房屋交接仪式前,他们曾冒雨来到这个地名为卡皮纳路、瓦里塔拉、巴拉比地亚地方,和承建单位中国中水电的工程技术人员一起在这湖水边的草地上,规划灾民新村的建设。
  2005年3月21日,由中华慈善总会张心国副秘书长、中国红十字总会戴晓明处长、中国水电建设集团国际工程有限公司卢华副总经理、建设部北京中联环建设监理有限责任公司监理工程师王燕丽组成的四人工作组再次来到这里时,3个月前计划建设的54套新房已经有52套住房的主体或基础已经建设好。建设任务是由中国“中水电”工程技术人员与斯里兰卡工人共同完成的。其中有中方的技术、管理人员3人,斯里兰卡的工人100余人。斯里兰卡建筑工人中的轻工每人每天的工资大约7美元,技术工人还要高一些。每半月发一次工资,绝无拖欠。中国的民间援助不但给这里的灾民建设了新的村庄,而且给斯里兰卡居民创造了许多就业的机会。
  “中水电”的同志不但与斯里兰卡的工人配合的非常好,而且与周围百姓的关系也非常融洽。他们在与这里居民深入的接触中体会到,斯里兰卡的人民都非常善良、非常热情、非常宽容。这里的灾民住房建筑的和一村房屋一样,质量、标准都非常高。我特别注意到,房子与房子之间的走道上留下了许多高大的椰子树。尽管这样做给施工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但他们还是克服困难,让更多的绿树、花草留了下来。中国的施工队伍在所有的灾民新村的建设中,都特别注意环境保护。
  负责这个建设项目的“中水电”人员告诉我们,这里是2006年1月28日,也就是中国春节大年初一开工的。在国内亲人欢度新春佳节的时候,他们已经在这里挥汗如雨了。这里建设任务的总负责人、多年在东南亚国家进行援建工作、已经十几个春节没有回家过年的张耀正经理告诉我,中斯友谊村建设以来,他们的员工8个多月来只在大年30的那一天休息了半天。我问这半天里,大家都干什么了呢?他平静、轻松地说:“大家换上了干净的衣服,高高兴兴在一起吃了一顿饭,又到海边看了看。”我听着,心底却不由得涌起一种酸楚的感觉。细咂摸,这酸楚的感觉中还溶有一丝丝的甜意。
  
  为了爱的种子在那里发芽
  
  他们4人中3人都病了,有的高烧41度。他们病了,却没有被病撂倒,依旧辗转在各个工地,走过崎岖、坎坷、灌木丛生的小路,考察工程质量、工程进度,和施工人员商讨需要解决的问题。入夜,他们睡在工地、睡在沙发、椅子上。身高1米85,身材非常魁梧的戴晓明,只能上半身睡在沙发上,下半身睡在椅子上。他们吃晚饭的时候,往往已经是国内的入睡时分。一次从科伦坡到加勒灾区已经是晚上了,他们顾不上吃饭、休息,打着手电,连夜到工地考察。他们中有的人到斯里兰卡已经有五六次了,可就是在灾区的工地和政府的相关部门奔忙,旅游风景区、名胜古迹一概没有光顾。
  中国慈善代表团在海外救援那紧张、艰苦而有成效的工作,总是令我感动不已。他们每次从北京到达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住处的时候都是北京时间的凌晨2点,斯里兰卡时间的零点。每次到住处,他们都不顾旅途的劳累和困倦,即刻与斯里兰卡援建任务的负责同志碰情况、研究代表团在斯里兰卡灾民新村的考察和急需解决的问题。每每入睡时都是北京时间凌晨4点,斯里兰卡时间凌晨2点。在国内的这个时候,我差不多已经快起床了。也就睡上四五个小时,他们便开始了一天紧张的工作。在中国驻斯里兰卡大使馆的安排下,一等秘书曹安胜一直直接协助中国慈善代表团的各项工作。他多次在夜晚到机场迎接中国慈善代表团,并和大家一起研究工作到深夜。他带着慈善代表团走访斯里兰卡、马尔代夫政府的相关领导,充当向导、翻译和参谋。由于国情不同,建设中斯友谊村,确定新村村址,是一件非常麻烦、非常复杂、非常艰难的事情,曹安胜同志为此付出了异常艰辛的努力。
  中国驻斯里兰卡大使馆是中国民间组织在斯里兰卡实施救援任务最有力的保证,没有我们大使馆的支持、帮助,救援任务的进行与完成是不可想象的。中国慈善代表团第一次到斯里兰卡,孙国祥大使就向代表团详细介绍了斯里兰卡的情况,并在此之前就与斯里兰卡总统商榷了中国民间援助在斯里兰卡建设中斯友谊村的问题。孙大使多次到中斯友谊村施工工地,并和中华慈善总会、中国红十字会领导一起参加中斯友谊村一村的开工典礼。孙大使对中斯友谊村、中国红十字村的建设一直有着特别深入的了解。2006年3月中下旬慈善工作小组到斯里兰卡时,孙大使特别对中国水电建设集团国际工程有限公司卢华副总经理说:“你到工地后,请带我向你们那里的工人、工程技术人员问好,向他们致意。他们的工作非常出色,任务完成得非常好。”
  中国民间对斯里兰卡海啸灾民援建的灾民新村共有四个:中斯友谊一村、二村、三村和中国红十字村。其中,一村、三村和中国红十字村都在建设中,并在今后3个月之内就可相继建成。二村的建设很快也会开工。
  中国“中水电”的员工在中斯友谊村和中国红十字村的建设中,艰苦奋斗,精益求精,积极主动地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灾民新村的建设,必须的道路和水、电在当地是非常难解决的。斯里兰卡政府官员的工作节奏与我们的工作习惯又有很大差异。一些国家的救援队伍跟斯里兰卡政府抱怨说:“水电再不通,我们就把钱投到非洲去了!”可我们“中水电”的同志们,早早地就把路修好了。没有水,自己打井取水,修建水池收集雨水;没有电,自己想方设法拉电,能够自己办的都自己办,决不耽搁一天。他们建造的房屋质量也绝对一流,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的援建人员都到我们的建筑工地考察过,日本人甚至拿着放大镜看浇筑件。这些很挑剔的外国专家看过我们的建筑质量,无不交口称赞。印度尼西亚的政府官员甚至专程到斯里兰卡的中国援建工地参观、考察,并希望这只队伍到印尼参加重建项目。
  “中水电”建造的灾民新村能有如此高的质量,与我们监理工程师的严格监理是分不开的。为了确保中国民间援助斯里兰卡灾民新村的质量,从工程一开始,中华慈善总会、中国红十字总会就联络建设部有关部门,聘请建设部北京中联环建设监理有限责任公司高级工程师、国家项目管理师、国家注册监理工程师王燕丽同志全程监理这个工程。王燕丽同志看上去是一位比较瘦弱的女同志,可她不但有着丰富的专业知识,而且有着多年在建筑工地施工的实践经验。她曾成功地监理过北京亚运村的著名工程。对于斯里兰卡灾民新村的工程质量她是苛求的,比如厨房内的水盆最初计划是挂在墙壁上的,她却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充分的理由,建议把水盆稳在由地上砌起的支架上。她的工程监理甚至细小到一个合页的污染。同时,她又能对下一步的工程提出预见性的意见。难能可贵的是,“中水电”的领导完全能和监理工程师站在同一个立场上。2006年3月,和王燕丽工程师一起到斯里兰卡灾民新村考察的中国水电建设集团国际工程有限公司卢华副总经理就处处和王监理一起共同严格检查工程质量,决不放过一丝一毫的问题。不过,他们最终还是一起笑了,就在灾民新村的工地上,笑得是那样灿烂。
   我记述着这一切,深切地感到,来自中国民间的爱的种子已经深深扎根、发芽了。
其他文献
由中华慈善总会新闻办公室、《中华慈善年鉴》编辑部、《慈善》杂志社举办,中法合营王朝葡萄酒有限公司赞助的2011年全国优秀慈善通讯员评选活动已顺利结束。   此项活动主要目的在于,通过表彰、奖励为中华慈善总会新闻办公室、《中华慈善年鉴》编辑部、《慈善》杂志社及时提供高质量稿件,起到较好宣传、推广作用的先进个人,以促进全国慈善文化宣传工作更好、更快地发展。   优秀通讯员评选标准主要依据通讯员20
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后,举国上下掀起了学习十八大精神的热潮。就慈善战线而言,我们通过联系自己的工作实践,努力让十八大精神进单位、进每个慈善工作者的头脑,以十八大精神指导我们今后的学习与工作。其中,进一步全面推进“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是中华慈善总会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的重大举措。  一、“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的缘起及概况  慈善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慈善文化引入校园,不仅有利于培养
慈善教育最开始的内涵是一种古已有之的慈善行为,指个人或社会团体出于仁慈善良、关爱幼者的慈悲之心,为因无依无靠或家境贫寒而失学的少年儿童提供的免费或部分免费的教育。1920年熊希龄创办的香山慈幼院即为中国慈善教育的典范。除此之外,还包括为有特殊困难的残疾人、重症患者、下岗人员提供培训等内容。随着义务教育普及程度的提高,社会对慈善的重视程度提高,慈善教育的外延开始逐步扩展,成为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即在
国风大赏在上海油罐艺术中心举行  台风“烟花”逼近上海,虽然吹散了一场汉服室外走秀,但吹不散的是年轻人对国风涌动的热爱。  2021年7月,天猫国风大赏在上海举行,却遇到了“烟花”登陆。画着精致妆容、身着典雅汉服的年少男女,对着上海油罐艺术中心内原本搭建好的秀台,他们在场外摆出各种姿态拍照留念,热情丝毫不减。这是汉服界的“时装周”,也是最年轻化的“汉服秀”。  最年轻的Z世代与互联网一起生长,他们
2012年《慈善》杂志第一期刊登了《我和名医进老区》一文,在浙江省台州市慈善系统引起巨大的反响。9位台州籍名医放弃休息日,自驾车辆40多公里奔赴西部革命老区茅畲乡开展慈善义诊,给山区人民送去久别的温暖,受到了当地党委政府的高度评价。《今日黄岩》、黄岩电视台均进行了深度报道,慈善之风吹进大山,在黑土地上巡礼,给老区人民带去了一股暖流、一片清朗、一种向善的力量。  1938年5月,中共黄岩县委诞生于该
锡茶壶     张之洞任湖广总督时,作息时间没有规律,号令也不按时,他对待下属,往往有使人难堪的地方。  一天,有某候补知府前来禀见,张之洞查阅他的履历,知道是监生出身,于是命在旁侍候得人取来纸笔,写了“锡荼壸”三个字,给对方看,说:“做官必须识字,你认得这三个字么?”  对方说:“这是‘锡茶壶’啊。”  张之洞大笑,送他走了,第二天就将这人遣回原籍。公文中有这样的句子:“该候补知府能识得‘锡茶壶
“慈善文化进校园”旨在传承慈善爱心,学会感恩,学会奉献,学会助人。结合学校开展的相关活动,解放小学以感恩为主题带领学生开展了一系列慈善文化活动,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  一、树立感恩意识  在家长会上开展了一次“给父母写一封信,说说心里话”活动。每位学生给自己的父母写封信,把想对父母说的话写在信上,家长看完之后给孩子回信,以此促进孩子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增进彼此了解,孩子体会到父母的良苦用心,并懂得感
记者:让青少年接受慈善文化的熏陶,有什么深远的意义?  张苑发(南海区教育局副局长):在校园中弘扬慈善文化,培育了青少年的慈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让他们从中学习到关爱他人、扶贫助困、助人自助等文化精髓。  在活动中,同学们感受到浓浓的爱意,这种爱来自于对社会的感恩、对父母的感恩、对伙伴的感恩。孩子们从小学习慈善文化,长大传承慈善文化,这必将是有收获的。  记者:《慈善读本》在校园的反响情况如何,教育
如果说太阳的第一缕光线能给予人们希望。那它的持续照耀就能让人备感温暖。“在这里的奉献不求索取,在这里的付出不图回报,我只想多出一分力,持续的多发些光,只求这片爱的土地更加丰盈茂盛。”钟秀根如是说。也许当初做义工时只为圆自己一个梦,只想发一分光热。从2005年开始在义工这条路上一路走来,钟秀根已经在这个充满爱的领域扎根、发芽。他用自己一颗温暖的心,带动所有义工们的心:他把义工们的心,汇集成午时的太阳
马路中央,躺着一条黄颜色的狗,四爪叉开,一动不动。跟前有两个同类,一次次靠近又一次次退回,因为马路上车来车往……  这一幕,我们都清楚是怎么回事,车祸中任何生命的飞逝而去,无一不让我们动容,让我们难过。痛定思痛,有人说车祸是车辆增加的太快,路面承载不下的必然碰撞;也有人说,是人口激增,城市拥堵的下场;更有人说,是驾校管理混乱,误人子弟的表现。而我今天关注的是:狗能成为车祸的受害者,又该怪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