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青春的剧场

来源 :东方艺术·大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shentail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读赵明飞的作品会让人感觉有点简单,甚至有点稚嫩,但细细品读却会被他画面中的人物吸引。“空白剧场—赵明飞的非典型青春绘画”这是一个有关孤独青春的展览。赵明飞一个出生在乡村的80艺术家,带着对于艺术的梦想一路坎坷,但愈挫愈勇。走入都市,他渐渐发现,他离开了一个经济贫瘠的乡村,却来到了一个更加贫瘠的都市(精神贫瘠)。在他的作品里,我们不难近距离的感受到现代人对事物的戏虐诙谐,以及他那遮不住的青春快乐和转眼就忘掉了不快的童真。如他的作品《傲慢》,既像一场年轻人的比拼,又像一次炫耀;作品《独舞》,似乎是释放了所有人的心灵,同时揭示了人们想自由的快乐、无忧的在人生舞台上舞动的本真。赵明飞在表现手法上大量采用“剪影式”的人物形象。然后他将这些被“剪影”的平面化的、没有具体形象的人物,安置在整个画面的剧场里,使画面显得更加的孤独,忧伤,迷失、空无、释放……
  “青春”不是青年人独有的,在每个时代变革发展时他都有着更大外延的意义,赵明飞在他处于“青春”时,通过自身的思考和感悟,把这种外延意义用艺术的语境做了一个恰当的表达。(张瑜洋)
其他文献
由李杰策划的“2013 A4青年艺术家实验季第一回展”,邀请了来自北京、成都、重庆等地的5位艺术家/小组参加。石玩玩的绘画与语言描述,马占东的独立DV纪录片,音乐人毛竹收集加工的声音,跨媒体D-D小组的声音影像游戏,在形式上以绘画、影像、声音的重叠交叉组合,将单一的视点立体化,从二维平面的地基上建立多维的空间图景。作品指向生长在明确、不明,暧昧的地带,需要通过观众的参与得以现实。艺术家们无一不在试
期刊
蜂巢无疑又为我们贡献了一次水墨盛宴,  并在之后的时间里,  积蓄力量准备用新一轮的水墨浪潮来冲击我们  对于水墨热的超高的心理预期。  “水墨热”可以说是进入2013年的艺术关键词之一,关于水墨热的讨变得空前热烈,在这个让所有从事水墨人寄予厚望的躁热夏季,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又趁势推出了“幻象—中国当代水墨大展”。  据蜂巢当代艺术中心的馆长夏季风介绍,以“幻象—中国当代水墨大展”为名,是因为“这次
期刊
余极将最新创作的装置艺术,综合材料制作的画作,雕塑等作品用一种考古学的方法,对历史、图志、艺术史图像的研究性清理与再发现。历史与图像经过漫长的时间演变,其细节已不复存在,当把这些生动与故事去除掉之后,给我们留下的只是一个黑洞一般的轮廓,以及一种无尽的思考与想象。这平面化的剪影其实也是一种简化和新生。  按古音韵学,“忽北切”,即黑。黑构成了余极新作的线索,也是作品基本的面目特征,但余极关心的并不是
期刊
7月6日,全艺社推出了“耐人寻味—戴永宁绘画作品展”,现场展出了艺术家最近两年最新创作的22幅油画作品,这也是艺术家首次在北京举办个展。戴永宁是澳门迅速成长的青年艺术家,曾任室内设计师,同时还在澳门报刊任特约专栏作家,经历过葡萄牙统治下的澳门读过中葡学校,中葡文化的碰撞在他的作品中得到明显的体现。他的作品善于捕捉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空间、人物、物品,作品色彩柔和、舒适,而作品中时常出现零星的葡文,是他
期刊
7月27日,公民记忆—黑明个展在大石馆展出,此次展出的摄影作品属于大部分公民的集体记忆,时间跨度从1949年至2009年之长。此次的展览,艺术家用固定的空间来印证时间的流逝,时间的痕迹显现在人们老去的容颜和身体,见证了环境的变迁。对于大多数公民来说,天安门广场是着有特殊意义的地方,而在天安门前留影,对于每个公民来说都有独特的记忆。特别是在经历“文革”之后,在天安门前留影成为了一种潮流、一种时尚。在
期刊
7月20日,“尹秀珍:无处着陆”个展在佩斯北京展出,这是继2010年个展“第二张皮”之后在佩斯北京的又一大型展览。对旧物的拼贴、重组是艺术家惯用的手法传达了对于现代社会全球化与同化问题的探索,她利用回收的材料形成一种雕塑性的记忆文献,在高度城市化、现代化及全球经济增长的激素变化中,试图将那些通常会被忽略的事物个性化,以暗示生命的个性体。艺术家解释说:在高度变化的中国,“记忆”似乎比任何事物都消失得
期刊
这是一个充满着浓浓生活气息而又颇有些怀旧意味的展览,这就是艺术家董媛“万物生:姥姥家与博斯的乐园”带给观众的最大感受。在董媛的作品里没有任何故弄玄虚,老老实实画的都是生活周遭的原相,就像是一本亲切的生活笔记。董媛用了三年的时间,大大小的画了855张油画。呈现在她笔下的是上世纪80、90年代的“姥姥家”:昏暗而温馨的灶台旁供奉着福禄寿三仙,卧室和客厅塞满了家具与电器,年画和年夜饭则散发出浓浓的民俗味
期刊
“影—李玉端作品展” 是艺·凯旋艺术空间与艺术家李玉端合作后为李玉端举办的第一次个展。此次个展“影”集结了李玉端上世纪80、90年代的绘画作品,与其雕塑作品“梦”“小床”等系列经典之作,两个时代的作品形成有趣的呼应,也部分体现了艺术家这些年创作的风格及心情的变化。  从展览看来,李玉端上世纪末的绘画作品大多风格沉郁,人物造型抽象,较多运用超现实元素。在他的绘画作品里有各种各样的围墙、铁门,还有那种
期刊
7月20日,我是郭凤仪—郭凤仪个展在长征空间开幕,这个主题是由早年卢杰策划的“长征计划”发展而来,与早年举办的“谁是郭凤仪”和“郭凤仪”两个展览形成一个宏大的叙事方式,阐释了艺术家一生的创作的脉络。艺术家作品中的主题大都是关于被忽视的民间传统,包括针灸穴位图、传说预言、三皇五帝、河图洛书、占卜、古老的宇宙观等,这就是古人所说的鬼画符。早年郭凤仪只是为了减轻病魔的痛苦而开始练习气功,之后伴随着生命的
期刊
这是一个被称之为“女性艺术大展”的展览,却出乎意料的是由三位男性艺术家参与。他们就是Ketchup小组的李震,刘斌,熊时涛。  三个男人做的女性艺术大展,可能大多数人都觉得肯定是清新、感性,柔美如花的效果,但事实并非如此。展览中的6件作品没有抹去他们的男性身份。三个大男人为作品亲身上镜,在《看我就有莫名的冲动》中,他们将自己画妆为金发女性,但还保留着胸毛等男性特征。脸上还有女性艺术家常在作品中呈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