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壳形变仪器及其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

来源 :地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XINLONG19871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地壳形变测量能精确定量地监测到地震发生前后地壳的一系列运动、变形(位移、速度、加速度、应变、倾斜、蠕滑)、重力和介质物性(密度、勒夫数)的空间分布及其随时间变化。地壳形变测量和测震一样,被科学界公认为是力学型的最直接的地震前兆,是地震预报的基础。本文将对地壳形变仪器及其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地壳形变仪 地震预报 应用
  [中图分类号] P315.75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5-300-1
  为了了解地震孕育过程,前提条件是需要大地测量提供震前和震后构造运动详细而精确的记录。震前记录是地震预测的重要依据,震后记录可为岩石圈下部(或软流圈上部)对于突然地震滑动所产生的冲击负荷的反响提供唯一信息,而余震分布则是确定地震过程断层面边界的基本数据之一[1]。
  1地壳形变与地震活动关系
  根据长期的地壳形变观测结果,人们认识到与地震活动有关的地壳形变一般可以分为长时期平稳、震前异常、发震和余震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的特征是应变积累平稳而缓慢,经历时间长;第二阶段的特征是积累速度加快,方向改变,但经历时间不长;到了第三阶段,积累达到极限,介质破裂,应变能量突然释放;第四阶段释放剩余应变能量,速度转慢,逐渐恢复正常。
  地震的前兆地壳运动,有的几十年以前就开始了。利用大地测量方法,可以测出震前的形变率加速、地壳隆升异常、重力变化和倾斜变化等等。在大地震之后,区域性的震后运动或者以余震形式表现为非连续运动,或者是以蠕动形式表現为连续运动,或者兼有这两种运动。这些运动可能持续许多年,是可以用大地测量方法测定的。然而,震前和震后的地壳运动记录目前还很不充分,因此,关于地震孕育过程中的特别是震前的地壳形变特征,还没有被人们所充分认识,成为地震预测的重大障碍之一[2]。
  2地壳形变仪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
  一次地震所释放的应变能,只有重新孕育得到恢复之后才能发生下一次地震。因此,上一次地震的同震应变场的大小和形状对于预测再次发生地震的潜在可能性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在过去所发生的地震中,只有极少数具有精确的同震形变测量结果,这是因为过去监测网的精度和密度都不够。为了获取同震形变信息,要求以大约每10km一点的密度布设高精度监测网。由于很多地震都是发生在板块边界上,所以沿板块边界观测的两次地震间的长期形变,是了解应变积累机制的重要线索。为了监测震前、同震和震后地壳运动的全过程,大地测量是唯一的手段。在地学中,尤其在地震监测预报科研中,要求形变测量提供在空间上大到地壳板块相对运动、区域应变场,小到震源应变场数据。在时间区域内,要求提供长期、中期和短临地震前兆应变信息。各种形变测量技术有其各自的技术特点,适应于不同的应用范围。空间技术(VLBI,GPS等)适合于基线长于200km,绝对测量精度低于±lcm的大范围地壳形变测量(如板块运动);常规大地测量方法(水准、测边三角网等)适应于基线长度为几公里到几十公里,测量绝对精度低于几毫米的区域应变场的测量;应变和倾斜连续测量适合于基线长度短于1km、绝对测量精度低于1mm的震源应变场的测量[3]。
  先进的观测技术(仪器和观测方法)是压低噪声、提高信噪比的最佳手段,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努力,在地震前兆观测技术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并没有完全成功。因为连续观测缓慢的(有时是快速的)前兆地球物理信息,需要有高精度、高稳定性的仪器,并要避开大量的地表噪声干扰。测到真正的来自地球内部的微小地震前兆信息是很不容易的。要达到观测真正来自地球内部的地震前兆信息,首先要求选好观测位置,并解决好仪器与地壳的完善耦合问题。地表观测既省钱又宽敞。人员可以自由接近仪器,便于仪器安装和维修。但是地表层的松散和遍布裂隙又往往使它与深部完整地壳脱节,阻断或者歪曲了地壳深部传来的信息。此外,严重的地表噪声会淹没和模糊了真正的信息。用线性预报理论可以去掉一些干扰,但剩余噪声水平仍然很高。何况有些干扰机制很复杂,不易用数学模型来模拟。因此用数学方法排除干扰,降低噪声水平的能力是有限的。真正解决问题的办法是避开地表层,把仪器直接安装(耦合)在地壳深部基岩上。地表层是很好的温度绝缘材料,它能很快地衰减地表温度向下的传递。它表明深埋1m,日变周期温度可衰减50~100dB,可见效果之显著。此外,深部观测摆脱了地表松散层对信息的阻隔与歪曲,能够取得较真实的信息,所以深井观测技术是目前最理想的方法之一。
  3结论
  通过长期观测地壳形变仪器的资料,出现过很多异常现象,经过排除把气象因素、仪器故障、人为影响以及太阳活动等因素充分考虑,认为其余异常信息均与震兆有关,表现为打破年变、趋势改变、矢量打结,掉格等,但并不是绝对有效,通过长期预报实践,有些异常并没有对应地震。
  参考文献
  [1]刘冠中,刘远征.确定地壳形变观测曲线趋势转折点的定量方法与实例[J].内陆地震,2013,03:251-256.
  [2]张永奇,张勤,瞿伟.基于GPS的江苏南部现今地壳形变特征分析[J].华北地震科学,2013,03:8-13.
  [3]洪敏,邵德盛,王伶俐,李春光,张勇.基于GNSS观测资料研究云南地壳形变与地震的关系[J].地震研究,2013,03:292-298.
其他文献
[摘要]将生物学中的共生体系合理引入城市餐厨垃圾的工业处置中,改变以往餐厨垃圾处理设施数量少、技术单一,设备利用率低的状况,模拟自然系统共生体系,形成互利共生的网络,充分利用现有固废处理设施,减少新建设施,最后达到环境保护与能源资源化齐头并进的最右生态处理模式。  [关键词]餐厨垃圾 共生 分类  [中图分类号] R124.3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5-27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迅速发展,随着地质资源勘查工作和科学研究的逐渐深入,探矿工作的作用和地位也已蒸蒸日上。本文立足于此,对探矿工程在地质资源勘察研究中的作用与相关地位做了简要介绍,希望能对探矿工程人员带来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探矿工程 地质资源 科学研究 地位分析  [中图分类号] G322.24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5-249-1  0前言  
期刊
[摘要]開发矿产资源,往往要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近年来,矿产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已经成为相关企业人员肩上的重任,但是矿产资源的发展很难避开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我们必须勇于克服这种困难,所以本文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两个层面上展示两者协调发展的"可行性",深层剖析两者存在的内在联系,然后才能攻坚克难。  [关键词]矿产资源开发 生态环境保护 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 TD98 [文献码] B [文章
期刊
[摘要]我们通过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与建筑节能的融合构建,可以替代许多的其他的能源,并且给环境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贡献。一般我们都会使用传统的石化的燃料,这种能源的使用对于环境的发展具有十分消极的影响,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对环境造成伤害。因此,我们用可再生能源与建筑节能技术来代替传统的石化的燃料,就可以实现节能减排,并且可以使得中国的经济以及其他方面又好又快的发展。  [关键词]可再生能源 建筑节能技术 融
期刊
[摘要]当地下水顶部污染物有向下发展的趋势或者可能性,使污染物到达地下水系统的某一位置时,增加了地下水的脆弱性,这时称为地下水污染脆弱性。地下水污染脆弱性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地球化学系统与地下水流系统两方面,而评价方法主要有三大类,即综合评价法、指标评价法以及统计评价法。我国地下水污染脆弱性评价已形成一定的系统,且评价结果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标准性与有效性。  [关键词]地下水污染 评价方法 脆弱性  
期刊
[摘要]工业含酚废水具有危害大、来源广等特点。在工业生产中,它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难降解、高毒性废水。因此在对其进行治理和回收时,确保整个过程的经济性及高效性极为必要。本文从工业含酚废水的治理技术出发,进一步对治理进展及发展前景做了简要的阐述和展望。  [关键词]工业 含酚废水 治理  [中图分类号] O625.31+1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5-288-1  
期刊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水资源问题是当今全球范围内备受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我国的水资源相对比较贫乏,同时由于煤炭资源的开采更导致了我国地下水资源的无法利用。煤炭的开采会在很大程度上对地下水资源造成严重的影响,破坏地下水资源的动态平衡,造成煤炭开采井田区域周围地区出现严重缺水的现象。因此,加紧研究煤炭开采对地下水资源的影响状况,能够对地下水资源实施保护措施。  [关键词]煤炭开采 地下水环境
期刊
[摘要]煤矿水文地质环境管理是煤矿开发的重要保障,做好管理工作对于保证煤矿开采的顺利进行,对于保护生态环境都具有重要意义。近些年来随着煤矿粗放式开采,水文地质环境管理遇到了许多问题,加强对这些问题的研究,采取针对性措施是煤矿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将结合福建地区的煤矿来探讨煤矿水文地质环境管理的问题与对策。  [关键词]煤矿 环境管理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 P641.69 [文献码] B
期刊
[摘要]对矿井通风系统优化,达到安全和经济通风是矿井通风工作的主要任务。本文针对曾家山煤矿矿井进入后期开采,通风网络结构复杂,开展矿井通风系统优化,减阻增风节能减排的情况,以及取得的效果进行了系统介绍,其技术经验可供类似矿井参考。  [关键词]通风系统 优化 主要通风机 节能减排  [中图分类号] TD72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5-271-2  1矿井基本
期刊
[摘要]防雷检测工作是一种具有高技术性、高复杂度的工作,通过防雷检测技术,相关部门可以为用户提供科学准确的检测数据。因此做好防雷检测工作是保障用户人身财产安全的关键所在,本文针对防雷检测工作中常见的几个技术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防雷检测工作 技术问题 分析  [中图分类号] S761.5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5-292-1  0引言  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