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心理途径

来源 :西北民族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min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工程,需要多学科共同研究.就“意识”本体而言,它是哲学和心理学的传统问题,因而从民族心理学出发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可以触及其本质问题.rn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种群体意识,这个群体意识包括国家认同、中华民族认同、中华文化认同以及民族凝聚力、自尊心、自豪感等一系列的认知、情感和行为要素,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心理现象.中华民族共同体心理是各民族在共生空间、大一统政治、互补经济、同拓疆域以及共建文化等过程中,经过不断的民族互动、社会交往而产生的.同时,在此过程中不断聚拢、凝聚而形成共同体意识.作为一种群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亦伴随着社会心理发展的始终,是一个动态过程,成为中华民族群体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他文献
期刊
【关键词】河北正定;晋宁庵;山西会馆;碑刻  【摘要】2001年7月,重修正定南城门外护城河石桥时,拆出了涉及清代正定山西会馆的三通碑刻。另有一通刻有此会馆重修碑记的残碑存于隆兴寺内。综合这四通碑的碑文所记可知,正定山西会馆始建于明崇祯初年,时称晋宁庵,清初更名为山西会馆,为一处集佛庵、会馆功能于一身的建筑群。现会馆建筑已不存,遗存的碑刻成为研究正定山西会馆的重要史料。  2001年7月,重修正定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谷苞先生在新疆天山南北的农牧区社会进行广泛的社会调查.在前期社会调查的基础上,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谷苞先生在关注丝绸之路的过程中形成了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思想,进而将其用于研究中国历史上的多民族关系;同时,谷苞先生认识到在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中形成了中华民族.中华民族的共同性是中华民族形成的前提,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基础,这是谷苞先生最重要的民族学研究成果.中华民族的共同性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增强,并对中华民族进行长时段的形塑.谷苞先生的"中华民族的共同性"理论,在当下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创作和传承了类别丰富、形态多样的多民族民间文艺.多民族民间文艺诞生、传承于和谐的家园共同体中,成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重要表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我国民族工作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也是中国多民族民间文艺学建设的方向.中国多民族民间文艺将守信修睦、情同手足、彼此交融、血脉相连作为价值理念,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基与体现.从多民族历史实践和生活现实的视角审视多民族民间文艺,萃取多民族国家认同资源,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培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本质在于增强国家认同.rn国家认同既是一种政治规范,又是一种对于共享公民身份意识的主观性集体表达.从社会学的视角看,国家就是一个范畴比较大的社
化缘,是中国地方和基层治理中的常见现象。本文所谓的化缘,指基层政权为了解决资金困难问题,通过各种关系网络向上级部门或私人、企事业单位寻求资金援助。本文认为,在基层治理乃至各层级政府治理中广泛且反复出现的化缘、“找钱”行为,跟中国的弹性财政体制有关。
21世纪的互联网技术对人类生活方式的冲击在深度与广度上都是前所未有的.如何调整和开拓研究民俗传统的新观念范式与方法范式,如何辨析互联网对每种文化及其个体在生活方式与核心价值观上的影响,如何理解因网络而出现的生活意义与身份认同以及文化多样性,这些问题的解答需要民俗学者结合互联网使用者与研究者的身份与经历,利用跨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寻找新时代的民俗学新视角.本文试图界定互联网民俗的概念及其分类,探讨有关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以期抛砖引玉,供同仁批评.
与以往的文化论和制度论国家认同生成逻辑不同,本文基于共同利益与共享机遇的逻辑,从微观层面考察了社会地位流动对于少数民族地区民众国家认同的影响效应及其机制.研究发现,无论是在社会结构空间中的机会获益(代际地位上升、代际教育程度上升、未来预期地位上升),还是在居住空间与户籍身份上的地位改善(农民进入城镇且获得城镇户籍),均能显著提升流动者的国家认同意识,且这一效应在少数民族聚集程度较高的地区更为突出.从KHB中介效应分解来看,地位上升流动的获益性既对国家认同产生直接效应,也通过提升流动者的生活满意度、生活控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重要变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
1969年国庆20周年前夕,四川美院要组织一批美术作品向国庆献礼。工艺美术系组织教师创作一批重大题材的磨漆画作为献礼作品。这是李有行在“文革”初期被批判为反动学术权威、受冲击之后公开拿起画笔。系里分配给他的题材是“欢度国庆之夜”(我命名)。这个题材要求展现天安门广场夜晚载歌载舞,天空礼花绽放的场面,是一道难题。我有幸看着李有行老师从头至尾用一整天画完这幅对开纸大小的水粉画稿子。画幅上,天安门城楼前
期刊